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龜茲壁畫中的智慧,看「猴王智鬥水妖」等佛經故事

2021-01-21 澎湃新聞
鑑賞|龜茲壁畫中的智慧,看「猴王智鬥水妖」等佛經故事

沙娜

2020-03-29 18:09 來源:澎湃新聞

龜茲石窟文化遺產是古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結晶,源起絲路,始興於漢,繁盛於唐,印刻著海納百川、兼收並蓄、一體多元的特點,見證了公元3至公元13世紀期間新疆古代佛教文化的輝煌歷史。

龜茲石窟壁畫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極為豐富,其在滿足佛教傳播與教化信眾需求的同時,更多表現的是古代民眾生活習俗和崇尚的美德。龜茲石窟研究院陸續推出龜茲石窟壁畫系列故事,本期關注的是「猴王智鬥水妖」 、「五通比丘論苦之本」 、「端正王智斷兒案」 等反映智慧的石窟壁畫,以供大家賞析。

佛教認為,智為判斷,慧為選擇。智慧既指破除迷惑,認識萬事萬物的根本規律和法則的能力,也指能靈活運用證悟的規律和法則修行的境界。是知與行的統一。佛教的智慧故事,有的是對人類面臨困難時機智處理的講述,有的則反映了佛教對世界、對人生的獨特看法。龜茲石窟壁畫中反映佛教智慧觀念的故事主要有 「猴王智鬥水妖」、「五通比丘論苦之本」、「大光明王始發道心」等。 

 「猴王智鬥水妖」 在克孜爾石窟第7、8、13、17、58、98、176、186、187、188、206窟,庫木吐喇石窟第2窟,森木塞姆石窟第30、31、48窟,克孜爾尕哈石窟第11、16窟有此故事畫。故事大意參見《佛本生故事選》中的《蘆葦飲本生》。

猴王智鬥水妖 克孜爾石窟第17窟 主室券頂 

相傳,森林裡有個蓮花池,住著一個水妖,專吃進入池子的生物。猴王帶領一群小猴子生活在森林裡。一天,猴子們口渴想找水喝,便來到蓮花池邊,猴王沿著蓮花池走了一圈,仔細察看腳印,發現只有下去的腳印而沒有上來的腳印,它想了想,告訴猴子們這個池子裡有水妖。水妖沒有見到一隻猴子下來,就躍出水面,它想引誘猴子們下來喝水,將它們全部吃掉。猴王告訴水妖:「我們是要喝水,但我們不會被你抓住。」說罷,猴王吩咐每隻猴子拿著一根蘆葦稈,用嘴吹,將稈中的節一一吹破後,它們便圍坐在蓮花池邊,把蘆葦稈插入池中吸水喝。它們用這種方法不但喝上了水,還沒有被水妖捉住。

猴王智鬥水妖 克孜爾石窟第114窟 主室券頂 

猴王智鬥水妖 克孜爾石窟第206窟 左甬道內側壁  

猴王智鬥水妖 克孜爾石窟第186窟 主室券頂 

猴王智鬥水妖 克孜爾石窟第63窟 主室券頂 

猴王智鬥水妖 森木塞姆石窟第30窟 左甬道頂部 

 「五通比丘論苦之本」 在克孜爾石窟第13、17、114、171窟,庫木吐喇石窟第43窟,森木塞姆石窟第1窟,克孜爾尕哈石窟第16窟有此故事畫。故事大意參見《法句譬喻經》中的《安寧品》。

 五通比丘論苦之本 克孜爾石窟第17窟 主室券頂

從前,有一位精通法術的比丘,在山中修行,鴿子、烏鴉、毒蛇、鹿和他生活在一起,彼此相處非常融洽。

有一天晚上,四個動物在議論:「世間之苦,哪種最重?」烏鴉說:「饑渴最苦。饑渴的時候四肢乏力,神志不清,不顧傷害。」鴿子說:「淫慾最苦。淫慾旺盛時,什麼都顧不上。」毒蛇說:「嗔恚最苦。心生惡毒,害人又害己。」鹿說:「驚怖最苦。我們最怕獵人和虎狼的襲擊,一有風吹草動,我們便肝膽劇裂。」五通比丘聽到四個動物的議論後便告訴它們說:「你們都沒有說到苦的根本,天下之苦,莫過於欲望。因此我才捨棄俗情而來學道,消除欲望,永離憂患,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安穩祥和。」四個動物聽了這番話,便豁然開朗了。

