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不造車 為什麼「有效期」三年?

2020-12-11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不造車,是近年來華為高層對外的「統一口徑」。

不造車,是近年來華為高層對外的「統一口徑」。2015年,華為開始加碼車聯網時,時任集團副董事長、輪值CEO郭平,就曾在一個汽車行業的論壇上堅決否認,華為有進入汽車製造業的計劃。

數年如一日,類似的公開否認造車次數已難以統計。而在最近兩年來,華為再次送出「否認三連」。2019年1月,任正非公開表示,「華為是有發展邊界的,只做車聯網模塊,永遠不會造汽車。」

2019年5月,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與四大BG平級,同時稱不造車。五個月後,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再重申,華為要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

到了今年10月,在Mate 40系列華為中國區新品發布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宣告同時上市。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又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但如果說了四遍,這件事情就開始變得格外重要了。11月25日,華為內部網站心聲社區刊出一份名為《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的內部決議文件,籤發人是任正非。

這項決議主要內容有兩點: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合併至消費者業務BG,統一由余承東掛帥;重申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做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

對華為高層來說,不難預料,一旦宣布汽車業務與消費者業務整合,將會再次引發一場「造車」猜測風暴。所以決議中還附加了一條聲明: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值得注意,首先,這份文件屬於很少對外公開的華為EMT(經營管理團隊)決議,足見華為高層當前的決心。然而,這份不造車聲明的末尾,又意味深長地寫著「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年」。

其次,文件發布後,華為內部員工也報以極大的熱情圍觀和「拍磚」。比如華為不造車,造移動智能全屋(類似房車);不造汽車,可以造拖拉機嘛,20年前就想幹了啊;熟悉的老闆,他又回來了~

還有一條評論比較實誠:我們首先把核心技術做好做強,如果買車零部件都能很好生存,那麼我們會繼續堅持戰略不造整車。如果大家不買我們零部件、自己造,對不起我們造整車也不遲,以後叫智慧車。

造不造手機?

說造車問題之前,先看看華為手機往事。1994年,當華為的C&C08萬門程控交換機剛研發出來時,就成立了通信終端項目。兩年後,通訊終端項目甚至上升到集團事業部的高度,並研發出各類電話機。

當時,華為研發的電話機產品,包括子母機、桌面電話、浴室電話、掛式電話,還有各種錄音功能的電話等。可華為的主營業務是交換機,並且擁有不少客戶,而一臺交換機價格動輒上百萬,甚至上千萬。

因此,華為的銷售和研發團隊,都是主要圍繞2B市場的大客戶搭建,手機只是作為衍生開發。不過1997年,為發展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手機終端項目,信息產業部邀請華為做手機,但卻被任正非給回絕了。

任正非這樣決定也不是沒有理由的,畢竟華為是以給運營商提供通訊技術的設備服務商起家。為了讓運營商放心,他曾承諾不進入通信消費品領域。意思就是:我會安心賺我的錢,不會搶你的肉。

而在C&C08交換機取得重大成就時,華為的終端項目卻問題不斷。1998年,華為數字電話機配合C&C08交換機,在中國電信銷售。但由於價格競爭激烈、生產外包等原因,電話機的質量良莠不齊。

其中,華為電話機的最大問題是防雷效果差,打一次雷就壞一大批,緊急時服務人員甚至只好坐飛機去免費給用戶更換。更尷尬的的是,很多華為無繩話機還作為禮品送給了客戶,但卻故障連連。

這導致客戶經常調侃:你們連無繩電話都做不好,怎麼能做好基站呢?面對這樣的靈魂拷問,華為工程師們面紅耳赤、無言以對。而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繩,同時在激烈競爭下,華為下定不做手機的決心。

後來,隨著華為的技術及發展環境不斷改善,任正非曾被華為高管再次勸說做手機,而他也動了心去諾基亞考察。但當對方介紹有多達5000名手機研發人員時,任正非一聽頓時氣短,就再次擱下製造手機。

2001年,張利華在華為總部深圳坂田百草園公司宿舍居住,以方便每天加班。

因此,華為不做手機的決定,足足在五年後才再次出現轉機。2002年10月,時任運營商解決方案部副部長的張利華收到副總徐直軍的命令:準備手機立項匯報材料。在準備期間,她受邀參加了一次討論會。

會上,當任正非讓大家暢所欲言時,張利華忍不住大聲說:華為3G設備只能賣一次,但消費者一年會換好幾部3G手機,中國有好幾億手機消費者。華為應該儘快立項3G手機,否則會失去巨大的市場機會!

