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西天取經":漢明帝派使者出使西域取佛經

2021-01-21 中國新聞網

  絲綢之路是橫貫亞洲大陸,連結亞、歐、非三洲的一條交通大動脈。在絲路「申遺」過程中,國家文物局的有關文件指出:絲綢之路中國段的起點是漢代東、西兩京(洛陽、長安)。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為絲綢之路的形成、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西晉太康二年(281年),汲郡古墓出土大量竹簡,晉王朝令運回京師洛陽進行整理,發現是一批古書。其中的《穆天子傳》記載,西周周穆王十三年(約公元前989年),周穆王率領大隊人馬,攜帶大量絲織品等禮物,從洛陽出發,最終到達西王母之邦,會見西王母。往返行程約三萬五千裡。不少研究者認為:《穆天子傳》所提供的材料,除去神話傳說和誇張的成分,有助於了解先秦時期中西交通路徑及文化交流情況,說明早在西漢張騫「鑿空」之前,中國內地和中亞之間已有交往和接觸。

  西漢張騫「鑿空」西域,標誌絲綢之路正式形成。西漢末年,王莽篡政,絲綢之路斷絕。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永平十六年(73年),漢明帝派竇固率兵攻打匈奴,會戰於天山。在這次出擊匈奴的戰爭中,「投筆從戎」的東漢著名軍事將領和外交家班超奉命出徵,立下戰功。班超率屬員36人,出使鄯善(今新疆若羌縣一帶),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英雄氣概,夜攻縱火,殺匈奴使者,後于闐國(今新疆和田縣一帶)也殺了匈奴監督官,班超又更換了臣民怨恨的疏勒王,新立了另一位疏勒王。至此,隔絕58年的西域及「絲綢之路」,重新暢通。

  安帝延光二年(123年),東漢派班超之子班勇出任西域長史。班勇保護了邊塞與絲綢之路的暢通。他撰寫的《西域記》一書,是範曄撰寫《後漢書·西域傳》的重要依據。

  《後漢書·和帝紀》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二國遣使內附,賜其王金印紫綾。」有研究者稱:文中提到的蒙奇、兜勒是兩個地名,分別是羅馬帝國的馬其頓行省和東方省推羅城。這應該是東方大漢帝國和西方羅馬帝國的第一次直接接觸。而羅馬境內使者東來洛陽的路徑就是絲綢之路。

  隋、唐均曾以洛陽為都。據《隋書》等記載,隋初,因突厥、吐谷渾「壅遏,故朝貢不通」。大業五年(609年)春正月,隋煬帝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徵吐谷渾,吐谷渾大敗,所部十萬餘口、六畜三十餘萬降隋。隋以其地置西海郡(今青海湖西)、河源郡(今青海興海東南)、鄯善郡(今新疆若羌)、且末郡(今新疆且末)等四郡,發人戊守,進行屯田。隋煬帝此舉,對於打通和西域的聯繫,保障絲綢之路暢通都具有重要意義。

  佛教文化曾經對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佛教文化的傳入和交流,就是通過絲綢之路進行的。

  據東漢末年牟融所撰《理惑論》記載:昔孝明皇帝夢見神人,飛在殿前。他詢問群臣,傅毅回答:天竺國有得道者,號曰佛,正如您所夢見者。於是漢明帝派遣使者秦景、王遵等十二人,出使西域,在大月支(今阿富汗至中亞一帶)寫得佛經四十二章。當時在洛陽城西雍門外修建佛寺,又於南宮清涼臺、開陽門、顯節陵上作佛像,「學者由此而滋」。另《高僧傳》還有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隨同東來的記載。這便是中國第一次「西天取經」,所修佛寺就是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

  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遷都洛陽。神龜元年(518年),住在洛陽聞義裡的宋雲與比丘惠生,由京城洛陽出發,沿「絲綢之路」西行,出使西域,拜取佛經。正光三年(522年)宋雲、惠生等由天竺回到洛陽,他們取回大乘經典170部,豐富了中國的佛教文化。

  至唐代,洛陽人王玄策曾先後三次出使印度。其中第三次出使印度是在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當時唐高宗住在洛陽,王玄策等奉旨去印度送袈裟。在顯慶五年(660年),他們曾在印度參加摩訶菩提寺舉行大法會。返國後,王玄策到東都洛陽,並把從印度取回的彌勒菩薩新樣供奉在洛陽敬愛寺中。麟德二年(665),王玄策於龍門石窟賓陽三洞之南洞敬造彌勒像,並留下造像題記。

