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千畝桃園風光。 陳萌茹攝
3月的一個周末,陝西紫陽縣委宣傳部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小周發來微信,說聯溝村的千畝桃花開了,並發來一段花海連天的視頻。美景在前,我喊上幾位朋友前去寫生。
車出縣城,駛上紫陽港大橋,太陽正從東峰露出額頭,漢江上水霧迷濛。順沿江而建的541國道一路向東,兩邊的茶帶比肩而行。太陽步步高升,由橘紅漸變為一團銀白,天藍得透明,兩岸的青翠滴落漢江,一江春水綠得蕩人魂魄。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水質達國家Ⅱ類標準,被譽為中國最清潔的河流,因為南水北調,一江水把紫陽與北京緊密聯繫在了一起。陽光下的漢江波光粼粼,野鴨探頭探腦,白鷺蘸水低回,偶爾一條魚躍出水面,騰起一束閃亮的水花。漢江已禁漁十年。春風混合著清香,吹面不寒。
風景變換間,我們到了洞河。洞河、洄水、汝河、苗河四水匯入漢江,四面山往後一蕩,水天一色,潮平兩岸闊。對面的鎮子長在了水裡,隔江相望,自有雄渾和氣度。
鎮子且退,車向右一拐,向南進發。河兩岸山峰對峙,巉巖斧劈,毛竹倒掛,仰頭無法望頂。難免心生疑惑,這般疊嶂境地,安來千畝桃園?穿越連橋、團堡二村,地勢漸趨朗闊。前行20分鐘,有大目連溝與小目連溝合二為一,拱橋頭豎一巨型廣告牌,桃花盛開的背景上,「山的那邊花的海」七個字吸睛走心。翻過一個埡口,遠遠望見一塬,莽莽蒼蒼,虹影匝地。
車自谷底盤旋上升,鋪天蓋地的桃花爭先恐後湧來,眼睛忙亂得顧此失彼。邊走邊看到了半山腰,回頭一望,來路已隱入花叢。終於到得塬頂,陽光更顯明媚,風也更加熱烈,崇山峻岭之間,竟然有這樣一塊平地,倘若不是身臨其境,我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風生處,花海湧捲起伏,參差披拂,金蜂叩蕊,彩蝶踏花,紫燕御風。隨手錄了視頻,竟比小周清早發來的更為壯觀,花海一路奔湧,撲進了藍天的懷裡。亭臺之上,有樂隊正在演奏《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熟悉的旋律,讓人陶醉。
一個精幹的中年男子向我們快步走來。一張稜角分明的臉,板寸利落,斑白的鬢角和腮邊的斜紋平添歷練。他叫劉理新,本鄉本土人。因為每次回鄉深感鎮村交通不便,鄉親們出行不暢,2000年,劉理新融資組建了洄水鎮客運車隊,任車隊長至今。國家開展精準扶貧的翌年秋天,老劉赴臨潼考察冬桃基地,了解到基地冬桃產銷兩旺,還未立秋就被預定一空,畝均產量3000斤,10元一斤。
老劉是個明白人,知道基礎設施完善之後,只有持續跟進產業建設,才是穩定脫貧的長久之計。老劉把自己的想法向鎮扶貧辦做了匯報,鎮政府很快邀請到了陝西省果業中心的專家實地踏勘。聯溝村地處漢江以南,屬巴山山脈,沙礫土質,透水性好,氣候溫潤,無霜期長,很適宜冬桃的生長。老劉說服西安戰友和當地兩名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共同出資,鎮上成立了工作專班,村委會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形成了大力培育冬桃產業的決議。冬桃掛果第一年,村民就實現了分紅。老劉乘勢而上,成立了映霜紅冬桃合作社,初步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產業發展構想,產業規模如同滾雪球般越做越大。村民們祖祖輩輩嚮往著的花果山,由神話變成了現實。
一旁的小周補充說,從前年開始,為把蛋糕做得更大,合作社在千畝冬桃的基礎上,新增發展中桃、蟠桃、油桃三類六個品種,自仲夏到孟冬,月月桃紅,日日果香。千畝桃園帶動了傳統養蜂業的發展,花源充足了,蜂農的勁頭更大了。幾十個養蜂大戶自發成立了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產品在多個電商平臺供不應求。
聯溝村裡,農家小院紅磚碧瓦,鳥語花香,青山綠水畫廊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移步閣樓,畫家朋友的一幅水彩躍入眼帘,漫山遍野的桃花開得生機盎然,花海上方,一團滾動的金色的雲,細看分辨出是展翼的蜜蜂。寫書法的朋友按捺不住,順手在畫的左側寫下「山的那邊花的海」題籤,幾個人相視一笑,彼此的眼中桃花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