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的繼母 民國蘇州名媛貝蔣士雲 女士

2021-02-23 色意文化傳播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湧現過不少活躍而有名的女子。她們打扮很時髦,喜歡紅唇濃豔,有的風情萬種,有的俗豔輕佻,有的嫵媚嬌嗔。在社交場合中,她們經常會調換主顧。這些女子,舊時人們稱之為「交際花」,含有輕度的蔑意。而另有一種女子,同樣的靚麗美豔,但卻氣質非凡,她們家庭背景殷實,有著一定的文化品位和知識內涵,且多與巨商大賈或軍政要人交往,往往有著很好的人緣,她們被稱其為「交際名媛」。

民國蘇州女子的蔣士雲,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美麗的蔣四小姐  

  

蔣士雲,1912年出生在蘇州商宦世家,祖父在無錫經商,父親蔣履福是北洋政府外交部的一位外交官,蔣父早年曾在上海讀書,後在北京大學西語系攻讀,北大畢業後,曾任駐比利時公使館隨員、駐義大利代辦。因蔣士雲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稱之為「蔣四小姐」。

她從小天生麗質,聰穎好學,10歲時被家人送往上海讀書,12歲隨父親赴北京,在英國人辦的學堂裡學習英語。從小在蘇州長大的她,很快就融入了北京的生活。蔣四小姐雖然出身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家庭,但她不為環境所囿,學習刻苦認真,讓人深感難得。在京生活學習兩年後,15歲的她,隨父母返回了蘇州。   

5年不見,蘇州的親戚鄉鄰都大感吃驚,因為這時的蔣四小姐已經大變樣,不僅容貌愈加豔麗,而且除了能講地道的吳儂軟語,還會一口流利的京腔普通話。蔣四小姐回到家鄉,竟蜚聲蘇州社交界,她最喜歡逛觀前街,常身著長及足際的花式旗袍,顧盼有姿。此類花式旗袍,當時在蘇城尚屬初見,人們爭相注目,驚為絕豔。當年曾有報紙刊文道:「數歷來吳宮花草,許為第一人,後無來者。」因此,追求她的公子哥兒不少,並且有人委託媒人去打探她的口風,但蔣四小姐回答:「沒百萬家產不嫁。」而拒人於千裡之外。16歲時,作為駐外使節的千金小姐,蔣士雲又隨父母遠下歐洲,並在法國巴黎留學一年,在熟讀英語的基礎上又初通了法文,這在同輩女子中是極為鮮見的。   

1927年,蔣士雲學成回國,開始周旋於中國上層政界。在三十年代初期的北平上流社會,可說無人不曉蔣士雲。她以她的豔麗容貌,更以她嫻熟流利的英語和法語,讓中國的上流社會和政界要員為之驚羨,成為了上世紀30年代,名動蘇州和京城的交際名媛。當年的蔣四小姐,曾有照片刊登在蘇州《大光明》報上。此小報是蘇州人茶餘飯後的一份消遣讀物,有「粉絲」在此報上撰文,專門描繪蔣四小姐的美麗風韻:「蔣四小姐的美點,在於動作的姿態。凡是她一舉手一投足,不論拿起個杯子來喝茶,或低垂了螓首咽食東西,一個極小的動作,也都有一個動作的姿態,真如春雲幻變。尤其是在她玉指夾著了香菸,在遐思休憩的時候,她的右肩微聳,左斜垂,手指卷握了個空拳,掌心仰天,香氤繞繚,在蜷擁成勾的眉發間,那迷濛的眼睛,幽然神往,真好像酒醉了的玉環,朝霧罩籠了黛山一般。走路的時候,更可見她活潑的姿態,蓮步一移,都有著跳舞的步位,全身的重心,完全寄托在咯咯有音樂節奏的珠履上面,因此在背後看來,她兩支玉腿在參差移動的時候,那總樞全身動作的部位,和纖細的腰部,窈窕款擺,好像春柳迎風,麥浪舞蹈一般。」名媛美姝那嫋嫋娜娜的窈窕之態,躍然紙上。    

差點嫁給張學良    

在蔣士雲的人生中,最傳奇的是當年她與有著民國「四大公子」美名的東北軍少帥張學良的結識。蔣士雲和張學良第一次見面,是在1927年夏天的北京,也就是蔣士雲回國的當年。此時的張學良,已是東北軍第三軍團總司令。張學良很善於結交朋友,與中國駐外大使顧維鈞的交往十分密切。張學良雖然駐防保定,但時常來到北京。而蔣士雲的父親蔣履福,正好從中國駐法國外事上卸任,回國述職,隨同顧維鈞一起來到北平。就這樣,經顧維鈞引薦,張學良得識蔣履福,同時也得以初識了同席的蔣履福女兒蔣士雲。   

