華為「造車」,一張新賽道的入場券

2020-12-12 阿爾法工場研究院

導語:走上谷歌的模式,成為汽車產業的Tier1供應商,或許是華為汽車未來發展的答案。

1998年,「打久了不心疼,聽久了不頭疼」小靈通橫空出世,由於輻射小、資費低、便於攜帶等優點,成為了國內通訊設備公司們爭相追捧的產品。

華為對此卻並不感冒,時任華為總裁的任正非說到「短暫的賺錢機會,寧可賠死,華為也不去做過時的技術。」然而,憑藉著「過時的技術」中興通訊通過小靈通快速崛起,銷售一度達到了華為的80%。

眼紅的華為人在2002年10月,準備了手機業務立項匯報材料,在一次任正非出席的研討會上,時任運營商解決方案部副部長的張利華說道「消費者一年會換好幾部手機,中國有好幾億消費者,華為應該儘快立項3G手機。」

任正非聽完拍著桌子怒斥道「華為公司不做手機這個是,已早有定論,誰又在胡說八道!誰再胡說,誰下崗!」

僅僅過去了一個多月,任正非就上演了大型真香現場,在聽完張利華準備好的立項匯報資料後,任正非對負責財務工作的紀平說「紀平,拿出十億來做手機。」

之後,手機業務成就了今天的華為。

01 華為的新增長曲線

根據華為2019年的年報數據披露,華為消費者業務實現營收4673億元,運營商業務營收2967億元,企業業務營收897億元。

對於目前的華為而言,營收大部分通過手機等產品實現,並非之前的通訊設備業務。當手機業務在面臨行業增長的天花板時,切入當紅炸子雞新能源汽車市場,能給未來業務帶來巨量新增量。

華為到底造不造車?是否會上演真香2.0?尚未可知,但就目前的形式來看,華為做出了相對明智的決定。

一方面,華為沒有整車製造技術,而且目前隨著小鵬、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的上市,最好的造車窗口期已經過去,而且新勢力們大部分都還在盈虧平衡線附近徘徊,「投入多,回報少」在這個逐漸擁擠的賽道用錢砸出一個市場份額顯然不是一個理智的選擇。

另一方面,對於華為而言,他的優勢在於龐大的存量用戶及技術,這其中包括了晶片、作業系統、雲、5G、物聯網。而結合技術之下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目前階段而言還並不成熟,從軟體到硬體,目前都不是華為最好的整車製造時機。

多次宣布不造車的態度,也在向整車廠表明,華為只是他們做車的朋友,而非競爭對手,打消外界對華為的擔憂,從而在這個傳統汽車向智能汽車轉化的過渡期,擁有更多的「試錯」成本。

通過已經公布的華為Hi全棧智能汽車汽車解決方案來看,一共被劃出了三個作業系統:智能系統(HOS)解決智能座艙方案、智能駕駛作業系統(AOS)解決智能駕駛方案、智能車控作業系統(VOS)解決智能電動方案。

結合布局來看,華為包攬了智能汽車最重要的的軟體系統和平臺,整車廠商只需要考慮如何為用戶打造差異化體驗的應用軟體。

在軟體定義智能汽車的時代,這樣的布局的意圖很明顯,通過掌握智能汽車的核心,從而把握住智能汽車的流量入口。

在這樣的基礎上,華為進行了「廣撒網」,與30多家車企展開合作,搭載著華為相關解決方案的比亞迪、沃爾沃等產品正在逐漸落地,預計在2021年,計劃預裝超過500萬臺車。

02 產能,華為晶片的關鍵詞

晶片對於智能汽車的重要性,券商給出了這樣的看法「晶片為生態之基、作業系統為生態之魂」。晶片作為智能化的基石,只有晶片性能出色,汽車才能在智能化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對於華為進軍智能汽車而言,整套產品體系最核心的部分,也一定是華為自製的晶片。從目前的晶片應用情況來看,負責智能駕駛、訓練的AI晶片昇騰、CPU晶片鯤鵬、5G通信晶片巴龍5000、以及負責智能座艙Soc的麒麟710A。

從布局及應用來看,這四大類代表著華為進軍智能汽車的底氣。

從智能汽車核心功能自動駕駛來對比晶片的性能,自動駕駛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於核心的計算平臺和晶片來提供算力。

對比同行業使用的晶片算力,特斯拉使用的FSD算力可達144TOPS,小鵬即將使用的英偉達Xavier算力可達30TOPS,蔚來、理想搭載的Mobileye Q4算力為2.5TOPS,對比之下,華為的MDC算力可達352TOPS。

