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慶國:中國是未來的超級大國,需要國際秩序維護自身利益丨外交分...

2020-12-26 手機鳳凰網

美國大選逐漸落下帷幕,中美關係出現重新定位的機遇。作為全球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將何去何從?是繼續瘋狂脫鉤還是有限角力?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專門開設外交與國際關係分論壇,聚焦中美外交及其對國際社會的多方面影響,期望通過對話和討論,碰撞出大國相處的新範式。

論壇由鳳凰衛視「風雲對話」主持人傅曉田主持,現場嘉賓分別是察哈爾學會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休斯敦總領事館原總領事李強民大使;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前院長賈慶國教授;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博士;除此之外還有場外嘉賓,他們分別是: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奈;布希美中關係基金會總裁方大為先生;美國原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會副主席丹尼爾·羅素先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以及美國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國際管理教授黃亞生

一、川普嚴重損害了美國的軟實力

到場嘉賓的第一個話題是回顧過去4年,對川普總統在任時期的美國軟實力進行了評估。

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約瑟夫·奈教授直接用「糟糕」一詞來形容。他指出,軟實力是通過吸引力來獲得你想要的東西,而不是通過你的威懾力。而川普對國家利益的狹隘定義,忽略了其他國家的利益,脫離了多邊主義,給美國的軟實力帶來了負面影響。其餘在場嘉賓表示贊同。

隨後王棟博士向約瑟夫·奈提問:「川普是否會繼續破壞中美關係?拜登在何種程度上願意扭轉方向改善同中國的關係?」對此,約瑟夫·奈又把球拋到了中國一方,他表示,重要的北京如何應對。北京只要耐心一些,不要上川普的當,之後中美關係就有改善的機會。

二、雖然還想再平衡,但拜登再也回不到歐巴馬時代了

論壇第二個討論話題是美國的外交政策如何轉向? 「亞太再平衡」會否捲土重來?」

首先參與討論的是歐巴馬時期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丹尼爾·羅素,他也是「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制定者之一,他仍然認為川普實際上延續了歐巴馬向亞洲轉移的政策思路,但是損害了歐巴馬時期建立起的與亞太關係的基礎。拜登上任,但是中國、美國和世界都變化了,回不到歐巴馬的時代了。

此前中國駐休斯頓使館被美方無禮關閉,中方也對等關閉了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一時被稱為中美「外交戰」。 曾擔任中國駐休斯頓總領事館總領事的李強民揭秘了美國挑選休斯頓總領館的原因,主要是這個使館具有政治意義、位於共和黨紅州大本營,且該館與布希家族等的聯繫工作引發了川普不滿。但實際上領館所負責的兩國往來工作有深厚的民意基礎,北京到休斯頓的航班原本兩到三年才能盈利,不到三個月就盈利了。海運航線的也是盈利最好的。李強民認為,休斯頓總領館的恢復是有基礎的,但解鈴還須繫鈴人。

王棟也從自己的領域出發,談及中美人文交流被破壞的狀況。他認為,拜登政府就任之後,在人文交流方面是最有可能止跌回升的其中的一個領域,首先是因為他的政治敏感性沒有那麼高,另外拜登政府本人以及他本身民主黨的政綱裡面,對於人文交流、青年交流他們是非常重視的。

至於很多人關注的貿易戰問題,賈慶國認為,拜登上臺後中美貿易戰會停,但是關稅和已經籤署的中美協議美方不會放棄,但以後中美開展經貿關係的時候,可能會在更加理性、更加務實的層面上進行,之前脫鉤不斷擴大的趨勢會緩解,並對未來中美關係感到謹慎樂觀。

同樣是針對未來四年美國外交政策走向路線及風格,布希美中關係基金會總裁方大為先生認為中美關係的變化主要在溝通風格,他說拜登的溝通方式將帶有一種成熟、細微、謹慎,克制川普這樣人身攻擊的風格。

黃亞生延展了上述觀點,他表示,中美關係有可能改善,但全面恢復到川普以前是不太可能的。民主黨對中國的負面情緒較共和黨低一些(共和黨70%和民主黨60%),差10%左右,因此拜登有一定政治運行的空間。民主黨上臺之後,馬上會推動全球變暖和公共衛生的議題,這些方面必須和中國合作才能達到目標。第三,民主黨重視多邊的關係,跟中國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中美關係的未來也部分取決於中國的政策,總體上來講改善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三、中美關係三大風險:臺灣、南海、意識形態

論壇討論的第三個話題是中美關係的現狀及最大的風險點。

李強民認為目前搖擺州計票可能會引發美國的憲政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川普可能在臺海、南海等問題上鋌而走險。

