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有許多關鍵時期,其中就包括叛逆期,但千萬不要以為兒童的叛逆期是在初中、高中階段,其實2歲的兒童,也會經歷叛逆期。這時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父母說什麼,孩子就喜歡反抗,嚴重一點的甚至會開始摔東西,脾氣越來越壞。
事實上,所謂的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如果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千萬不要依著孩子的性子,否則長大後,很容易養成驕縱的性格。今後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在學習中,都容易吃虧,甚至會受到別人的不歡迎。
二歲其實也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不要盲目教育,更不要一味責罵孩子,而是要抓住關鍵期,對孩子積極引導。
2歲是給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時期」:
蒙特梭利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他是一位很有名的教育家,在他發現的三十多個兒童敏感期中,包括2歲的孩子,孩子從2歲開始,所經歷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多。小孩的注意力開始轉向周圍的事物,他們不停地摔東西,搞破壞,這是小孩探索外界的一個方法,父母要抓住關鍵時刻,不要選擇無所謂的態度。
家長可以為孩子制定一些規矩,讓他們按照規矩行事,不管是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還是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孩子2歲的時候,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把握好時機很關鍵。
2歲寶寶將經歷的敏感期:
兩歲時,孩子就會對自己的玩具產生佔有欲,當有小夥伴到家玩時,孩子就開始表現得不願與他們分享玩具,變得很「自私」,與先前的行為相反。
除了這些之外,孩子還會對自己的物品擺放有一定的規則,他們會強調某件物品必須放在一個位置,一旦離開了這個位置,心裡就亂了,以後孩子不會再去移動這件物品了。
兒童到了2歲時,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於是一切都要靠自己來完成,開始以自我為中心,但四肢發育還不夠健全,大腦思維也不夠活躍,所以當能力跟不上體力時,他們也會對自己發脾氣。
父母巧用這3招,孩子將來好管教
1、用繪本來幫助孩子們樹立規則意識
嬰兒在一歲左右,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通過簡單的繪本就可以理解一些道理。因此,父母可以用書中精彩的小故事讓寶寶接觸到最基本的規則。例如吃飯時,要用勺子或筷子吃飯,穿襪子再穿鞋等。
可在睡前給寶寶講故事,反覆地講給寶寶聽,幫助寶寶建立規則意識,並逐步地適應這些規則。比如《行為習慣繪本》,故事對孩子來說是獲取知識的捷徑。閱讀故事時,孩子很容易融入故事當中的人物中,故事主角的行為,會讓孩子想要進行模仿,從而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法則。
裡面的故事都是孩子們很感興趣的小故事,孩子們在故事中可以學會愛心、樂觀、友誼、自信、分享、勇氣、機智、親情、誠實、善良等十個重要品質。
而且插圖也很溫馨,採用的是手繪的方式,很符合孩子們對童話的想像,讓孩子們願意相信美好,從而改變他們的習慣,成為優秀的人。
2、根據具體問題之定規則
假如孩子不聽話,許多父母就會對孩子大喊:「你為什麼這樣不聽話?」這樣模糊不清,意圖不明的話,懵懂的寶寶是聽不懂得,根本不知道哪裡出了差錯。因此,在父母講完之後,寶寶還會繼續犯錯。孩子如果做錯了事,不聽父母的話,父母應該了解具體情況,抓住主要問題。
例如嬰兒吃飯時用湯匙敲打碗,父母就可以像這樣跟寶寶說:"寶寶,吃飯時不要敲打碗哦,敲打碗時,碗裡的飯就會濺出來,弄髒寶寶的衣服。假如把碗敲碎,碎片會扎在寶寶身上,會很疼哦"。如此,寶寶就會明白吃飯時不能敲碗,因為這是不安全的,可以改掉寶寶敲碗的不良習慣。
3、規矩定好了以後,全家人都要遵守這條規矩
很多家長發現,即使制定了規則,孩子還是不聽話,根本就不管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長要和孩子一起遵守規定。
舉例來說,媽媽不讓寶寶喝飲料,可爸爸卻趁寶寶不在的時候偷偷給媽媽買飲料喝,這樣父母就沒有執行規則,寶寶也會覺得其實家人制定的規則一點都不重要,根本不用遵守,所以就不執行了。規則一經制定,全家人都要跟著執行,寶寶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逐漸適應並養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