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命運最慘的一位和親公主,先後嫁祖孫三代

2020-12-14 撥開歷史的塵霾

和親,是古代中原王朝與外族的一種政治聯姻,目的或安撫,或聯盟,或借兵,或報恩,總之,都是帶有政治目的,即為了兩國政治穩定,和平發展。

據統計,在大唐近三百年的歷史中,竟有20多位公主(有的不是真公主,而是宗室或大臣之女進封為公主)對外和親。其中僅與回紇就有6位公主,而在這6位公主中,鹹安公主是比較特殊的一位。

在說鹹安公主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下回紇這個民族的淵源,回紇也稱回鶻,是位於我國西北部的少數民族部落,其先祖為匈奴,也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回紇人是遊牧民族最早過渡到城市生活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新疆,在內蒙古甘肅蒙古以及中亞的一些地區也有散居。

回紇在大唐時期與大唐的關係比較微妙,總體來說算是不錯,尤其是在大唐平定安史之亂之期,回紇給予了一定程度的援助,兩國的關係呈現蜜月期。

關於回紇援助大唐平定安史之亂之事,在詩史杜甫的詩中屢有提及,而且,杜甫也明確表達了自己對於回紇的觀點,他是排斥回紇的,對於大唐向回紇借兵一事並不看好。在他的《留花門》一詩中有一句「胡為傾國至,出入暗金闕。中原有驅除,隱忍用此物。公主歌黃鵠,君王指白日……」這幾句杜甫就明確表達了大唐是不得以才向回紇借兵之實,回紇雖然對於大唐平定安史之亂有一定幫助,但對大唐百姓的傷害也是不小的,這在史書中也有確鑿的證據。

這個看似是不相干的題外話,事實上說明一個問題,和親政策對於大唐而言事實是出於無奈,是有辱大唐國體的。對於那些和親的公主們來說,更是屈辱。因為她們不僅要承受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帶來的不適,更要承受因風俗不同、生活習性改變以及兩國政治不安定帶來的精神壓力。這對於每朝每代每一任和親的公主,無疑是一種傷害。

再來說鹹安公主。

鹹安公主也叫燕國襄穆公主,是唐德宗李适的第八個女兒,生母不詳,應不是嫡女,但李适還是疼愛的。鹹安的事跡在公主傳中一筆帶過,根本看不出什麼特別之處,但是在回紇傳中卻有不少記載。

德宗李适本人對於回紇印象也非常不好,在他還是雍王的時候,曾與回紇有過一段不愉快的經歷。回紇可汗要他於帳前舞蹈助興,彼時大唐還是肅宗李亨當政,作為嫡皇孫的李适當然不願意。當時場面一度非常尷尬,好在隨行的朝臣藥子昂據理力爭才避免了尷尬。

後來李适登基了,這件事他沒有忘記,因此對回紇他一直不感冒,始終有種如刺在喉的感覺。

貞元三年(787年),回紇的武義成功可汗(長壽天親可汗,名為頓莫賀達幹)派將軍合闕獻禮物,請求嫁一位公主到回紇。李适本能地表示拒絕。

但是這位頓莫賀達幹為大唐幹了一件好事,贏得了大唐很多朝臣包括李适的好感。在頓莫賀達幹成為可汗之前,回紇的可汗是移地健,在代宗李豫去世,德宗李适初繼位之期,移地健想趁大唐喪期來打劫。當時為回紇宰相的頓莫賀達幹阻諫,說大唐從未負過回紇,不宜趁火打劫得罪大唐。但移地健不聽,頓莫賀達乾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將移地健給幹掉了,自己自立為回紇的可汗。

頓莫賀達幹的此舉無疑為自己在大唐的心目中賺得了印象分,因此,當貞元三年他向大唐提出和親之時,雖然李适對於往事還有些芥蒂,但在大臣的勸諫之下,念在回紇對於平定安吏之亂確有一定幫助,且和親也有利於今後大唐的穩定發展,以及對付其他外敵。權衡之後,李适答應了和親的要求,決定將愛女鹹安公主嫁與頓莫賀達幹為妻,並且讓畫師將鹹安的長相畫下來讓人送至回紇。

