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2020-12-14 榆木齋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文:枯木

在北宋有個比較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不少名臣、詩人、大家都有親屬關係,或祖孫或父子或叔侄或兄弟等等,雖然其他朝代也有,不過以宋代居多,大大超過其他朝代。

比如唐宋八大家中,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就佔了三個指標,呂蒙正、呂夷簡、呂公著一門祖孫三宰輔,文臣「三孔」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臨川三王」王安石、王安國、王雱叔侄三人,婉約派代表「二晏」晏殊、晏幾道父子,文學家「二宋」宋庠、宋祁兄弟,理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父子狀元梁灝、梁固等等,不勝枚舉。

為何北宋會出現如此有趣現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經歷五代動亂,北宋相對社會穩定,物阜民豐,因而人才輩出;再加上宋代科舉制度已經非常完善,而當時文人都尊師重教,尤其是重視家庭教育和經驗傳承,因而教育得法,往往一家能夠有幾人脫穎而出。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宋代的恩蔭制度,使得官員子弟可以直接恩蔭進入官場,或者不需要經過層層遴選競爭直接參加科舉,因而比一般家庭起點要高得多。

那麼,恩蔭制度是怎麼來的?其他朝代為何不像宋代那樣盛極一時呢?我們就來談談恩蔭制的來歷以及各朝代的變遷。

恩蔭,又稱作門蔭、任子、蔭子、恩補、蔭補等,作為選舉制度的一種,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官僚享有的一項特權化制度化的制度,有的學者認為恩蔭制度起始於漢代的「任子制」,然而,筆者認為,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封建制和世襲制的變相沿襲。

早在西周時期,周天子分封諸侯,授予血緣親屬或功臣予以爵位稱號和封地(國),建立公侯伯子男爵封爵制度(到戰國時期完善),也就是封建制,各分封地公卿、大夫、士的爵位、官職、封邑也是父子相承,並且基本上都是世襲制,子孫世代罔替,權力一代代延續。這樣使得貴族階層固定下來,其他人要想躋身於貴族階層,或者貴族階層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就寄希望於天子或者諸侯君主的「恩賜」分封,或者採取暴力掠奪,這也是為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仍的原因所在。

到了秦代,一統六國,秦始皇為了消除以前的諸侯特權,進而獲得中央集權統治,於是撤銷封建世襲制(除了皇帝世襲),全國建立郡縣制,實行「二十等爵」制。最高的徹侯有封地,不過地方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沒想到因為窮兵黷武,大肆營建宮殿和陵寢,國力虧空,再加上取消封建制引起六國貴族後代反彈,因而很快就被被漢朝取代。

漢朝建立政權後,劉邦吸取了前代經驗教訓,雖然延續了秦代「二十等爵制」,進行了分封,安撫了功臣,不過玩了一個花招,那就是第一非劉氏不得封王,再依次分封「功狗功人」,使得大權掌握在劉氏手中;再一個就是封地和官員任用分開,分封的諸侯王只是稱號和部分稅收,卻沒有實際行政權力。這樣的好處使得諸侯勢力永遠不如中央,還經常受到封地官員的監視。

西漢的爵位延續秦代二十等爵制,最高為徹侯,其次為關內侯,徹侯以一縣為食邑,並得以自置吏於封地;關內侯有食邑、封戶,只能衣租食稅而已,大庶長以下十八等,皆有歲俸,不世襲。漢代的侯爵可以世襲,不過由於漢代中後期嚴苛的法律,失去侯位非常常見,很少有保留三代的。

而當時為了籠絡官員,讓其拼死效忠,除了規定侯爵可以世襲外,還規定「任子制」,據《漢官儀》所載:「吏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歲,得任同產若子一人為郎。」意思是,兩千石以上官員(其實就是侯爵),只要任滿三年,即可以舉薦自己的侄子一人為郎官。這就是後來恩蔭制的最初雛形。

漢武帝時期,為了避諱,改徹侯為「列侯」或「通侯」,鑑於「七國之亂」的教訓,並且為了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在主父偃的建議下實行「推恩令」,使得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東漢延續西漢分封制度,不過由於侯爵越來越多,因而到東漢末年逐漸開始虛封制度,即關內侯與其他爵位一樣,僅是爵位名稱,並沒有封邑,只有少量租稅或無。