五通比丘論苦之本 克孜爾石窟第171窟 主室券頂

五通比丘論苦之本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43窟 主室券頂

 「端正王智斷兒案」 在克孜爾石窟第7、13、17窟壁畫中均有此故事畫。故事大意參見《賢愚經》卷十一。

有一名叫端正的國王,以佛道治國。一天,有兩個婦人為爭一小孩,來到王宮請國王評理。國王非常聰明,決定以智慧斷案,他對兩個婦人說:「現在只有一個小孩,你們兩人都想要,請你們二人各挽小孩一隻手,用力拉拽,誰能拽過去,這便是誰的孩子。」冒充孩子母親的婦人對小孩無慈愛之心,用盡全力拉拽,不惜損傷小兒。孩子生母出於慈愛,不忍心用力拉扯,小兒遂被那個婦人拉了過去。國王觀後,辨別真偽,對那個冒充孩子母親的婦人嚴厲地說:「這個小孩非你所生,你是硬搶她人之兒。」在事實面前,冒充孩子母親的婦人只好向國王承認錯誤,希望國王饒恕她的過錯,並將小孩還給了生母。

端正王智斷兒案 克孜爾石窟第17窟 主室券頂

 「大光明王始發道心」 在克孜爾石窟第14、17、38、69、175、178、184、186、198窟,庫木吐喇石窟第34窟,森木塞姆石窟第40窟有此故事畫。故事大意參見《賢愚經》卷三。

大光明王本生 克孜爾石窟第14窟 主室券頂

很久以前,有一位文武兼備、聰明勇敢的國王,名叫大光明。大光明王與鄰國交好。鄰國國王將打獵時得到的珍奇白象,送予大光明王,大光明王非常歡喜,便把它交給馴象師散闍調馴。象師將象馴服好之後,請國王前來試乘。群臣都聚集了過來,國王高興地乘象出遊,象背上的國王像太陽剛升起時的樣子,光芒四射。途中,經過一處大蓮花池,群象在此食用蓮花根,年輕氣盛的白象見到象群,狂奔追逐母象,直往森林深處去。象背上的國王衣服掉落,身體也受傷出血,情急之下抓住樹枝才僥倖活了下來。

國王回宮後,非常生氣,責備了象師。為證明自己調教無誤,象師命令白象吞食熱鐵丸。白象吞下熱鐵丸就死了。看著白象死去,國王心中開始後悔,問象師:「你既然能把象馴服,為什麼在森林裡不能制伏它呢?」象師跪下對國王說:「大王,我只能調象的身體,而不能調它的心。」國王問象師:「那誰既能調身又能調心?」象師告訴國王:「在這個世界上,唯有佛才能調伏一切眾生之心。佛具有廣大無邊的智慧以及憫念眾生的慈悲心。」國王聽後,非常高興,也有所醒悟,立下誓言:「如我能有功德,心向佛道,我成佛以後,不僅僅是調順自心,也要調伏一切眾生,不管受何劫難都在所不辭。」誓言完畢,天地大震,山川大海起伏,天空中出現美妙的音樂在歌頌佛的無上功德。