頓莫賀達幹得到鹹安公主的畫像之後,非常高興。貞元四年(788年),頓莫賀達幹派出其妹妹骨咄陸毗伽公主在內的56個回紇女子,1000多位軍將以及2000匹良馬來長安迎娶鹹安。頓莫賀達幹還不忘帶上自己的親筆信,信中言語謙卑肯切,他說道:「我們回紇與大唐曾經是兄弟,但現在回紇是大唐的女婿,女婿可謂半個兒也。陛下如果擔心西戎進犯大唐,我請求帶兵除之。」

回紇的姿態夠低了,李适比較滿意,並親自賦詩相送,鹹安的嫁妝自然也不俗。貞元五年,鹹安公主到達回紇的牙帳,被封為可敦。

然而,鹹安公主與頓莫賀達幹成親僅僅幾個月後,頓莫賀達幹便去世了,這對於鹹安來說無疑是一大災難。

頓莫賀達乾死後,其子多邏斯繼位,即忠貞可汗。按照回紇的收繼婚制度,前可汗去世,其妻室當成為繼任可汗的妻室,也就是鹹安公主得又成為忠貞可汗的女人。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忠貞可汗僅僅在位幾個月便也去世了,其子阿啜繼位,即奉誠可汗。而鹹安公主,則還是得繼續遵從回紇的制度,再次成為奉誠可汗的妻子。

頓莫賀達幹到多邏斯,再到阿啜,可是祖孫三代人啊,一個從小深受儒家倫理道德教育的中原女子,卻要成為祖孫三代的妻子,這叫鹹安的心理如何承受,想想都為她憐惜不已。

然而,鹹安的厄運還沒有結束,奉誠可汗也只在位五年,於795年去世。國不可一日無君,回紇國人擁立他們的宰相骨咄祿為新的可汗,即懷信可汗。而鹹安,得繼續成為新可汗的妻子。這對於一個女子來說,簡直就是天大的災難啊。

可鹹安有什麼辦法,她不能反抗,因為身上有家國使命,有政治任務,有整個大唐百姓寄予她的厚望。鹹安懂得,她的幸福,她的愛情和婚姻在與大唐相比不值一提,除了從命之外,她無路可走。

就這樣,可憐的鹹安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先後成為四個男人的妻子,她在回紇的日子該有多難熬。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在回紇生活了21年的鹹安公主去世,回紇派對人到大唐報喪。當時大唐的皇帝是李純,李純是鹹安的侄子。李純很感念這位為大唐而犧牲個人幸福的和親姑姑,為其廢朝三日進行哀悼,追封其為燕國大長公主,諡號為襄穆。

著名詩人白居易奉命為鹹安公主祭文,現將其抄錄如下,感興趣的也可一讀。

惟姑柔明立性,溫惠保身,靜修德容,動中規度。組糹川之訓,既習於公宮;湯沐之封,遂開於國邑。及禮從出降,義重和親,承渥澤認三朝,播芳猷於九姓,遠修好信,既申洽比之姻,殊俗保和,實賴肅雍之德。方憑福履,以茂輝榮,宜降永年,遽歸長夜。悲深訃告,寵極哀榮,爰命使臣,往申奠禮。故鄉不返,烏孫之曲空傳;歸路雖遙,青冢之魂可復。遠陳薄酹,庶鑑悲懷。嗚呼!尚饗!

