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直言「不希望華為入局造車」,但第二句話卻讓人潸然淚下

2021-01-08 爆侃數碼圈

關注華為的朋友應該知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關於「華為造車」的消息被傳的是沸沸揚揚,不過在2020年12月1日,華為心聲社區刊出華為經營管理團隊文件。華為再次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而作為華為創始人的任正非則表示,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話雖如此,但本決議3年內有效,所以三年之後華為是否會造車這個問題還有待商榷,尤其是多年前華為做自有品牌手機時,作為董事長的任正非當時同樣不支持,但華為最終還是進軍了手機行業。那麼華為到底應不應該造車呢?日前國內汽車專家、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就這一問題表示「不希望華為入局汽車產業造車」,如果只是看到這裡恐怕很多人心裡會犯嘀咕。

但是隨後付於武先生表示「希望華為能夠成為中國的博世,成為中國汽車OEM核心部件科技公司供應商」。對於博世相信很多朋友並不了解,在這裡我們可以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博世是德國知名的工業企業,主要從事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工業技術、消費品和能源及建築技術等業務,以其創新尖端的產品及系統解決方案聞名於世,其員工人數超過 23 萬,遍布 50 多個國家。

目前博世的業務範圍涵蓋了汽油系統、柴油系統、汽車底盤控制系統、汽車電子驅動、起動機與發電機、電動工具、家用電器、傳動與控制技術、熱力技術和安防系統等。換句話說,付於武先生希望華為能夠成為一家從事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工業技術、消費品和能源及建築技術的產業。再說得直白點,付於武先生希望華為能夠成為一家在汽車元器件、軟體作業系統方面擁有絕對話語權的綜合性企業。

此外,付於武先生表示,在如今這一輪智能化過程中,無論是從控制還是核心晶片來看,沒有一家能夠替代華為。只有華為能夠代替、能夠起到中國博世的作用,我希望它成為中國汽車OEM核心部件科技公司供應商,是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戰略合作夥伴。而中國的華為能不能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在智能化、電動化轉型過程中來取代或者成為中國博世呢?這是全產業鏈對華為巨大的期待。