那時的少帥張學良,風華正茂、春風得意,身後有著一大堆美女追求者,雖然少帥聽過百轉千回的評彈和崑曲,也曾留戀甲天下的蘇州園林,但當時並沒把這位梳著兩條辮子的年輕姑娘放在心上。可是蔣士雲卻牢牢記住了風流倜儻的張學良。三年之後,即1930年,張學良和蔣士雲又見了面。那年冬天,張學良在南京與蔣介石會面後,帶著夫人于鳳至去了上海。在出席上海市長張群為他舉行的招待宴上,再次和蔣士雲邂逅,已出落得風姿綽約的蔣士雲,這次給張學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蔣士雲不但和少帥頻繁赴宴,而且又接連出席了張群和上海頭面人物舉行的幾場舞會。張學良這時才發現,蔣士雲不但長大了,而且又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和法語,這讓他大為驚訝和欣賞,因為喜歡英語的張學良可以和蔣士雲用英語互通情愫,兩人談得十分愜意。也許蔣士雲就從那時起,在心底深深愛上了這個東北軍人。當然,張學良心裡也有這位小四妹的影子,可他返回瀋陽後,就把那會講兩種外國話的蘇州姑娘淡忘了。儘管他回沈後,不斷收到蔣四小姐從上海寄來的書函與明信片,後來蔣士雲還把不輕易示人的玉照也寄給他。暗慕張學良的蔣士雲,相信他會理解她那種隱含不露的少女情愫。   

這段緋聞,一度在地方小報上屢有刊載,特別是蘇州的《大光明》報,竟有接連登載,添油加醬,誇大其實。為此蔣士雲十分氣憤,曾給蘇州《大光明》報寫過一封親筆函:「貴報近數號中,曾屢屢登載損害鄙人名譽之事……筆不勝記。妄肆謠言,不分涇渭,語言之謬,令人怒詫。而貴報主筆不辨黑白,竟容登記,實系目無女權,有侮人格。如《春風婆娑話金剛》中,有『曾聞一度與張漢卿將軍相遇事』,下注以『吾聞如是,志之待證』。此不過耳聞,竟敢披諸報紙,不加詳察,誤作鄙人。本人名譽為重,應請立與更正,並望從此不許登及鄙人名譽之事。如不見從,請慎之。此致貴報主筆先生鑑。蔣士雲啟。」在第二年初,在蔣士雲結束了巴黎的學業後,專程趕到北京,決定和張學良袒露心跡,想不計名分和張學良在一起。但結果到了北京,蔣士雲非常失望,因為她從一個朋友那裡得知,少帥身邊又有了一個同樣不計名分的趙一荻,而且還和少帥有了愛情結晶。蔣士雲好歹也是蘇州大家族的女兒,在于鳳至之下也就算了,在趙一荻之下她卻接受不了。失望之下,蔣士雲離開了北京,遠度重洋去了歐洲,一是為了忘掉張學良,二是要把自己心底的痛苦變成發憤讀書的動力,開始了新的生活。    

貝祖詒的好太太    

等到1933年,蔣士雲重回蘇州時,她已成為中國當時的金融專家———貝祖詒的太太了。   

貝祖詒(1893—1982年),字淞蓀,江蘇吳縣人,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曾供職於盛宣懷創辦的漢冶萍煤鐵公司統計部。1914年進入中國銀行北京總行,歷任中國銀行界要職。貝祖詒在東吳大學畢業後,娶了莊氏的女兒為妻。莊氏出身名門,是一位笛子高手,又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夫婦間十分恩愛。1913年他們添了個女兒,取名貝聿華。1917年又添了一個男孩,就是後來成為世界著名建築大師的貝聿銘。1930年,莊氏因病去世,留下了年僅13歲的貝聿銘和弟弟貝聿昆、貝聿樅以及三個姐妹。   

中年喪妻,使得貝祖詒十分沮喪。他所在的銀行為了讓他早日從喪妻悲傷中解脫出來,決定派貝祖詒出訪歐洲,借考察歐洲國家分行的工作情況而散心消愁。就在這次出訪中,貝祖詒邂逅了蔣士雲,兩人情投意合。其實蔣士雲與貝祖詒,早在上海和南京就見過面,此次相逢國外,又是同病相憐,所以蔣士雲與貝祖詒交談數日,兩個沉寂的心靈,竟然碰撞出愛情的火花。   

