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清朝佔臺主要是戰略安全上的考慮,而對於臺灣偏遠荒蠻的觀念並無改變,所以清前期對臺灣的統治極為消極,控制多於經營。為節省行政、治安成本限制人口成長,甚至下達嚴苛的渡臺禁令,這給臺灣發展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
註:早起漢人移民團體在臺灣分布,由於清中期(尤其嘉慶後)人地矛盾凸顯,沿海仍然有不少移民渡臺,為爭奪各類生存資源,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臺灣屢次發生原漢衝突、閩粵械鬥、漳泉械鬥及「頂下郊拼」等各類械鬥。
註:由於清政府公權力不彰,臺灣社會由豪強門閥把持,漢人移民多輕視官府與法令,使社會治安敗壞,械鬥頻傳。臺灣200年來大小民變不斷,圖為林爽文事件(清朝臺灣三大民變之一)。
然而,王朝後期,列強陸續侵略滲透中國,臺灣突然成了緊要的邊疆,清政府再無法忽視臺灣。
兩次鴉片戰爭打破了清朝的大門,臺灣開港通商。對外貿易大為發展,各帝國主義列強勢力亦隨之滲透,東海邊疆頻繁告急。1874年,日本以牡丹社事件為由,派兵3000大舉入臺。
註:牡丹社事件,1871年,琉球貢船歸途遇颱風漂泊臺灣,54人因故被臺灣排灣族原住民馘首,當時臺灣生番為化外之民,不受清朝管轄,而琉球此時同時向清朝和日本兩地進貢,日本以此為藉口出兵臺灣。清朝與日本交涉不力,日軍雖後來撤離臺灣但隨後趁清朝的外交疏忽1879年吞併琉球。
註:臺灣原住民早期分為熟番(漢化較深,生活在西部平原地帶,平鋪族),和生番(未開化,生活在西部,統稱高山族),嚴格來說,清朝版圖並不包括臺灣全島,清朝的統治區與番地有一條界限(土牛界線),圖為法國人畫的清朝實際統治地圖。而日本也是藉此詭辯其討伐原住民與清廷無關。
清王朝終於意識到了臺灣的重要,開始大力經營臺灣。
註:1875年,欽差大臣沈葆楨抵臺。他推行開山撫番的政策,下令開北、中、南三路通往後山,鼓勵漢人入山開墾,至此臺灣東部才逐漸納入清朝版圖,之後經營臺灣的福建巡撫丁日昌也繼承其的現代化政策,修建了臺灣最早的電報線。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越南和臺灣是中法戰爭的兩個主戰場,臺灣實際統治者,臺灣道道員劉璈率軍積極抗戰。但福建巡撫劉銘傳為打擊政敵,誣告劉璈十八款,導致其被發配黑龍江。
註:劉銘傳,淮軍將領,洋務派骨幹,首任臺灣巡撫,他在臺積極經營,從事建設臺灣鐵路等一系列洋務改革,為臺灣的現代化奠定了深遠的基礎。在中法戰爭期間坐鎮臺北多次擊退法軍,然而他與劉璈(湘系)的派系矛盾終於演化成撫道之爭,雖然劉銘傳最終勝利,但過程中涉及冒功、誣告,這給其的官聲及在臺治跡蒙上了陰影。割讓臺灣後,悲憤交加病死。
註: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清朝意識到臺灣的重要,提升臺灣的行政層級,將隸屬於福建近兩百年的臺灣獨立改設行省,並任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在臺灣積極建設,建成第一條官辦客運鐵路,在臺灣南北普設可通福州的電報線,同時也設立郵政與新式學堂,臺北城的街頭亮起了路燈。在劉銘傳的積極治理下,臺灣成為當時大清帝國近代化程度最高的行省。
然而,此時此刻大清王朝已經日薄西山,表面的龐大終究掩飾不了實際的虛浮,隨之而來的中日甲午戰爭終於打碎了清朝最後一塊遮羞布,而這場戰爭會給臺灣帶來什麼樣的命運?兩岸又是如何走到今天?臺獨的根源究竟是怎的,又為何終將失敗?臺灣的未來在哪裡?請看終章,歷史上的臺灣,沉浮四百年,命運的錯位與迷惘在歷史輪迴的福爾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