到了魏晉時期,司馬氏於鹹熙元年(264)重新設立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每級封爵都有封疆裡數和戶邑數,以方五裡和邑二百戶為差,有封邑和俸祿。到了東晉南北朝,封爵制比較混亂,南北皆不相同,不過此時封爵和封地(邑)關係已經不大,並且有「分食制」「虛封制」兩種侯爵,區別在於食不食租稅,不過都是可以世襲的。

而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個最大改變就是,誕生了「九品中正制」,使得封爵制和選官制脫離開來。九品中正制是曹丕在陳群的建議下採取的選官制度,官員的選取根據三方面進行評定,即「家世、行狀、定品」,將人才分為九等,然後根據定品高低予以任免。

九品中正制的誕生,使得門閥制度得以建立。由於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但由於魏晉時充當中正者(評定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的現象。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恩蔭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雙重恩惠下,世家子弟除了恩蔭可以直接入仕,而且還可以通過選官制被提拔任職。因而當時門閥士族往往把持朝廷,門生故舊佔據官衙,門閥大家掌控了朝廷勢力,甚至在東晉「衣冠南渡」時,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赫赫權勢,可以說是恩蔭制的一個高峰。只不過,由於魏晉南北朝朝代更迭,戰亂頻仍,並且門閥士族只是少數幾個大家族,因而能夠湧現出來的人才雖然也不少,不過畢竟有限,相比宋代稍稍不如。

到了隋唐時期,為了打擊門閥士族的勢力,開創了科舉制度,從而使得寒門有機會進入權力階層。唐代也延續了恩蔭制和五等封爵制,《唐會要》中記載:「三品以上大官可蔭及曾孫,五品以上蔭孫,被蔭之孫品階降蔭子一等,曾孫又降孫一等。」不過唐代恩蔭並不是獲得官職,而是稱號,只有級別和待遇,沒有具體職務,少數恩蔭子孫可以在吏部排隊,待有實際空缺才予以補官;其他需要和可普通舉子一樣參加科舉,方能任職。而封爵制定爵制九等,可以世襲,不過沒有封邑沒有官職,只有俸祿和榮譽稱號。

然而,由於唐代科舉制度的興隆,以及國力的昌盛,再加上唐代人才濟濟,星光熠熠,並且唐代只能恩蔭嫡子制並且還要降等,數量上也有著嚴苛的限制,使得恩蔭制和封爵制顯得數量有限,雖然也湧現了不少世代為官、父子宰相等現象,不過和宋代一比,就顯得相形見絀。

宋代立國出自趙匡胤掌握兵權「黃袍加身」,到了建立宋朝,吸取以前的經驗教訓,便「杯酒釋兵權」,聰明的解決了武將實權在握的現象。同時為了避免出現前代世襲封爵的權力坐大,便取消了爵位世襲制,除了少數趙氏子孫得以世襲封公外,其他皆無世襲罔替的例子,大多封爵只是終身爵,身死爵除。

除了削弱武將的權力,另一個措施就是重用文人,宋代對待文人非常寬容和優待,從開國之初的「不殺政策」,到官員有錯貶謫也能再予以重任來看,宋代確實是文人士大夫最喜歡的朝代。然而,作為一個延續千年的世襲封爵制,被取消後如何讓這些官員死心塌地的為宋朝服務呢?於是宋朝便在恩蔭制上做文章,不但延續了以往的恩蔭制,而且加以推廣,從而使得官員感恩戴德,以蔭封為榮。

《宋史·志第一百十二·選舉五》記載:「太祖初定任子之法,臺省六品、諸司五品,登朝嘗歷兩任,然後得請。」,意思是宋太祖時期只要「臺省」達到六品以上「諸司」五品以上,連任兩屆後,便可以獲得恩蔭親屬。到了宋太宗時期,更是放寬了恩蔭範圍,諸如可以追封父祖妻子,還可以遍及子弟、親族、門生等,如《宋史·列傳第十七·曹彬傳》記載:「曹彬鹹平二年,被疾。六月薨,年六十九。贈中書令,追封濟陽郡王,諡武惠;且贈其妻高氏韓國夫人;官其親族、門客、親校十餘人。」