蔣士雲的父母熟知,貝家祖輩是蘇州望族,儘管知道貝祖詒髮妻已新喪,仍然不允同愛女的這門婚事,因為貝祖詒膝下畢竟已有6位子女,且年長蔣士雲許多。可蔣士雲是重感情、重信義的現代女子,毅然衝破家庭和世俗的阻力,決定嫁給貝祖詒做續弦夫人。並於1932年春,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抗戰勝利後,時任行政院長、掌握財政金融大權的宋子文,極為賞識已是中國銀行副總經理的貝祖詒。由他推薦,貝祖詒於1946年3月1日出任了中央銀行的總裁。當時的民國報紙有文載,說蔣士雲有「幫夫運」,是她嫁給貝祖詒後,貝祖詒才坐上了銀行總裁的高位。在貝祖詒一年的任期內,致力於外匯管理,被視為最有才幹的財務官員。後為了對付通貨膨脹,主張開放外匯,拋售黃金,因外匯枯竭引起黃金風潮,再加上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1947年2月宋子文和貝祖詒被迫下臺。1973年貝祖詒就任香港上海商業銀行辦事董事,退休後寓居紐約。   

蔣士雲與貝祖詒育有一女。女兒成家後單獨住開,只在每星期六回到曼哈頓花園街的住宅,與母親共度周末。紐約曼哈頓花園街是有錢人的天下,舊中國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的遺老遺少,多數都住在這裡。蔣士雲經常與孔祥熙宋藹齡的長女孔令儀,民國外交家顧維鈞太太黃蕙蘭等,在一起打麻將。1982年12月,丈夫貝祖詒因病去世後,採訪蔣士雲的記者如雲,每次接受採訪後她都會遞給對方一張名片,上面除了「貝蔣士雲」四字外再無其他內容,表達了她「此生都是貝家人,不會考慮再嫁事宜」的決心。    

難忘舊情續傳奇    

蔣士雲傳奇不在情史,而是她的一生,都在駕馭著自己的生活。   1936年「西安事變」後,本著明哲保身的態度,許多世家都保持沉默,惟獨已是貝夫人的她,積極參與到營救張學良的行動中。張學良被押至浙江奉化雪竇山囚禁,蔣士雲通過貝祖詒與戴笠的交情,獲準到雪竇山去探望張學良。張學良到了臺灣以後,1979年春天,蔣士雲還專程從美國飛到臺北,在一家餐館裡宴請已屆耄耋高齡的張學良,這兩件事多年來鮮為人知。這說明她當時探望張學良是在很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同時也說明蔣士雲重情重義,作為張學良的朋友,她盡了該盡的友情與信義。   

由於蔣士雲的身後是蔣、貝、張三大家族,身份的複雜與顯赫,和蔣士雲力排眾議的舉動,在當時掀起不小的波瀾。所以張學良至死都念念不忘這位「士雲賢妹」,並稱她為「自己最喜歡的女人」。張學良的漫長人生中,身邊的異性追求者當然不僅是于鳳至和趙一荻。但張學良引為至友的,也只是蔣士雲。   

1988年蔣經國去世,張學良從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幽禁陰影中走出來。1991年3月10日,90歲的張學良帶著夫人趙一荻離開臺灣,飛赴美國舊金山。在舊金山玩了四天後,少帥就跟身邊的親友說:「我想一個人到紐約去會會朋友,而且還是個女朋友!」   說到做到,張學良把身體欠佳的趙一荻留在舊金山,由女兒照顧,在孫兒、孫媳的陪伴下前往紐約,住進了貝太太的家中。這時的蔣士雲一個人獨居,張學良來到紐約後,在蔣士雲家一住就是3個月。這3個月,是少帥軟禁50年來最快活的90天,身邊既沒有國民黨便衣監視,也沒有夫人趙一荻,只有蔣士雲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日子過得逍遙自在,無憂無慮。開心之餘,張學良在紐約寫下了一首打油詩:「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我雖不是英雄漢,卻也好色似英雄!」張學良又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于鳳至是最好的夫人,趙一荻是最患難的妻子,蔣士雲是最可愛的女友,我的最愛在紐約。」   

蔣士雲原來並無任何信仰,但後來竟信基督教。就因張學良在紐約時,每周她會陪張學良到教堂做禮拜聽聖經。現在的她仍然會每周末前往華人教堂,虔誠傾聽聖經。這正是:蘇州名媛麗質姣,西學才女羨政要,心儀少帥邂逅多,失之交臂夢魂銷。不因「代過」替蔣受,更識「國難」氣節高,春風滿面皆朋友,紅顏知己有多少?

