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瑪拉雅節氣養生 漢醫堂推薦:秋分,防涼燥

2021-02-16 上海證大喜瑪拉雅中心

秋分(2014年9月23日 10:29 - 2014年10月8日 16:47)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二月陽中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八月陰中收聲」,故不再打雷了。「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

秋分後氣溫速降,寒涼漸重,多出現涼燥。涼燥多由於寒邪共同侵犯肺部所致,故除了潤燥外還應溫補。

【秋分·膳食】

根據人生三大不同階段,三個不同階段的需求,對「症」膳食方使「涼燥」不侵。

一 第一階段膳食養生

1、[0~15歲]階段

【易發症狀】

正值秋分節氣,易得脾胃虛寒、易發胃/腸道疾患。

【對「症」膳食】

【宜】:豆類粥品有紅豆、綠豆、眉豆粥,赤小豆粥、扁豆粥等。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多飲水,多喝稀飯、淡茶、菜湯、豆漿、果汁等飲品,尤其是豆類飲品。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滿足機體代謝,還不含膽固醇,且多具有健脾利溼的功能,正合此節氣之用。

【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脾胃虛寒。

2、[15~30歲]階段

【易發症狀】

秋分節氣中,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病會增多。

【對「症」膳食】

【宜】: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用蔥白、生薑、豆蔻、香菜可預防治療感冒;用甜菜汁、櫻桃汁可預防麻疹;白蘿蔔、鮮橄欖煎汁可預防白喉;荔枝可預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症。

【忌】:平時應少吃或不吃魚蝦海腥、生冷、醃菜、辛辣酸鹹甘肥的食物,最常見的有帶魚、螃蟹、蝦類,韭菜花、黃花、胡椒等。

二 第二階段膳食養生

1、[30~40歲]階段

【易發症狀】——「熱中風」引起心、腦缺血,乃至中風、心肌梗死等缺血性疾病。

【對「症」膳食】——沙參枸杞粥

【原料】:沙參15~20克,枸杞15~20克,玫瑰花3~5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製法】:先將沙參煎汁去渣,後以藥汁與枸杞、粳米同入砂鍋,再加水適量,用文火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玫現花、冰糖,攪勻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食。

【功效】:滋陰潤燥、養血明目。

【主治】:陰血虧虛所致的乾咳少痰、痰中帶血、咽喉乾燥、聲音嘶啞、胃脘灼痛、飢而不欲食、乾嘔呃逆、頭暈眼花、兩目乾澀、視物模糊、手足心低熱等。外感風寒所致咳嗽不宜服。

2、[40~50歲]階段

【易發症狀】——慢性支氣管炎,症屬氣陰虧虛型,症見形體消瘦、倦怠乏力、咳嗽痰多、氣短聲低喘促、咳劇或痰中夾有少量血絲、血管栓塞。

【對「症」膳食】——鯽魚紅糖甜杏湯

【原料】:鯽魚1條(約500克),甜杏仁12克,紅糖適量。

【製法】:先將鯽魚去掉鱗、腮,剖除內臟洗乾淨,切成幾塊,將鯽魚與杏仁、紅糖一併熬湯,魚熟後即可飲湯食魚(可稍拌醬油)。

【用法】:食魚喝湯,適量。

【功效】:益氣健脾、滋陰理肺。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症屬氣陰虧虛型,症見形體消瘦、倦怠乏力、咳嗽痰多、氣短聲低喘促、咳劇或痰中夾有少量血絲者。

[50~60歲]階段

【易發症狀】——肺氣腫、肺結核、咯血、高脂血症。

【對「症」膳食】——銀耳鴿蛋方

【原料】 銀耳3克,鴿蛋1個,冰糖20克。

【製法】 先將銀耳用清水浸泡20分鐘後揉碎,加水400毫升,武火燒沸後加入冰糖,文火燒爛;然後將鴿蛋打入小碗中,文火蒸三分鐘,再放入燉爛的銀耳羹中,煮沸即成。

【用法】 每日一劑。

【主治】 肺部疾病。

三 第三階段膳食養生

【易發症狀】——骨質疏鬆症、老年痴呆症。

【對「症」膳食】——桑椹枸杞粥

【原料】:桑椹、枸杞子各30克,粳米100克,白糖20克。

【用法】:按常法煮粥服食。每日1劑。

【功效】:滋補肝腎、強筋壯骨。

【主治】:肝腎陰虛型骨質疏鬆,症見視物昏花、筋脈拘急、爪甲枯脆、眩暈耳鳴、腰膝酸痛、形體消瘦、口乾咽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虛煩不寐等。

