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放鞭炮可以驅趕瘟神,這種說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2020-12-15 斯文卿相

北宋王安石在《元日》當中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什麼意思?古代,人們總是將爆竹跟春節聯繫到一起的,那時候,每年春節,滿街滿巷都是此起彼伏的爆竹聲,空氣中也瀰漫著一股子清新的火藥味。

放炮

像我們這代人,小的時候,總有拿爆竹「禍害」人的時候,尤其是雙響炮,大雪天拿在手裡,瞄準有人的方向,香頭一點,砰——砰兩聲,像打槍一樣,看著爆竹的紙屑自空中飄下,再看看那人嚇了一跳的樣子,心裡那個痛快,雖然為此挨了不少竹筍炒肉,但總是樂此不疲。

當然,這種做法很不地道,現在是不可取的,大家都是文明人,過年放炮總歸是一種很不好的行為,可問題是,古人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

對此 ,《荊楚歲時記》有云: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

瘟神

答案很簡單,就是為了驅趕瘟神、惡鬼,帶來一年的好運氣,《荊楚歲時記》是南北朝大學者宗懍所著,也就是說,最起碼南北朝的時候,驅趕瘟神,是過年放鞭炮的目的之一,那麼,過年放鞭炮可以驅趕瘟神 ,是南北朝時人們才有的認識嗎?

對這一問題,《荊楚歲時記》援引成書於西漢時期的《神異經》,做了很好的回答,曰: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餘,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火樸][火畢]有聲,而山臊驚憚。《元黃經》所謂山[猶巢]鬼也。

解釋了《荊楚歲時記》當中的兩個名詞:山臊、惡鬼,其中的山臊,居然有「犯之則令人寒熱」,一見到他就能讓人不舒服,這不就是傳說中的瘟神嗎?

竹子

也就是說,打西漢開始,人們就已經愚昧的認為,放鞭炮可以驅趕瘟神,並將之當成一個過年必不可少的習俗,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當然,漢朝的時候還不叫鞭炮,而叫爆竹,因為那時候沒有紙張、火藥,缺少製作鞭炮兩樣必不可少的材料,只是將竹子放在火中,發出嗶嗶啵啵的聲音,以此來達到驅趕瘟神的效果。

但這種做法威力太小,很不過癮,所以人們一直尋找改進的方法,到了唐朝,掛一串竹子燒起來,稱之為「爆竿」,雖然聲音多了一點,但還是不過癮,怎麼辦?

人們繼續不懈努力,尋找別的材料,不久,大約千把年的時間,終於給找到了,怎麼找到的?

煉丹師

大體上講,紙張成型於東漢,火藥,雖然打戰國起煉丹師們就一直在努力,但卻一直到隋朝,才有較為穩定的配方,到了唐朝,才有威力較大,由硫磺、硝石、木炭機等配成的黑火藥,至此,火藥才可流傳民間。

於是呢,唐代詩人來鵠就可以在《早春》當中欣喜地說: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

才將火藥與爆竹聯繫到一起,大體方法是,竹子上鑽孔,將火藥填充其中,以松油封口,還是沒有想到用紙,直到北宋年間,民間才出現用捲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爆竹遂改名「炮仗」、「鞭炮」。

李時珍

於是呢,春節就更熱鬧了,過年放鞭炮可以驅趕瘟神的習俗更理直氣壯地延續下來,到了明朝,大醫家李時珍還給找到了理論依據,在《本草綱目》當中說:(火藥)乃焰消、硫磺、杉木炭所合,以為烽燧銃機諸藥者

認為火藥能治瘡癬、殺蟲,闢溼氣、瘟疫,

也就是說,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漢朝,人們就愚昧的認為,過年放鞭炮可以驅趕瘟神,此後一直為這一目標努力,到了明代,甚至都找到理論依據,這種認識當然沒什麼道理,不值得借鑑,但不管怎麼說,過年放鞭炮,曾給我們留下多少美好的記憶啊。

