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體》格律之外,平淡無奇的文化行走者。
在格律詩形成之前,人們寫心情或者喻景言志是沒有規矩要求的,只要念起來通順,大多是尾字押韻即可。如先秦時期`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雖然是四個字一句,也不知道當時人們的發音,但尾字還是押韻的。
引錄:《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些說法尚可探究,卻無定論。但《詩經》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係密切,是無疑的。《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就是依據音樂的不同。
也就是說,古詩不單單寫心情,也是用來傳唱娛樂的。
後期為什麼變成格律詩了?
格律詩簡介:始於南齊,發展成熟年代,初唐、盛唐,因後期朝代的更迭,對於文化更是一種衝擊和洗禮。所以產生了不同的文化聲音要求,後有了宋詞元曲,算是頹於宋元明清。
由於唐詩產量巨大,所以流傳下來的很多,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唐朝的安定興旺,否則,人們沒有時間安心寫詩玩樂了。
那麼今天寫作,還有必要保留格律詩的要求嗎?
我覺得,只要你文字功力深厚,可以按照平仄要求寫,反之也一樣,你喜歡創作,就可以寫自己喜歡的文章,大可不必用條條框框約束自己。
《孫子兵法虛實篇》中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因固而執,廢也。
格律詩只是文化的一個小分流,不能代表文化的全部,說得夠明白了吧。
昨晚你在努力,今晨我在碼字,時間是一樣的,早睡早起身體好。你不知道嗎!
《大暑》
文/四季冰寒
半載疫情半載空,赤火燎燃赤火城。
寂寞廣寒無四季,蕭蕭清冷桂月中。
:昨天寫的,今天又修改了一下,請朋友們共賞。原詩第四句是`一地冰冷桂月中'。
第四句哪個好,朋友們可以留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