【秋分·調理】

[三大部位的調理養生]

一、丹田三

主要調理心肺功能,呼吸與血液的運行。對於胸悶氣短,三高三低,上呼吸道感染,失眠多夢,乳腺問題。

二、溫腎

要適當做溫腎加溫通。秋天不養好,冬天就特別容易不舒服。做溫腎主要功能是去除身體的溼寒氣,而冬天的溫腎主要是補腎,養腎。

三、面部

面部護理:按不同時皮膚設計部個性化的面部護理。建議定期做面部脈撥和面部護理:比如面部脈搏,疏通面部的經絡,梳理面部的肌肉組織。改善及預防面部下垂。

[三大階段的調理養生]

一 [三十歲之前]調理養生

【重在氣血調理】

1、[0~15歲]

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氣的侵襲。秋季天氣乾燥,主要外邪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熱的餘氣,故多見於溫燥;秋分之後,陣陣秋風襲來,使氣溫逐漸下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同時,秋燥溫與涼的變化,還與每個人的體質和機體反應有關。要防止涼燥,就得堅持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鍛鍊,重在益肺潤燥,如練吐納功、叩齒咽津潤燥功。飲食調養方面,應多喝水,吃清潤、溫潤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作用。

  

精神方面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老人可減少說話,多登高遠眺,讓憂鬱、惆悵等不良情緒消散。同時,秋分後,氣候漸涼,是胃病的多發與復發季節。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應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

2、[15~30歲]

可按摩太淵穴進行治療。太淵穴的位置很容易找,它位於掌後內側橫紋頭動脈中,就是中醫平常切脈時寸脈所在的地方。因為太淵是手太陰肺經的原穴,是肺臟元氣留止之處,它不但可以調整肺氣的升降功能,同時可以疏暢三焦氣機。按摩刺激太淵,可以防治肺系統的眾多病症,如咳嗽、胸悶逆氣、嘔吐、眼睛紅腫、氣喘、咯血、多痰等。因此,無論是寒燥引起的咳嗽還是溫燥引起的咳嗽,都可按摩太淵穴進行治療。太淵穴的保健方法是按摩和外貼穴位膏。很多朋友沒有穴位膏,可用黃芪和人參一起打成細末,貼在穴位上,外面用醫用膠布和紗布固定,也有十分好的效果。上面兩種外敷穴位法,選一樣做就行了。

[三十歲至六十歲]調理養生

【重在去燥潤肺】

1、[30~40歲]

由於這一階段的成年人工作繁忙,比較適合簡單易堅持的調理養生,例如每日補充水分。去燥最簡便的辦法不是補水,而是選擇一些具有潤肺功能的食物來吃。如我們前面介紹過的梨、蜂蜜、冰糖、大米、蓮子、百合等都具有潤肺的功效,可多吃。需注意的是,在吃潤肺食物的同時,要儘量少吃或不吃辣椒、蔥、姜、蒜、胡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狀。

2、[40~50歲]

中老年人群適合的潤肺方法——鼻吸蒸汽法。方法很簡單:將熱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對準茶杯吸入,每次1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原理是肺「開竅於鼻」,通過吸入蒸汽而使肺臟得到水的滿足。另外還要勤洗澡。因為洗浴有利於血液循環,能使肺臟與皮膚氣血流暢,發揮潤膚、潤肺之作用。

3、[50~60歲]

這一階段要勤洗澡。因為洗浴有利於血液循環,能使肺臟與皮膚氣血流暢,發揮潤膚、潤肺之作用。當然,您也可選擇一些油性的護膚品來補水保溼。因為單純地給皮膚「喝水」,雖然能夠讓皮膚暫時保溼,但天氣乾燥,皮膚上的水分很容易散發,同時會帶走原有的水分,皮膚就成了「越補越幹」的狀態。如果有了一層薄薄的油脂,就像一道隔離牆,可以將水分和空氣隔離開,讓皮膚能「痛痛快快」地喝個夠,補水保溼的效果自然明顯。