任正非一聽,啪地很響地拍桌子說:華為不做手機這個事,已早有定論,誰又在胡說八道。誰再胡說,誰下崗!然而,2002年,華為遭遇了成立以來最嚴峻的困境,而且過早放棄CDMA、錯失小靈通等。

當年,華為的銷售業績甚至出了唯一的一次負增長。任正非說道,「公司差點崩潰,我們的3G系統賣不出去...」於是,張利華很快再次被要求到集團會議室,開會介紹手機立項的可行性調研報告。

匯報結束後,任正非讓大家發表意見,沒人吭聲。隨後,他情緒平緩地說了兩句話。 「紀平(財務負責人),拿出10個億來做手機。」「為什麼中興手機沒做好,虧損了好幾年,你們要想清楚...」

要知道,那一年華為的淨利潤一共就10個億。而在大舉投入後,華為手機開啟了波瀾壯闊的長徵,在十多年間裡,不僅孕育出了海思麒麟晶片、榮耀手機品牌,甚至還實現了推動國產手機「品牌向上」。

回顧華為抉擇是否做手機往事,來看現在華為不造車局面,或許可以說:不是不造,是時候未到。華為最新決議上那句「有效期為3年」便頗有意味。筆者查閱不少華為往期的公司文件,並沒有發現類似標註。

「造車」往事

有關汽車方面,曾經有一段華為老員工編的段子稱:1997年底,任正非換了一輛寶馬730,開車去兜風,路上遇到IBM老闆郭士納。於是,任正非衝他大喊:「開過寶馬嗎?」郭士納不理會。

任正非兜了一圈後,遇到郭士納又喊:「開過寶馬嗎?」第三次遇到又喊,最終郭士納忍不住反問:「你嘚瑟個屁啊?」然後,任正非焦急地說:「不不不,我是想問,這寶馬的剎車在哪兒?」

這則段子表述的是,華為當時全面引入IBM的IPD管理制度,並在之後對公司發展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殊不知,段子內容正是基於任正非的長期座架是寶馬,且後來華為關於寶馬的談論仍在持續。

時間來到2009年,全球電動汽車產業進入萌發狀態。在特斯拉發布了Model S電動轎車這一年,華為也啟動了車載模塊研發。直到2013年,華為終於發布車載模塊ME909T,並成立了車聯網業務部。

在管理架構上,華為車聯網業務部負責人是蔡建勇,隸屬2012實驗室,板塊負責人是李英濤(華為董事會成員)。而在2012實驗室板塊中,又有專門的電動汽車、自動駕駛項目,具體負責人是查鈞。

華為決定進入一個領域後,常常會打造「虎狼之師」。當時中央研究院下屬的車聯網創新中心,就在招募智能駕駛、動力電池系統開發和設計、電機和電驅、充電解決方案、整車設計等領域的人才。

當然,華為有關汽車的團隊儲備,不只是蔡建勇的車聯網業務部,內部還有專門的研究電池、能源的團隊——瓦特實驗室等。而由於華為大力擴招研發人員,所有團隊總人數規模迅達到數千人之多。

在組件車聯網業務部同時,華為內部曾有一場關於汽車的激烈談論。2014年初,任正非在一份名為《華為要做追上特斯拉的大烏龜》的內部講話中提到,公司內部爭辯過「寶馬追不追得上特斯拉」。

當時大多數內部人士都認為,顛覆式創新的特斯拉會超越寶馬。但是任正非的觀點是,寶馬會只要不封閉保守,也能追上特斯拉的驅動和智能駕駛等強項。此外,華為也是追趕「特斯拉」的「寶馬」。

