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宰相為何有昭文相、史館相、集賢相、使相等不同稱呼?

2020-12-15 左都御史

北宋前期,沿襲唐代官制設多個宰相,同時為了削弱相權,又增設了副宰相數人,甚至還有許許多多的「使相」。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宰相扎堆的現象,從而大大降低了宰相的重要性和含金量。北宋時期,宰相的名目很多,其官職有別,為了搞清楚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以下作個簡單介紹。

宋代中央官僚機構設置,以神宗元豐五年(1082)的官制改革為分界線,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從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建立宋朝,到神宗元豐五年的官制改革的120多年間,即北宋前期,是以使職差遣為主的時期;元豐改制直至南宋末年的190多年間,是以三省六部制為主的時期。元豐改制前後,中央官僚機構有著十分明顯的不同。

唐初,為了便於宰相集議軍國大事,設政事堂於門下省。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中宗即位,移政事堂於中書省。玄宗開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下設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分理眾事。

宋初承唐中期及五代之制,在宮城內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集中處理行政事務的最高權力機構。其題榜止曰「中書」,故簡稱為「中書」,印文敕則曰「中書門下」,又稱政事堂、都堂。

中書門下的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宰相。其職權,《宋史·職官志》稱:「佐天子,總百官,平庶政,事無不統。」《兩朝國史志》則說:「同平章事,是為宰相之職,掌邦國之政令,弼庶務,和萬邦,佐天子執大政。」

其實,北宋前期的宰相併非「事無不統」,當時軍政歸樞密使,財政歸三司使,宰相只是行政長官。《宋史·職官志》大概是就整個宋代而言,對於北宋前期,《兩朝國史志》的說法則更為確切。

北宋前期宰相無常員,以尚書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至三師官充任,通常設2員,分日掌印,有時設1員或3員。如宋初就有三相,即範質、王溥和魏仁浦。三相罷後,則趙普獨任宰相,時間長達近十年之久。此外,宰相還各兼館、殿學士之職:如置兩相,則上相兼昭文館大學士並監修國史,次相兼集賢殿大學士。如置三相,則上相兼昭文館大學士,簡稱「昭文相」;次相兼修國史,簡稱「史館相」;第三相兼集賢殿大學士,簡稱「集賢相」。

如仁宗至和二年(1055),文彥博和劉沆、富弼三人同時為相,由文彥博任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兼昭文館大學士,劉沆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兼修國史,富弼任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兼集賢殿大學士。

宋代為了分割宰相的事權,增設了「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起於政事堂共同商議處理國政大事。北宋前期,參知政事亦無常員,以中書舍人以上至六部尚書等官充任,通常也設2員,如首任參知政事,就是兩人。有時也設1員或3員以至4員。

中書門下的直屬機構有五房,即孔目房、吏房、戶部、兵禮房、刑房、五房各置堂後官3員。中書門下的各房辦公處所,總稱曰「制敕院」。堂後官俗稱「堂吏」,是朝廷的高級官吏,最初從在京各司選用吏人充任。至開寶六年(973),太祖為了革除堂後官擅中書之權,多為奸贓的弊病,決定改用士人。太宗以後,又改為選人或京朝官充任。

唐朝後期,常以宰相兼任節度使。五代時,節度使多帶宰相銜而不問朝廷政事。宋初承襲此制,凡親王、樞密使、留守、節度使兼三省長官(侍中、中書令、尚書令)或同平章事者,皆稱之為「使相」。

使相不參預政事,不籤署敕書,僅在除授將相等制敕末尾保留其官銜而已。也就是說,使相是授予貴族、高級官員的一種榮譽頭銜,並非是真正的宰相。如宋初,晉王趙光義曾以親王加中書令為使相,秦王趙光美曾以親王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使相等。