三 [六十歲至九十歲]調理養生

【重在潤肺養氣】

1、[60~90歲]

老年人群稍不留意就會出現皮膚乾燥瘙癢,從護肺開始。許多人一到秋冬季節就感到皮膚瘙癢,一直癢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待天氣轉暖後才逐漸恢復正常。讓西醫來治療,大多數都是從皮膚入手。像護膚霜、綿羊油等油脂性的東西,可以幫助滋潤皮膚,不過有些成分可能會造成毛細孔阻塞,反而使皮膚不能呼吸。因此,這種治療方法是治標不治本的。

《黃帝內經》中說:「肺主宣發肅降,肺是水上之源,肺開竅於鼻,肺主皮毛,諸氣憤鬱,皆屬於肺,在志為憂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毛,在竅為鼻。」從「肺主皮毛」、「在體合皮毛」來看,治皮膚病當從肺治。此外,經常按摩合谷穴和迎香穴,也可以改善臉部皮膚的乾燥問題。合谷穴也就是俗稱的虎口,迎香穴在鼻旁法令紋處,這兩個穴位為臉部美容大穴,經常按摩,可以改善臉部循環,使您擁有健康好氣色。

【秋分·起居】

詳從人生三大階段,談如何在生活方面做到秋分節氣的起居養生。

一 [三十歲之前]起居養生

1、[0~15歲]階段

【易發症狀】

少兒肺炎起病急

【預防措施】

1、作為父母來說,秋季應注意儘量不要帶幼兒到公共場合、人員擁擠的地方活動,房間應經常通風,保持空氣新鮮。

2、家人患感冒或其它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時,要儘量和嬰兒隔離。

3、餵奶時要細心,避免嗆奶、溢奶和嘔吐,要防止奶、食物及嘔吐物誤吸人肺。

4、幼兒膳食應搭配合理,注意補充蛋白質,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5、要多到戶外活動,鍛鍊身體,練習對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多曬陽光,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預防感冒及流感發生。

6、家裡備寫些常見的小兒呼吸系統感染藥物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小兒奇應丸、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等。

【起居建議】

提醒此時白天雖然溫和,但早晚氣候已涼,少兒打赤膊容易著涼。

2、[15~30歲]階段

【易發症狀】

急性腹痛、腹瀉、嘔吐、感冒、支氣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預防措施】

1、由於「腳暖腿不涼,腿暖身不寒」,故秋季應注意腳的保暖。

2、鞋襪宜寬鬆、舒適、吸汗。

3、晚上睡覺蓋被裹腹或穿著遮腹,防寒氣極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

【起居建議】

中醫學有「頭為諸陽之匯」之說,就是說人體手、足的陽經都在頭部會聚,如果頭部被凍住了,體內陽氣便容易走散。

[三十歲至六十歲]起居養生

1、[30~40歲]階段

【易發症狀】

常常伴隨著發燒的腹瀉、支氣管炎、哮喘、消化性潰瘍等慢性病。

【預防措施】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行一定的體育鍛鍊。

2、同時加強營養,注意氣侯冷熱變化,及時防寒保 暖(特別重視背部保暖),儘量不與感冒病人接觸(感冒流行季節少去公共場所。

3、採用飲食調養,食醋燻蒸,藥物內服或冷 水洗浴等預防方法。患者一旦外感,必需及時治療,儘量迅速控制。

4、注意環境衛生,不到空氣汙染嚴重的地方去,預防粉塵刺激,杜絕接觸致敏物質。

【起居建議】

當天氣驟然變冷時,適當添加衣物還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會招災惹病。

2、[40~50歲]階段

【易發症狀】

40至50歲中年人易患有糖尿病、失眠、前列腺炎、關節炎、腰間盤突出、三高、脂肪肝以及腎結石。

【預防措施】

1、加強營養,葷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多喝湯,多飲水,增加鹽份攝入。

2、宜適當多吃豬肝,蛋黃,瘦肉,牛奶,魚蝦,貝類,大豆,豆腐,紅糖及新鮮蔬菜,水果。有利於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腦的供血量,提高血壓和消除血壓偏低引起的不良症狀。