而在這場談論同時,特斯拉已經贏得了部分市場、出現盈利,並且在定義一些軟硬體。但在審核自身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後,華為的高管們對汽車行業也越來越自信,相信自己能比特斯拉做得更好。

自2014年起,華為先與東風汽車聯手開發車聯網,然後與廣汽、上汽、一汽等建立合作關係,涉及車聯網、智能汽車等領域。自2015年起,華為更逐步與大眾、奧迪等國際汽車巨頭建立起車聯網等合作。

不過,雖然團隊齊備、不斷攻城略地,但華為對外明確的戰略仍是「車聯網」。2018年4月,華為戰略部門發文稱,未來一年中,車聯網將會是華為公司的戰略重點,華為立志成為全球車聯網的老大。

可兩個月後,一臺「華為汽車」被曝光後,華為造車輿論甚囂塵上。但這其實是華為在上海改裝過的特斯拉Model X測試車。研發人員拆掉原車電池、電機等關鍵部件,換上了全新的電池、電機、操控軟體系統。

當時兩位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和郭平都曾親自試駕,並給出系統改進建議。而這並不是第一臺「華為汽車」。在此之前,網絡上也曾流傳出另外一輛「華為汽車」的圖片,同樣是被研發人員改裝過的車輛。

華為內部人士幾乎都知道,真正在點燃上海那輛測試車的人,就是徐直軍。由於對電動車一直抱有深切期望,他一直在力推華為進入汽車領域,甚至毫不掩飾與其他高管、甚至任正非的意見衝突。

有媒體曾報導,對於汽車業務,徐直軍近乎痴迷,多次在公開場合汽車不離口。而了解徐直軍的人說,他理想中華為要製造的汽車,應該是一款定價中檔,比如30萬以下,但一定是能規模量產的城市SUV。

而蔡建勇領導的華為車聯網業務部,應該早已完成了這些前期的了解和研究,熟悉了規模化製造一款車的各種細節。顯然,這些準備也會成為任正非、徐直軍等高層,決策是否進入汽車領域的關鍵。

造不造車?

近年來,由於顧忌與眾多車企合作關係的存在,華為多次公開、直接地回應有關華為進入汽車行業的傳言,尤其是在華為每每有「造車」行業相關動作時。其中目的很明顯,就是告訴汽車廠商,不會和它們搶客戶。

早在2015年,時任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郭平,就曾經在一個汽車行業的論壇上堅決否認,華為有進入汽車製造業的計劃。他還比喻,華為和家具廠一樣,家具廠看中的是沙發,華為看中的是各種連結設備。

正是這一年,華為接連拿到了來自奧迪、奔馳的通信模塊訂單;2016年9月,華為又與奧迪、寶馬、戴姆勒、愛立信、英特爾、諾基亞及高通聯合成立「5G汽車聯盟」,推進車內5G通訊技術的應用。

與此同時,業界也在傳聞,華為可能與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製造商之一,以及整車代工商麥格納展開戰略合作,推出華為品牌汽車。當時華為否認稱,「沒有進入汽車製造業及推出華為品牌汽車的計劃。」

到了2017年11月,華為與標緻雪鐵龍建立車聯網戰略合作關係;2018年6月,華為與奧迪達成合作,計劃於2020年推出搭載5G技術的車型。同時傳聞也再起,華為會聯合汽車創業公司,曲線進入汽車行業。

華為自然再次予以否認,但對各界人士乃至車企而言,這種否認似乎並不能說明什麼。首先,華為已否認太多次,公眾已司空見慣。其次,華為也一再否認進入手機、電視市場,可終究還是破門而入、一起絕塵。

可想而知的是,華為是否會進入汽車領域,取決於任正非以及三位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郭平、胡厚崑等高層的決策,最關鍵的還是任正非的態度。而任正非一直不喜歡徐直軍那些關於汽車太過創新的想法。

但是,輿論並不是都站在任正非這一邊。2018年,一篇《華為藍軍批判任正非10宗罪》在網上大熱。文中說的是華為內部舉行的一場批判和自我批判活動,任正非第二條罪狀是「過早否定新技術、新事物」。

