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黑皮/攝
學寫格律詩,若干要點淺談
文/歐金林
格律詩,也稱近體詩,是古代漢語詩歌中的一種。格律詩是唐以後成型的詩體,主要的體裁有絕句和律詩。絕句與律詩,按照每句的字數,可分為五言和七言,常見的形式有五絕、七絕和五律、七律。格律詩的篇式、句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如變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規則。
我是從2011年6月下旬開始學習寫格律詩的,已過九年了。在新浪網自己的博客、中華詩詞論壇、東方詩詞論壇和華夏詩詞論壇等網絡,九年來發出的詩詞有1800餘首,其中已有555首詩詞被團結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百年詩歌精選》《當代華語詩歌精華》和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格律詩1000首》《中華詩詞己亥集》《新時代詩詞百家》等詩集收錄。
近幾年,常有一些想學習寫格律詩的朋友對我說,在網上看了不少如何寫格律詩的資料,還是難於抓住要點,感到學寫入門是相當難的,希望我根據自己的經歷和體會,介紹一些要點和方法,能使他們入門快些。我也是自學的,但有了好幾年的寫作實踐,也看了不少的資料,因此對寫格律詩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一些粗淺的體會,故每次給別人簡略地講了幾點之後,對他們的學寫入門還是有一些幫助的。因為經常有人要問,每次都是臨時通過微信文字或者微信語音介紹,比較的費精力和費時間,並且還不容易講得那麼清楚,即使講了幾個要點,別人也難於記得很清楚,這就影響了介紹的效果。所以我想,還是抽點時間,把以往和別人講的那些內容再整理充實一下,形成文稿的電子版,這樣若有人再詢問時,就可以把這個文稿的電子版發給他,他看起來就方便多了,我也省了許多的時間。
中國的古典詩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即就格律詩而言,那也是博大精深的。我雖然學習和練筆有九年了,但對于格律詩的了解,其實也還不是那麼深的,就寫作而言,算是入了門,又走了一段路程吧。因此,我的這個淺談,只是現今我對于格律詩寫作的了解與認識,只能給想學寫格律詩的朋友做一些參考。淺談中如有不妥的地方,誠請詩界的前輩、老師和詩友們不吝指正。
下面依次談談我認為初學寫格律詩者,應該注意了解和掌握的幾個比較重要的問題。
一、不竄韻腳——鐵的原則性
1.所有的漢語詩,包括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詩,都有韻腳,這是通則。沒有韻腳的文字組合,就不能稱為詩。
2.格律詩的主要體裁有五絕、七絕、五律、七律,這四種體裁各有四格式,故共有十六種格式。五律和七律,又衍生出五言和七言的兩種排律,每首排律至少需在十句以上。因為排律的格式是律詩格式的延伸,會寫律詩的人自然就能寫排律,所以十六種格式不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兩種排律。十六種格式,既可以用《平水韻》和《中華新韻》(簡稱「新韻」)的平聲字作韻腳寫詩(簡稱「平韻格」),也可以用仄聲字作韻腳寫詩(簡稱「仄韻格」)。因為「平韻格」是格律詩的主體,所以我首先要較為詳細敘述的是這個主體,「仄韻格」只能略作說明。
為敘述的方便和讀者便於理解些,先講平韻格的問題,仄韻格的問題,需要放到下一個部分的最後敘述。平韻格的十六種格式,每種格式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以七絕為例,平起首句入韻式,第一、二、四句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押同一韻部的平聲韻;平起首句不入韻式,第一句的最後一個字要用與韻腳不是同一韻母的仄聲字,否則視為「撞韻」。第二、四句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押同一韻部的平聲韻;仄起首句入韻式,第一、二、四句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押同一韻部的平聲韻;仄起首句不入韻式,第一句的最後一個字要用與韻腳不是同一韻母的仄聲字,否則視為「撞韻」。第二、四句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押平聲韻。
舉兩首詩作為例子,看了就明白了。
1)唐代詩人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的格式,用的是七絕平起首句入韻式。什麼是平起呢?就是需要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平聲字。「辭」是平聲字,所以首句就是平起。間、還、山,第一、二、四句最後一個字,符合《平水韻》的上平十五刪韻。