其實在我們看來,關注造車華為確實不用著急,慢慢來,華為可以先成為博世,再成為特斯拉。目前華為已經與比亞迪、長安、寧德時代達成合作,就像華為造手機、造智慧屏一樣,華為在汽車行業也會先做朋友,先做老師,但終有一天會在山頂交匯。任正非老先生說過,從來都是學生超過老師的。未來,華為在造車方面會給我們帶來哪種不一樣的驚喜,或許只有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註:文中圖片部分來自網絡,侵權刪圖;本文系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華為的車企朋友圈,暴露了它「不造車」的野心 | 撩車
    今年10月,在Mate 40系列華為中國區新品發布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從不造車,到造好車,從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到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不難看出,華為加速推進汽車業務是真,對造車敏感也不假。更明確給出了未來在網際網路+出行領域的發展方向,暴露了它「不造車」背後的野心。
  • 華為不造車 為什麼「有效期」三年?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不造車,是近年來華為高層對外的「統一口徑」。不造車,是近年來華為高層對外的「統一口徑」。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又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但如果說了四遍,這件事情就開始變得格外重要了。11月25日,華為內部網站心聲社區刊出一份名為《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的內部決議文件,籤發人是任正非。
  • 華為不造車,為什麼「有效期」是三年?
    比如華為不造車,造移動智能全屋;不造汽車,可以造拖拉機嘛,20年前就想幹了啊;熟悉的老闆,他又回來了~還有一條評論比較實誠:我們首先把核心技術做好做強,如果買車零部件都能很好生存,那麼我們會繼續堅持戰略不造整車。如果大家不買我們零部件、自己造,對不起我們造整車也不遲,以後叫智慧車。
  • 華為又要造車了?答案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近些年,隨著不斷有從網際網路公司紛紛加入造車行業,並且有的還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汽車行業的多方合作進行的如火如荼,那麼作為在智能科技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華為,是否也會開啟造車之路,一直有多種版本的傳說。   10月30日,2020華為年度旗艦新品發布會在上海東方體育場盛大舉行。
  • 華為堅決不造車?蘋果:你以前也說過不造手機
    一直在否認,卻老是被誤會的華為 以後誰再建言造車,誰就離崗! 這幾年,華為的『不造車宣言』一直在反覆猜疑中反覆被強調。 華為為什麼總是被誤會造車? 2019年4月,任正非在公司內部講話《不懂戰略退卻的人,就不會戰略進攻》中提到,車聯網、人工智慧、邊緣計算將是華為未來的三大突破點。這裡的每一項幾乎都跟車脫不開關係。
  • 華為造車?不,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即業務單元)將從原來面向B端的ICT業務轉為面向C端的消費者業務,標誌著華為的汽車業務進入2.0階段  □華為重申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 洞察者1°| 「磨刀」三年,華為是否會曲線造車?
    另外,此次官宣意圖很明顯,首先說明「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讓車企放心跟華為交朋友;同時也是放狠話穩軍心。「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看到這句話,華為員工在華為心聲社區表示「老闆回來了」,有人稱「這種說法很華為」,還有人調侃「這句話怎麼看怎麼像老闆原話」。話雖強硬,戰略絕不是一成不變。
  • 從兩輪摩託到四輪汽車:50歲李一男入局新能源造車
    現年50歲的李一男又開始了新的創業,這次是造車。9月28日,澎湃新聞從接近李一男方面的人士處獲悉,華為前副總裁、小牛電動(NIU)創始人李一男選擇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再次創業,新項目總部設立在北京。另一知情人士也向澎湃新聞證實了該消息。
  • 量產、投資是鋪墊 百度也要造車?
    由於網際網路企業早期多採用開放平臺廣交朋友的形式擴張生態,下場造車可能會讓自己原本技術提供商的身份變成競爭對手,有利有弊。量產、投資是鋪墊12月15日,有關百度造車的新聞信息量並不大。不過因為此前有華為造不造車的討論、恆大造車的質疑,百度會不會造車、怎麼造車,引發熱議。
  • 跨界造車眾生相:虛線的蘋果,曲線的華為,直線的恆大
    蘋果造車之心不死相比於那些賣房、賣保險、買空調、買酒的企業跨界造車,有網際網路背景的企業總能得到更多人的青睞。有錢的BAT不造整車,但是也沒少摻和造車的事,出錢出人才,像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缺錢,背靠網際網路大佬也是能混得不錯的。
  • 華為汽車業務與智能終端完成整合:再次強調「不造整車」,餘承東...
    不過目前,巨大的藍海市場面臨碎片化的混亂局面,網際網路廠、車企、車聯網服務商等各自為政,大量的汽車用戶無法得到移動網際網路一樣的車聯網體驗。對此,包括華為、vivo以及小米在內的手機廠商紛紛開始入局車聯網領域,試圖解決用戶的痛點。
  • 造車模式大相逕庭,蘋果與華為誰才是「正道」?
    而華為最近也再次對外強調了關於汽車方面的走向。表示華為內部正在整合汽車業務,並且在發布的《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中明確說明「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個致力於造整車,一個堅決不造車。同為科技巨頭,為何蘋果與華為在造車方面所選擇的模式大相逕庭?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深層次原因?二者選擇的道路,又是哪一條才更為理性和現實呢?
  • 華為加入造車俱樂部
    聽說目前情況是車已經造出來了,明年底上市。12月份或明年一季度發布。設計師是原保時捷總設計師,跨界類SUV。定價20-40萬。自動駕駛實現到L4級別(小鵬目前接近L3)。
  • 造車這件事,華為都沒敢幹,為什麼百度要硬上?_易車網
    >華為造車的消息由來已久,日前有關華為造車的消息被任正非「一劍封喉」。華為心聲社區發布由任正非籤發的《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核心內容之一是「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任正非對於華為之於汽車的定位是「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這兩年來,儘管外部環境在不斷變化,但我們要清楚,打造ICT基礎設施才是華為公司肩負的歷史使命。」
  • 華為造車消息引發漲停跌停!任正非:誰再建言造車,調離崗位
    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三家公司回應今日晚間,中證君致電長安汽車、德賽西威和中科創達三家公司。長安汽車證券部人士回應稱:「沒有聽說明年會推出這款車。華為、寧德時代、長安汽車三方有合作,但合作的形式、第一款產品什麼時候問世,還不清楚,今天的傳聞沒法證實。」
  • 百度親自下場造車有其可行性,業內人士:入局並不難,難在戰略選擇上
    另外,時代財經亦求證吉利、一汽方面,截至發稿,上述車企暫未回應。 對此,業界普遍認為百度造車有其可行性。 12月16日,一名在傳統汽車集團從事戰略研究的人士向時代財經指出,對於目前跨界巨頭,造車並不難,難在戰略選擇,「數據和用戶方面,網際網路企業比主機廠更佔優勢,想造車並不很難,關鍵還是看戰略選擇,換言之,就是實現當前利益最大化,是否必須進入造車這個重資產高風險環節,或者如何選代工夥伴的問題」。
  • 華為「造車」,一張新賽道的入場券
    眼紅的華為人在2002年10月,準備了手機業務立項匯報材料,在一次任正非出席的研討會上,時任運營商解決方案部副部長的張利華說道「消費者一年會換好幾部手機,中國有好幾億消費者,華為應該儘快立項3G手機。」任正非聽完拍著桌子怒斥道「華為公司不做手機這個是,已早有定論,誰又在胡說八道!誰再胡說,誰下崗!」
  • 華為發布決議:誰再建言造車,可調離崗位
    11月25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由任正非籤發的《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稱,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據上海證券報報導,類似的話,18年前任正非就曾說過,只不過對象是手機。2002年,當在調研會上聽到「華為應該儘快立項3G手機」時,任正非喊道:「華為公司不做手機這個事,已早有定論,誰再胡說,誰下崗!」
  • 華為真的不造車,它是鐵了心要幫車企造「好車」
    容框篷澇代損畫吻杭幼血論產撲祛錢倒凡輿合顫跟胺知穩雹坊囂斧沛搖醫尚胡遷甘窗晨勞針雷敦鎮齊潤財蛋地拾叭它撲近眶棍星維挽寄蘿茫晰來道只鍘遮狡櫱架泳峴識腔稜警享梨圍寫切續椰模俞誠拓廷濟度否肚吱汽用鰓環班訴牌而同屬國內頭部科技陣營的華為依然是不造車,它要幫助車企造『好車』。
  • 新能源造車史:紛至沓來的入局者們,為何扎堆新能源造車?
    從馬斯克為新能源汽車蟄伏多年,一朝翻身;到賈躍亭為自己的造車夢,不惜拋下債務,遠赴大洋彼岸搗鼓他的法拉第未來;再到國內三大新能源汽車品牌打得難捨難分。近日,蘋果、華為、百度等巨頭又頻傳造車的聲音。各大勢力紛紛入局,新能源汽車究竟緣何而起?其實所有從業者在盯著看的,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未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