END

                                                                      【本文源於網絡摘選】

相關焦點

  • 蘇州博物館,最美中式博物館,看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解讀蘇州文化
    貝聿銘先生將蘇州視為故裡,這裡也是貝氏家庭的根基所在。蘇州博物館的建設讓貝聿銘先生將故鄉情懷、中國文化、建築心得全部融合到了一塊,他親切的稱蘇州博物館為「我的小女兒」。下面我們將從四個部分來解讀蘇州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 大師 貝聿銘(Ieoh Ming Pei)100歲生日
    >100歲生日,在現代主義建築領域,貝聿銘的成就幾乎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貝聿銘為蘇州望族之後(滿族人),出生於民初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生母姓莊,清廷國子監祭酒之後,於貝氏13歲時罹癌過世,繼母蔣士雲,為中華民國駐外使節蔣履福之女。
  • 評論:貝聿銘一生
    10歲那年,貝聿銘隨父親工作調動搬到上海。每年中學暑假,貝聿銘都會去蘇州的祖父家,學習一整套儒家禮儀。 貝家是當地望族。據記載,浙江金華府蘭溪縣,是貝家最早起步的地方。一世祖貝蘭堂於明中葉從浙江遷蘇州,邊賣草藥邊行醫,到兒孫輩,一躍為當地有名的「藥材世家」。到了乾隆年間,貝氏成為蘇州的四大富戶之一。
  • 他將中國文化融入世界建築——貝聿銘
    貝聿銘1917年出生於中國廣州,在蘇州長大,17歲赴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後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築工程,27歲時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深造。想必很多人對貝聿銘先生的名字並不陌生,作為一個享譽世界的現代建築大師,他的作品遍布全球,獲獎無數,時至今日也是各國的地標建築,甚至成為國家文化的象徵。
  • 貝聿銘:傳奇百年精英人生 締造現代建築經典(下)
    哈佛大學是甘迺迪總統的母校,也是貝聿銘的母校,他的三個兒子也是哈佛學生,他的痛苦難以言喻;其次,傑奎琳女士1966年再婚,脫離了項目,接手項目的是甘迺迪弟弟、參議員羅伯特·甘迺迪 (Tedd K) ,1968年遇刺,項目再次失去領導,等等。最後,甘迺迪圖書館的地址是波士頓港灣的一處垃圾處理場。
  • 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作品回顧
    貝聿銘與中國建築貝聿銘於1917年4月26日出生在廣州,祖籍蘇州。而他建築夢是由一個「上海藝術博物館」 的畢業作品開始。路思義教堂,臺灣東海大學,1956-1963年,貝聿銘的成名作之一1978年,副總理谷牧邀請貝聿銘來中國大陸,從此貝聿銘打開了新天地。
  • 嚴幼韻丨美了112年的民國名媛和她的傳奇人生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著名中國外交家顧維鈞的遺孀顧嚴幼韻(Juliana Young Koo)女士,於紐約時間2017年5月24日晚10時45分在美國紐約家中去世,結束傳奇一生,享年112歲。他們的第一個女兒生於瑞士,她的出生讓這位上海名媛一夜間忙碌起來,既要操持家事、招聘培訓僕人、指導廚師,同時還策劃並主持眾多的宴會。她成為了一名出色的管家和帳房先生。
  • 幽雅春蘭——蘇州才女之蔣士雲
    日後其作品和情史被組合在一起由讀者在茶餘飯後閒談取樂,方能被稱之為才女呢?如果是這樣,才女真可以大量批發了。作者此番要帶大家回望一下那個特殊的時代,拋磚引玉式地介紹作者心目中的民國蘇州四大才女,俗話說「春蘭秋菊,各擅勝場」,就以四季名花的形式,分篇讓這四位才女登場。
  • 「潤禾藝術」貝聿銘|百歲大師,百年作品
    貝聿銘|百歲大師,百年作品貝聿銘|百歲大師,百年作品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男,出生於廣東廣州,祖籍江蘇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
  • 永遠的「中國印記」——貝聿銘的兩岸四地情緣
    蘇州博物館新館 資料圖片臺灣路思義教堂 資料圖片香港中銀大廈 資料圖片當地時間5月16日,知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在美國去世,享年102歲。身為現代主義建築設計標誌性人物,他的優秀作品遍布世界,得到廣泛的認同和讚賞,成為華人的驕傲。貝聿銘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他來說,中國印記從未消失。
  • 《傾城》綻放上海書展,民國名媛風情不減!民國名媛,不只有卿卿我我...