2)唐代詩人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這首詩的格式,用的是七絕仄起首句不入韻式。什麼是仄起呢?就是需要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仄聲字。「樂」為仄聲,所以首句就是仄起。雪與第二、四句最後一個字不押韻,並且仄聲的「雪」字與平聲的「霜」「鄉」兩字不在同一個韻部中。第二句的「霜」與第四句的「鄉」為平聲韻,符合《平水韻》的下平七陽韻。
3.一首格律詩,最基本的和最首要的,是韻腳必須一致。如果採用《平水韻》的上平一東韻,那麼全首詩的幾個韻腳字就必須都是上平一東韻。如果是七絕,第一句和第二句用的是上平一東韻,第四句用的卻是上平二冬韻,那第四句的韻腳就出韻了,如果第四句不換成上平一東韻,那這首七絕就不能成立了。但另有規定的「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兩式除外,在這兩個格式中,有一個韻腳字可以借用鄰韻。如果採用這兩個格式中的一種,一般需要在詩題下標明。初學者可以不用這個特殊的格式。
4.《中華新韻》(以下簡稱《新韻》)韻腳的用法原則,與《平水韻》韻腳的用法原則是一樣的。但是,由於《新韻》裡的一些字的平仄與《平水韻》裡的一些字的平仄是不同的(這在下面談平仄問題時再詳細敘述),所以,在一首格律詩裡,《新韻》與《平水韻》是不能混用的。並且,用《新韻》寫的格律詩,需要標註「中華新韻」或者「新韻」字樣。現在,也有部分人用《詞林正韻》寫格律詩,雖然已經得到了詩界的認可,但必須標註該詩的用韻為「詞林正韻」。
5.從以上的敘述中,我們清楚地看到,格律詩的韻腳用字是有嚴格的規定的。不竄韻腳,是格律詩鐵的原則性。除了不竄韻腳外,在一首詩裡,還要著重注意兩點:
一是不要「撞韻」。所謂「撞韻」,就是不用韻的那一句(白腳,如七絕的第三句,五律和七律的第三、五、七句)最後一個字,也用了與韻腳字同韻母的仄聲字。例如:七絕的第一、二、四句用的是平水韻下平六麻韻部的「花」「霞」「家」,如果第三句最後一個字,也用了與這三個字中任何一個同韻母的仄聲字,如「畫」「架」「下」,那就撞韻了。撞韻的結果,會使整首詩的字韻缺少豐富的變化,容易造成詩讀澀口。因此,「撞韻」在格律詩中應儘可能地避免。
說「撞韻」應儘可能地避免,這是說的一般規則。但「撞韻」了,如果能在詩句中通過文字修飾,就可以將「死韻」做成「活韻」,將撞韻的傷害悄悄地消除。舉個例子說,北宋詩人王安石《七絕·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此詩白腳處的「岸」與韻腳「間、山、還」都為安(an)韻,撞了韻。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還」,使本句詩的句讀重點,落在了韻腳字之前的「照」字上,這就把詩句做成了「活韻」,把「撞韻」之傷消於無形了。由此可知,如果白腳處撞韻了,但它的前後句的句讀重心是落在韻字之前的別的字上,那這樣的詩句就可以稱之為「活韻」,撞韻的傷害就可以消除。
二是最好不要「擠韻」。擠韻也稱犯韻、冒韻。所謂「擠韻」,就是在詩句中的不是韻腳處,無論是平聲字或是仄聲字,重複使用了同韻母的字、特別是既同聲母又同韻母的字。這樣讀起來讓人拗口。擠韻最常見的為同韻母的字。如韻腳字為上平六魚中的「書」字,句中又出現「居」「餘」「梳」等字。又如韻腳字為上平一東中的「同」字,句中又出現「童」「桐」「瞳」這樣的字。「同」「童」「桐」「瞳」這四個字的聲母與韻母都完全相同,它們是一個同音的字,這個「擠韻」就更為嚴重了。還有最常見的就是出現重複的字。如一句中出現了一個「天」字,另一句中又出現一個「天」字。當然,字的重複,這也不是絕對不行的,詩意特別好的話,重字可以作為特殊情況對待。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中的明、月、頭三個字都兩次出現,但這首詩依然朗朗上口,流傳千古。在詩中,疊字不算擠韻,如「悠悠」「朦朦」「依依」等。不僅平聲字最好不要重複,仄聲字最好也不要重複。如在第一句中已有仄聲字「景」,那麼在其它幾句中就不要出現「景」了,也不要出現同音的「井」「警」「緊」了。但仄聲的疊字也不算擠韻,如「靜靜」「鬱郁」「淡淡」等。「擠韻」在格律詩中也是應當儘量避免的,但「擠韻」在寫詩時容易被疏忽,初學者要特別注意。有的實在不可避免的「擠韻」,也可以用上述「活韻」的方式解除,不過用活韻來解除撞韻和擠韻,需要作者有相當深厚的文字功力,初學者難於做到。知道了這個道理,初學者以儘量避免撞韻和擠韻為宜。
還有一個問題也要提示一下。在用平韻格的五絕、七絕中,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後一個字是不使用仄聲字的。但在寫全軲轆體時,到了第三首的時候,它的第三句的最後一個字需要使用平聲字,而它的第一、二、四句的最後一個字則需要使用仄聲字。這是一個在「平韻格」詩第二、四句最後一個字使用仄聲字作韻腳的特殊例子。