相關焦點

  • 《清平樂》的宰相為什麼有好幾個?宋朝官制套路多
    路sir看完後有一個迷惑點,就是咋有那麼多宰相啊?按我們大多數人的理解,宰相,丞相,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除了在中國象棋裡,你在哪兒見過那麼多相啊?劉邦的宰相是蕭何,劉備的宰相是諸葛亮。怎麼到了宋仁宗,一會兒一個呂相,一會兒又出來一個王相,他們到底誰是二把手?王相和呂相每天吵吵嚷嚷,他們倆到底誰的官更大?
  •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文:枯木在北宋有個比較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不少名臣、詩人、大家都有親屬關係,或祖孫或父子或叔侄或兄弟等等,雖然其他朝代也有,不過以宋代居多,大大超過其他朝代。
  • 南宋為何多「奸相」?
    嶽飛的影視劇形象奸相的「面子」和「裡子」通觀南宋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南宋權相與以往漢獻帝之任曹操為相,魏元帝之任司馬昭為相,周靜帝之任楊堅為相等完全不同實際上,南宋每次「權相政治」的出現,都有不同原因。如高宗重用秦檜,是因為兩人在對金朝政策上的一致性,需要利用秦檜來抑制反對和議的聲浪。寧宗前期重用韓侂胄,後期重用史彌遠,是因自己不夠聰慧,政事多受後宮影響之故。理宗前期重用史彌遠,乃是感恩其所擁戴,後期重用賈似道,則是需要依賴其能力,藉以鞏固自己的統治。
  • 唐代宰相裴遵慶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李廣欣伊川縣萬安山有「小北邙」之美譽。山下彭婆鎮許營村有唐相裴遵慶的墓地,南與範仲淹墓後域緊鄰,東南一裡許還有姚崇的墳墓。呂店鎮袁莊村還有唐朝宰相張悅墓,「萬安聚賢」名不虛傳。裴遵慶(?一755年)字少良,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肅宗、唐代宗兩朝的宰相。以門蔭,授潞府司法參軍,歷大理寺丞、吏部員外郎,世稱吏事第一。玄宗天寶(742-756)末期,因不附合楊國忠出京城外任郡守。
  • 岐黃蘭臺醫工:揭秘醫生稱呼的由來
    《本草備要》說「然經史百家靡不殫究,而於岐黃之書為尤嗜,蓋以刀圭家鮮能探注,而養生者又不可以不知也。」「刀圭家」是古代醫生的又一稱謂。漢代醫生,通用的稱呼是醫工 古代以官職稱呼醫生是很常見的,不是因為這個人在醫院有職務,而是因為這個人在官府裡任職。過去很多知識分子,包括文學家、哲學家等等多懂藥學醫理。
  • 歌盡桃花扇影風~ 學霸七天讀完中國史!DAY 3(瀟瀟雨歇:宋代)
    宋代的中央政府一言以蔽之,宋代的中央政府是不像樣的,這固然有其歷史原因,但也不影響我們後來人對它的評價。宋代分割了相權,門下、尚書兩省不再預聞政府的最高命令,這分化了宰相的行政權。皇帝又將財政大權歸於戶部、鹽鐵、度支三司,剝奪了宰相對財政的掌控,這分化了宰相的財權。政府又添置了樞密院獨管軍事,這分化了宰相的軍事權。因此,我們可以說宋代宰相擁有的權威已經大不如前了,「三公坐而論道」的日子也一去不復返了,這也是宋代中央組織最為後人詬病的地方。
  • 楓亭籍宰相知多少
    宰相,是中國古代封建政制下,最高行政長官的泛稱。宰,主持之意;相,輔助之意。宰相即輔佐國君、總領國政的百官之長,亦即國君之「副官」。古詩文中「冢宰」、「宰廷」、「揆席」、「國鈞」、「元樞」「臺鉉」、「鼎席」等,均指宰相職位。不過,中國歷代王朝的行政首腦,並不以「宰相」為其正式官名,而是另有稱謂,且常有變化,名目甚多。
  • 古代「丞相」與「宰相」有什麼區別?別再稀裡糊塗分不清楚!
    但是,這時候大家就有疑問了,有了丞相,不是還有宰相嗎?大家都聽過《宰相劉羅鍋》這部劇的大名,也有人總結中國的十大宰相,例如魏徵、狄仁傑、王安石等等名相。那麼,同樣是相,二者到底有何區別呢?看了本文的講解,別再稀裡糊塗分不清楚。
  • 從王安石變法到元豐改制,宋代的稅務變革影響如何?
    有鑑於前朝歷代都有權相的出現,他們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廣開相府成立小朝廷,令皇權旁落。宋朝初期的做法是將原來宰相的職權分成三塊,成立樞密院負責調度軍隊,領導各路經略安撫使,直接隔離了宰相參與軍事事務的權利;成立了三司衙門管理財政事務。
  • 宋代文學批評史中的晚唐詩觀