到了宋真宗時期,更是泛濫,恩蔭名目繁多,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月,宋真宗趙恆定承天節、南郊奏蔭子弟恩例,大開恩蔭之門。統計北宋恩蔭的機會大致有四種:

1、聖節蔭補,每年逢皇帝誕辰一次;

2、大禮蔭補,每三年逢郊祀時一次;

3、致仕蔭補,官員告老退休時一次;

4、遺表蔭補,官員去世時上遺表一次。

北宋的恩蔭制規定,三公、宰相之子,可以恩蔭充任中央六部各寺丞;使相、參知政事、樞密使、宣徽使之子,恩蔭可以擔任太祝或奉禮郎;掌握中樞的宰輔大臣,可以恩蔭門客、門生等,每次可多達十人。如《慶元條法事類》卷二《蔭補薦舉格》載:「僅逢朝廷大禮典,宰相可門蔭十人,執政官可門蔭八人。」如此一來,使得權貴子弟得以不通過科舉可以順利進入仕途,雖然籠絡了官員,可是卻使得社會不公平進一步拉大。

宋代的恩蔭制度的擴大,使得出現了眾多的父子、兄弟、祖孫三代為官或者執掌權柄的現象,雖然湧現了開篇眾多名人大家。可是從全國來看,第一是促使了結黨營私,官官相護,造成黨爭的加劇;其二是造成官員素質下降,使得一大批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混入官場,從而使得有才之士被排擠在外,從而使得社會不公平進一步拉大,社會對立情緒加劇。如《續資治通鑑》記載:「伏睹文武以郊禋,誕節補任子弟官者,多年在幼稚,坐食廩糧。閱筆有窮經潦倒之士,下官沉滯之人,常增浩嘆。」

宋代的恩蔭制,「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使得官員冗雜,務虛多過務實,頻繁於黨爭和派系排擠,以至於尸位素餐,內鬥不斷,官員大多只會粉飾太平,拍馬溜須,結果一旦外敵入侵,猶如散沙,一派塗地,造成國破家亡,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被擄受辱而死,恩蔭制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

由於宋代恩蔭制的泛濫造成的惡劣後果,以至於後來朝代雖然也延續了恩蔭制,不過規定非常嚴格。諸如元明時期規定,文官七品以上皆得蔭一子以世受俸祿,稱之恩蔭生。清朝文職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職二品以上,俱準送一子入監讀書,稱恩蔭。不過,再也沒有宋代那樣大範圍恩蔭子弟了,這也是為何宋代頻繁出現兄弟父子為官,而其他朝代相對較少的原因所在。

2020/12/7榆木齋

參考資料:

