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歐包都是需要割口的,但是很多新手在實際割的時候完全沒手感,沒有「割」的那種乾脆感,而有點拖泥帶水,並不是因為刀不快,但是碰到麵團就使不上勁了。本文簡單介紹一下麵包割口的注意點
割包不難,手要穩、要快,力度均勻,刀片垂直於麵團,提起45度,再向右翻折45度,這裡說的是用右手,用手臂帶動力量。
割包的工具:先準備一把割包刀,這個牌子喜歡烘焙的朋友一定很熟悉,MATFER,我查了一下淘寶,國內是68元。
但其實很多專業的麵包店,用的都是刀片加一根木棒,可以自己動做『
我割包就是用圖所示的雙面刀片,足夠鋒利了,也有人用美工刀。用什麼並不重要,能人用菜刀都可以割的很好,技法才是最重要的。比較溼的麵團如法 棍確實比較難割,刀片有時會被麵團粘住,這時可以用水蘸一下刀片再割,但是如果無論用什麼刀,蘸不蘸水,割刀都拖泥帶水,那麼最有可能的是整形時沒注意表 面張力,表皮不夠繃緊。
-割包的目的
割包不僅是為了在麵包表面製造花紋,它是有實際作用的。歐包不同於我們熟悉的臺式甜麵包,小麵包,一般最後發酵只發到7分,天然酵種的更是只發到 6分,這樣的麵團在高溫烤箱內會急速膨脹產生洞洞,如果表面在整形時做到了繃緊,內部的麵團漲無可漲,會在料想不到的薄弱處衝破表面,造成難看的「裂痕」 和「腫瘤」。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人工地割包,把膨脹力引導到這些割痕處,才能有效地控制成品的形狀,這也是為什麼割包成功的標準是看割痕是否完全膨脹。
-割包的深淺
很多TX對這個問題有誤解,說甜麵團要割的深,歐包要割的深,等等。其實弄懂了上面割包的目的我們就知道,割包的深淺只和麵團在烤箱內膨脹的潛力 有關。如果麵團筋度很高,最後發酵只發到6,7分,烤箱溫度足夠高,那就可以割的深,因為這麵團在烤箱內會膨脹很多很快,可以在較深的表皮割痕被烤熟凝固 前完全膨脹開。但是如果麵團筋度低(有大量黑麥之類的原料),或最後發酵過頭,過烤箱溫度不夠高,那麼就要割得淺,甚至不割,否則麵團在烘焙過程中不膨 脹,或膨脹很少很慢,表皮的割痕還沒被漲開就烤硬了。如果最後發酵真的發到了10分,或更過頭,那麼一刀割下去,麵團會馬上塌給你看的。這裡我要提醒做慣 了小麵包,花色甜麵包的TX,由於那些小麵包體積小,不容易在烤時塌陷,也不要求在烤箱內膨脹很多(會影響整好的花色),一般最後發酵會比較足,所以很多 人會喜歡在放熱水的烤箱內進行最後發酵。如果把這方法照搬到大個歐包,特別是法棍製作過程來,那麼最後發酵就太過了,割痕會不漲開。
-割包的方向
既然割包是為了麵團更美觀有控制的膨脹,那麼割包的方向就要根據麵團的形狀而定。圓形的boul,我們要它平衡地向四周擴散,所以割包花紋一般是 上下左右對稱的;而橢圓型和法棍形的麵團我們是要它向上方和兩側膨脹,所以割痕要和縱向的中心線基本平行。很多TX看到法棍成品的割痕是對角傾斜的,就以 為原始割痕也是傾斜的,其實不是。割痕基本是縱向,而傾斜是由於上下兩道割痕有點重疊,在膨脹時互相排擠造成的。
-割包的角度
這角度是指入刀的角度。圓形的麵團要求割痕對稱地漲開,所以入刀角度是和麵團垂直的;對法棍或橢圓的麵團來說,好的割痕既要完全膨脹開,又要有明顯的邊緣,最好邊緣還微微上翹,以此造成「有控制的炸裂感」。為了製造這個邊緣,入刀不能像下圖那樣和麵團垂直,而是要像削蘋果那樣,從45度方向入刀。
最後烤出來怎麼樣也要看你麵包發酵的好不好,裡面的氣體均勻不均勻,跟溫度溼度等等都有關係,割包這部分只要多練習。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即刻特別關注50°C度甜
50°C度甜,安靜細微,於角落裡自在開放
默默悅人,獨立而隨意,這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