二、平仄——衡量的準繩
1.格律詩第一個要緊的問題是韻腳的問題,其大致的要義已如上述。格律詩第二個要緊的問題便是平仄的問題。可以說,你寫的是不是格律詩,平仄的檢驗就是衡量的準繩。
2.上節談到,格律詩的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共有十六種格式。每種格式都有一種平仄表。限於篇幅,我這裡只列出七絕的四種,然後以其中的兩種舉例,說明在這種固定的平仄表中,如何用《平水韻》和《中華新韻》來進行寫作。
A.七絕平起(首句入韻)
⊙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B.七絕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C.七絕仄起(首句入韻)
⊙仄平平⊙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韻)
D.七絕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韻)
1)先取A表,並取一首唐詩嵌入表中對照,就很容易明白的了。
七絕平起(首句入韻)
⊙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韻)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七絕《望天門山》,韻腳符合《平水韻》中的上平十灰韻。平仄表中的⊙符號是可平聲也可仄聲的。字與表中平仄一一對照,均合律。
再取我自己用《平水韻》中的上平一東韻寫的一首七絕《登南嶽衡山》,也嵌入A表中看看。
七絕平起(首句入韻)
⊙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韻)
暮春雲路上蒼穹,舉手疏風攬碧空。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北望湘江浮玉帶, 洞庭帆影畫圖中。
字與表中平仄一一對照,均合律。我的這首七絕,已被收入2019年3月團結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百年詩歌精選》詩集。
2)再取C表,用我自己以《平水韻》中的下平一先韻寫的一首七絕《遊覽甘肅省月牙泉》,也嵌入表中看看。
七絕仄起(首句入韻)
⊙仄平平⊙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
沙壑深層湧暗泉,形如牙月已千年。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韻)
飛沙不入潭中水, 只映霞雲曠世妍。
字與表中平仄一一對照,均合律。我的這首七絕,已被收入2019年12月團結出版社出版的《當代華語詩歌精華》詩集。
3)用現代漢語拼音的字來寫平水韻的格律詩,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哪些字在現代漢語中是平聲字(陰平、陽平),而在平水韻中卻是仄聲字?例如:「八」「發」「搏」「國」「傑」「覺」「德」「學」「敵」「食」「出」「拂」「福」「竹」「族」「讀」等等,有500多個字,常用的有400多個字,在現代漢語中是平聲字,但在平水韻中卻是仄聲字。還有仄平兩讀音的字,如「看聽思望忘醒乘教漫」等。這是令初學平水韻的寫詩者最頭痛的事,因為有這麼多的字容易混淆,所以弄不好隨時都會出律的。這常用的400多個字,一般需要記住,初學寫平水韻時則需要知道怎麼查證。張佔一先生做了一張《今平聲,古仄聲的常用字備查表》,只要把此表下到電腦裡,或者打在一張A4紙上放在電腦旁,臨時查對還是很方便的。百度裡也有類似的表可以搜到作查對。當然把這400多個字能背下來,那就更方便了。如果能熟練地辨別這400多個字古今平仄的不同,那麼,寫平水韻時的擇字就會非常的嫻熟,除了極少數的字可能疏忽外,基本上是能夠避免出律的問題了。
還有《平水韻》裡的入聲字,也是需要細心運用的。入聲是古代漢語平上去入四個聲調中的一種聲調,屬仄聲,指一個音節以破音/p/、/t/、/k/作結,發出短而急促的子音。入聲已經在現代標準漢語(即普通話)裡不復存在,在漢語的一些其他方言裡則仍有保留。《平水韻》裡共列有970餘個入聲字,例如:屋、竹、服、福、谷、族、菊、逐、讀、粥、肅、縮、幅、叔、淑、獨、速、祝、築、國、燭、毒、局、促、旭、篤、督、覺、角、卓、琢、殼、學,等等。這970多個入聲字,在《平水韻》的入聲字表裡,都已分類列出,查起來比較方便。入聲字在用平水韻寫詩中屬於仄聲字,寫詩時常用的大約只有400餘個字。但是在現代漢語裡,約有560個字已經歸入陰平和陽平的平聲字,約有410個字歸入上聲和去聲的仄聲字。對於已經歸為平聲的那560餘個入聲字,寫詩者應特別注意,否則就很容易把它們當平聲字,這就很容易出律了。