3、伴有食少納差者,宜適當食用能刺激食慾的食物和調味品,如姜,蔥,醋,醬,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4、少吃赤小豆,葫蘆,冬瓜,西瓜,芹菜,山楂,苦瓜,綠豆,大蒜,海帶,洋蔥,葵花籽等具降壓效應的食品;

【起居建議】

涼燥引起的咳嗽,可用蒸大蒜水進行治療。儘管大蒜一直是人們用於治療疾病和保持健康的藥物之一,但大多數人都只知道大蒜可殺菌,能治療痢疾、腸炎一類的腸道疾病。而實際上,大蒜性溫,入脾胃、肺經,在治療寒性咳嗽、腎虛咳嗽效果同樣非常好,而且方便簡單。如果患了因寒燥而引起的咳嗽,只要以喝大蒜水為主,並配合調理脾胃、補腎、補肺的溫熱食物一同食用,很快就能控制症狀。

3、[50~60歲]階段

【易發症狀】

糖尿病、血管痙攣、心腦血管疾病、心梗、心腦血管疾病、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病和關節炎。

【預防措施】

1、起居有節適量補水

2、注意動靜適宜,宜在清晨較涼爽時活動。

3、切忌在烈日下或高溫溼熱時鍛鍊,時間不宜太長。

4、注意防暑降溫,但空調溫度不要調得太低,25~26℃左右為宜。

5、生活上應注意起居有序,中午要適當休息,補充睡眠不足。

6、飲食禁忌:禁忌菸酒,及辛辣食物等,因這些食物對通便不利。

【起居建議】

側身屈膝而臥,可使精氣不散。長壽老人一般睡眠時都呈側臥.而以右側弓形臥位最多。正符合古人所言的:「臥如弓。」正確的睡眠姿勢為一手曲肘放在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右側臥,微曲雙腿,全身放鬆。這樣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自由變動,且全身肌肉可得到充分放鬆,胸部受壓最小,不容易出鼾聲。

三 [六十歲至九十歲]起居養生

【易發症狀】

腹瀉、頻繁嘔吐、休克或伴有其他嚴重併發症。

【預防措施】

1、在涼燥期間,應注意補水。

2、切勿進行劇烈運動。

【起居措施】

一忌睡前進食。因為睡覺前吃東西,會增加腸胃負擔,造成消化不良,還會影響入睡。睡前如果實在太餓,可以少量進食,休息一會兒再睡。

  

二忌飲濃茶。濃茶中的咖啡鹼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興奮,睡前喝濃茶會讓人難以人睡,同時飲用過多的茶會使夜間尿頻,影響睡眠質量。

  

三忌睡前情緒激動。睡前情感起伏會引起氣血紊亂,導致失眠,還會對身體造成損害。所以睡前力戒憂愁焦慮或情緒激動,特別是不宜大動肝火。

  

四忌睡前過度娛樂。睡前如果進行過度娛樂活動,尤其是長時間緊張刺激的活動,會使人的神經持續興奮,使人難以入睡。

  

五忌睡時過多言談。臥躺時過多說話易傷肺氣,也會使人精神興奮,影響入睡。

  

六忌睡時掩面。睡時用被捂住面部會使人呼吸困難,身體會因之而缺氧,對身體健康極為不利。

  

七忌睡時張口。睡覺閉口是保養元氣的最好方法。如果張大嘴巴呼吸,吸人的冷空氣和灰塵會傷及肺臟,胃也會因之著涼。

  

八忌睡時吹風。人體在睡眠狀態下對環境變化適應能力降低,易受風邪侵襲。因此睡覺時要注意保暖,切不可讓風直吹。

【秋分·漢方】

一 「益腦成長」漢方

1、適用於[0~15歲]階段漢方

【多食「梨、貝母」】

一到秋天青少年更容易生病。這時,可以將水梨洗乾淨,皮不用削,蒂頭切掉,中間果肉挖掉後放入貝母。再把梨的蒂頭蓋回去,放在電飯鍋裡燉一下,燉過以後就連貝母一起吃掉,化痰又止咳。