  從王玄策所行路線看,可以說明唐王朝與印度之間有另一條通道,即由唐蕃古道經尼泊爾進入印度。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絲綢之路是一條合作之路,友誼之路,共贏之路,它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為人類發展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相關焦點

  • 班超為何投筆從戎出使西域?紀錄片《中國》為你「解密」
    班超投筆從戎,奉命出使西域。 紀錄片《中國》展現了班超徵戰西域的史實。   12月15日,紀錄片《中國》更新。第六集《視野》將焦點聚集到了東漢年間無畏的探險者班超身上。這位在西域的土地上書寫了新的歷史的人物,憑藉執著、孤勇的血性和非凡的政治軍事才能,讓中斷了幾十年的駝鈴聲在絲綢之路上再度響起。投筆從戎 奇襲獲勝  東漢時期,出身文史之家的班超被任命為管理皇家圖書館的蘭臺令史。但班超卻認為,歷史不應該用筆來書寫。匈奴對西域的騷擾,讓班超棄筆從戎,奉命出使鄯善國。
  • 班超為何要投筆從戎,為何出使西域?外戚宦官之爭又是什麼?
    王莽時期,西域與中原斷絕關係,分裂成許多小國。東漢初年,匈奴的影響再次延伸到西方國家。漢明帝統治時期,東漢恢復了對西域的保護,派班超到西域南部各國,爭取這些小國斷絕與匈奴的關係,與東漢共同抵抗匈奴。自1973年起,東漢班超多次奉命出使西域。
  • 逸聞趣史|歷史上玄奘西天取經經歷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
    上一篇,我們講到了,玄奘借長安城門大開,饑民出城尋找食物,趁機混出城,開始了他的西天取經之行。本期講述:玄奘西天之行經歷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大唐西域記》裡邊寫:他走到沙洲的時候,沙洲就是現在沙河,在羅布泊一帶,不小心把隨身帶的水瓶打翻了。因為途中沒有任何水,所以他曾一度想回頭,去找水,等到找到水以後再走。但是,晚上仔細一想,他出來的目的是去西天求法,沒有走回頭路的道理。
  • 紀錄片《中國》講述統一西域全境的曲折故事,何炅飾演班超兒子班勇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何曉婷紀錄片《中國》第六集《視野》中,東漢年間無畏的探險者班超,在西域的土地上書寫了新的歷史。他執著的、孤勇的血性和非凡的政治軍事才能,讓中斷了幾十年的駝鈴聲在絲綢之路上再度響起。匈奴對西域的騷擾,讓班超棄筆從戎,奉命出使鄯善國。鄯善是中原前往西域的必經之地,也是西域南北交通幹道的分岔點,戰略地位重要,漢朝和匈奴爭奪激烈。此次班超使團的任務,就是代表漢朝安撫鄯善國國王,使其站在自己的一方。
  • 為什麼漢朝使者能在西域十分囂張?
    一些漢使在堅持使命的同時,敢於超額行動:在沒有牽制的情況下,使者擅自行動乃至「矯詔」的情況經常發生:比如傅介子受命出使大宛國,他本來的使命僅僅是責備沿途勾結匈奴的樓蘭和大宛王,但是他在歸國的途中,還額外地斬殺了在龜茲國逗留的匈奴使團;留下了「雖遠必誅」名言的陳湯,在遠徵郅支單于之前,也是擅自矯詔調動了戍己校尉的屯田軍和西域城邦諸國的軍隊出徵,並且沒有上報有關行動細節,但是事後在建功立業後,也沒有受到矯詔的懲罰
  • 佛教文化之佛教進入中國的時間和早期傳播
    這時記載了西漢哀帝時大月氏使伊存來中國口授佛經,但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證據有二,一是認為《魏略》是傳說,不足為信;二是他們考證大月氏君主於西漢哀帝尚未信佛,派人來中原傳經也不足信。箇中真偽,我們無需深究,只要知道就行了。持第二種觀點的人認為,據《魏書釋老志》:「後孝明帝夜夢金人,頂有日光,飛行殿庭,乃訪群臣,傅毅始以佛對。
  • 東漢班超出使西域被冷落,憑藉8個字,讓國王回心轉意,更成名句
    說起西域、絲綢之路,大家立刻就會想到"張騫",而在東漢,有一個功勞絲毫不弱於張騫的"班超"。班超是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曾經屢次出使西域,憑一己之力威震西域30年。漢明帝時期,曾經派遣他與同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班超到了西域鄯善王國後,鄯善王廣禮節非常周全地招待他,後來忽然就變得馬虎怠慢起來。
  • 佛教是何時傳入中國的,你知道嗎?