4)初學者,可直接用《平水韻》表來寫格律詩。《平水韻》的韻部分為106部,韻腳比較窄些,但韻腳字的音韻緊貼,因此寫出來的詩韻律緊密,詩中出現擠韻的機率很小,即時有擠韻也很容易解除。尤其是在構思詩意時,如擬定表意的核心詩句中的「國」「覺」必須用仄聲字時(在新韻裡這兩個字都是平聲字),那這首詩就更必須用平水韻來寫了。以上兩點是平水韻最鮮明的優勢。但是,由於平水韻的韻腳比較窄些,有時要表達你想要表達的詩意,會受到韻腳的限制,即使再換一個韻腳,感覺詩意也難於得到最充分的表達,這是平水韻韻腳過窄所產生的表意方面的不足。
初學者,也可直接用《中華新韻》表來寫格律詩。格律詩的十六種格式,用《中華新韻》和《平水韻》來寫,用韻的原理、規則都是一樣的。《新韻》的韻部,分為 14部,這就是說,《新韻》的韻腳字要寬泛得多。這樣,你選擇韻腳字的餘地就大多了,在某種情況下,詩意的造句會更自由一些。再者,《新韻》裡的字,是按照現代漢語譜通話的拼音來定音的,分為陰、陽、上、去四聲。在寫詩中,陰陽兩聲為平聲,上去兩聲為仄聲,絕大多數的人學過漢語拼音,特別是譜通話講得比較標準的人,要分辨每個漢字屬於四聲裡的哪一聲,也就是要分辨出某個字是平聲還是仄聲,是比較容易的。既然能分辨出一個字的平仄屬性,那對照各個格式的平仄表填入符合平仄的漢字,自然就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了。這是從運用平仄字的技術的方面來看的,當然,要寫出一首好的七絕或者七律,那遠不只是掌握這個技術方面的問題,但是無論如何,你能夠清楚地辨別每個漢字的平仄聲調,那學寫格律詩入門無疑就會快些。但是,新韻也有自身的不足。由於韻腳字比較寬泛,那在一首詩中,尤其是寫七律的時候,擠韻的機率就比平水韻多了,有時有幾個字擠韻,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解除;而且由於韻腳寬泛,有一部分韻的諧音不是太緊密,詩讀起來韻律感就沒有那麼強了。
我們對於兩種韻各自的優勢與不足,都應明了,這樣才便於我們在每一次的寫作時作具體的選擇。我自己雖然是從學寫《平水韻》開始入門的,並且現在也是以寫平水韻為主,但我時常也會穿插著用《新韻》寫作,對於兩種用韻的方法都比較熟悉,這樣覺得很方便。有時要描寫一個事物,先用平水韻構思,覺得有關鍵的字眼被卡住了,或者表意不很理想,於是馬上改用新韻來寫,效果就出來了。由於新韻寫作,對於用字的平仄聲掌握要容易一些,所以,初學者可先從新韻入門,入門以後再學會以平水韻寫作,兩者都能,交替使用,這樣從長遠看,將會更有利於一個人潛在詩能的發揮。需要注意的是,在一首詩裡,從韻腳開始到所有的字,要麼全是《平水韻》的用字,要麼全是《新韻》的用字,兩者是不能混用的。如果韻腳混用,這首詩就不能成立了;如果其餘字眼混用,那這首詩就會多處出律。用《中華新韻》如何寫詩,下面舉兩個例子說明。
先取以上的七絕A表:
七絕平起(首句入韻)
⊙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韻)
幼苗稚嫩費心栽,授語牙牙愛滿懷。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赤膽深情終不負,他年樂見棟梁材。
這是我用《中華新韻》中的「四開」韻寫的一首七絕《贊小學老師》,已被收入2019年6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格律詩1000首》詩集。字與A表中平仄一一對照,均合律。
再取以上的七絕C表:
七絕仄起(首句入韻)
⊙仄平平⊙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
航母昂然崛勢威,核潛可把勁敵摧。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韻)
中華神盾中華造,四代重殲呼嘯飛。
這是我用《中華新韻》中的「五微」韻寫的七絕《強大國防》,已被收入2019年9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詩詞己亥集》詩集。詩中的「四代重殲」,是我國第四代隱形戰機的專用名稱。這裡「重」字讀去聲,為仄聲字。「重」字處本需用平聲字,故「重」字出律了。但隨後的「呼」字處本需用仄聲字,而「呼」為平聲字,這樣就把「重」字救了(拗救的問題將在下面詳說)。因此,字與C表中平仄一一對照,也就都合律了。
5)格律詩的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任何一首詩中的任何一句,最後的三個字都不能是三個平聲字,若都是三個平聲字,便稱之為三平尾。同樣,任何一首詩中的任何一句,最後的三個字都不能是三個仄聲字,若都是三個仄聲字,便稱之為三仄尾。三平尾不宜用,尤其是三仄尾不能用。兩者會使詩的聲調、韻律欠美,所以都是作詩的忌諱。