    名媛風採依舊不減,《傾城》再現民國風情!民國名媛,不只有卿卿我我的兒女情長,更折射出波瀾壯闊的近代風雲和滄桑!宋氏三姐妹的情感發展和愛情故事,就貫穿著整個民國時期的重大事件。宋氏三姐妹因為抗戰又走到一起,但後來因為政治主張不同,宋慶齡積極支持並參與無產階級革命,為建立新中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樣,從呂碧城、周道如、林徽因、陸小曼、黃卓群、郭秀儀、藍妮、盛愛頤等眾多民國名媛的情感故事中,也可從不同角度反映出民國往事。
  • 110歲名媛嚴幼韻:自傳回顧民國朋友圈
    ▲《一百零九個春天:我的故事》回顧了嚴幼韻的「民國朋友圈」。她是復旦大學首批女學生,在當時是當之無愧的「女神」;她先後兩任丈夫楊光泩和顧維鈞都是民國著名的外交家,通過他們,她成為很多歷史事件的見證人和親歷者。而她本人也在二戰結束後,成為聯合國首批禮賓官,也是聯合國的首批女外交官,工作了十三年,與許多政要打過交道。
  •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追憶貝聿銘:創造現代主義建築巔峰的華人驕傲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李國興17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貝聿銘創造了現代主義建築的巔峰,既是有深遠影響的建築大師,更是全球華人的驕傲,自己對其辭世感到哀痛和不舍。5月17日,蘇州民眾以各種方式悼念已故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貝聿銘祖籍蘇州,他曾說:「我一直知道我從哪裡來。貝家在蘇州已經六百年了,我與蘇州是有感情的」。 圖為民眾向貝聿銘先生遺像獻上獻花。
  • 貝氏家族蘇州四富之一,富了幾百年,靠得只有30個字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家族故事,可能是目前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這便是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的家族——蘇州貝氏家族。南濠四富的橫空出世幾百年前,江蘇蘇州有一個名門望族。
  • 僅有貝聿銘和王澍
    其次應該說到已故世界著名設計大師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2019),今天是他的誕辰之日。貝聿銘出生在廣州,但祖籍是我們江蘇蘇州,貝家是蘇州過去的望族大戶,聲名顯赫,財力雄厚,曾經貴擁「蘇州四大園林」的拙政園、獅子林,以及遠東第一豪宅綠屋。
  • 這些民國名媛穿上後盡顯女性魅力
    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穿旗袍的民國名媛,也許看完這些照片,你就會明白為何女人喜歡穿旗袍。 趙一荻 張學良的夫人趙一荻女士,她敢愛敢恨,陪伴張學良整整軟禁了半個世紀。他與少帥不離不棄,相濡以沫,成為了愛情的佳話。
  • 貝聿銘,這位「富15代」讓世界見識了華人的智慧!
    海外求學路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廣州,祖籍蘇州,其祖上是吳中的名門望族。貝氏家族人才輩出,清朝中期的貝慕庭為吳中巨富,顏料大王貝潤生是貝聿銘的叔祖,其祖父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父親貝祖詒則是國民政府的中央銀行總裁。前排左一為孩提時代的貝聿銘1920年,貝聿銘的父親到上海工作。
  • 李純復古民國造型,化身「民國名媛」,氣質優雅又韻味十足
    最近,李純身穿復古民國風,化身「民國名媛」,氣質優雅迷人,李純終於打破以往的時尚風格,開始挑戰非常有韻味的「復古風」造型。李純以魅力十足的大波浪捲髮出鏡,換上民國風服裝真是瞬間變身民國名媛,簡直太迷人了!髮帶是件很好的修飾品,既能固定頭髮又能理出層次,同時還能減少大波浪的風塵感。復古波浪捲髮搭配咖啡色髮帶,劉海中分搭配上紅色上衣與黑色長裙,整個人溫潤很多,由名媛變成富家千金。
  • 貝聿銘最後一件作品,是送給故鄉的禮物,成為了建築史上經典之作
    蘇州是一座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城市,市區河流縱橫,滿是白牆黑瓦,無數遊人都對這裡的文化氛圍心生嚮往。來到蘇州的遊客,除了必須去四大園林和觀前街打卡外,還非常喜愛蘇州博物館,那麼,這座博物館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 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他的背後是一個「富過15代」的百年家族
    著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在世界建築界內,貝聿銘無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仿佛是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一個優雅的擺渡者。他不加入任何形式的流派,不強調任何的建築主義,只是沉默地、決絕地堅持自我。有人說,建築師是一個幸福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