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查冠琳 楊玲玲
「並不是所有睡眠障礙都會進展為精神類疾病,有的只是單純的睡眠障礙。但需重視,睡眠障礙通常是焦慮與抑鬱的預警信號。」12月20日,在廣州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南方睡眠障礙及精神心理疑難病診治學習班上,廣東省中醫院心理睡眠科主任李豔表示,新時代下,睡眠障礙患者的情況更複雜,因此應重視睡眠障礙早期表現,中醫藥治療睡眠障礙更有優勢。
這幾類人群更易發生睡眠障礙
新時代下,睡眠障礙患者的情況更複雜。「睡眠障礙通常是焦慮與抑鬱的預警信號,例如入睡困難通常是焦慮為主,如果是早醒並伴有情緒低落,則可能是抑鬱的早期表現。」李豔介紹,「在我們睡眠專科門診中,有一半是單純的睡眠障礙,約1/3或1/4屬於由某些內科疾病激發的睡眠問題,剩下的一部分則屬於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等精神障礙。」
李豔分析,不同年齡段差別較大,跟每個人的體質差異也有關係。「有的人在同樣壓力下,睡眠很穩定,但有一部分人睡眠質量就更差一點。這跟先天體質類型有關,比如說中樞容易亢奮、胃腸功能容易紊亂的人,出現睡眠障礙的機率更高。」
什麼人比較容易出現睡眠障礙?短期內過度辛苦、特別努力讀書的孩子和特別努力工作的人,一些加班熬夜沒有規律的職業,例如媒體、醫生、司機、公務員、警察等容易出現睡眠問題。一般來說,女性睡眠障礙風險高於男性。
一些疾病也會伴發睡眠障礙,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低以及各種免疫性疾病,包括痛經等疼痛、皮膚問題,還有消化道問題。「消化科、神經科、心血管科是要求我們睡眠專科會診的前幾位科室。睡眠障礙是人人可得的,只是時間問題。」
多睡可能是睡眠障礙早期表現
許多人到睡眠專科就診時已較嚴重,李豔提醒,多睡可能是睡眠障礙早期表現。此外,若出現入睡困難或者早醒就要及時重視,要調節睡眠節律。
李豔表示,睡眠障礙有相應的診斷標準,如果以下三個症狀具備其中的一個,症狀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且每周超過5天以上,就可以被認定為睡眠障礙:
1、若有入睡困難。表現為從關燈到入睡至少需要半個小時以上;2、早醒。表現為比正常起床時間提前4-5個小時以上;3、既有入睡困難也有早醒。
老年人睡眠障礙、抑鬱呈增長趨勢
「從門診結構來看,在廣東省中醫院睡眠專科門診,門診量中有60%左右是中青年,青少年跟老年人佔約40%。」李豔介紹,老年人睡眠障礙、老年抑鬱,呈現出不斷增多的趨勢。
李豔表示,一些老人睡眠質量差,有可能是因為老年抑鬱。主要原因是現在老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一些老人家跟隨兒女到大城市生活,與現代生活節奏不太匹配,以及一些電子產品、行動支付所帶來的壓力。適應環境發生困難,也會帶來抑鬱、睡眠障礙等問題。另一方面,生活水平提高以後,人的壽命明顯延長,老年性抑鬱的發生率也就相應提高。
針灸治療睡眠障礙有優勢
中醫藥在治療睡眠障礙有何優勢?
李豔介紹,針灸是一個重要手段。針灸好處是起效快,觀察周期短,因此在治療上很有優勢。而且在治療過程中,患者跟醫生的身體接觸,能夠給予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對醫患管理和療效都有很大幫助。由於針灸的就診頻率要求較高,因此配合中藥治療,對於增強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有所幫助。如果沒有應急事件和性格因素影響,中醫藥配合治療一般大概4-8周可有明顯改善。
中醫針對不同體質的睡眠障礙人群,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對於廣東人,最常見的食療方是用補氣類、補血類和祛溼類改善睡眠。補氣類、補血類的如黨參、黃芪、甘草、茯苓、淮山等,祛溼類如薏米、赤小豆等可提供食療幫助。
據悉,本次學習班由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睡眠心理專業委員會與廣東省中醫院主辦,邀請了國內精神心理與睡眠醫學領域、針灸科、皮膚科、內分泌領域的十餘名知名專家學者,立足於中醫,著眼於中西醫結合,探討精神醫學與心理疾病、睡眠障礙的中西醫診治。
廣東省中醫院大學校長王省良在致辭時表示,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壓力大,也對大眾的精神心理健康提出了挑戰。精神心理及睡眠醫學本身及其與內科疾病的關係被廣泛關注,而傳統醫學對於各類睡眠障礙與神志疾病診療有一定的特色和優勢,中醫與現代醫學在理論、治療方面的有效結合,為睡眠心理醫學的基礎與臨床發展可提供較好的前景。(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片 | 視覺中國
責編 | 王敏
審籤 | 梁澤銘
實習生 | 趙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