相關焦點

  • 一位和親公主的戲劇人生
    講述唐朝第四位與回鶻可汗和親太和公主的命運人生。 文章來自魏泓(Susan Whitfield)的《絲綢之路:十二種唐朝人生》,為方便閱讀,我們對原文涉及注釋處做了調整。文章挺長,以致懷疑有多少讀者朋友有興趣讀完......如果拋開「唐朝」年代背景,只是看一位女性的故事,乃至當作「文學」也無妨,不過歷史現實,其戲劇性有時又超出「文學」。
  • 百年嫁六位公主,西漢和親:打不贏的仗,化作和親公主的眼淚?
    於是和親政策成為西漢初期的一項基本國策,執行力度還挺到位。根據班固《漢書》記載,就有六次明確的和親記錄:第一次是公元前199年,漢高祖選擇一位宗室女子,封為公主,嫁給當時的匈奴領袖冒頓單于。第二次是呂后執政時期。匈奴單于冒頓見劉邦已死,寫信調戲呂后。
  • 「間諜女王」解憂公主:和親的苦難與輝煌
    漢匈戰爭後期的西域諸國,有接近二十萬兵力且出產良好戰馬的烏孫國是其中最強大的。漢武帝時期制定了聯合烏孫以左右夾擊匈奴的戰略,為此,除了加強對河西走廊地區的行政建設和兵力屯駐,還對烏孫展開了和親外交。這位名叫解憂的公主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接替已去世的前任公主,在公元前101年被嫁到烏孫。
  • 趣談歷史上最美的公主是誰?歷代美麗公主的命運
    第六位:解憂公主歷滄桑  解憂公主,歷經滄桑;和親邊陲,名振四方。西行萬裡飽艱辛,下嫁三代烏孫王。伊犁河畔,五十餘載之風風雨雨;莎車古城,異國他鄉之恩恩怨怨。英雄之鮮血,美人之青淚,匯成千古青史悠遠綿長。  解憂公主,慷慨邊疆。烏孫公主憂鬱而死,烏孫王岑陬再向漢廷求婚。
  • 命運悲慘的和親公主,甚得帝王寵愛,為何不足3月就香消玉殞?
    前言:在古代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的和親,書籍記載中不計其數,出現這種和親的情況是皇帝為了鞏固和穩定國家的政治局面,安邦定國避免外來侵入戰爭帶來的災難,通常都會選擇用和親的方式,與其他的友國建立關係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但是往往對於和親者來說,她們中大多數不受掌控的命運是悲慘的。
  • 只見中國公主和親番邦,為何不見外國公主和親中國?
    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朝代,秦漢晉隋唐,沒有一個朝代的親王,娶外國的公主為妻。 漢朝和隋唐,都有派公主和親番邦的事情。比如隋朝的義成公主,唐朝的弘化公主、文成公主等人,就是為了祖國,萬裡遠嫁和親異邦。翻看史書,但見中國公主和親番邦,未見外國公主和親中國。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義成公主是楊廣妹妹,和親突厥嫁了四次,四個人還是父子
    隋文帝當政期間,他發展了和東突厥的外交關係,最常見的辦法就是嫁個公主過去和親。 他是捨不得自己女兒的,便從宗室裡選出良莠女子冊封了義成公主的名頭,帶著隊伍出嫁突厥。 這位義成公主和親的對象是東突厥的啟民可汗,他是個野心勃勃的男人。也許草原上的人都有一種野性,他們崇拜激烈的鬥爭。
  • 公主和親路上,高官半路卻換上自己的女兒,而將公主另嫁偏遠小國
    古代如王昭君一般的和親女子數不勝數,她們大多貴為金枝玉葉,卻依舊要為了國家而犧牲自己的幸福。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並起、群雄逐鹿,為了維護彼此之間的關係,諸侯國之間和親的現象時有發生。齊國的齊景公就曾兩度嫁女於晉國,當時齊國正爆發內亂,而晉國屬強國之列,公元前557年晉平公即位後同宋、衛等國結盟,使得晉國再一次登上霸業的頂峰。
  • 直播回顧丨漢代和親公主:魯元、細君、解憂、王昭君......
    讓我們一起走進和親公主的心理世界,回望長安城外漸行漸遠的和親之路。——吳革張豔茜:歷史上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和親公主,雖然在歷史上起到了一些關鍵作用、做出巨大貢獻,可歷史大多沒有她們的詳細記錄。我想讓那些埋沒在歷史塵埃中或聰慧、或悲情的和親公主們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齊安瑾:和親公主在史書上很少有記錄,只有「宗室女」這三個字,把握歷史的大框架,以史實為依據,挖掘她們的史料,注重故事性的表達,讓公主們真實的命運被呈現出來。
  • 她是後人崇敬的和親公主,守寡三十餘年,晚年更是靠裝瘋賣傻活命