相關焦點

  • 在農村,過年的時候為什麼都在12點準時放鞭炮?有什麼寓意嗎?
    每年到了臘月三十、大年初一這兩天都有好多放鞭炮的,其實也不僅僅光在這兩天,整個正月裡邊,沒出正月十五之前,都有好多放鞭炮的。集中放鞭炮主要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點以後,也就是大年初一零點以後,敲了12點的鐘聲,鞭炮齊鳴,震耳欲聾,吵的人根本睡不著覺。
  • 在農村,大年初一放的鞭炮,代表什麼意思?這個時間放最吉利!
    在農村,大年初一放的鞭炮,代表什麼意思?這個時間放最吉利!過年對我們國家的人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尤其是在現如今很多人在外打工,一年可能都回不了一次家,只能趁過年的時候,回家和家人團聚,過年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最神聖的節日了。
  • 放鞭炮、貼春聯這些過年習俗背後有哪些故事?
    在過年時,一家人在一起貼上春聯和「倒福」,放鞭炮,吃年糕,其樂融融的吃年夜飯。當然春節的習俗可遠不止這些,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每個地域都有它們的特色和習俗。尤其到了過大年時,各地的習俗非常有特色。比如北京的過年習俗非常熱鬧,在正月初二之後老北京城裡就開始了隆重的廟會,人們穿著棉襖和坎肩聚在一起過大年,尤其是那些老北京人最喜歡參加這些廟會。
  • 不再放鞭炮、不再盼著穿新衣、不再盼著過年,如何讓孩子明白過年
    可兒子每次還會追問:「媽媽,什麼是過年啊?」我這才發現過了快三十個年了,至今還不明白過年的意思,在我的記憶裡,過年就是闔家團聚、穿新衣服、貼春聯、放鞭炮、走親戚、吃好吃的......我趕緊到網上查閱了很多關於過年的資料,惡補了一通,繪聲繪色的給兒子講關於灶王爺、門神、財神、以及關於過年傳說。
  • 春節放鞭炮什麼時候放好,有啥講究?幾點放炮最合適?
    在農村過年,噼裡啪啦搞得熱火朝天是最好的,這樣就顯得熱鬧,但是因為鞭炮煙花對環境的影響還是蠻大的,現在大年三十過後,第二天基本上是霧茫茫一片,所以近年來開始有些管制了,但村裡的話還是會有放的,只是有減少。
  • 年獸的原型是什麼?放鞭炮起於何時?五個你不知道的春節歷史
    還有一種說法是,春節起源於4000年前,舜天子繼位,他率領華夏族群臣祭祀天地神靈,為部落和百姓祈福,遂將此日作為歲首。今天,古老的客家人過春節,仍然保留著有三個重要的環節:祭祀天地、先祖與神靈;舞龍驅邪;在進行年夜飯前向先祖禱告,呼喚先祖的靈魂回家吃飯。春節的起源說法不一,但毫無爭議的是,春節歷史悠久,是華夏先民最重要的節日。
  • 在農村過年放鞭炮,大年初一的鞭炮紙為什麼不能往外掃
    過年是在半夜十二點,大年三十守歲,夜裡十二點準時迎新春放鞭炮,這是我們這裡雷打不動的風俗習慣,基本上十二點到兩點之間,村子裡一直是鞭炮響聲,等到了天亮,滿大街全是紅彤彤一片爆竹紙屑。燃放鞭炮在我們農村有說辭,誰家裡放的鞭炮多,聲音響亮,而且中間不斷弦,預示著明年好運氣,好財氣多,拜年時走到門口,厚實的爆竹紙屑象徵著日子過得殷實。這種象徵著財富的一地紅紙屑,在新的一年是堅決不能掃出去的,掃出去就是驅逐財富的意思。
  • 小年開啟|新年倒計時,吃糖瓜,放鞭炮,歡歡喜喜過大年!
    小年開啟 | 新年倒計時,吃糖瓜,放鞭炮,歡歡喜喜過大年!今天已經是小年了,但是小年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小年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其實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的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
  • 奇葩年俗:初一不能洗澡掃地 初五半夜放鞭炮
    「過年的主題是家人團圓,而這種風俗割裂了父母與女兒的感情;此外,規定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實施後,頑固堅持這一陋習更有違法之嫌。」  初一不能洗澡掃地  南方媳婦小周今年第一次回河北婆家過年,一切都讓她覺得不習慣。「特別是大年初一那天,好像做什麼都是錯。」
  • 古代沒有「春節」這個稱呼,過年也不是為了驅趕「年獸」
    過年歷史悠久,由上古時期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過年有吃年夜飯、守歲、貼春聯、放鞭炮等特色習俗。但是我們為什麼要過年呢?圖片來自網絡說到過年的由來,很多人都會想到驅逐「年獸」的故事。相傳,上古時期,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頭長犄角,面目猙獰,而且生性兇殘。