而不同的算力代表著能搭載不同級別的自動駕駛系統,目前主流的L2級別輔助駕駛需要2TOPS,L3級自動駕駛AI晶片需要30 TOPS(每秒一萬億次操作)的算力,到L4、L5級將分別需要300 TOPS、4000+ TOPS算力。

從目前的市場格局來看,儘管Mobileye、英偉達處於行業絕對的第一檔,但華為晶片在硬實力並不處於下風。

而真正對於華為晶片造成困擾的,不在於晶片性能,在於晶片產能。

晶片是一個準入門檻極高,而且高度垂直分工的產業,從材料、設計、製造、到最後的封裝測試,每一個環節的產業鏈條會牽扯到無數的企業。

華為在晶片產業鏈與高通、AMD等巨頭一樣在晶片設計上非常優秀的公司,但目前晶片製造對於華為而言還是瓶頸,在限制令的前提下,華為與臺積電、英特爾的合作能否繼續目前是個未知數,未來晶片可能會由沒有貿易限制的代工方來製作,比如中芯科技和意法半導體。

與此同時華為也在打造自身晶片產業鏈,根據最新路演的數據,目前華為可以解決45 nm的晶片製作,明年底可以解決28nm,而目前的存量可以支撐華為到2022年上半年。

一方面自製晶片,一方面與頂級汽車半導體供應商合作,是華為晶片的兩條腿。在全球晶片的短潮期,全球汽車巨頭大眾在12月4日起,因為晶片短缺陷入停產風波,預期全球晶片短缺的情況會持續6到9個月。

晶片的短缺無疑是給行業敲響了警鐘,目前中國車規級MCU晶片國產化率不足5%,從目前庫存來看,華為短期內不會因為晶片短缺卡脖子,但在之後,華為的汽車晶片版圖的布局能否滿足華為未來的需求,加速研發、製造,成為汽車晶片的國產化替代的主力軍,是華為接下來的關鍵詞。

03 華為不會是汽車屆的安卓

讓中國車,用華為芯,成為汽車屆的安卓是外界對於華為進軍智慧汽車的猜想。

在手機行業,系統份額被蘋果與安卓兩大系統所瓜分,在中國智能機市場,安卓的市場份額率達到了100%。在產能充足的情況下,華為能否成為汽車屆的安卓?

翻閱與華為合作的30多家汽車企業名單,其中大部分都為傳統車企,而造車新勢力們幾乎與華為沒有交集。

相對於造車新勢力,硬體代表著傳統車企整車製造的一切,缺乏軟體相關技術、人員、開發、算法,軟體對於他們而言就是一片有待開荒的荒地。

傳統整車巨頭奔馳、大眾、寶馬等不惜幾百億的資金投入,只為於打造研發智能汽車相關軟體及系統。但對於大部分國產廠商而言,他們沒有雄厚的資金,也沒有技術人員儲備,但他們並不想放棄智能汽車這塊越滾越大的「蛋糕」。

在這種情況下, 與華為合作,華為能夠提供晶片+作業系統+算法系統+傳感器的一整套方案,幫助企業快速實現從0到1的突破,極大地降低了研發成本和縮短了新車的開發周期,成為了加入智能汽車的一條捷徑,這也打破了目前主流輔助駕駛被博世、安波福、康蒂等外資壟斷的局面。

但對於造車新勢力來說,他們已經選擇了英偉達或者Mobileye作為晶片供應商,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上,大多都選擇與特斯拉相同,即全棧自研的發展路線。

小鵬汽車從創始至今的堅持著自動駕駛全棧自研的道路,而蔚來也進行了自動駕駛晶片的研發,理想相對稍微落後,採用的是 Mobileye 已經打包好的視覺算法,後續再進行感知、規劃、決策以及控制的全套研發。

對於這些已經有自動駕駛基礎的企業而言,更換晶片及系統,意味著他們需要重新進行晶片與算法之間的打磨與配合,在作業系統上也需要進行相應的優化和改造,改造成本極其高。

更何況這些造車新勢力,與特斯拉相同,本身的高估值建立在「硬體製造+軟體研發」上,一旦放鬆了軟體的自研,估值立馬就會大打折扣,這也就註定了,華為與造車新勢力們會在業務的交集越來越少。