幾乎眾所周知,任正非是典型的「長期主義者」,希望公司能夠更聚焦在自己已有的主營業務上。除了聚焦,他的兩個常用詞彙是「黑土地」、「打糧食」,即所有業務都要能像黑土地一樣長出糧食,養活自己。

然而,汽車業務可能短期內不符合這樣的標準,同時任正非對這個話題的態度也一直是有所保留。因此,在2018年的年度戰略會議上,華為管理層內部做了一個重大決策: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

隨著國際局勢和行業形勢變化,任正非也更認可了車聯網價值。2019年4月,他在《不懂戰略退卻的人,就不會戰略進攻》的內部講話中首次指出,車聯網、人工智慧、邊緣計算是華為未來的三大突破點。

實際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早已成為汽車產業的共識,只不過要實現不會那麼容易。佔據汽車銷量大頭的傳統車企,雖然擁有強大的汽車生產製造能力,但在智能化變革的能力和經驗上都不足。

華為也正是瞄準了這個機會。去年4月,華為首次亮相上海車展,官宣成為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計劃。僅僅一個月後,華為就正式內部發文成立了智能汽車BU,提供智能汽車的IC部件和解決方案。

今年華為在汽車上更動作不斷,下半年以來愈發密集。9月8日,「華為電動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註冊資本為2.5億元,經營範圍包括「技術研究、智能車載設備銷售和智能車載設備製造」等。

10月26日,華為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合併至消費者業務BG,統一由余承東掛帥。與此同時,華為再次強調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到了11月14日,華為、寧德時代、長安汽車又聯合打造了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長安的軍工製造能力,華為的汽車生態,再加上全球裝機量第二的寧德時代,華為未來要講的汽車故事不可謂不精彩。

雖然聲稱不造車,但一系列布局汽車行業的動作,還是難免再次引起「造車」猜疑風波。於是,華為最近在《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的文件中稱,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這種措辭強烈的語氣,與十八年前的任正非何其相似:華為公司不做手機這個事,已早有定論... 誰再胡說,誰下崗!只是隨著時光飛逝,任老的脾氣似乎也變平和了不少,用詞也從「下崗」變成了「調崗」。

尾聲

當前,美國政府的「極限施壓」,已導致華為手機走向「無芯可用」境地,最終榮耀手機業務剝離… 華為在2020年,經歷了多輪暴風雨,急需穩住整體陣腳。而此時樹一個造車招牌,勢必會接受輿論炙烤。

另一方面,經過多年耕耘,華為也已經與國內外一眾整車廠商建立了合作關係,聯合實驗室、技術開發等項目都已經成型,而且在常態化推進。因此,貿然涉入整車,也會引發這些合作車企的劇烈反彈。

而在投入周期上,零部件公司也有其自身挑戰。比如從進入車企的供應商名單,再到跟隨一款車型走完項目周期,基本在5年左右。華為對此顯然有足夠預期,甚至稱得上在激烈競爭中十分沉得住氣。

徐直軍日前表示,華為今年已向汽車BU投入5億美元,短期內不會考慮盈利。「華為對每個產業都有一套邏輯,從立項開發到當期盈利再到累計盈利,平均周期為8年。華為對汽車產業也是有耐心的」。

然而,早在一二十年前,為了聚焦主力業務,任正非曾數次表示,華為不再做手機業務。但此後卻投資十億,讓華為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另外,華為也曾多次表示不做電視,後來卻上市了智慧屏。

由此,隨著形勢變化,未來不排除華為攪局汽車整車製造行業。近年來,華為車聯網團隊、產品和技術已經開始陸續上車,再用3年時間,這些技術和產品也會跟隨車企走完一個新的項目周期。

而在3年「有效期」到了之後,華為將何去何從,且拭目以待。毫無疑問,華為手機業務正受限,消費者業務面臨困境,亟需開拓創新從而獲得更大的增量空間。基於此,汽車領域無疑是一個恰好的選擇。

2018開年,發改委《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徵求意見稿)》發布:2020年,中國智能汽車新車佔比要達50%,初級車聯網實現90%覆蓋;2025年,新車100%智能化,建成5G高級車聯網,高等級智能車實現大規模應用。