還有一個孤平的問題。一句詩裡(指押韻這一句)除去結尾的平聲字外,不能只有一個平聲字,如果只有一個平聲字,就是孤平。例如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個平聲字不能改用仄聲字,如果用了仄聲字,就犯了孤平。再如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平聲字不能改用仄聲字,如果用了仄聲字,就犯了孤平。平時所說的「一、三、五不論」的說法,在這兩種句形中不適用。犯孤平是寫詩的大忌,需要我們特別的注意。如果是仄聲字的收尾句(一般指第三、五、七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採用下句和隔句救的辦法就可以解救了。
6)平仄的問題是比較複雜的,是我要講的重點,因此這個節的內容就講得比較詳細一些。十六種格式的平仄,原理都是一樣的,我重點介紹了七絕中的平起首句入韻式和仄起首句入韻式,舉一反三,其餘的各式類推便可知了。
什麼是平起首句入韻式?什麼是仄起首句入韻式?十六種平仄表,所有的平起或者仄起,都是看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平聲字還是仄聲字。這是關鍵字。你如果確定要寫的這首詩,想用平起首句入韻式,那麼首句的第二個字就要用平聲字,首句的最後一個字,就要用一個平聲字作韻腳。如果你確定要寫的這首詩,想用仄起首句入韻式,那麼首句的第二個字就要用仄聲字,首句的最後一個字,就要用一個平聲字作韻腳。
這是初學者如何知道一首詩,是首句平起還是首句仄起的識別點。知道了這一點,就可以看懂我上面所寫的敘述了,也可以看懂別人詩的平仄了;想寫首句平起、或者首句仄起,那自然就是很容易掌握的了。
3.以仄聲字作韻腳寫格律詩,雖然不是格律詩的主體,但是它依然有很強的生命力。用仄聲字作韻腳寫得很好的詩照樣可以膾炙人口而流傳千古。如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五絕《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又如唐代詩人李紳的五絕《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再如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五絕《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又如清代文人曹雪芹的《紅樓夢》開篇第一回:「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又如唐代詩人杜甫的五律《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又如唐末宋初詩人李九齡的七絕《過相思谷》:悠悠信馬春山曲,芳草和煙鋪嫩綠。正被離愁著莫人,那堪更過相思谷。」 這些仄韻詩妙絕古今,也都是千百年來傳唱不衰的藝術傑作。
仄韻詩的格式,就是按照平聲詩韻的對粘規則,把它的格式翻過來。因此仄韻詩按照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的四種體裁,每種體裁也有四種格式,共計也有十六種格式。限於編幅,茲只列出七絕四種:
A.平起首句入韻式(仄韻格)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平平仄。
B.平起首句不入韻式(仄韻格)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中平仄仄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
C.仄起首句入韻式 (仄韻格)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D.仄起首句不入韻式(仄韻格)
中仄中平仄仄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仄韻格可以用《平水韻》來寫,也可以用《中華新韻》來。因為仄韻格的寫法與以上介紹的平韻格的寫法規則是一樣的,故對於仄韻格寫作中的用韻及平仄等,在此就不贅述了。初學者建議先學習平韻格,待入門後,也可嘗試學習仄韻格式。
三、拗救——絕處可逢生
在詩中,該用平聲字的地方用了仄聲字,就叫「拗」。出現了拗字,可在本句或在下句適當的位置,將一個仄聲字改用平聲字,以示挽救,叫「救」。
拗救的實質,是使出律的詩仍舊符合約定俗成的規定。若是每首詩都必須按照「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樣極嚴格的平仄規定來做,那有不少的詩就做不出來了,甚至有一些立意極好的詩也會擱淺。因此,懂得拗救,就可以使你的偶爾出律的詩轉危為安,絕處逢生。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是在詩界流行的一種說法。意思是,在七言句的詩句中的第一、三、五字是可以不論平仄的,但第二、四、六字是必須論平仄的。從我在上面列出七絕的A、B、C、D四種平仄表來看,這種說法只有一部分是對的。即「二、四、六分明」是對的。一、三不論和一、五不論,只有一部分句子適用,完全的「一、三、五不論」則沒有任何一句適用。查檢格律詩的十六種格式,不僅七絕是這樣,五絕、五律、七律全部是這樣。所以我們對於這個「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流行語,不能籠統的照辦,在作某首詩時,一定要對照特定的格律表,才能使你擇選的字準確無誤。