與此同時,其他科技公司+傳統車廠的合作也正在快速落地,2020年6月,奔馳宣布與英偉達達成合作,基於Orin共同開發下一代全新架構;6月Waymo和沃爾沃達成全球戰略合作,成為極星和領克L4獨家技術合作夥伴;11月上汽集團聯手阿里和浦東新區融資百億,打造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智己汽車」。

手機廠商們也進行了汽車業務的布局,風聲鶴唳的小米汽車;OPPO在11月17日未來科技大會上亮相了自己在車機互聯,無感車鑰匙、遠程車控、智慧投屏等功能。

「在四個輪子上的計算機」是對未來汽車的定義,不論是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網際網路企業乃至手機廠商,都對這個超級終端所帶來的潛在市場虎視眈眈。

這種情況之下,對於汽車主機廠商而言,華為並不像安卓,是他們必選不可的方案。在這種基礎上,廣交朋友,尋找盟友,走上谷歌的模式,成為汽車產業的Tier1供應商,或許是華為汽車未來發展的答案。

相關焦點

  • 華為加入造車俱樂部
    主板 昨天,兩市股指高開低走,從殺跌結構來看,醫療板塊、新能車和白酒板塊對市場人氣殺傷較大。 而最近最火的一個板塊,新能車經過早盤小幅衝高后,也出現了大幅殺跌。 昨天外部資金沒怎麼變化,都是關起門來自家兄弟在互相鬧騰。 …… 最近電動車大公司飛上天之後,小公司也要起來了。最近小康股份已經連續幾個漲停了。
  • 跨界造車眾生相:虛線的蘋果,曲線的華為,直線的恆大
    蘋果造車之心不死相比於那些賣房、賣保險、買空調、買酒的企業跨界造車,有網際網路背景的企業總能得到更多人的青睞。有錢的BAT不造整車,但是也沒少摻和造車的事,出錢出人才,像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缺錢,背靠網際網路大佬也是能混得不錯的。
  • 洞察者1°| 「磨刀」三年,華為是否會曲線造車?
    另外,此次官宣意圖很明顯,首先說明「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讓車企放心跟華為交朋友;同時也是放狠話穩軍心。「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看到這句話,華為員工在華為心聲社區表示「老闆回來了」,有人稱「這種說法很華為」,還有人調侃「這句話怎麼看怎麼像老闆原話」。話雖強硬,戰略絕不是一成不變。
  • 華為堅決不造車?蘋果:你以前也說過不造手機
    這就明擺著,華為離造車就是「一步之遙」,也難怪每次華為在汽車領域有所動作,都會被外界解讀為:華為要造車。 華為堅持不造車的原因? 為什麼華為偏不造車呢?原因有很多,這裡揪幾個最明顯的來聊一聊。
  • 造車模式大相逕庭,蘋果與華為誰才是「正道」?
    而華為最近也再次對外強調了關於汽車方面的走向。表示華為內部正在整合汽車業務,並且在發布的《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中明確說明「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個致力於造整車,一個堅決不造車。同為科技巨頭,為何蘋果與華為在造車方面所選擇的模式大相逕庭?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深層次原因?二者選擇的道路,又是哪一條才更為理性和現實呢?
  • 華為不造車 為什麼「有效期」三年?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不造車,是近年來華為高層對外的「統一口徑」。不造車,是近年來華為高層對外的「統一口徑」。2019年5月,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與四大BG平級,同時稱不造車。五個月後,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再重申,華為要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 到了今年10月,在Mate 40系列華為中國區新品發布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宣告同時上市。
  • 華為不造車,為什麼「有效期」是三年?
    而在最近兩年來,華為再次送出「否認三連」。2019年1月,任正非公開表示,「華為是有發展邊界的,只做車聯網模塊,永遠不會造汽車。」 2019年5月,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與四大BG平級,同時稱不造車。
  • 華為的車企朋友圈,暴露了它「不造車」的野心 | 撩車
    不造車,是近兩年華為高層對外的「統一口徑」。2019年1月,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是有邊界的,永遠不會造汽車。2019年10月,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再次重申,華為要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
  • 華為造車消息引發漲停跌停!任正非:誰再建言造車,調離崗位
    來源:Wind今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公司總裁任正非日前籤發的文件,再次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華為整合智能汽車業務實際上,這兩年,關於華為造車的傳聞一直不斷。早在2019年5月,任正非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外面網傳我們造車,我們不會做的。因為我們的車聯網基本上是世界最主要車企的供應商,將來以車載計算、車載電子為主。
