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中,陳列著一挺造型獨特的輕機槍,修長的機身上方,插著一個巨大的圓形彈盤。這挺機槍的射手,志願軍步兵四十五師一三五團三營七連排長孫佔元,在殘酷的上甘嶺戰役中,他正是憑藉著這款機槍,完成了奪回597.9高地2號陣地的艱巨任務!而這款輕機槍,正是大名鼎鼎的捷格加廖夫DP-28輕機槍。
19世紀80年代,美國工程師馬克沁研製出了著名的「馬克沁重機槍」,它的成名作當屬於1916年7月間的索姆河戰役中,德國人在四十公裡的進攻線上,平均每一百米設置一挺,迎面發起衝鋒的英軍每天的傷亡達到了罕見的六萬人。雖然重機槍取得了如此驕人的戰績,但因其槍身笨重,不能快速移動,更不能行進間射擊,所以廣受詬病。一戰以後,人們越來越重視機槍的機動性,輕機槍也由此誕生。
當世界各國拿出了自己的輕機槍之後,蘇聯人也心急如焚,他們必須要緊跟世界軍事科技潮流,力求佔據優勢。於是他們也提出了研製輕機槍的行動,當時已經43歲的捷格加廖夫正在科夫羅夫軍工廠工作,當他聽到這個消息後,於是毛遂自薦,要研製一款輕機槍為蘇聯的國防事業添磚加瓦。雖然捷格加廖夫有著多年的槍械設計製造的經歷,但他沒想到,自己研製的輕機槍差點上了斷頭臺。
從1923年開始,他就奔波於設計室和加工車間之間,終於在1924年7月,拿出了著名的DP-28輕機槍。DP-28槍身全長1270毫米,槍管長605毫米,全重(不含彈盤)9.1公斤,有效射程800米,最大射程3000米,槍口初速達840米/秒,戰鬥射速每分鐘80發到90發。採用圓盤式供彈具,單層彈盤彈容量47發,雙層達101發。
當這個造型獨特的DP-28出現在世人眼前時,大家眼前一亮,輕機槍有這麼設計的嗎?捷格加廖夫選擇了沉默,而是將它送到射擊場上進行實驗,本想著一鳴驚人,卻不料發生了撞針斷裂的情況,這一下,令所有人都捧腹大笑,蘇聯當局也有些動搖。他們覺得與其費力的自主研製,倒不如在前輩「馬克沁重機槍」的基礎上稍加改動,搞出一款輕機槍行了。但是,捷格加廖夫遇到了兩位貴人,一位是被稱為「前蘇聯自動武器之父」的費德洛夫,一位則是大名鼎鼎的伏龍芝元帥。
費德洛夫是捷格加廖夫的老師,他安慰著眼前這個垂頭喪氣的年輕人不要灰心,既然認定了目標,就要堅持下去,於是在恩師的安慰下,捷格加廖夫繼續在設計室和加工車間來回奔波,解決這款機槍所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而伏龍芝元帥的到訪,令這款機槍終於有了出頭之日。伏龍芝元帥參觀科夫羅夫軍工廠,當他看到忙碌的捷格加廖夫和他手中的機槍時,令他心中驚呼「好奇特的槍啊!」於是上前詢問有關情況,當捷格加廖夫講完自己的遭遇後,這位元帥隨即向身邊人下了指示,全力支援這款槍的研製工作,需要什麼提供什麼,就這樣,捷格加廖夫輕機槍換來了新生!
在沉寂了三年之後,1927年12月21日,在科夫羅夫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天氣下,射擊場上的DP28打完了彈盤中所有的子彈,火力兇猛,操作簡單,一共打了4萬發子彈,沒有出現任何問題。蘇軍表示很滿意,隨即便將這款輕機槍列裝蘇軍。
我們再來回頭看看這款機槍的特點,為什麼會有如此獨特的設計呢?一個原因,就是注重機動性,當時的蘇軍戰鬥條令規定,陸軍班用輕機槍必須和步槍一樣,可以用任何姿勢射擊,並且要突然開火,以猛烈的點射或者連續射擊壓制敵人。
於是捷格加廖夫便突發奇想,採用了圓盤式供彈具。圓盤式供彈具的好處在於,可以降低射擊時的槍身高度,同時彈容量增大,火力持續性長。但壞處也不少,圓形彈盤攜帶不便,制約了機槍手的攜彈量。此外,圓形彈盤的更換速度比較慢,通常需要七八秒的時間,在戰場上容易出現火力中斷的情況。需要有經驗的射手控制更換彈盤的時機。
儘管如此,這款機槍還是深受蘇軍好評,1928年生產出的一百挺機槍被送進蘇軍後,經過戰士使用,獲得一致好評,兩年後的1929年,該槍的生產量就達到了驚人的65000挺。到40年代末停產之前,捷格加廖夫DP輕機槍共生產了80萬挺,是蘇聯戰爭期間產量最大的機槍。
從基輔到列寧格勒,再從史達林格勒到柏林,DP-28幾乎伴隨了蘇軍在二戰中的每一場行動,在戰爭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因其在射擊時,彈盤會隨著射擊節奏而順時針轉動,於是在蘇軍中留下了一個「唱片機」的美譽。
不過,捷格加廖夫DP輕機槍的首次大規模參戰,並不是蘇聯,而是在中國戰場上。為了支援中國抗戰,1938年,蘇聯兩次售華當時世界最先進DP-28轉盤輕機槍,一共2600挺,按照步兵營的編制,可以武裝20個蘇械師。在整個抗戰期間,中國共獲得了以DP-28為主的蘇制機槍9720挺。不過,國共合作時期,國民政府一共只撥付給八路軍蘇制DP-28轉盤輕機槍120挺(你沒看錯,120挺,後面是一個零)。
蘇聯援助中國這些捷格加廖夫DP輕機槍是有償的,這些援華DP-28機槍的單價高達225美元。在1938年的中國,100法幣可以兌換大約30美元,一挺機槍售價的225美元,大約折合750法幣,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要知道,在1938年的時候,中國國內用100元法幣就可以買2頭健壯的黃牛,750法幣可以買15頭黃牛。
在《英雄兒女》等抗美援朝題材影片中,這種槍身上方帶有大型扁平彈盤的輕機槍,橫掃美國侵略者的場景,讓全體中國人家喻戶曉,國人親切的稱之為「德普輕機槍」和「轉盤機關槍 」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後,蘇聯向中國援助了36個步兵師的全套輕重武器,其中包括捷格加廖夫DP-28機槍,數量竟高達8148挺,按照蘇聯的編制,平均每個步兵師可裝備225挺DP-28機槍。
1954年10月14號的傍晚,時任45師135團3營7連突擊排的排長的孫佔元,正是使用著這款機槍,帶領著士兵向597.7高地2號陣地發起反攻。他用這款機槍打退了敵人的兩次衝鋒,斃敵80餘人。但因敵人炮火密集,在雙腿炸斷,彈藥告罄的情況下,孫佔元拉響了僅剩的最後一顆手榴彈,滾向了敵群,壯烈犧牲,年僅27歲。
而今這款機槍安靜的陳列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中,供來訪的人們瞻仰緬懷。它是蘇軍在二戰中的強有力的班組機槍,更是我志願軍在上甘嶺上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