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之謎,「以牛為先」才能有健康的牛群、才能有生產性能的提升,進而才能生產出好牛奶,這是日前舉行的「第七屆勃林格奶牛論壇——後新冠時代下的牛奶質量」上形成的一項共識。
2020年伊始,全球黑天鵝事件頻發,尤其是新冠疫情對整個市場經濟帶來層層陰霾;與此同時,「牛奶質量」作為一直被行業和公眾所關注的熱點話題也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作為全球領先的動物保健公司,勃林格殷格翰的此屆奶牛論壇一改往年專注於奶牛保健的風格,而選取了「牛奶質量」這個關乎國計民生的熱點話題,從行業洞察、牧業管理和牛奶質量解讀三個方面分別展開研討,以期幫助中國奶業更好地應對疫情與內在挑戰。
今年也是勃林格殷格翰反芻事業部進入中國的第十年。十年裡,該公司共引入8款知名產品,包括新一代非甾體類解熱鎮痛抗炎藥「美達佳」、新型臨床型乳房炎注入劑「優孢欣」,以及最新的幹奶期乳頭封閉劑「優密欣」等,始終參與並見證了中國奶業的「脫胎換骨」式發展。
中國奶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棟指出,健康的奶牛是奶業發展的基礎。勃林格殷格翰自進入中國以來,立足於「植根中國,服務中國」的理念,堅持以研發驅動發展,生產優質藥品,為奶牛健康保健護航、為行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數量增長
儘管我國奶牛的單產水平不斷提高——據李棟介紹,2019年全國荷斯坦奶牛平均單產達到8.0噸,同比增長0.6噸,比2014年增長2.5噸,但我國奶牛存欄近年卻呈總體下降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劉玉滿研究員的統計顯示,2008-2019年間我國奶牛存欄年均遞減1.5%,而2000-2008年間為年均遞增12.3%。
據了解,截至2018年底,全國奶牛存欄1037.7萬頭,同比減少3.9%,比2013年減少7.6%。2019年的存欄量略有回升,至1044.7萬頭。
來源:中國奶業協會
多年徘徊不前的奶業生產顯然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我國是進口乳製品最多的國家,2019年進口乳品量折合原奶約1600萬噸,佔到本土產量的近一半。劉玉滿認為,我國需加大對家庭牧場的扶持來提高奶業生產,努力使奶產量早日邁上4000萬噸的新臺階。
在乳製品進口增加的同時,我國也在持續擴大種牛進口。李棟稱,2008-2018年我國進口種牛120.5萬頭,主要來自澳洲,這些種用奶牛普遍採用北美系凍精加以改良,進口奶牛和繁殖後代達到200萬頭。「規模可觀的進口奶牛群體奠定了我國奶牛單產和生鮮乳品質提升的遺傳基礎。」他認為。
本土育種亦是進展明顯。首農畜牧發展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兼生產運營主任郭剛介紹到,該公司的育種數據涵蓋了29個牧場的25.3萬頭牛,包括319萬條性能數據、9.6萬頭體型鑑定數據、13萬條繁殖數據及15萬條長壽性數據。由中國奶業協會、中國農業大學王雅春教授團隊、北京奶牛中心奶牛生產性能測定實驗室最新聯合評估的結果顯示,首農畜牧的產奶量、乳蛋白率、乳脂率及體型總評育種值近年均基本一直處於上升態勢,奶牛的乳房結構也越來越好。
韓春林
有著26個萬頭牧場、奶牛存欄量近24萬頭的現代牧業日可產原奶近4100噸,其成母牛存欄量居世界第一位。其副總裁韓春林認為,好牧草是產好奶的第一步,目前現代牧業在全國累計合作了100萬畝優質的草場,並且通過「種養加一體化」,將工廠建在牧場裡,實現了從擠奶到加工2小時完成的革命性突破。
