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營養師周啟祥
水是生命之源,人體離不開水。水是構成身體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調節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基礎。
對於生命而言,斷水對人體的危害比斷食還要嚴重,人在斷食但是有水供應的情況下,可以生存幾周的時間,但是斷水的話,人只能生存幾天的時間。
水在人體內的分布
水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成分,每個個體含水量的多少,受年齡、性別、胖瘦的影響。
新生兒體內含水量最多,可以佔到體重的80%,嬰幼兒佔到體重的70%;成年人,男性水分含量在60%左右,女性在50-55%左右。40歲以後,隨著肌肉組織的減少,水的含量也隨之下降。
人體組織中,脂肪組織的含水量只有10-30%,而肌肉組織含水量高達75-80%。
水在人體內主要分布在細胞內和細胞外,其中細胞內液佔三分之二,細胞外液佔三分之一。
人體組織器官的含水量差距比較大,血液含水量最高,脂肪組織含水量最低。
水的生理功能
1.水是構成細胞和體液的重要成分
成年人體內水的含量大約佔體重的65%左右,分布在各組織細胞的內外,構成人體的內環境,在人體內發揮著重要的生理功能。
2.參與人體新陳代謝
水有很強的溶解力,也具有很大的電解力,可以使水溶性物質以溶解狀態和離子狀態存在,以利於人體的利用和吸收。
水具有極好的流動性,在人體的消化、吸收、循環、排洩的過程中,擔負著營養物質的運送和廢物的排洩,使新陳代謝和各種生理化學反應能夠順利進行。
3.調節體溫
水在機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吸收產生的能量,維持體溫恆定;高溫環境中,水將體熱隨著水分經皮膚蒸發達到散熱的效果,保持體溫的正常。
4.潤滑作用
水在關節、胸腔、腹腔和胃腸道等部位,對人體器官、骨關節、肌肉、組織起到良好的緩衝、潤滑和保護作用。
人體需水量
人體需水量受代謝狀況、年齡、體力活動、溫度、膳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去除外界因素影響,人體每天水的需要量,大約在2000-2500ml左右,其中有1000ml來源於食物中含有的水分,其餘1200ml需要通過飲水獲得,喝少了和喝多了都會對人體帶來影響。
水缺乏的危害
水喝的少或者丟失過多,會引起體內水的缺乏,出現脫水現象。根據水和電解質缺乏的比例不同,可以把脫水分為三個類型。
1.高滲性脫水:水分流失的多,電解質流失的少,稱為高滲性脫水。
水分流失佔體重的2-4%時,為輕度脫水,會出現口渴、尿少、尿比重增加、工作效率下降等症狀;缺水佔體重4-8%時,為中度脫水,除上述症狀以外,還會出現皮膚乾燥、聲音嘶啞、全身軟弱無力等症狀;水缺乏超過體重的8%時,為重度缺水,會出現皮膚黏膜乾燥、高熱、煩躁、精神恍惚等症狀。
2.低滲性脫水:以電解質流失為主,水分流失的少。會出現血液量下降,血漿蛋白質濃度增高,引起腦細胞水腫,肌肉細胞內水分過多,引起肌肉痙攣。
3.等滲性脫水:水和電解水同比例流失,體液滲透壓不變,會有上述兩種類型脫水的特點,出現口渴、尿少現象。
喝水過多的危害
當人體攝入水分過多,超過了人體需要量,並且大大超出水的排出量時,會發生水中毒現象。
人體的水和電解質代謝,是通過腎臟來調節的。一旦水攝入過多,超出了腎臟的排洩能力,體內的電解質就會被稀釋,水則通過細胞膜滲透到細胞內,出現細胞水腫,引發水中毒。
當人體大量流失水分時,電解質會隨之減少,這種情況下喝水過多,電解質沒有得到補充,會導致血液中的電解質急劇降低,引發水中毒。
水中毒,會出現頭痛、定向力障礙、共濟失調、癲癇樣發作、嗜睡、嘔吐、血液升高、呼吸急促、心率緩慢等症狀。
水平衡
看似簡單,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做的事,原來有著不少的學問在裡面。對於水,還真的不能大意,水既不能多喝也不能少喝,缺水和喝多了水,一樣會對身體產生危害。
人體內的水,包括飲水、食物中含的水和內生水。飲水一般大約1200ml,食物中含的水大約1000ml,內生水大約300ml,內生水來源於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代謝產生的水分,總計大約在2500ml左右。
保持水的平衡很重要,不要等到已經感覺到明顯的口渴了再喝水,平時要養成喝水的習慣,讓水的補充均勻和及時。
我是營養師周啟祥,每天為您分享營養與健康知識,感謝閱讀,歡迎關注。如果您有什麼問題,可以私信或者評論區留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