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新學期開始的第三個星期,班主任又一次打電話將我叫進了學校。這準沒好事。果然,一進辦公室,班主任老師就板起了面孔。原來,剛剛升入初中的兒子再次去電子遊戲室玩,又被校風糾察隊逮了個正著,按照學校規定,要寫檢討。兒子屢教不改,老師痛心疾首:「老陳,對你這孩子,我的確已經無能為力,你自己想想辦法吧,再這樣下去,他肯定會毀了。」
事態嚴重,我窩火透了。兒子是在奶奶身邊長大的,從小就聰明乖巧,討人喜歡。以前,我們一家子說起兒子,個個都眉開眼笑,說他今後長大了一定會有出息。乖巧的孩子讓人疼。兒子要玩具,奶奶立馬就買;兒子要吃的,爺爺寧可不抽菸,也要滿足他的要求;兒子要是哭了,爺爺和奶奶一個抱一個哄,非得將他逗樂了才罷休。開始,老父老母對兒子這近乎「溺愛」的關懷,我並沒覺得有什麼不妥,直到兒子小學快要畢業了,我才感覺到事情有點麻煩。
前年4月,眼看就要進入升學考試了,兒子對剛剛入門的電子遊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天,他曠了一天的課,一個人在遊戲機室玩了一整天,將幾天省下來的早點錢全花光了,連一口飯都沒有吃。我和他媽媽一點也不知道,直到晚上7點多鐘,老師來家訪,詢問兒子為什麼沒上學,我們才緊張兮兮著急起來。兒子明明背了書包去上學的,怎麼連校門都沒進?我們像熱鍋上的螞蟻,打電話發動親友滿街瘋找,直到10點多鐘,才在一條偏僻街巷的遊戲機室找到眼睛已經熬得通紅、餓得差點要虛脫的兒子。那天,我教訓了他一頓,打了不說,還罰他跪了1個小時的搓衣板。兒子皮肉受苦,不得不噙淚寫了保證,承諾再也不去電子遊戲機室了。真是不打不成人,棍子底下出好人。我們以為兒子從此會牢記「傷痕」,再也不敢涉足電子遊戲機室了。
以為僅僅是以為。上了初中後,兒子不僅舊「病」復發,而且變本加厲進一步「發揚光大」。第一次,我聲色俱厲狠狠罵了他;第二次,讓他跪了2個小時的搓衣板;前不久,一根竹篾在他身上咬得粉碎。可他身上左一道右一道的傷痕還沒復原,又鬥膽去了那個鬼地方,這傢伙真是讓那個該死的電子遊戲迷走了魂魄?
我心急如焚卻又束手無策。
晚上,一位朋友來家做客,得知我悶悶不樂的原委後,給我說了一個故事:一位哲學家培養了一批弟子,畢業時,他將弟子們帶到長滿雜草的曠野,問弟子們如何除掉雜草。有的說用鋤頭挖,有的說用柴火燒,有的說撒上石灰……哲學家笑著搖搖頭:「這都是亡羊補牢的辦法,治標不治本,力氣費了,結果都不會理想,惟一的辦法就是播種,種上好的莊稼。」
我眼前一亮,大受啟發。兒子愛玩電子遊戲,無異於是心田長了雜草啊,該給他種上什麼樣的莊稼,才能使他健康地成長?我在思考中尋求有效的方法。一連三天,我笑臉不開,當然也沒提孩子玩電子遊戲的事。事情也怪了,兒子見我沒像以往一樣打他罵他,心靈仿佛有了重荷似的,低垂著的腦袋也三天沒抬起來,不敢同我對視,連偷看我的目光也是怯生生的。沒有想到,第四天晚上,兒子倒主動找上我了:「爸,你還在生氣?」我長長地吐了口氣:「你說我能不生氣嗎?現在單位經濟效益不好,工資不能按時發出,可為了你上學有經濟保證,我和你媽不辭辛勞,到處打工做兼職,可你倒好,一門心思玩去了。」兒子的心似乎有所觸動:「爸,我也知道玩電子遊戲不好,可就是管不住自己,一想起來心裡就痒痒的,特難受。」我相信兒子說的是真心話。
這天晚上,我和兒子推心置腹,頭一次進行長談。這次談話使我感到寬慰。顯然,兒子沉迷電子遊戲,無非是貪玩的結果,只要引導得法,我想他一定會「痛改前非」,抬起頭來「重新做人」的!
