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這個疾病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候我們會認為這個疾病並不嚴重,也有些人把強迫症當成完美主義。
認為對待某樣東西要求嚴格,自己的東西必須要整理好,就是強迫症
「強迫症」與「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是一種建立在處處不滿意不完美之上的,極度追求完美、毫無瑕疵的想法。
一個總是追求完美的完美主義者,便會對很多事物感到不滿,會認為他們或多或少都有瑕疵,全都有非得改變的理由,這是一種發生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對偏離或者失敗的擔心。
而強迫症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
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突反反覆覆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強迫症會使得患者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是生活起居。
簡單的就說完美主義就是力求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強迫症就是不斷去重複做一件對你來說沒有必要去做的事。
強迫症是以強迫觀念、強迫衝動或強迫行為等強迫症狀為主要表現的精神障礙,患者深知這些觀念、行為不合理、不必要,但無法控制或擺脫而焦慮痛苦。
強迫症的病程一般是慢性進展的,典型臨床表現包括強迫性窮思竭慮、強迫情緒、強迫衝動等,一般需要藥物治療聯合心理治療,病情多遷延,較難治癒。
強迫症的強迫性思維往往是持續的、侵入性的、引發焦慮的。
大部分健康的人都偶然體驗過短暫的侵入性想法,多數只是轉念一想的工夫,並無特別令人痛苦的感受。
強迫症患者對這些想法的解釋方式是病理性的,會導致強迫症患者的特徵性焦慮、抑鬱和內疚感,甚至導致強迫性焦慮和儀式動作。
強迫思維
反覆思考某些毫無實際意義或雖有意義但不難解決的問題,患者頭腦裡常常呈現出不應該呈現的形象。
強迫症患者常常強迫懷疑,老是擔心這個顧慮那個。或者感到內心有某種強烈的內在驅使力或立即行動的衝動感,但從不表現為行為,卻使患者深感緊張、擔心和痛苦。
比如常常會回憶起之前發生過某一件不愉快的事情,難以擺脫那件事情的糾纏總強迫自己去回憶,讓自己深受回憶痛苦的折磨,難以擺脫過去的陰影。
強迫行為
指強迫症患者通過反覆的行為或動作,以阻止或降低強迫觀念所致焦慮和痛苦的一種行為或儀式化動作,常繼發於強迫觀念。
這種行為通常被認為是無意義的或無效的,且反覆企圖加以抵抗,導致明顯焦慮。雖然強迫行為並不是為了獲得快感,但是可以使焦慮或痛苦暫時緩解。
對於病程漫長的患者,抵制可能十分微弱。
強迫性行為有的為外顯性的,為能看得見的一些儀式或行為;有的則較為隱匿,如默默計數或禱告;有的為了消除強迫思維而用另外一種思維來抵抗或消除。
從根本上講,這些行為既不能給人以愉快,也無助於任務的完成。
強迫行為與患者所擔心、害怕的事情之間的聯繫常常不合邏輯,如將物品排列整齊是為了防止心愛的人受到傷害,每天花幾小時的時間洗澡來防止生病,一天要洗幾十遍的手,洗一件衣服總是感覺洗不乾淨,來來回回洗幾遍,強迫性儀式動作,進家門必須先跨左腿、出門前必須按順序化妝,亂一步都要重新開始……這些嚴重的強迫行為嚴重的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
強迫情緒
具體表現主要是強迫性恐懼,這種恐懼是對自己的情緒會失去控制的恐懼,如害怕自己會發瘋,或擔心自己喪失自製會做出違法、不道德行為或精神失常等。患者常常對某些事物感到厭惡或擔心,明知根本無必要卻不能克制。
……等一系列的嚴重強迫行為。
當面對誘發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的情境時,強迫症患者會經歷很大的情緒波動。
這些情緒反應包括明顯的焦慮、驚恐發作,強烈的厭惡感,對所做的事物感到痛苦或不安,直到事情看上去、感覺上或者聽上去「恰到好處"。
強迫症患者伴焦慮的程度並不完全取決於病程,而是取決於強迫症狀內容的性質和強度,以及與以緩解焦慮為目的的強迫行為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般來說,焦慮或抑鬱症狀的加重或減輕一般會伴有強迫症狀嚴重程度的平行變化。
傳統的精神分析認為強迫症的核心心理衝突與攻擊性有關,自我功能不足以解決超我與本我的矛盾衝突,且往往採用隔離、抵消、反向形成和置換等防禦機制,最後形成相應的強迫症狀。
強迫症患者需要長期間歇性治療,需要藥物治療聯合心理治療。
臨床常用的藥物包括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等;
常用的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心理動力性治療、家庭治療等。
精神心理疾病發現後一定要及時尋找專業醫院進行診療,以免錯過最佳看診時間。
您也可通過在文章下面點擊「閱讀原文」進行諮詢預約。
版權聲明:文章中部分文字、圖片、音樂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