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英文詞彙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出現得越來越多了。拋開已經進入主流語彙的巧克力、沙發這些詞不說,平時好多人見面打招呼說「嗨」,再見時說「拜拜」,一點兒也不彆扭。
可是為什麼,偶爾聽到某些人「秀」出的英文,就是會引起不適呢?
比如《歡樂頌2》裡,關關在相親時遇到的極品男舒展,點個菜點得讓曲筱綃直翻白眼。
大家感受一下這撲面而來的高級海歸氣息:
Waiter,上次Chris說會有anchovy,那我們前菜就要white anchovy,Roman hours and crispy ham,一定要記住,Roman hours要flesh,我這個人對食材的要求很嚴格,食材必須flesh!
別說Roman hours我查遍全網也沒查出是個什麼鬼,一句食材必須flesh(fresh)就足夠把人驚出冷汗了。
中英夾雜,討厭在哪裡
說話時夾著英文,到底有多麼煩人,這一點每個人的接受度都是不同的。我就算是十分寬容的了,但上面這種,依然接受無能。
其實,一段中英夾雜的話是否惹人討厭,關鍵點應該在於:聽者是否能夠感受到滿滿的bigger(你看這個詞就是用英文更雅觀一些呢)。
比如,雖然我是一個English major,but我並不會feel like自己比別人better。Unless有一些詞不用English真的很難express myself,否則我generally是不會隨便speak English的。
有沒有感受到快要溢出屏幕的bigger呢?
但是,有些時候,有些場合,說話的人夾雜英語確實是為了方便。比如被一直詬病的外企式英語,就並沒有各種段子裡形容得那麼誇張。而且,放在外企的環境裡,也並不怎麼違和。
很多企業中通用的英文語彙,都是因為說英文更方便一些。你非要人家把KOL說成「關鍵意見領袖」,把EBITDA說成「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也可以,但不是耽誤時間麼。還有些詞,找不到嚴格對應的中文,像是overhead,說成間接費用,或是雜項開支,我覺得都無法抓住這個詞的精髓,還是直接上英文準確一些。
所以,在中文沒有準確表達的時候,用英文來幫忙,基本還是在可接受範圍內的。
另外,有些人說話中英文夾雜,則是出於習慣。比如留學生、海外華人,孩子在國際學校上學的家長,因為生活環境的原因,多少會不自覺地說話稍帶上英文,這些也完全可以寬容點看待。
家庭啟蒙中的中英混雜
我一直告訴家長們,日常在家裡可以中英文混雜著說話。這樣,不會讓孩子覺得爸媽好奇怪,怎麼秒變外國人,同時,也可以適度建立一個英文環境。
恐怕,在很多人看來,我們這些和孩子說英語的中國家長也是怪咖吧。不過,外人的眼光無需在意,關鍵是,聽你說話的人怎麼想。也就是:怎樣說,才不會惹得孩子不高興或排斥呢?
我覺得,有三種情況,和孩子說英文,或是中文裡夾英文,會比較容易讓孩子接受。
一是生活中簡單的、程序性的話。比如該起床了,該吃飯了,該上學了,該睡覺了。這些話本來除了催促,沒有什麼太重要的信息在裡面。而且,一般的媽媽催起孩子,都不會只催一遍。這時,你把其中的一遍換成英文,就一點也不違和。比如:「Time to get up.」 然後過兩分鐘,「怎麼還沒起啊!」
二是一些鼓勵孩子的話,或者表達愛意的話。這些話,孩子本來就愛聽,用英文說出來,再加上點中文,孩子很容易明白並接受。比如:「你真棒,good job! I’m proud of you!」 摻在其它的鼓勵話語中,就很自然。
三是親子閱讀的時候,和孩子討論繪本時,也可以中英文夾雜。對於啟蒙時間不長的孩子,我們其實可以主要說中文,但提到繪本中的人物、發生的事兒時,就可以夾雜英文。比如:「Pete the Cat為什麼喜歡穿鞋呀?你最喜歡什麼顏色的鞋?White or red or blue?」
總之,當我們的說話對象是孩子時,重點就不是中英夾雜是否招人討厭了,而是,這樣說話是否可以讓孩子聽懂、接受。既不讓孩子感到陌生語言帶來的不適感,又能把英語在生活中用起來,家長們不妨考慮一下,這種中英文夾雜的說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