《漢官儀》

《史記》

《唐會要》

《宋史》

《慶元條法事類》

《資治通鑑》

《續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宋代宰相為何有昭文相、史館相、集賢相、使相等不同稱呼?
    北宋前期,沿襲唐代官制設多個宰相,同時為了削弱相權,又增設了副宰相數人,甚至還有許許多多的「使相」。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宰相扎堆的現象,從而大大降低了宰相的重要性和含金量。北宋時期,宰相的名目很多,其官職有別,為了搞清楚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以下作個簡單介紹。
  • 顏色「普通」的黑釉瓷器,為何能在宋代得到發展?
    到了宋代黑釉瓷器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據官方資料顯示,宋代生產黑釉瓷的窯廠超過了三分之一,黑釉幾乎了宋代民間的生活類瓷器。宋代黑釉線條罐黑釉只不過是一種比較普通的顏色,黑色在中國並沒有特殊的含義,為何黑釉瓷能在宋代得到發展呢?
  • 宋代後宮女人,處理起朝堂事務,為何沒有引起朝臣們的反對
    宋朝皇后為何可以把持朝政歷史上,爭搶皇位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王朝很大的問題,在宋朝也不例外,在皇位無人繼承時,前朝事務還是需要處理的。就是往往計劃趕不上變化,嚴明的規定抵不過生老病死皇帝的去世,這也就給當時宋朝女人幹涉朝政,有了一個基本的機會。
  • DAY 3(瀟瀟雨歇:宋代)
    宋代的中央政府一言以蔽之,宋代的中央政府是不像樣的,這固然有其歷史原因,但也不影響我們後來人對它的評價。宋代分割了相權,門下、尚書兩省不再預聞政府的最高命令,這分化了宰相的行政權。皇帝又將財政大權歸於戶部、鹽鐵、度支三司,剝奪了宰相對財政的掌控,這分化了宰相的財權。政府又添置了樞密院獨管軍事,這分化了宰相的軍事權。因此,我們可以說宋代宰相擁有的權威已經大不如前了,「三公坐而論道」的日子也一去不復返了,這也是宋代中央組織最為後人詬病的地方。
  • 易經智慧:從宋代官服,看懂《易經》五行
    天子的十二旒冕冠那麼,《清平樂》裡的宋代皇帝為何戴的是減配版的「烏紗帽」,而且與大臣們幾乎同款,這是為何?難道大宋很窮嗎?,手下有一幫兄弟打打殺殺、出生入死,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匡胤當了皇帝,兄弟們也一個個加官晉爵。
  • 宋代軍隊披甲率高,普通士兵身披幾十斤鎧甲,為何不是敵人的對手
    那麼有人會提出疑問,宋代的軍隊獲勝率那麼高,為何還會被敵人打得割地賠款;即便宋軍取勝,卻沒獲到一點好處呢?宋代軍隊在運動戰中,即便僥倖得勝,也是擊潰敵人。而非強漢盛唐那樣,在戰場上殲滅敵人大量的有生力量,讓敵人喪失發動戰爭的能力,或是大軍攻入敵人的腹地,進行破城滅國的殲滅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宋代在北宋初期的時候,就喪失了位於燕雲十六州的養馬地。
  • 宋代成都鮮為人知的三大名士家族
    宋代有許多這種新型的世家大姓,而且以文化積澱比較深厚的地方比較突出,像成都這一重要古城,宋代就出現過王氏、範氏、宇文氏等幾大家族,但世人知道其淵源和事跡的恐怕並不多。 一年後,薛奎提參知政事位列宰相,真宗劉皇后去世時,仁宗把劉皇后信用的一批人換掉,唯獨薛奎繼續重用,沒多久因病去世,年六十八,由女婿歐陽修書寫墓志銘。 仁宗寶元元年(1038),範鎮中進士第一為狀元(可惜伯樂薛奎已病故),數年後,為宰相龐籍(民間包公故事的反派龐太師,實際龐籍為人非常正直)薦升直秘閣、開封府推官等職,旋升起居舍人,知諫院。
  • 宋代文人的愁:茫然四顧,對內無敵手,對外總失敗!
    圖解:周邦彥婉約詞浣溪沙的意境宋詞作為宋代文化的精華,其核心,卻是對春秋季節的傷感,對離別的悲傷,對風花雪月的男女之情的眷戀。按理說不該如此。宋代的文人,可以說地位達到了頂峰,後世從未超越。大多數出色的人,很少有李白那種懷才不遇,而經濟的發展,也很少讓他們遇到杜甫那種顛沛流離。
  • 宋代瓷器「款識」大全
    總的特點是款識文字簡明扼要,仍以刻劃款為主書寫款較之以往有所增多,模印款前期增加,字體精瘦有力,具有宋代風格。如宋代汝窯青瓷碟和青瓷盤均刻有「蔡」字。這可能系蔡京父子所用。蔡京是宋徽宗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其子蔡修貴為當朝駙馬,徽宗曾七次到其府第,贈予無數珍寶,其中有汝瓷是理所當然的事。
  • 宋詞與宋代理學
    豔詞中成就最高的是柳永,他是宰相的兒子,而他與妓女的親密關係在豔詞史上卻是出了名的。由此可見,明理學與宋代豔詞是有微妙聯繫的。宋詞大家 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理學的興盛並不能遏制宋詞的發展。對於宋詞和理學的關係,它們也只是存在於宋代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