為什麼會發生「拗救」的問題?這是因為即使你對照格律表擇字作詩,有時你也無法擇選到既合平仄又合意義的字,你只能選用合符意義但不合平仄的字,於是在此處就違律了,違律了就是「拗」了。既然「拗」了,就必須補「救」,通過「救」,才能使詩句的韻律符合約定俗成的規定。
凡是格律表中規定一、三、五可平可仄的字,都可不救。凡是沒有規定可平可仄的字,如果違背了,就需要救。
如何救呢?按五言、七言句的不同,有多種救法。但基本的為本句自救和下句相救兩種。下面舉例說明。
1.七言絕句中的本句自救:
以宋代詩人蘇舜欽的七絕《淮中晚泊犢頭》為例,取以上A表嵌入。
七絕平起(首句入韻)
⊙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韻)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此詩除第三句的第五、六兩個字出律外,其餘均合平水韻的七絕平仄。因為第三句中的第五字本該用平聲字,第六字本該用仄聲字,現在第五字「古」為仄聲,需救,所以將第六字改用平聲字「祠」,這樣就救了。又如:「欲把西湖比西子」「羌笛何須怨楊柳」「西望瑤池降王母」「千載琵琶作胡語」「想得家中夜深坐」等的本句自救,都是這樣的一種救法。
2.七言絕句中的下句相救:
以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其一》為例,取以上C表嵌入。
七絕仄起(首句入韻)
⊙仄平平⊙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韻)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此詩第三句的第五字「不」和第四句的第三字「客」出律。第四句的第五字,本來是可平可仄的,但詩人在此處不再用仄聲字,而是用了平聲字的「何」,如果本句沒有出律的字,那這個「何」字就起了救上句中「不」字的作用。現在,本句中有「客」字出律了,那這個「何」字就不僅把本句出律的「客」字救了,而且把上句出律的「不」字也救了,這種救法就具有下句相救和本句自救的雙救意義。
四、起承轉合——要環環相扣
1.起承轉合,是歷代詩文作者在創作時總結出來的詩文結構方式之一。最早由元代範德璣的《詩格》提出,他說:「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起」是開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承接上一層而展開,包括順接、反接和以類連比,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轉」是轉折,從另一方面立論。接「承」而來,在內容上推進一層,轉出他意。「合」是全詩的結束。收合結束,使詩歌的結構完整,往往是針對上面描述的內容作「集中」的表現,或議論、或抒情、或寓情於景等。所以,詩中的「起承轉合」,講的是如何開端,如何發展,如何轉折和如何收尾的結構問題。一首好的格律詩,無論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它的起承轉合,要做到環環相扣。下面試舉幾例說明。
2.絕句的起承轉合。
1)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五絕《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首句描繪夕陽依山徐徐落下的實景。次句承接寫俯瞰黃河遠去天邊之景。第三句不再寫實景,轉為思索寫虛:還想看到更遠處的美麗景色嗎?第四句收尾並回答第三句:那就應該不斷攀登,邁上更高一層樓,暗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道理。這首詩是五絕中起承轉合的典範傑作,是五絕中屈指可數的千古名詩,尤其是第三、四句已成為詩中不朽的千古名句。
2)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七絕《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第一句起句,寫朱雀橋邊長滿叢叢野草,點點野花。第二句承句,寫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第三句轉句,寫從前飛翔在王謝大堂前的燕子。第四句合句,寫如今燕子再來時卻是飛進平常百姓人家。該詩的起承轉合,平淡自然,其藝術構思令人撫今追惜,感慨萬千,回味無窮。
3.律詩的起承轉合。
