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一到節假日或者喜慶之日,我們都可以聽到噼裡啪啦的爆竹聲,甚是喜慶。那麼一定會有人好奇,我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燃放煙花爆竹的呢?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爆祭」行為了,然而這種行為與現在意義上的燃放鞭炮有很大不同之處,先秦時期人們往往是運用燃燒木材所發出的聲響,以此來「敬神驅邪」的一種宗教行為,這一點在《周禮·春官》當中便有所記載,說是「爆祭」,其實並沒有爆意,只不過是木材燃燒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響之意,以此聲音驅除邪障。這便是先秦時期較為流行的一種用火祭祀和祈福的方式。
宋代時期,人們發現竹子在燃燒之時,因為突然受熱會導致自身爆裂,進而發出很大地聲響,可以很好地起到引人注目的效果,因此在這一時期,竹子成為了人們當時最為歡迎的一種燃料,所以「爆竹」兩字便會慢慢地就行開來。
到了宋代的後期,爆竹這種行為又衍生成為了為了「燎竹」,進而被人們投入到各種場合的慶祝儀式上。袁文的《甕牖閒評》中曾經有過這樣一段記載:歲旦燎竹於庭,在內容中明確為我們記載了「燎竹」的注釋,其含義便是燎竹者,爆竹也,這也從側面向我們解釋了「爆竹」於「燎竹」的關係。
如今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過年才是燃放煙花爆竹的最佳時節,其實早在唐宋年間,百姓們已經習慣於在過年時燃放煙花爆竹。這一點我們在唐詩當中便可以發現,唐詩當中關於燃放煙花爆竹有許多的記載,例如元稹《生春二十首》當中的「亂騎殘爆竹,爭唾小旋風」、張說《嶽州守歲二首》當中的「桃枝堪闢惡,爆竹好驚眠」等等,唐詩當中關於這方面的記載還有很多,這也充分地表明了在唐朝時期人們就已經普遍進行煙花爆竹的燃放了。
不過在我國唐朝時期,人們過年時燃放的「爆竹」仍然還是竹子做成的,一直等到北宋時期,人們發明了火藥這種易燃易爆物品,並成功的運用到了煙花爆竹之上。
宋人孟元老在其《東京夢華錄》中曾經記載過:「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這是一種軍中的表演形式,表演開始之時,表演者會發出號令,叫做「爆仗」,而這種「爆仗」則會發出一聲巨大的霹靂聲。這種我們所謂的「爆仗」便是爆竹最初的模樣,我想如果其原材料當中沒有火藥,是完完全全不可能發出「霹靂」聲響的。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傳統意義上的鞭炮就此誕生,只不過那個時候煙花炮竹並沒有現在的這麼好看,也沒有現在的這麼響。不過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如今的煙花爆竹已經越來越得到人們的喜愛,它們已經不單單只會發出聲響,更是象徵著吉祥如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已經越來越離不開煙花爆竹所帶來的喜悅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