大光明王本生 克孜爾石窟第17窟 主室券頂

大光明王本生 克孜爾石窟第38窟 主室券頂

 大光明王本生 庫木吐喇石窟第34窟 主室券頂

(本文原標題為《龜茲石窟壁畫中的智慧故事》,原刊於龜茲研究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龜茲石窟壁畫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鑑賞|龜茲壁畫中的禮孝之道,看「億耳得福」等佛經故事
    龜茲石窟研究院陸續推出龜茲石窟壁畫系列故事,本期關注的是「彌蓮受報」 、「億耳得福」 、「須闍提割肉孝雙親」 等反映禮孝之道的石窟壁畫,以供大家欣賞。彌蓮受報(局部)  克孜爾第212窟   原藏德國柏林民族學博物館  後遺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禮孝之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國源遠流長。
  • 鑑賞|龜茲石窟壁畫中的誠與信:看獅王捨身不失信等佛經故事
    曾對包括敦煌在內中國內地石窟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並在東聯西引的傳播交流過程中,又向西輻射極大地豐富了中亞佛教文化發展,創造了古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鑑與融合發展的歷史經典。龜茲石窟壁畫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極為豐富,其在滿足佛教傳播與教化信眾需求的同時,更多表現的是古代民眾生活習俗和崇尚的美德。
  • 龜茲時期壁畫中描繪下的商貿,反映古絲綢之路上的經濟繁盛
    如今的阿克蘇地區,就是古代龜茲的核心地域,曾以庫車市為世界商貿中心,向東沿著河西走廊直通中原,抵達東南亞諸國,向西分數路輻射到西亞和歐洲等廣大地區。可以看出,曾經的龜茲地區,地位和作用是多麼重要。從史料記載中,我們目前無法查找到更多關於西域商貿的文字描述,但卻能在龜茲時期的壁畫中找到描繪古代商貿的場景。
  • 新疆阿克蘇的龜茲文化,開啟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龜茲文化,是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西域碰撞之後,經過交匯和融合,形成的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石窟寺裡的壁畫,上面不僅有印度文化的痕跡,還有中原古老的樂器以及飛天壁畫,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化在新疆最早的體現和傳承。
  • 古風古韻的中國經典壁畫藝術鑑賞
    中國古代壁畫不僅僅是國人的藝術珍寶,也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經典瑰寶。今天紫色百合香與您一起鑑賞古風古韻的中國古代經典壁畫藝術,賞析精粹的壁畫,品鑑傳統的文化。一、中國壁畫遺珍壁畫主要是指繪製在天然或者人工牆壁上的畫,也是最古老的繪畫形式。壁畫的內容十分豐富多彩,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生活場景等藝術遺珍。
  • 李公明︱一周書記:在考古重建和視覺再現中的……龜茲聖域
    不過略有遺憾的是,從近十多年來中國學者龜茲研究的學術進展來看,有些發表於該書出版之前並與其研究議題相關(如說一切有部思想與龜茲石窟壁畫、造像的關係、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戒律問題、克孜爾石窟中的化佛現象、克孜爾中心柱窟的圖像構成、克孜爾石窟圖像的禪定僧研究等具體議題)的學術成果似乎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和討論。
  • 《鹿王本生圖》 敦煌壁畫中關於九色鹿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壁畫《鹿王本生圖》記者 孫樂怡 石窟的開鑿,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在中國興盛起來的。石窟中除了有佛的石雕和泥塑造像外,還有大量的壁畫。在新疆拜城東約五十公裡的戈壁懸崖下的千佛洞中,現存二百三十六個洞窟,其中有早到東漢時期開鑿的。
  • 敦煌壁畫中的佛教故事
    敦煌壁畫中主要有三類故事畫:第一種是佛傳故事,也稱「本行」故事,主要講述釋迦牟尼生平事跡;第二種是本生故事,主要講述釋迦牟尼前世的故事;第三種稱作「因緣故事」,講與佛相關的一些因果報應故事。佛教是講輪迴、講報應的,認為現世的很多福或難,都與前世種下的「因」有關。
  • 講座丨從敦煌壁畫的日、月神圖像看絲路文化交融」
    講座丨從敦煌壁畫的日、月神圖像看絲路文化交融」 中國絲綢博物館 2019-10-05 11:25 來源:澎湃新聞
  • 「六塵視界」曼舞翩躚的敦煌壁畫
    克孜爾千佛洞龜茲樂舞壁畫 龜茲樂舞早在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之後就已經傳入中原,唐代是龜茲樂舞的黃金髮展階段,在中原的影響非常大,在今天的新疆拜城克孜爾和庫車的庫木吐拉等窟中都可以看到龜茲樂舞的形象