  • 小年夜,農村不讓燃放煙花爆竹了,過年還有什麼值得期盼的
    到了臘月二十三,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我是北方人,我們這兒的傳統是放鞭炮、燒紙錢、吃麻糖,不知道你們那兒的小年夜是怎麼度過的,今年我們這兒小年夜有了很大的變化。吃過早飯和老婆一起帶著孩子去逛集市,置辦年貨。
  • 燃放鞭炮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原來古人是這麼放鞭炮的,漲知識!
    現如今一到節假日或者喜慶之日,我們都可以聽到噼裡啪啦的爆竹聲,甚是喜慶。那麼一定會有人好奇,我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燃放煙花爆竹的呢?如今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過年才是燃放煙花爆竹的最佳時節,其實早在唐宋年間,百姓們已經習慣於在過年時燃放煙花爆竹。
  • 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年獸」到底是什麼?過了這麼多年也不清楚
    春節俗稱過年,傳說古代有一種怪獸就叫做年,經常侵擾人類,尤其是春節這天。據說過年要放鞭炮的習俗,就是因為要驅趕年獸。同理,據說還有一種怪獸叫做夕,所謂除夕,就是要驅除夕的意思,夕和年獸應該是一種東西。關於年獸的神話傳說,我們都不陌生,不過這裡有個問題,我們總說的年獸到底是什麼呢?翻閱古籍,找不到任何年獸的記載。
  • 俗語:「除夕犬不吠,來年無疫癘」,什麼意思?
    有句俗語叫做:「除夕犬不吠,來年無疫癘」,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是「除夕」?這個「夕」字最初和「月」是同一個字,意思是一輪彎月的形狀,指的是月亮剛出來那一段時間,也就是黃昏或者傍晚。後來由於曆法中要用月來計算時間,所以就在「夕」字中間加了一點,所以夕字最初指的就是夜晚,和月都是一個意思。
  • 以前過年和現在過年,看完後讓我深深懷念曾經的大家庭
    那時候,路邊總有個白鬍子老爺爺,年底才冒出來,守著賣鞭炮的小攤兒,2塊錢一盒的甩炮,還有1快5的小鞭炮,於是兜裡的錢都變成了鞭炮.那時候最喜歡點一個小鞭炮,往人多的地方一丟,還要假裝漫不經心的路過,然後一個小孩子就被嚇哭了…
  • 為什麼農民喜歡放一些錢在枕頭下?農村很常見的風俗,有3種說法
    農村是有很多有趣的風俗的,雖然現在有人說這些太封建迷信了,但是對農民來說,這些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要去掉已經不太可能了,比如農民常常說左眼跳就說明有好事要發生,右眼跳就說明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這種說法肯定是不準的,但是也沒有說明危害,所以也沒有那麼必要一定要消除這些東西,農村還有一個有趣的風俗就是在枕頭下面放錢,這個風俗主要有三個說法。
  • 員工工作時放鞭炮意外死亡老闆失蹤
    他告訴記者,兒子在大年初八接到老闆電話去上班,卻不料在放鞭炮時突發意外死亡。隨後他開始向僱用兒子的老闆討要說法,可老闆卻不見了,兒子的死亡至今無人負責。昨日下午,在長春市四環路開運街頭見到了家住農安縣萬金塔鄉的柳老漢,看起來結實硬朗的他被兒子的死折磨得十分憔悴。他告訴記者,兒子柳長會今年才24歲,2年前來到了長春市南四環下租用吊車的地方當了一名吊車工,吃住在梁老闆租用搭建的彩鋼房裡。
  • 濰坊「禁燃令」升級 電子鞭炮走俏
    「過年就是講求喜慶,電子鞭炮環保無汙染,噼裡啪啦的聲音能讓小孩和老年人有種過年的感覺。」韓女士說。價格 最便宜的18元一串,最貴的一串可賣220元記者走訪發現,電子鞭炮價格不等,根據功能、續航時間、長度等,最便宜的18元,最貴的220元。
  • 中華傳統民俗中的戰瘟疫:登高即隔離、高溫滅毒、瘟神變財神與中藥...
    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一方面是兩則神話產生的先後有異。西王母神話誕生於原始圖騰時代,王母因而呈現出半人半獸之貌。而顓頊之子神話則是「人死後變為鬼」的觀念誕生之後的產物;另一方面,這也說明先民對瘟疫的態度已經發生了變化:從敬畏掌管瘟疫之神到斥責降下瘟疫之鬼。導致這種變化發生的重要原因是中華醫療技術的初步發生。炎帝嘗百草的神話是中華醫藥的發生神話。
  • 趕年集買年貨、貼春聯、放鞭炮、磕頭拜年、走姑家……記憶中的年味
    記得學校放寒假後就開始盼著過年了,可以說是掰著手指頭盼著過年,因為過年可以說是有好東西吃,有餃子、炸貨、豬肉等吃,小孩子可以一起玩耍!等等!隨著春節的臨近,自農曆臘月23日後,家人的人們就開始趕年集採購過年的物品,這也是孩子比較喜歡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