鄭永年也在視頻研討中特別指出,當前中美關係存在川普卸任前「訪臺」等風險,對此中國應該非常理性的冷靜判斷,一方面要遏制川普的非理性的冒險行為,第二方面更不要跟川普起舞。

賈慶國對此表示,臺灣問題確實是一個很嚴重的風險點,另一個風險點是美國軍艦頻繁活動的南海,第三個大的風險點就是川普對兩國關係的「冷戰化」,使得兩國開展正常的交往越來越困難。

王棟也認為,川普政府現在的做法明顯是誇大渲染中美之間的意識形態差異和分歧,把它作為發動一場新冷戰的邏輯起點。而民主黨本身就重視所謂的民主意識形態問題上,所以一定會對我們繼續施壓,但是拜登政府的看法是認為中美不應該全面脫鉤,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中美也不應該去打一場新冷戰。

四、中美三大合作領域:國際秩序、能源合作、青年交流

最後一個主題是中美應該在哪些領域開展合作。

賈慶國表示中美應該在維護國際秩序方面加強合作,中國將來作為一個超級大國,也越來越需要國際秩序維護自身利益,也需要和別的國家合作。對於中美兩個國家來講,最大的戰略就是把對方還有其他國家的資源用好,來幫助他維護國際秩序,不是選擇對抗和消耗自己的實力。

喬舒亞·雷默也認為,當初中美出於安全考慮,合理分配權力,從而使得各個國家都更穩定、繁榮,這是中美兩國關係的基礎。

李強民認為共同抗擊疫情是一大合作領域之外,另一個重要的領域就是能源合作。油氣作為大宗產品,很容易平衡中美貿易逆差,而且也與拜登重視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的技術轉讓相關。

王棟則提名教育交流的領域,他從自身參與對話的經驗出發,表示拜登新政府上來之後中美在人文交流、教育交流方面是有一個契機,特別是在青年交流方面我們能夠做更多的工作,也為中美關係將來的行穩致遠打下一個牢固的基礎。

正如開幕致辭時,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美交流基金會主席董建華所說,太平洋兩岸風雲變幻,但是浩瀚的太平洋永遠不變,兩岸的美麗風景永遠不變,中美兩國試圖跨越交往的努力永遠不變,太平洋未來論壇就是在變與不變之中尋找溝通的管道和默契。