    關於佛教究竟是什麼時期傳入中國的,由於時間久遠,不同的史料記載和不同的民間傳說很多,比較流行的版本就有好幾個。秦始皇時期傳入說:相傳秦始皇時期,遠道而來的僧人室利房等一行十八人跋山涉水、攜帶佛經來到了鹹陽城,佛教由此傳入中國。
  • 宋朝時期的西域,割據政權存在這樣的意識,有利於中國大統一
    這一時期,西域出現了高昌回鶻王國、于闐王國和喀喇汗王朝等地方政權並立的局面,但最終統一於西遼。無論西域形勢如何發展,但各地方政權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始終保持著與中原王朝的密切交流,都具有濃厚的中國一體意識,或認為自己是中原政權的分支,或臣屬於中原政權。
  • 漢朝最牛的斬首行動,孤膽英雄傅介子獨斬樓蘭王,另大漢威震西域
    (張騫出塞)中國對於西域的認識始於張騫。經過張騫十餘年的艱苦跋涉,使中國第一次見識到這個與中原文化迥異的地方。漢武帝還在世的時候,憑藉著強大的武力,西域諸國基本臣服於漢朝。而漢朝得到消息的時候,安歸已經成為樓蘭國的國王,為了與匈奴爭搶西域這塊寶地,所以漢昭帝就命令安歸到長安來朝見。這裡就涉及一個地理方面的問題。樓蘭可以說是離漢朝最近的西域國家了,所以漢朝使者出使的時候,就是樓蘭在忙前忙後,又是派嚮導,又是背水擔糧的,十分辛苦。
  • 【名人百科】「鑿空」西域,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張騫
    張騫奉詔出使西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走出國門,開展外交活動的外交活動家。黃河源頭的傳說關於黃河的源頭,《荊楚歲時》曾記載有一則神話故事相傳漢武帝曾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黃河源頭。張騫奉命沿黃河西行數月,在黃河源頭附近見到了織女,織女十分熱情地恭迎並接待了這位漢朝使者。張騫返回時織女贈其一機石。
  • 後崛起大國要先交友而後出擊,當年西漢結援西域反制匈奴非常經典
    當時匈奴在西域設置僮僕都尉,僮僕即奴隸之義,以「僮僕」為官名,蓋視西域各國為匈奴之僮僕,向其徵收賦稅。武帝聽說匈奴大敗月氏後,月氏人西遷至西域一帶。冒頓單于用月氏王的頭骨做飲器,月氏人對匈奴恨之入骨。武帝於是決定派人出使西域,聯絡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
  • 盛世年華,無止之境:壯哉我中國少年
    為了改變這一混亂局面,唐貞觀三年(629年),年輕的玄奘放棄朝中官員推薦他到京城名寺做住持的機會,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毅然踏上西行之路,前往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求取佛經。4回到大唐後,玄奘謝絕唐太宗出仕之請,專心研譯佛經,並與弟子撰寫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其中關於西域、印度等地的風土人情,很多是漢代史書未曾記載的。
  • 西天取經做腳力,功成之後卻要盤在柱子上,小白龍真的被坑了嗎?
    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即便沒有看過《西遊記》原著小說,那也看過各種影視劇翻拍版本。唐僧師徒一個有五人,不過大家一般都喜歡說四人,因為其中的小白龍,大多時候是一匹馬,容易被人忽略。關於小白龍,很多人認為他被如來佛祖、觀音菩薩給坑了。
  • 古代中國與印度的恆河之戰
    中國古代王朝和印度有沒有打過仗?有的,唐朝就跟印度打了一仗,還滅了一個國家,今天咱們說一說。其實由於隔著喜馬拉雅山,中國古代王朝和印度一直沒什麼交集。古代中國和印度的貿易主要是通過絲綢之路從中亞國家進行中轉。
  • 一介書生投筆從戎出陽關,三十年如一日留下西域傳奇
    漢明帝永平五年(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召入雒陽任職,班超和他的母親也一同遷居至雒陽。班超家境貧寒,進京後迫於生計靠替官府抄寫文書來維持生計,但他從小就有遠大抱負,不甘心就這樣碌碌無為一輩子,於是便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有一天班超在雒陽大街上遇到一個看相算卦的半仙,就讓半仙給自己看看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