  • 宋代兒童都玩什麼遊戲?從宋代陶枕圖案看兒童遊戲的花樣
    宋代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手工業發展迅速,各種工藝技術高超,尤其是在燒制陶具方面技術成熟,因此宋代流傳下來了大量陶枕。各陶枕上都有不同的圖案,反映著宋代人民的風俗及生活。其中有不少關於兒童遊戲的記載。經歷了歷朝歷代的發展,到了宋代,蹴鞠這一遊戲項目更加繁盛,變成了一項貴族、士卒、大人以及兒童皆喜愛的運動。宋太祖便曾與親王、宰相等臣子一起蹴鞠玩樂。
  • 宋代為何「高腳家具」之風盛行?時代在進步,高度也不能落後
    那麼,在擁有享譽世界的三大發明的宋朝,為何連家具也要拔高一籌?一:寶劍贈英雄,君子好逑于美人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之間關係問題的處理,貫穿在過去每個朝代的發展歷程之中,是戰是和,事關著天下蒼生。在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就會得以交融,產生許多新的文明成果。
  • 極簡的宋代
    古代美學,到宋代達到最高,要求絕對單純,就是圓、方、素色、質感的單純。宋朝人用墨畫畫、燒單色釉瓷器。畫畫敢不用顏色,這就是極簡!越簡單,越難。宋是一個文明高峰。宋汝窯,是一千年了不起的大名牌!唐三彩都是花花綠綠的,但宋敢在花花綠綠中提出素樸風格。
  • 從王安石變法到元豐改制,宋代的稅務變革影響如何?
    在我國宋代,綜合國力雖然在我國歷代封建王朝之中不算強,但是經濟繁榮的程度卻是空前的,甚至超過了盛唐時期,而且在整個300餘年的歷史裡面,沒有出現嚴重的內亂和政變,在歷代封建王朝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些都有賴於宋代一直堅持以加強中央集權為目的的政體改革。本文謹以宋代稅務機構變更歷程為著眼點,了解這場政體變革。
  • 宋代皇后肖像畫背後的淚水 身不由己的攝政太后們
    從唐代到近代以來眾多與女性相關的書畫作品,其中有三幅宋代皇后肖像畫。有別於一般大眾對於中國傳統人物肖像畫的印象,多來自課本上的文人畫,每個人五官都十分類似,看不出差別。但出自宋代宮廷畫家之筆的皇后肖像畫可不是如此。
  • 璀璨的宋代文化:是什麼原因造就了宋代文化的繁榮?
    我們撇去文人們的主觀感受,也得承認宋代的文化,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確實達到了登峰極的高度。為什麼宋朝的文化能達到樣的高度,為什麼後來的封建王朝再也沒有將其超越,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情況?我們來一一分析。歷史不能割斷,我們追根溯源的話就會發現,宋代文化發展的基因也是從隋唐發展傳承而來。
  • 宋代嫁妝高於彩禮有什麼積極意義?
    當歷史進入到兩宋時期,門閥制度逐漸讓步以財論婚,宋代由於商品經濟的發達,門第觀念的淡薄,讓人們的婚姻觀念有了較明顯的轉變,使得「娶婦直求資財」風氣蔓延。其實,論財的風氣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也是宋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結果。
  • 設計的母體是文化,宋代美意識—畢瀛皇講設計
    答案是:中國的宋代就是一個以審美和設計令後人讚嘆、嚮往的時代。我國的宋朝由於文化獲得尊重與感激而為社會和生活注入的包容氣質,使社會商業繁榮,百姓富裕,以宋真宗時的宰相王旦說:「京城資產,百萬(貫)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十萬貫相當於現在的6600多萬元人民幣,可見宋代商業社會的繁盛富足。
  • 逛街、美容、聚會趴,做宋代精緻的「都市麗人」
    同樣,宋代的女孩子受到時代的影響,也有著豐富的娛樂活動,特別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女性,在經濟的支持下玩得更是歡脫。那麼,宋代都市中的女性都有哪些娛樂方式?又有哪些原因促成了她們能夠進行這些豐富的活動呢?一、宋代「都市麗人」都有哪些娛樂活動?01. 旅遊or逛街?
  • 驚心動魄的宋代諜戰:間諜身份遍及各個行業,情節堪比「無間道」
    據史料證明,宋代的中央間諜情報機構是樞密院,主管全國軍機情報。南宋年間,增設戰時情報機構「機速房」,由宰相直接負責。宋代的地方情報機構有「安撫司」,主要掌管地方軍情,也進行間諜人員的招募、選派等。安撫司有先行緝捕、處置敵方間諜,然後再上報朝廷的權力。在戰事頻繁時,地方還會有「機宜司」的戰時情報機構。這裡還要特意提一下宋代的「皇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