梨能退火,而實際功效也正是如此,孫思邈說,梨能「除客熱心,止心煩」。李時珍說,梨能「潤肺涼心,清痰降火,解瘡毒、酒毒」。可見,梨對熱性病的煩渴、咳嗽、喉痛、失音、眼赤腫痛、大便不通等症,均有良好的療效。

貝母一般有兩種,一個是產在四川的、顆粒小的,像珍珠一樣,所以叫做珠貝母,屬百合科;另一種浙貝母產在浙江,最大宗在象山群島,所以開方都寫象貝母,象貝母就代表浙貝母,顆粒大,裡面含有皂素,一般傷風感冒,化痰用。

2、適用於[15~30歲]階段漢方

【多食「蘿蔔」】

所以有句民諺叫:「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意思就是說,盛夏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胃屬長夏屬土,人人都知道,寒涼傷胃,加上盛夏酷熱,人們又貪食寒涼,所以夏天宜吃薑;而冬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所以吃白蘿蔔。

白蘿蔔雖好,但吃時也要有些注意。由於白蘿蔔味辛甘,所以脾胃虛寒、進食不化或體質虛弱者宜少食;白蘿蔔破氣,服人參、生熟地、何首烏等補藥後不要食用,否則會影響藥效。此外,由於食用生白蘿蔔產氣較多,對潰瘍病也不利,所以有此類疾病的患者要少吃白蘿蔔。除了白蘿蔔外,菠菜和山藥在防治「涼燥」上,同樣具有卓著的功效。

二 「成事醒腦」漢方

1、適用於[30~40歲]階段漢方

【黑髮潤膚 海帶燉雞】

淨雞1隻(約重1500克),水發海帶400克,料酒、精鹽、味精、蔥花、薑片、花椒、胡椒粉、花生油各適量。雞肉熟爛,海帶滑潤,味鹹香。功效:雞肉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A、維生素Bl、維生素B2等,具有溫中益氣、補虛、強筋骨的作用。因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故有潤肌澤膚的作用。海帶含有豐富的碘,有軟骨散結、烏髮的作用。雞與海帶相燉,具有補虛、益氣、軟堅散結、潤膚烏髮的作用。亦可治療淋巴結核、甲狀腺瀰漫性腫大。所以,此菜是潤皮、烏髮的健美食品。

2、適用於[40~50歲]階段漢方

【山藥百合大棗粥】

將山藥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苡仁30克及大米適量共煮粥。每日2次服食。山藥具有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熱潤燥;大棗、薏苡仁健脾和胃,諸物合用具滋陰養胃、清熱潤燥的作用。本粥特別適合胃病中醫辨證屬胃陰不足者。能夠改善胃脘隱痛、飢不欲食、口乾咽燥、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等。

3、適用於[50~60歲]階段漢方

【瓊玉露】

人參15克、生地60克、茯苓30克、蜜糖30克。生地洗淨切成小粒;茯苓碎成小粒洗淨,放進瓦煲,加入清水1500毫升(約6碗水量)煲1個小時,至湯約400毫升(約1碗半水量),用燉盅盛裝,把人參洗淨切片,放進燉盅內加蓋,文火隔水燉3-4小時,取出待稍涼,溶入蜜糖則成,此量可供1-2人用,深秋時宜每周1-2次。

三 「頤養天年」漢方

1、適用於[60~90歲]階段漢方

【白果菊花雪梨茶】

白果20克、白菊花4朵、雪梨3個、鮮牛奶或淡牛奶250-350毫升、蜜糖適量。白果去殼,用開水燙去衣、去心;白菊洗淨,摘取花瓣;雪梨削皮去心,切成粒狀。先把白果、雪梨放入開水鍋裡,水分不宜太多,文火煲至白果熟。具有清熱消痰、祛風託毒、延年益壽的功效。

詳情諮詢電話:

021-61762259、021-61762279

掃描下方二維碼,更多資訊等你點擊!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丨秋分藥膳食療養生
    「秋分」為公曆9 月23 日左右,是秋季的第四個節氣,為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六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釋: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意思是秋季前後九十天,秋分恰居之中,從而將秋季平分為二。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閉藏,生活起居養生也要相應調整。《素問·至真要大論》謂:「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 蜜兒堂:金桂飄香,秋分如何養生?
    「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此時太陽光線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以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秋分過後,北半球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地面溫度流失速度加快,在這個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的秋分時節,應該如何養生呢?1、防外邪,勤運動秋分時節,北半球與南半球晝夜等長,人們養生也需要順應陰陽平衡的規律。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需要防止外邪的侵襲,而秋天的外邪主要為燥邪。
  • 今日秋分,養生要點
    ——華印今天起,我們迎來「秋分」。「暑退秋澄轉爽涼,日光夜色兩均長。」秋分,是一年中的第16個節氣。此時,太陽直射赤道,地球上絕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日夜均分。那麼,這個時節應該如何養生呢?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聊一聊。秋分的「燥」是涼燥,「燥令傷肺」,可適當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還可適當多吃些白蘿蔔、胡蘿蔔等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
  • 秋分節氣 | 最全的養生素食指南!!!
    第16個節氣——秋分晝夜在春分之後又一次平分養生要注意多吃素潤燥養脾還得睡飽覺秋分的「燥」不同於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涼燥,而白露的「燥」是「溫燥」。「燥令傷肺」,因此,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還可適當多吃些辛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蔔、胡蘿蔔。但也不可吃得太飽太撐,以免造成腸胃積滯。➊進補有度,切勿過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現在正是秋季進補的好時節,但秋分時節進補,不可太過,要適量。
  • 明日秋分 |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分養生宜潤肺生津、養陰清燥!
    秋分,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
  • 秋分來了!送你一份養生寶典,願你全家安康
    二十四節氣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我國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正式入秋。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 「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專家提醒,隨著秋分節氣到來,冷空氣開始日漸活躍,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公眾要準備好換季的秋裝,以防著涼感冒。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聲秋分之日「雷始收聲」,雷二月陽中發聲,陽光開始明媚。八月陰中入地收聲,陽光隨之衰微。
  • 秋分|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秋季養生正當時
    秋分  《黃帝內經》:「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養生的第一要訣是順應四時氣候變化,做到「陰平陽秘」。
  • 秋分 | 日光月色兩均長,中醫特色養生秘笈,悄悄傳你兩招!
    專家提醒,隨著「秋分」節氣到來,冷空氣開始日漸活躍,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大家要注意添秋衣,以防著涼感冒。據了解,每年9月23日前後,太陽達到黃經180度時為「秋分」節氣開始。「分」就是半,「秋分」就是秋季90天中的中分點。「秋分」時,陽光幾乎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秋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