    唐朝的文成公主就是其中一位,我們在各種文學、影視作品中都看到了歌頌文成公主的記載,據說她的婚姻也很美滿,但是鞋合不合腳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文成公主在西藏的幾十年間真的幸福嗎?為什麼對她晚年的記載並不多呢?
  • 清朝和親公主有話說:誰說我們下嫁蒙古命運悲慘?不懂不要亂講
    總有些人罔顧史實,拿個例以偏概全,去杜撰假歷史,說清朝和親公主都是被皇帝拋棄的犧牲品任由蒙古王公折磨,很多公主因此婚姻不幸、命運多舛、鬱鬱而終,真的是這樣嗎?說清朝嫁到蒙古和親的公主都是犧牲品、命運多舛的依據,大致有兩條,一是和親公主的壽命多數短暫,二是根據一條斷章取義的史料。
  • 嫁過四任突厥可汗的隋朝公主,落到戰神李靖手裡,最後是什麼結局?
    前言 從西漢開始,中原王朝就和北方的遊牧民族開始以和親的策略來維持關係,中原王朝將公主嫁到北方草原上,來穩定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的關係。
  • 史上最命苦的公主,年僅10歲遠嫁和親,3個月後因過度受寵去世
    和親就是我國古代非常常用的一種外交的政治手段了。雖然是為國為民,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可是對於當事人而言有時卻是一個悽慘故事的開始。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位可以說史上最慘的一位公主了,才年紀10歲就遠嫁和親,不到3個月就被寵幸致死。
  • 史上最悲慘的和親公主,遠嫁西域,一習俗讓人聽後全身發麻!
    在古代,貴族公主的生活有多美美妙,榮華富貴,錦衣玉食,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中有一類公主卻十分悲慘,那就是和親的公主!由於國家需要,你就得上,沒得商量。而對於和親公主來說,生活環境巨大的改變,會讓她們痛苦萬分。但最重要的是道德倫理上的顛覆,更讓她們陷入絕望!
  • 最美大唐文成公主,終其一生未歸故土,卻憑一己之力成就唐蕃一心
    小火苗不知歷史上文成公主是否說過這句話,但卻認為這句話與文成公主最為切合。她終其一生未歸大唐,不是不願,而是因為情深義重:既是對吐蕃贊普松贊幹布的情意,更是為大唐與吐蕃百姓著想,願雙方交好,唐蕃一心。她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自己的諾言,為唐蕃交好,為百姓生活安樂奉獻了自己的一切。
  • 唐朝和親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發現,影響國與國關係嗎?
    整個漢朝和親公主一共11位,有8個都是這種來歷不明的「宗室女」。 剩下三個更有意思了,一個是細君公主,是漢武帝侄子江都王劉建之女。劉建是個罪臣,因為謀反失敗自殺,雖然是皇室成員,但父親謀反,這還能算公主?
  • 和親的公主為何很少生下孩子?有三個原因
    但這種情況在古代公主們的身上正好反過來。公主是金枝玉葉,即便結了婚,跟自己的丈夫也是先君臣、後夫妻,享有婚姻的主動權。而礙於妻子的皇室身份,駙馬也是不能輕易納妾的,而是要守著自己的妻子,盡好自己作為丈夫的本分。但做一個公主,也不是沒有風險。只有很少一部分公主能夠獲得幸福的婚姻,她們中的大部分享受了皇權帶來的奢侈生活,自然也要付出代價。
  • 武威故事 | 弘化公主葬涼州
    自民國時期以來,在這個吐谷渾族的墓葬群中,先後發現了吐谷渾家族的九塊墓誌。從發掘出的墓誌內容看,內中有一位唐朝宗室弘化公主的墓誌。據墓誌記載,這位弘化公主和她的兒子慕容忠死於同一天,母子二人的靈柩也是同時運抵涼州,又於同日葬於青嘴喇嘛灣。弘化公主是大唐王朝嫁與少數民族政權的第一位公主,她有怎樣的傳奇經歷呢?且讓我們細細說來。
  • 西班牙公主生活豐富,祖孫三代看劇歸來,牽手同行一代美過一代
    西班牙公主生活豐富多彩,祖孫三代看劇歸來,牽手同行美成一幅畫西班牙王后萊蒂齊亞擁有漂亮的外表,雖然已經47歲了,但沒有明顯的年齡特徵。在嫁給費利佩國王之前,她曾做過5年的電臺女主播,處事方法從容而老到,並且保持著極高水準的儀態,和公主出身的索菲亞王太后相比,絲毫不輸。
  • 文成公主:嫁松贊幹布9年,守寡31年,晚年真的靠裝瘋賣傻苟活嗎
    公元634年,吐蕃贊普松贊出使大唐,同時,當時大唐皇帝唐太宗也派人出使吐蕃。兩國間的友好往來,讓吐蕃贊普松贊幹布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想與大唐和親。於是,松贊幹布再次派人到唐朝,向唐太宗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