  • 一周觀展指南|龜茲壁畫展佛國藝術,安格爾作品講希臘神話
    此外,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的「佛國山水Ⅰ:造像深處」將展出來自新疆龜茲研究院的39件龜茲石窟壁畫,觀眾可從中看見公元3-13世紀佛教藝術的成就。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學院與沙龍——法國國家造型藝術中心 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以作品展示從法國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藝術和社會風貌,其中安格爾的油畫《朱庇特與忒提斯》首次走出歐洲。
  • 南懷瑾:什麼是佛經裡的波若智慧?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什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註解。
  • 敦煌壁畫中的秘密
    敦煌壁畫,是中國巖彩畫的集大成者。莫蘭迪會發現,敦煌莫高窟的巖彩來自天然礦石、進口寶石、人工製造化合物的綜合運用,一張張壁畫背後的材料價值就造價不菲,遠勝於他畫的靜物小品。「反彈琵琶」壁畫所在窟中唐112窟,它細碎的鱗片,鋪展在畫面上顯色效果極佳。
  • 古代墓葬中的壁畫是畫給誰看的
    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閭叱地連墓剖面圖研究古代墓葬壁畫,學者們常用的一句話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繪畫作為一種視覺藝術,當然是用來看的,但是,當千百年前匠師們在幽暗的墓室中運墨布色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材料來證明古人有經常到墓中設祭的風習,墓內即使有成套的祭器,也可能是封墓之前一次性的祭典所用。《後漢書·陳蕃傳》記鄉民趙宣葬親而不閉埏隧,居墓室中行服二十餘年。此舉之所以能在鄉邑間沽釣到孝名,正是因為其行為超乎常俗。在歷代的筆記小說中,常可讀到墓俑在人間作祟的離奇故事。出土於墓葬中的物品,生者往往避之惟恐不及。
  • 孫悟空將成奧運形象大使 看藝術家筆下美猴王
    張掖大佛寺壁畫   南宋時期《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孫悟空的形象為一位學問淵博、文質彬彬的秀才,誠心保護唐僧西天取經。到了元代,孫悟空的形象多出現在元雜劇中,這一時期的孫悟空身上還殘留著妖性,貪吃、好色、懶惰,多做為反面形象出現。繪製於元末明初的張掖大佛寺壁畫中,豬八戒是一個忠厚老實、吃苦在前的人,孫悟空和沙僧則成為了偷奸耍滑者。
  • 疆土尋蹤,探秘庫車,尋找昔日絲綢之路上的西域文明——龜茲古國
    庫車,西域時期的龜茲古國,在西域古樸寧靜的歷史中,龜茲是無法跨越的名城,這裡有熱鬧得如節日般的「巴扎」,有讓人吃驚的克爾孜千佛洞和古城遺址,在昏黃的暮色中沉靜的老街,有祖傳十三代還在堅守著的鐵匠,還有傳嫁古代與現代的古董商人……龜茲,是被中國軍閥當作戰利品和牲畜一起被掠奪到中土被迫娶妻生子的大和尚鳩摩羅什的故鄉,是突厥可汗把女兒扶上中國皇后位來控制鮮卑人時當作陪嫁送到中原的琵琶大家蘇祗婆的故鄉
  • 唐僧和鳩摩羅什翻譯《金剛經》的故事
    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並沒有佛經。佛經的出現,是在釋迦牟尼離世之後,他的弟子根據記憶,記錄下釋迦牟尼的言論,慢慢形成一卷一卷的佛經。 釋迦牟尼言論的第一次結集是在釋迦牟尼去世後的第一年的雨季,釋迦牟尼的大弟子大迦葉召集了五百比丘參加。
  • 《敦煌壁畫》郵票系列欣賞
    莫高窟是中國石窟中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處。石窟區全長達1600米,藏有文書五萬多件。有前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遼、西夏、元代等十個朝代的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245尊,唐宋木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假如把窟內所有壁畫連接起來,可組成一條長達25公裡的巨大畫廊,它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 神兵傳奇 怪物篇之暗水精靈「惡變水妖」
    在自然界,有一種生物,叫「水妖」他擁有高超的智商,形似人類的外表,但卻不屬於人類。當神兵虎魄降臨人世,武林群雄相互爭鬥之時,天地萬象都起了變化,生靈塗炭,妖魔縱橫,使得那些本來擁有著令人驚豔的美麗外表的生靈,頃刻間發生了驟變,面目逐漸扭曲變形,手裡沾滿人類的鮮血,被靈魂和信仰糾纏著,驟變後的水妖被人們畏懼的稱為「惡變水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