  • 秋分|半涼半暖之間,已過半個秋天
    秋分|半涼半暖之間,已過半個秋天 2020-09-22 12: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秋分節氣的12種養生水果
    板慄的吃法可謂五花八門,北方人愛吃糖炒板慄,而南方人喜愛生吃板慄。再好的東西也要適量的吃,板慄亦如此。板慄澱粉含量很高,消化功能不好的老人和小孩最好少吃。板慄涼了之後澱粉會老化,更不容易吸收,因此吃板慄要儘量趁熱。
  • 秋分至|此時無病三分虛,get養生知識安全度秋!
    >從秋分後白晝將逐漸短於黑夜日甚一日直至冬至天悅灣推出二十四節氣養生,以幫助大家更好地適應氣候的變化,有效地保養身體,從而防禦疾病的侵害,收穫健康和長壽。秋季,一共六個節氣分別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2020年9月22日】,迎來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秋分是一年中比較重要的節氣,是北半球真正意義上進入秋天的開始。「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
  • 容易咳嗽、氣喘、支氣管炎、哮喘,秋分後這樣防寒防燥,保持身體陰陽平衡
    秋分後防止燥邪侵襲秋分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身體保持「陰平陽秘」。燥為秋季主令之氣,秋季要想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燥邪的侵襲。燥可分為「涼燥」與「溫燥」而秋分的燥與初秋之溫燥不同,此時寒涼之氣與燥相合,屬「涼燥」。
  • 秋分養生 健脾益肺 謹防寒邪
    9月22日是秋分,秋分是24個節氣中的重要節氣之一,從秋分起,白天熱,夜晚涼,秋意漸濃。海慈醫療集團治未科戴淑青主任醫師提醒市民,入秋伊始,就應著手調養身體,防禦疾病,而秋分是秋季調養的重要時節。秋分時節,養生保健特別要注意防止「寒涼之氣」傷身,我們應及時添衣保暖,特別是注意胃部保暖。秋季早晚溫差大,應根據天氣變化和每個人的體質情況,及時增減衣物,預防風寒。但也不必過早多穿衣,應注意耐寒鍛鍊,也就是常說的「秋凍」。「秋凍」可以讓人體慢慢地適應寒冷,給身體一個反應過程,以免身體突然受涼生病。
  • 寒露節氣養生的八個小常識
    「寒露腳不露」,寒露養生首先要做好足部保暖,飲食要防燥養胃。下面星養生為您介紹寒露節氣養生的十個小常識,做好養生保健就能好好度過寒露!常言道:「寒露腳不露。」寒露過後,氣溫逐漸降低,因此市民不要經常赤膊露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同時夏季的涼鞋基本可以收起來,以防「寒從足生」。
  • 溫燥、涼燥要分清,才能精準「除燥」
    秋天燥氣當令,容易犯「燥病」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燥氣」。《素問玄機原病式》,裡面記載到:諸澀枯涸……皆屬於燥。燥氣是中醫六氣中的一種,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界氣候。也是秋季的主氣,從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四個節氣,皆為燥氣當令。
  • 秋分:寓意、習俗、養生、飲食、遇見最美的秋分詩詞!
    2020年9月22日,秋分。秋分,傳統節氣第十六個節氣。感知秋涼,已是深秋。
  • 秋分養生有「四防」,秋燥、秋涼、秋乏、秋鬱!
    「秋燥」要防秋季燥氣傷人,而秋季對應的臟腑是「肺」,當「秋燥」犯肺時,容易出現「津幹液燥」的現象,比如口鼻咽喉發乾、皮膚乾裂、大便乾燥等。日常飲食上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梨、柿、葡萄、石榴、甘蔗、蘿蔔、番茄等新鮮果蔬,以養陰潤燥,避免燥邪傷害。
  • 秋分養生吃什麼食物補水潤燥養陰 2018秋分養生水果
    2018年9月23日09:54:01,農曆2018年八月(小)十四,星期日進入秋分節氣。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秋分到了,意味著正式進入秋季。秋分到底是什麼意思?秋分後氣候有哪些變化?秋分後天氣乾燥,這個時候非常需要補充水分,保持體內水分平衡,吃水果是最佳的滋補方式,秋分過後,吃什麼水果好?哪些水果更有利於養生?
  • 【健康養生】寒露時節「涼燥」當令,這三款養陰防燥的食養藥膳別錯過!
    此時節「涼燥」當令,如果秋分時沒有及早潤燥養生,此時可能會有皮膚乾裂、咽燥乾咳、痰中帶血絲等秋燥症狀。中醫認為,燥邪不僅會外襲傷肺,也會內傷脾胃,使胃津液減少。所以此時節養生重點在於養陰防燥、潤肺益胃,故應少吃辛辣、燻烤食物,多吃雪梨、香蕉、甘蔗、藕節、荸薺等果蔬,補充足夠的水和維生素,也可泡服石斛、玉竹水,煮食百合、蓮子、銀杏、粳米粥等。
  • 防秋燥 | 秋分潤肺正當時 ! 請收好這些養生妙招
    秋分,又稱「日夜分」或「宵中」,是秋季的第四個節氣,時值每年公曆9月22日至24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80°時。近日來,不少小夥伴會發現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惱人的症狀開始時不時「騷擾」自己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又分為「溫燥」和「涼燥」。前者見於初秋天氣尚熱或久晴無雨的時候;後者則開始於深秋天氣轉涼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