五律和七律,都是八句。第一、二句為首聯,第三、四句為頷聯,第五、六句為頸聯,第七、八句為尾聯。可以首聯為起句,頷聯、頸聯共為承句,尾聯第七句作轉句,第八句作合句。也可以首聯為起句,頷聯為承句,頸聯為轉句,尾聯為合句。還有其它的形式。茲就前面兩種形式各舉一例。
1)唐代詩人王維的五律《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本詩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觀。首聯寫遠景,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寫出了主峰的高峻和山脈的連亙之勢。頷聯寫近景,承接上聯,描寫「白雲、青靄」,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像的廣闊天地。頸聯再承頷聯,描寫登上山後在中峰縱目俯瞰,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巖萬壑的蒼茫風姿。尾聯轉合,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詩寫景、寫人、寫物,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終南山之壯美,於詩可見。
2)唐代詩人杜甫的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首聯:起,點出地點,寫出環境。頷聯:承,承接首聯,繼續從顏色、聲音方面描寫丞相祠堂的偏遠幽靜,並點明作者所描繪的季節是春天。頸聯:轉,對丞相祠堂的主人做出評價,歌頌諸葛亮的高深謀略與高尚品德。尾聯:合,說諸葛亮北定中原的策略還未來得及實施就去世了,這種遺憾感染了後來的英雄,「長使英雄淚滿襟」。
五、語句結構——搭配有講究
1.格律詩,之所以能成為我國詩壇的主要詩體,是因其在文字結構和聲韻協調方面,都有系統的獨特要求,充分體現了漢語言的和諧之美。而詩在語句結構方面,搭配很有講究,但又具有極大的靈活性,這樣就使得詩體百轉千回,生氣盎然,千百年來長盛不衰。
無論是五言還是七言,詩句內部的結構都是有要求的。由於漢語詞彙是以雙字詞為主,所以五言句的語言結構,即意義節奏必然是以「二二一」、或者「二一二」的形式出現。七言句必然是以「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一二」的形式出現。在雙字詞的位置上如果要使用單字詞,就需要用其他的單字詞與其搭配成一個詞組一起使用。
雖然詩的語言結構是相當固定的,但一首詩的語句結構卻是可以變化的,而且變化是使詩變得靈動活潑的主要因素。這就是說,如果寫五絕,四句話可以全部用「二二一」語言結構來寫,也可以全部用「二一二」的語言結構來寫,但更多的則是以「二二一」和「二一二」兩者搭配來寫。如果寫七絕,四句話可以全部用「二二二一」或是「二二一二」的語言結構來寫,而更多的則是以「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兩者搭配來寫。無論是絕句還是律詩,究竟採用哪種句式的搭配最好,沒有固定的格式,只看哪種搭配能把詩意反映得最充分,就採用哪種搭配的方式。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1)五絕,四句全部用「二二一」的語言結構寫。
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五絕《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2)五絕,用「二二一」與「二一二」搭配的語言結構寫。
如: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 明月 光,疑是 地上 霜。
舉頭 望 明月,低頭 思 故鄉。
3)五律,用「二二一」與「二一二」搭配的語言結構寫。
如:唐代詩人白居一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 原上 草,一歲 一 枯榮。
野火 燒 不盡,春風 吹 又生。
遠芳 侵 古道,晴翠 接 荒城。
又送 王孫 去,萋萋 滿 別情。
4)七絕,四句全部用「二二一二」的語言結構寫。
如:明代于謙(明朝名臣)《石灰吟》
千錘 萬鑿 出 深山,烈火 焚燒 若 等閒。
粉骨 碎身 渾 不怕,要留 清白 在 人間。
5)七絕,用「二二二一」與「二二一二」搭配的語言結構寫。
如: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6)七律,用「二二一二」與「二二二一」搭配的語言結構寫。
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六、對仗——律詩的精彩