中美關係,必將有更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士派學術】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系列——國際秩序變遷...
    士派學術本期主題: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國務學院「士派學術」欄目旨在推介本院教師的代表性學術成果,增進學術界的理論交流,本期以「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
  • 中國外交「從A到Z」
    中國外交「從A到Z」 原標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方位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一個承前啟後的外交新格局全面展開。新時期的中國外交有哪些新特點?取得了哪些新成就?記者梳理了從A到Z的26個關鍵詞,帶你速讀中國外交。
  • 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科學指南——深入學習《習近平談...
    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理論體系不斷豐富發展、更加科學完備明確了新時代對外工作的指導思想。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產生大智慧。習近平外交思想以「十個堅持」為總體框架和核心要義,科學回答了中國外交舉什麼旗、走什麼路、追求什麼目標,以及新形勢下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外交、怎樣辦外交等重大問題,具有鮮明的科學性、時代性、先進性和實踐性。
  • 視界丨「團結和秩序讓中國快速控制住疫情並重啟經濟」
    「世界的中心日益轉向東方,轉向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的大國,因為人們信任政府。」  「中國不僅會實現經濟正增長,而且增幅會比人們三四個月前的預計高得多。」  「中國的文化自發地將共同利益置於優先位置。」
  • 中國外交「從A到Z」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中國外交「從A到Z」 原標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方位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一個承前啟後的外交新格局全面展開。新時期的中國外交有哪些新特點?取得了哪些新成就?記者梳理了從A到Z的26個關鍵詞,帶你速讀中國外交。
  •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英文怎麼說?
    6月22-23日,中央開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外事工作會議,會議討論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通過官方新聞稿可以發現,「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英文表述是:major 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閻學通:未來十年國際政治的格局變化
    在一個兩極世界裡,世界中心的位置需要滿足兩個條件:該地區是兩個領導國之間戰略競爭的核心區域,而且一個領導國的地理位置在該區域。未來10年,將只有美國和中國兩個超級大國。與此同時,中國和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利益多於在其他任何地區,包括歐洲。中國若不能成為東亞的主導國就無法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同樣地,美國如果失去在該地區的主導影響力,就無法保持其世界領導地位。
  • 王毅第五次兩會記者會 展現新時代大國外交新氣象
    如何展望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王毅:我們將進一步拓展廣闊的格局、展現博大的胸懷、發揮積極作用,將在為自身發展營造更好外部環境的同時,放眼全球、胸懷世界,與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和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作為中國外交的總體方向和目標。
  • 2020年中國大國外交的戰略定力與圖景
    面對空前疫情,需要國際社會攜手合作。  大國,是實力與責任的複合體。  2020年的中國外交體現出鮮明的大國外交的戰略定力和戰略能力,有效應對了疫情和世界百年變局共振造成的「動蕩變革」,中國外交的「大國」特徵更加鮮明。  中美關係在2020年經歷了建交以來最嚴峻的挑戰,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來,美國大選的選情與美國愈發嚴重的疫情形成了疊加態勢。
  • 賈慶國:臺海、南海和意識形態領域
    詭譎的國際風雲中,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走向何處?合作?對抗?脫鉤甚至是戰爭?什麼才是折射兩大國此刻關係的關鍵詞?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中美關係與亞太秩序」外交分論壇上,多位政治領域的知名學者分別對這一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 王毅出席「2020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並發表主旨演講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 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11日在京出席「2020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下的中國外交:為國家擔當 對世界盡責」的主旨演講。   王毅表示,2020年是中國外交徵程中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一年。
  • 大變局中的中國與世界
    在外交戰略層次上,對外工作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並加強戰略締造工作。面向未來,中國的國際戰略要體現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理性定位,符合戰略締造的基本邏輯,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取向。在大變局時代,我們既要關注中國的變化,也要加強對國際環境的分析,並加強對國際經貿新形勢的研判。中國今後的內外政策選擇,將對未來國際秩序演變和調整產生深刻影響。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周邊外交理念的文化淵源
    考察一個國家未來的政策走向,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分析其背後的理念。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一直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並根據時代主題的變化,不斷創新外交理念,積極回應不同時代各國人民的需要,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 中國的大國關係與大國戰略
    大國的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傳播,其產品在世界各地被消費,大國文化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同的時代烙印。對於中國來說,無論從自己所應承擔的國際責任,還是發展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出發,都需要有明確的大國戰略,都需要處理好與大國的關係。 中國大國地位的確立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起,中國就已是世界大國,這一點毫無疑問。
  • 朱鋒:面對中國的崛起,西方為什麼憂慮
    從維護國家權力、利益、財富和話語權優勢的基礎上,西方對中國崛起的疑慮不僅是對自身地位的擔心,更重要的是,這也是西方政治、經濟和價值體系自我運行、保持國際體系中主導優勢的現實需要。近年來,西方政策界、戰略界和學者界對於「中國崛起」的討論,總與「中國威脅」的意象相伴相生。
  • 「外交風雲」盡顯大國風範 如何成為出色的外交翻譯官
    中國外交事務中的「金句」,你會翻譯嗎?新中國70風雨兼程,中國外交攻堅開拓,外交無小事。站在外交舞臺前沿的新聞發言人們,應對各種提問,準確而全面闡述中國主張,而其中翻譯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傳神而有力的翻譯字句間塑造著國際輿論場中的中國形象,微言大義。以下「金句」便是很好的案例。
  • 中國抗疫大外交成己達人,與世界共命運
    同時,王毅也對外闡述了中國懂得感恩的民族品性和扶弱救危的特色外交理念,「中國所做的事情,從來不謀求任何地緣政治目標,從來沒有任何經濟利益的盤算,也從來沒有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中國的初衷是挽救更多無辜的生命,中國信奉的是各國共同戰勝疫情才是最終勝利。病毒溯源是科學問題,理應由科學家和醫學專家研究探索。
  • 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下的中國外交:為國家擔當 對世界盡責
    2020年也是中國外交徵程中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一年。習近平主席以大國領袖的全球視野和使命擔當,密集開展元首外交。包括以「雲外交」的創新方式,同外國領導人及國際組織負責人會晤、通話84次,出席重要外交活動22場,為全球抗疫凝聚共識,為中國外交指引方向。
  • 「中國倡導的國際關係新範式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海外...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 綜述:「中國倡導的國際關係新範式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海外專家學者談電視專題片《大國外交》新華社記者六集大型政論專題片《大國外交》播出後,不僅成為中國國內社會各界人士熱議的話題,同時也受到關心中國發展的眾多海外知名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
  • 唐健:建構「敵人」——美國的秩序構想、制度戰略與對華政策
    歐巴馬政府(尤其是2011年之後)和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看似截然不同,但都蘊含了一個共同的內在邏輯:通過制度戰略的實施,減少「自由國際秩序」的中國色彩。與冷戰結束時美國追求普世秩序不同,民主黨與共和黨未來的對華政策將進一步靠攏,雙方都在努力重組一個同質化程度更高的「自由國際秩序」。在美國國內不同路線之間打入「楔子」,讓它們之間保持分歧,不能形成統一的整體,將更加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