第二天正好是星期日,我提議去爬山,看看山中秋天的風景。兒子興致勃勃,將裝滿乾糧和水的旅行袋往肩上一挎,興高採烈地同我開始了有趣的登山活動。大自然美景無限。久居鋼筋水泥叢林的兒子心胸頓時開闊,在山頂的草坪上像小鹿一樣歡快得又跑又跳,大聲叫喊,開心極了。玩累了,兒子和我並肩在青石板上坐下來。我指著山腳下我們居住的新城告訴兒子,以前這裡曾是一片蠻荒之地,由於建設者們流血流汗的辛勤勞動,才將這兒建成一座繁榮的城市。兒子陷入了思索。下山時,兒子突然提出,下星期日還要我陪他去郊外遊玩,我一口就答應了他,但附加了一個條件,將今天「遊山玩水」的經歷和體會寫成一篇作文。兒子沒有反對。
回到家裡,兒子立即動筆。新聞聯播之後,兒子一篇千來字的「傑作」完成了。這是兒子有史以來寫得最長的一篇作文。我看過之後,覺得還算不錯,當即給予了表揚,還有不足之處提筆做了修改。第二天放學,兒子像摘了星星似的,高興得吊上了我的脖子。原來,兒子將作文交給老師看了,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了他,還讓他讀了一遍,又抄好貼上了班裡的牆報欄。這是兒子上學以來獲得的「最高榮譽」,當然喜不自禁。等他高興過了,我又不失時機給他澆了一瓢冷水:「別驕傲喲,這裡面有我的一份功勞,等你今後自己也寫得這樣棒了,那才真正值得慶賀!」
兒子的臉色陰了下來。我有些緊張,擔心兒子的壞習氣剛剛開始收斂,又回到原來不爭氣的「軌道」。事實卻讓我虛驚一場。覺醒了的兒子就像憋了股氣要同我較個高低似的,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回到家裡,就走進自己的臥室攤開了書籍,連吃飯都要三請四催才遲遲出來。我暗暗驚喜,因勢利導又給他買了許多中外名著。在他學習的過程中,我只要有時間,就陪他一起閱讀,同他討論書中的情節和人物的命運。讀得高興了,我們父子倆還抱著滾在一起,嘻嘻哈哈地樂上半天。
當然,陪他出去「遊玩」也是我不可推卸的重大任務,不管我心情如何,只要兒子提出的要求正當,我決不會讓他失望。
今年元旦放假,因在獎金分配上與同事發生了矛盾,心裡一直不愉快。但我沒有忘記自己半個月前對兒子的承諾,毫不猶豫帶兒子去了一趟張家界。回到家的那天晚上,兒子竟然傻乎乎地說了一句「爸,你要不老,我要不長大,那該多好」。這是一句很樸實的話,而其中卻蘊藏了兒子和我父子情深的深刻內涵,我眼眶溼潤,控制不住一把摟緊了兒子,心裡的煩惱眨眼間全都煙消雲散。
在我辛勤的「澆灌」下,兒子獲得了迅速而健康的成長,對巴爾扎克、託爾斯泰、雨果、魯迅、巴金等許多世界級的大文豪都有了一個初淺的了解。對我寫的文章,兒子會一臉嚴肅地進行一番評說,還說得頭頭是道。自然而然,他的作文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受老師表揚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我擔心他偏門,找機會偷偷檢查了他的其他功課,驚訝地發現其他功課也一樣趕了上來。我這才如釋重負,明白自己幾個月來的辛勤付出終於有了讓我欣慰的回報。
期末考試,一向處於「中遊」狀態的兒子居然拿了個全年級第一,這好令人驚喜。領取成績單那天,班裡召開家長會,老師託信讓我一定去參加,給家長們談談兒子「質變」的過程。我去了,但我將這「拋頭露臉」的機會給了兒子。他上臺時,開門見山就說了一句:「我老爸幫我去掉心田裡的雜草,種上了好的莊稼……」
一陣熱烈的掌聲響過,兒子的臉上竟然掛了淚花。
醫生點評:本文中,這位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還是有值得讚賞之處的。有時孩子出現了不良行為,打罵或其他懲罰不奏效或不合適,講道理又聽不進,那麼,採取「不理睬」的方法可以說是一種不傷雙方感情,不會導致雙方關係惡化的一種有效懲罰方法。但「不理睬」的方法並非能解決孩子所有的行為問題,有些行為如不講禮貌(當眾罵人、說髒話等)、危險行為(玩水或玩電等)、破壞性行為和攻擊性行為等,絕不能採用「不理睬」的方法。
要注意,實施「不理睬」的方法時,應該與其他方法結合起來。當孩子在父母不理睬之後出現了父母期望的行為時,父母要及時表揚或獎勵;當孩子出現因父母不能滿足他的要求而出現破壞性行為或攻擊行為等難以容忍的不良行為,父母在「不理睬」的同時,要採取如「關禁閉」等更加嚴厲的懲罰措施。
很多家長看見孩子犯了錯誤,通常第一個反應就是大聲地訓斥他們,這很大程度上是因家長生氣。有的家長認為,若在責備孩子時聲音過小,就不能引起孩子的足夠注意,收不到好的效果。實際上並非如此。當家長對孩子大聲嚷嚷時,孩子當時確實能被鎮住。但當孩子懼怕於家長這個發怒行為時,心裡只在叨念怎樣快結束,並沒有去想家長責備的內容,更沒有在反思自己的過錯。若孩子年齡大一點,他們會對家長這種斥責方式產生對抗情緒,「以牙還牙」,也朝家長大聲嚷,這樣一來,就將矛盾激化了。
當孩子犯錯、偏離了正軌,家長不應一味地指責他們,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引導他們走回正路。
正如本文的「我」,後來放棄了棍棒教育的方法,與兒子進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談,同時,通過帶兒子去郊遊,將兒子的注意力從電子遊戲上轉移到其他正當的方面,事實證明了這種做法是對的。促膝談心能形成家長與孩子間良好的氣氛,小聲地說,是向孩子表示這話是說給他一個人聽的,談話僅局限於兩人之間,這不僅能吸引孩子的興趣,還可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還使孩子覺得家長對自己改正錯誤很有信心,即所謂「響鼓不用重槌」。
讀罷此文,相信很多家長都明白,那種「不打不成人,棍棒底下出好人」的教子思想該摒棄了,而且體罰、棍棒教育,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都應該禁止。
作者:陳建華|文章出處:家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