韓春林指出,除了讓牛吃好,「以牛為先」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持續改善牛舍環境、臥床舒適度和飲水質量,不斷提升奶牛福利措施。如該公司連續三年進行熱應激設施改造,累計投入資金近億元。
質量保障
更多的牛是為了產更多、更好的奶。圍繞乳脂/乳蛋白率、菌落總數和體細胞數這三大原奶營養與衛生指標,勃林格奶牛論壇亦召集公司內外專家做了解讀。
張俊傑(左)買光照(右)
勃林格殷格翰技術經理張俊傑指出,要想穩定大罐奶的乳脂/乳蛋白率水平,首先需花最大的力氣和成本來控制最大的「敵人」——熱應激,同時應儘可能提高幹物質採食量,或是在保證瘤胃健康的情況下,提高日糧能量濃度。此外便是要有良好的TMR製作管理和飼槽管理,以及考慮使用添加劑產品,如在了解日糧胺基酸組成的前提下,可以考慮添加有利於最佳胺基酸平衡的過瘤胃胺基酸。
對於細菌汙染的控制,重點是要做好奶廳管理。利拉伐中國的牧場諮詢和牛奶質量專家買光照介紹稱,大罐奶細菌數的來源包括了乳房內的帶菌牛奶(乳房炎),乳頭外部的汙染,擠奶杯組、擠奶系統、儲奶缸和所有與牛奶接觸表面的汙染,牛奶在貯存期間的細菌增值,以及汙染的水。她強調,奶廳的設備清洗需達到一定水溫,同時要關注水質問題,應每年對其含菌量、含沙量、潔淨度等進行檢測分析。
謝心美(左)才靈傑(右)
勃林格殷格翰高級技術專員謝心美、才靈傑則分享了對於牧場臨床乳房炎的體細胞管理方法。其指出,傳統的乳房炎治療方案只考慮乳區內的細菌如何殺滅,但是乳房炎給牧場帶來的損失更多是與炎症反應直接相關。實驗證明,使用美達佳配合治療乳房炎可以提升細菌學治癒率32%, 減少後續復發和重複治療問題;降低死淘風險42%,減少乳房炎對母牛繁殖表現的影響;以及降低治療後母牛體細胞數23%,減少對大罐奶的影響,提升牛奶品質。
上海經驗
作為勃林格殷格翰中國總部所在地和此次奶牛論壇的舉辦地,上海的奶牛產業已在多個方面走到了全國前列。當地業界代表在會上分享了「兩病」(布魯氏菌病和結核病)淨化、原料奶價格協商機制等方面的經驗。
劉光磊
光明牧業首席畜牧師、總經理助理劉光磊介紹稱,上海的「兩病」陽性率已降為零,這是幾代人奮進接力、多部門協同作戰的結果,涵蓋了疾控、執法、保險等方方面面。具體到光明牧業本身,其淨化管理方案包括建立三級疫病預警體系;自繁自養、內清外阻;建立嚴格的生物安全體系;從單病種到多病種淨化;以及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
劉光磊強調,在「兩病」淨化方面,「漠視等於犯罪」,捨不得幾頭牛,往往會汙染成百上千頭。牧場管理者應認識到,生物安全是風險最小、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措施,淨化是唯一出路。
蘇衍菁
光明牧業上海奶牛研究所所長蘇衍菁還介紹到,上海從2017年開始實施「供奶平衡」方案,通過價格調節來減少上半年供奶比例,而增加下半年供奶比例。上海的「按質論價」機制亦日趨完善 ,原奶質量不斷提高。基礎奶價則實施「三方協商」(上海奶協、光明乳業、奶農代表,每半年一次,依據生鮮乳全成本調查)機制,產業鏈利益分配相對合理。
曾有著「上海灘牛王」之稱的江蘇家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慧亭指出,為完善價格協商機制制定與實施的路徑,上海還在立法保障、強化標準、第三方檢測及建立預警機制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