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肉的名稱來源於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他才華橫溢,卻又仕途坎坷,被多次貶謫。一般人碰到這種境遇肯定是意志消沉,怨天尤人,不過蘇東坡的可貴就在於他樂觀的天性,在生死莫測、生計艱難的困境中仍有對美食孜孜不倦的追求。
東坡肉就是他在貶官時期發明的美食,肥瘦交疊的五花肉被切成大塊的正方形或長方形,配以佐料,文火慢燉,出鍋的肉脆嫩爽滑、酥鬆爽口,滑而不膩、色味俱佳,後來這道菜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東坡肉。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之一的東坡肉石,看上去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豬肉皮上面的毛孔也清晰可見,栩栩如生,讓人覺得都能聞到香味,而且更妙的是它居然是渾然天成,並未經過任何的雕刻,真正稱得上是人間極品,價值連城。
這塊東坡肉石出自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清朝康熙時間被供入內府 。1949年國民黨敗退時隨同其它許多珍貴文物一起被運至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