五律,五言八句。七律,七言八句。五律和七律,都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對仗,是律詩有別於絕句的重要標誌。首聯和尾聯,可以對仗,但不要求對仗。但要求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必須對仗,這兩聯若不對仗,便不能稱之為律詩了。所以對仗,便是律詩的特色和精彩之處了。
對仗的要求,如從詞的性質方面講,要做到: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詞對數詞;方位詞對方位詞;顏色詞對顏色詞;副詞對副詞;虛詞對虛詞;代詞對代詞;介詞對介詞;連詞對連詞;助詞對助詞。等等。
對仗的主要形式有:
1)工對。即工整的對仗。凡詞類相同,平仄相反,無論在詞彙意義或語法結構上都對的非常工整的,就叫工對。
例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唐代王維五律《使至塞上》)
又如: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唐代杜甫五律《旅夜書懷》)
又如: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唐代孟浩然五律《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又如: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唐代白居易七律《杭州春望》)
又如: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龍。(現代葉劍英元帥七律《遠望》)
2)鄰對。即鄰近事類相對的對仗,如天文對時令,天文對地理,地理對宮室,宮室對器物,器物對服飾,器物對文具,植物對動物,等等。
例如: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唐杜甫七律《曲江對酒》)
又如: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唐代詩人王維五律《使至塞上》)。以「天」對「塞」,是天文對地理。
又如:「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唐代詩人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以「路」對「堂」,是地理對宮室。
3)寬對。即對的不十分工整的對仗。寬對只要詞性相同,就可相對,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例如: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唐代杜甫七律《九日藍田崔氏莊》)
又如:明月清風非俗物,輕裘肥馬謝兒曹。」 (北宋詩人黃庭堅七律《答龍門潘秀才見寄》)
4)流水對。即兩句意思上下流貫的對仗,也叫串對。這種對仗,相對的兩個句子之間的關係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意思連貫下來。也就是說,出句和對句不是兩句話,而是一句話。
例如: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唐代杜甫七律《秋興八首其二》)
又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唐代杜甫七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歐金林,網名歐金林詩詞、林海濤聲。研究館員。湖南省湘潭縣花石鎮日華村人。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歷任湖南省博物館陳列部主任、近現代史部主任。社會任職曾任湖南省中共黨史學會理事、湖南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南省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等職。現被推舉擔任《中華歐氏總譜》編纂委員會核心領導小組成員、常務副會長、副主編兼執行主編,《總譜》湖南省分會常務副會長、湖南主編。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南省詩詞協會會員。業餘愛好古典詩詞寫作,主寫七絕,擅長疊韻。詩風追求清新靈動、擬人情感、雄渾厚重、形神兼備。已在網絡發表詩詞1800餘首。迄今共有555首詩詞和數十副對聯被團結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百年詩歌精選》《當代華語詩歌精華》和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格律詩1000首》《中華詩詞己亥集》《新時代詩詞百家》(多卷本)等詩詞集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