    無論是對唐代特定時期詩歌的討論,還是對後人效仿晚唐詩歌的批評,晚唐詩觀在唐代以後的文學批評史中一直綿延不絕。晚唐詩觀的誕生及內涵「晚唐」作為一個詩學概念產生於宋代。宋代詩學中,「晚唐」的說法大約出現在北宋中後期。在此之前,與之相關的說法如「唐末」「唐季」「唐之晚年」「唐晚」等,為「晚唐」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 宰相向柳永求詞,柳永句句清狂,把自己誇得天花亂墜,誕生一成語
    對於人生仕途而言,柳永的書算是白讀了;可對於宋代詞壇來說,柳永該當名垂千古。一個經腹滿綸、才華橫溢的創作型人才,一個「凡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全民明星,卻因為被官方勸學,最終成為了仕途全無而又功勳卓著的青樓狎客,他的文字隨著井水,流向了大地的四面八方。
  • 嬌豔公主李漱鳶vs溫文爾雅白切黑宰相房相如
    重活一世,她終於再次出降,只不過這一次,嫁的是當朝宰相房相如——前駙馬的義父。大婚之夜,她得逞地看著英姿翩然的宰相,拍著軟榻笑得嬌豔,「郎君,過來坐。」她的雙肩柔潤,穿著齊胸的錦繡衫裙,剛巧露出肩頭一塊梅花烙印般的疤痕。玉中帶瑕,令人惋惜。
  • 譚慶華:異度均衡與一般均衡——不同與相融
    異度均衡是朱小黃(2020)將不確定性和風險管理理念引入研究範疇,利用風險管理方法開展一系列拐點研究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理論總結與提煉升華;是考慮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維度上的「均衡」問題,是將時間維度上的不確定性、空間維度上的機會成本以及綜合維度上的公平問題等納入「均衡」分析框架得到的,並將其定位為與一般均衡、納什均衡相併列的「第三類均衡」。
  • 宋詞與宋代理學
    這顯然與理學所倡導的「窮理盡性」相牴觸。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明理學是統治階級提出的,理學家朱熹說「今人不去講義理,只去學詩文,已落第二義」,楊簡也警告士子「勿學唐人李杜痴」,而寫豔詞的文人也多為統治階級的權貴,如歐陽修、晏殊、蘇軾是寫豔詞的高手,但他們同時也是朝廷的重臣。豔詞中成就最高的是柳永,他是宰相的兒子,而他與妓女的親密關係在豔詞史上卻是出了名的。
  • 「平世之良相」王旦,皇帝的賄賂真能讓他緘口不言嗎?
    「三槐堂」因其曾祖父王祜手植三槐而得名,王祜曾在自己的庭院中栽下了三棵槐樹,充滿自信地說道:「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果然,幾十年後, 其子王旦長達十多年為相,位至三公之一太尉。被後世稱為「平世之良相」。蘇軾《三槐堂銘》然而一場公然的行賄,致使這位終其一生謹言慎行的良相,政治生涯出現了無法抹去的汙點,為後人所詬病。
  • 宋代成都鮮為人知的三大名士家族
    不同的歷史階段裡,這些姓氏家族表現出來的特點各有不同。 從兩晉到隋唐,著名門閥家族既享有社會名望也擁有特殊待遇,宋代以後的著名姓氏家族,則往往通過幾代人努力維繫其士大夫特色。一般或以學術、或以名望再加官職累積才形成社會地位,並不具有傳統世襲的特殊性,所以這些家族若能享有幾代聲譽,一定都是能人輩出的傑出典範。
  • ABO文,強推《特濃信息素》霸總相親,相到了一個比自己還霸的總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仙女小編,又來給大家推薦好看的小說了,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ABO文,強推《特濃信息素》霸總相親,相到了一個比自己還霸的總!喜歡這一類型小說的朋友們不容錯過哦!歡迎各位小夥伴來排雷!有什麼好看的小說可以在下方留言給小編安利!
  • 宋代皇后肖像畫背後的淚水 身不由己的攝政太后們
    一幅幅古代宮廷皇后的肖像畫,可以看出不同朝代的審美以及不同畫師的筆觸,只是從肖像畫中是否能窺見被捲入政治女性的悲傷呢?從唐代到近代以來眾多與女性相關的書畫作品,其中有三幅宋代皇后肖像畫。有別於一般大眾對於中國傳統人物肖像畫的印象,多來自課本上的文人畫,每個人五官都十分類似,看不出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