在巨大市場面前,不難看出華為加速推進汽車業務是真,對造車敏感也不假。而目前,華為在加碼汽車行業同時,再次強調不造車,更明確給出了在網際網路+出行領域的發展方向,暴露出它「不造車」的背後野心。

此外,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開啟自主車企與外資合資的發展模式後,國際車企巨頭「雄霸」國內汽車行業一直到現在,而自主汽車只在夾縫中獲得一定發展。未來,若華為入局整車行業,或也不失為幸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能源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華為不造車,為什麼「有效期」是三年?
    五個月後,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再重申,華為要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 到了今年10月,在Mate 40系列華為中國區新品發布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宣告同時上市。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又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
  • 洞察者1°| 「磨刀」三年,華為是否會曲線造車?
    另外,此次官宣意圖很明顯,首先說明「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讓車企放心跟華為交朋友;同時也是放狠話穩軍心。「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看到這句話,華為員工在華為心聲社區表示「老闆回來了」,有人稱「這種說法很華為」,還有人調侃「這句話怎麼看怎麼像老闆原話」。話雖強硬,戰略絕不是一成不變。
  • 跨界造車眾生相:虛線的蘋果,曲線的華為,直線的恆大
    「華為不造車」,言論三年有效跟蘋果一樣都是世界級的高科技巨頭公司,並且在汽車業務上已經取得一定地位的華為會不會跨界造車呢?所以,華為完全是有實力造車的。只是它把「曲線造車」的戰線拉長了。「不造車」,這是近年華為高層對外的「統一口徑」。眼看智能技術的光芒已經擋不住了,任正非在上個月籤發了一份三年有效期的《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內容如下圖。
  • 華為堅決不造車?蘋果:你以前也說過不造手機
    一直在否認,卻老是被誤會的華為 以後誰再建言造車,誰就離崗! 這幾年,華為的『不造車宣言』一直在反覆猜疑中反覆被強調。 華為為什麼總是被誤會造車? 2019年4月,任正非在公司內部講話《不懂戰略退卻的人,就不會戰略進攻》中提到,車聯網、人工智慧、邊緣計算將是華為未來的三大突破點。這裡的每一項幾乎都跟車脫不開關係。
  • 華為加入造車俱樂部
    聽說目前情況是車已經造出來了,明年底上市。12月份或明年一季度發布。設計師是原保時捷總設計師,跨界類SUV。定價20-40萬。自動駕駛實現到L4級別(小鵬目前接近L3)。
  • 華為hcna有效期是幾年?華為hcna過期了怎麼辦?
    很多朋友通過不同的渠道聯繫網絡工程師出成長日記作者小編我,問到:華為的HCIA為什麼有有效期?華為的HCNA的有效期是多長時間?如果過期了怎麼辦網工記小編給大家綜合整理一下關於華為的HCIA,HCNA的證書有效期的相關知識一 華為的HCIA有效期是多長時間?華為的HCNA有效期是多長時間?華為hcna的有效期是三年。
  • 任正非:華為員工禁止提「造車」,提言者「走」
    11月25日,任正非籤發了EMT決議【2020】007號,該內容主要如下:華為董事常委會決議【2018】139號《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明確: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這兩年來,儘管外部環境在不斷變化,但我們要清楚,打造ICT基礎設施才是華為公司肩負的歷史使命,越是在艱苦時期,越不能動搖。
  • 專家直言「不希望華為入局造車」,但第二句話卻讓人潸然淚下
    關注華為的朋友應該知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關於「華為造車」的消息被傳的是沸沸揚揚,不過在2020年12月1日,華為心聲社區刊出華為經營管理團隊文件。華為再次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
  • 華為的車企朋友圈,暴露了它「不造車」的野心 | 撩車
    不造車,是近兩年華為高層對外的「統一口徑」。2019年1月,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是有邊界的,永遠不會造汽車。2019年10月,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再次重申,華為要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
