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0日-1月12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0)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正式拉開帷幕,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工信部部長苗圩、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林念修等領導出席了會議,並作了主旨演講,作為此次論壇的特邀媒體,我們對於此次論壇上各個部委領導的發言進行了梳理,希冀以此為產業鏈企業觀察產業變化提供宏觀視角。
站在2020年初的時間節點,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在北京召開年度論壇,此次論壇主題為「把握形勢 聚焦轉型引領創新」,此次論壇上,來自工信部、住建部、能源局、發改委等部委紛紛對於2020年及未來幾年的新能源汽車發展進行定調,這也成為瞭望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走向的一個重要窗口。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認為,汽車產業革命涉及能源結構調整,智能電網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升級,產業鏈調整改造,標準法規調整等,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工業革命。因此,需要政府未雨綢繆,做好頂層設計,從開始就把汽車、能源、通信、交通、城市進行系統綜合考慮,實現技術協同、規劃協同、政策協同、法規協同,有序推進。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穩定政策預期
新能源汽車進入了市場驅動發展的時期。要把握好電動汽車引領轉型升級的方向,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建議要加快制定和實施面向2035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營造有利於新能源汽車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同時,他還提出要加強政策創新,具體提出以下四個方面建議:
一是構建良好的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環境:優化公共服務領域新能源汽車購置及使用環境;在全國範圍內為新能源物流車開放路權;取消新能源汽車限購限行要求。
二是穩定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預期:建議在2020年底前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不再退坡;建議明確2025年前繼續執行新能源汽車免購置稅政策;建議明確服務於民用車輛的充電服務享受民用電價。
三是加大創新投入,支撐創新能力建設。四是深化開放合作。
工信部部長苗圩:中國新能源汽車長期向好趨勢不變
「大家放心,今年7月1號不會再進一步的退坡。」
工信部部長苗圩給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吃了一顆定心丸。儘管在2019年出現了五連跌,但苗圩的判斷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沒有改變。
做出這種判斷基於的事實是,從趨勢上來看,2019年11月銷量已經達到10.5萬輛,12月銷量達到了16.3萬輛,已經恢復到退坡以前平均的水平,表明退補的政策負面影響正在逐漸恢復。同時,電池成本降低、純電動平臺開發、產業鏈配套都已經得到了大幅提升,中國具備了新能源汽車的規模優勢和發展環境。
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最為直接相關的政府部門,工信部提出要積極作為,凝聚共識,優化產業的發展環境。具體而言,其將推動三方面工作:
一是編制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預計將在今年上半年完成規劃制定並且發布;
二是完善雙積分的政策,在完成兩次修訂案徵集意見後,將於近期發布;
三是推動落實促進汽車消費的政策,這包括汽車下鄉、推動公共服務領域用車電動化等實質性舉措。
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強化充電樁技術及市場配套
充電配套設施作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的基礎和關鍵,截至2019年底,我國充電基礎設施達到120萬個,較去年底增加了50萬個。公共樁50萬個,專用樁70萬個。
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提出,能源局將在2020年從四個方面推進充電樁配套發展:
一是支持探索創新充電商業模式。
二是加快推動先進技術研發。加快柔性充電技術推廣應用,加強無線充電、智能充電等關鍵技術攻關,鼓勵V2G等新技術的應用。
三是繼續提升充電基礎設施的安全性。
四是推動充電服務平臺整合發展。在各運營企業信息平臺基礎上,利用中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加快推動國家級服務平臺整合發展。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試點智慧汽車與智慧城市融合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表示,住建部重點關注在城市建設中推動智能汽車與智慧城市建設共同發展、相互促進。
聚焦於此,住建部進行了城市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智能汽車和智能交通的應用場景、多元主體的建設模式、技術創新方向等四個領域的試點探索。
王蒙徽表示,下一步住建部將繼續鼓勵試點城市因地制宜進行體制機制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建設城市數位化平臺,打通城市數據鏈,並以此為切入點,探索建設未來智慧城市的數位化基礎設施,打造智慧城市的作業系統。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林念修:盯緊投資、供給、消費升級
當前新能源汽車剛剛跨越從技術到市場的死亡之谷,在中國汽車產業大變革中,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強化戰略引導,聚焦主攻方向,擴大開放合作,積極迎接汽車產業百年未有之大變革。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林念修表示,對於目前產業可能存在的問題,發改委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重點推進:
一是持續加強投資管理,防範產能過剩風險。將加快汽車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企業加速轉型升級,優化投資布局,加大重組力度,加快結構調整。化解過剩產能,淘汰低效產能。嚴格監管新增整車產能的投資項目,嚴肅查處違規建設行為,堅決遏制一些地方和企業盲目發展、過度投資的勢頭,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二是持續完善制度供給,營造良好的應用環境。將加快推進汽車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出臺相關的法律政策和標準規範,不斷適應汽車研發測試、生產製造、銷售使用的新要求,營造鼓勵創新、保障安全的應用環境。讓各類新技術、新產品在廣泛使用中加快迭代和完善,讓各種新業態、新模式在豐富場景中加快應用和驗證,加速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
三是持續推動消費升級,培育強大國內市場。將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鼓勵企業改進產品性能,豐富產品結構,創新商業模式,著力釋放消費潛力。鼓勵地方破除消費障礙,積極推動居民家庭、公共服務領域新能源汽車消費,完善二手車流通和回收網絡體系,加快老舊車輛報廢管理,暢通汽車全生命周期的資源循環,促進汽車更新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