  • 華為又要造車了?答案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近些年,隨著不斷有從網際網路公司紛紛加入造車行業,並且有的還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汽車行業的多方合作進行的如火如荼,那麼作為在智能科技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華為,是否也會開啟造車之路,一直有多種版本的傳說。   10月30日,2020華為年度旗艦新品發布會在上海東方體育場盛大舉行。
  • 華為造車?不,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即業務單元)將從原來面向B端的ICT業務轉為面向C端的消費者業務,標誌著華為的汽車業務進入2.0階段  □華為重申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 百度大漲近14%,傳親自下場加碼造車賽道
    造車新勢力正處風口之上 今年以來,造車新勢力成為了市場高度關注的焦點。作為新能源汽車龍頭的特斯拉市值屢創新高,當前市值已經超過了包括大眾、豐田、日產、現代、通用汽車、福特汽車、本田汽車、菲亞特克萊斯勒以及標緻等9大汽車製造商的市值之和,年內股價漲幅超600%。
  • 智能駕駛賽道風起雲湧 看好華為汽車產業鏈
    近日,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高健在2020世界智能汽車大會上介紹:車聯網方面,預計到2025年全球聯網汽車數量將接近7400萬臺,其中中國的聯網汽車數量將達到2800萬臺;自動駕駛方面,截止今年6月,全國17個城市已累計發放約282張自動駕駛路測牌照,由此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智能汽車市場。
  • 華為造車步入新階段,2021年底上市,背後主角是長安
    11月25日,華為內部文件透露,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即業務單元)的業務管轄關係,正式從ICT(信息與通信)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這標誌著華為的造車業務,正式進入2.0階段。華為並不造整車不造車,是華為任正非之前就定調過的,所以,華為造成到目前為止,仍然是個「偽命題」。首先,不同於手機,傳統汽車有巨大的既得利益鏈,一汽是共和國長子,擁有十幾萬人的就業,其他大型車企,都是數萬人的產業規模,這是目前華為不願意參與的人口大戰。
  • 重拾造車夢的富士康,能救活拜騰汽車嗎?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重拾造車夢的富士康,能救活拜騰汽車嗎?從接觸到籤約,僅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一直有著「造車夢」的富士康與陷於「停產風波」的拜騰汽車達成了合作。 從接觸到籤約,僅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富士康與陷於「停產風波」的拜騰汽車達成了合作。
  • 金評天下|蘋果造車,是眼熱還是華麗轉身?
    此消息一出,特斯拉應聲大跌6%,要知道如果蘋果鐵了心要造車,而且要造電動車的話,全球的主要競爭對手就是特斯拉。蘋果為什麼要造車?其實就是想延長產業鏈,繼續「壓榨」全球數十億果粉的剩餘價值。而汽車則不同,雖然傳統車企的淨利潤率在不斷下降,但造車新勢力卻將新能源智慧汽車打造成不再是代步工具的新興前沿數碼消費品,比如特斯拉就是一個移動的數碼消費終端。
  • 華為發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新品牌「Hi」,提出新造車模式
    電車匯消息:今日,華為發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新品牌「HI」,同時華為再次強調,自己不造車,但是要幫車企造好車,具體模式則是打破傳統車企和零部件廠家的供貨關係,採用全球首創的聯合開發新模式。
  • 百度造車,會再次重蹈網際網路失敗的覆轍嗎?
    特斯拉市值上漲近8倍,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等造車新勢力,表現也頗為強勢,股價連番暴漲。2021年,馬斯克更是因為特斯拉,坐上了世界首富的位置。此外,除了百度之外,阿里、滴滴、華為等巨頭都已經跑步入場。
  • 專家直言「不希望華為入局造車」,但第二句話卻讓人潸然淚下
    關注華為的朋友應該知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關於「華為造車」的消息被傳的是沸沸揚揚,不過在2020年12月1日,華為心聲社區刊出華為經營管理團隊文件。華為再次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
  • 百度造車:再相信我一次?
    百度造車了」,就像向外界宣戰,一向戰略不定、戰術後仰的百度,真的要擼起袖子開幹了。 2020年可以被視作新能源汽車元年,在行業老大哥特斯拉的帶領下,全球都掀起了智能電動汽車的浪潮,國內造車新勢力蔚來、理想、小鵬在這波浪潮的帶動下股價和業績節節攀升,沒有人再不認可智能電動車的價值,於是原先觀戰的、吃瓜的甚至遠離的都坐不住了,開始尋找自己在這個賽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