  • 華為造車?不,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即業務單元)將從原來面向B端的ICT業務轉為面向C端的消費者業務,標誌著華為的汽車業務進入2.0階段  □華為重申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 華為又要造車了?答案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近些年,隨著不斷有從網際網路公司紛紛加入造車行業,並且有的還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汽車行業的多方合作進行的如火如荼,那麼作為在智能科技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華為,是否也會開啟造車之路,一直有多種版本的傳說。   10月30日,2020華為年度旗艦新品發布會在上海東方體育場盛大舉行。
  • 造車模式大相逕庭,蘋果與華為誰才是「正道」?
    而華為最近也再次對外強調了關於汽車方面的走向。表示華為內部正在整合汽車業務,並且在發布的《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中明確說明「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個致力於造整車,一個堅決不造車。同為科技巨頭,為何蘋果與華為在造車方面所選擇的模式大相逕庭?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深層次原因?二者選擇的道路,又是哪一條才更為理性和現實呢?
  • 華為造車步入新階段,2021年底上市,背後主角是長安
    11月25日,華為內部文件透露,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即業務單元)的業務管轄關係,正式從ICT(信息與通信)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這標誌著華為的造車業務,正式進入2.0階段。華為並不造整車不造車,是華為任正非之前就定調過的,所以,華為造成到目前為止,仍然是個「偽命題」。首先,不同於手機,傳統汽車有巨大的既得利益鏈,一汽是共和國長子,擁有十幾萬人的就業,其他大型車企,都是數萬人的產業規模,這是目前華為不願意參與的人口大戰。
  • 華為宣布不造車卻在體驗店放榮威iMAX8豪車
    華為任正非上個月說「 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非常強勢和明了,華為不造車!華為體驗店可是在華為的體驗店卻擺放這這樣一輛豪車:榮威iMAX8連曹德旺先生都心動的車為什麼?問什麼?來看一下究竟!
  • 華為造車消息引發漲停跌停!任正非:誰再建言造車,調離崗位
    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三家公司回應今日晚間,中證君致電長安汽車、德賽西威和中科創達三家公司。長安汽車證券部人士回應稱:「沒有聽說明年會推出這款車。華為、寧德時代、長安汽車三方有合作,但合作的形式、第一款產品什麼時候問世,還不清楚,今天的傳聞沒法證實。」
  • 華為「造車」,一張新賽道的入場券
    對於目前的華為而言,營收大部分通過手機等產品實現,並非之前的通訊設備業務。當手機業務在面臨行業增長的天花板時,切入當紅炸子雞新能源汽車市場,能給未來業務帶來巨量新增量。華為到底造不造車?是否會上演真香2.0?尚未可知,但就目前的形式來看,華為做出了相對明智的決定。
  • 華為確認不造整車!任正非撂狠話:再建言造車離崗,有效期3年
    11月25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一則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確認華為不造車華為這則文件指出,這兩年來,儘管外部環境在不斷變化,但要清楚打造ICT基礎設施才是公司肩負的歷史使命,並再次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 華為不造車,但智能汽車部件將採用三元鋰電池
    因為華為對於智能汽車的布局剛開始,電池技術還處於初期階段,所以其三元鋰電池的詳情外界並不清楚。據媒體報導,華為智能汽車部件的動力電池技術方向將選擇三元鋰電池。01華為、寧德時代不造車今年11月14日,在央視《第一發布》節目中,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宣布攜手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旗下高科技智能產品也即將推出。
  • 造車這件事,華為都沒敢幹,為什麼百度要硬上?_易車網
    >華為造車的消息由來已久,日前有關華為造車的消息被任正非「一劍封喉」。華為心聲社區發布由任正非籤發的《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核心內容之一是「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任正非對於華為之於汽車的定位是「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這兩年來,儘管外部環境在不斷變化,但我們要清楚,打造ICT基礎設施才是華為公司肩負的歷史使命。」
  • 當造車成風 誰都可以被懷疑是下一個跨界造車者?
    而或許正是一個個跨界造車的例子出現,也讓我們覺得「誰都可以成為下一個跨界汽車人」。近日,關於小米造車、百度造車的消息不斷,此前更有華為造車的傳言。儘管截至目前上述企業並未承認過有造車的打算,但他們跨界造車的消息還是讓大部分人覺得這是非常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