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爸媽巧用這3招,孩子日後好管教

2020-12-26 圖圖媽媽小課堂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有許多關鍵時期,其中就包括叛逆期,但千萬不要以為兒童的叛逆期是在初中、高中階段,其實2歲的兒童,也會經歷叛逆期。這時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父母說什麼,孩子就喜歡反抗,嚴重一點的甚至會開始摔東西,脾氣越來越壞。

事實上,所謂的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如果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千萬不要依著孩子的性子,否則長大後,很容易養成驕縱的性格。今後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在學習中,都容易吃虧,甚至會受到別人的不歡迎。

二歲其實也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不要盲目教育,更不要一味責罵孩子,而是要抓住關鍵期,對孩子積極引導

2歲是給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時期」:

蒙特梭利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他是一位很有名的教育家,在他發現的三十多個兒童敏感期中,包括2歲的孩子,孩子從2歲開始,所經歷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多。小孩的注意力開始轉向周圍的事物,他們不停地摔東西,搞破壞,這是小孩探索外界的一個方法,父母要抓住關鍵時刻,不要選擇無所謂的態度。

家長可以為孩子制定一些規矩,讓他們按照規矩行事,不管是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還是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孩子2歲的時候,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把握好時機很關鍵。

2歲寶寶將經歷的敏感期:

兩歲時,孩子就會對自己的玩具產生佔有欲,當有小夥伴到家玩時,孩子就開始表現得不願與他們分享玩具,變得很「自私」,與先前的行為相反。

除了這些之外,孩子還會對自己的物品擺放有一定的規則,他們會強調某件物品必須放在一個位置,一旦離開了這個位置,心裡就亂了,以後孩子不會再去移動這件物品了。

兒童到了2歲時,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於是一切都要靠自己來完成,開始以自我為中心,但四肢發育還不夠健全,大腦思維也不夠活躍,所以當能力跟不上體力時,他們也會對自己發脾氣。

父母巧用這3招,孩子將來好管教

1、用繪本來幫助孩子們樹立規則意識

嬰兒在一歲左右,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通過簡單的繪本就可以理解一些道理。因此,父母可以用書中精彩的小故事讓寶寶接觸到最基本的規則。例如吃飯時,要用勺子或筷子吃飯,穿襪子再穿鞋等。

可在睡前給寶寶講故事,反覆地講給寶寶聽,幫助寶寶建立規則意識,並逐步地適應這些規則。比如《行為習慣繪本》,故事對孩子來說是獲取知識的捷徑。閱讀故事時,孩子很容易融入故事當中的人物中,故事主角的行為,會讓孩子想要進行模仿,從而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法則。

裡面的故事都是孩子們很感興趣的小故事,孩子們在故事中可以學會愛心、樂觀、友誼、自信、分享、勇氣、機智、親情、誠實、善良等十個重要品質。

而且插圖也很溫馨,採用的是手繪的方式,很符合孩子們對童話的想像,讓孩子們願意相信美好,從而改變他們的習慣,成為優秀的人。

2、根據具體問題之規則

假如孩子不聽話,許多父母就會對孩子大喊:「你為什麼這樣不聽話?」這樣模糊不清,意圖不明的話,懵懂的寶寶是聽不懂得,根本不知道哪裡出了差錯。因此,在父母講完之後,寶寶還會繼續犯錯。孩子如果做錯了事,不聽父母的話,父母應該了解具體情況,抓住主要問題。

例如嬰兒吃飯時用湯匙敲打碗,父母就可以像這樣跟寶寶說:"寶寶,吃飯時不要敲打碗哦,敲打碗時,碗裡的飯就會濺出來,弄髒寶寶的衣服。假如把碗敲碎,碎片會扎在寶寶身上,會很疼哦"。如此,寶寶就會明白吃飯時不能敲碗,因為這是不安全的,可以改掉寶寶敲碗的不良習慣。

3、規矩定好了以後,全家人都要遵守這條規矩

很多家長發現,即使制定了規則,孩子還是不聽話,根本就不管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長要和孩子一起遵守規定

舉例來說,媽媽不讓寶寶喝飲料,可爸爸卻趁寶寶不在的時候偷偷給媽媽買飲料喝,這樣父母就沒有執行規則,寶寶也會覺得其實家人制定的規則一點都不重要,根本不用遵守,所以就不執行了。規則一經制定,全家人都要跟著執行,寶寶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逐漸適應並養成良好的習慣

相關焦點

  • 孩子要從多大開始立規矩?2歲才是「關鍵期」,巧用3招讓孩子變乖
    文/陪伴媽媽給孩子立規矩就是怕孩子長大之後不服從管教,「逼迫」父母實施棍棒教育。棍棒教育的弊大於利,很多家長都不願意採取。很多教育方法裡都逃脫不過給孩子立規矩制定規則,但是什麼時候開始立規矩最好呢?早了會不會抹殺孩子天性?
  • 2歲是給娃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巧用這4招,孩子長大少走彎路
    很多家長都忽視了從小給孩子立規矩,克制孩子的壞習慣,認為寶寶還小,不需要立規矩。實際上,當寶寶2歲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家長就要給寶寶立規矩了。現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們對孩子都很溺愛,對孩子是無條件地包容,哪怕孩子犯了錯也不會嚴厲批評,認為這才是真正愛孩子。
  • 幾歲給孩子立規矩好?不是1歲也不是2歲
    但是一說到給孩子立規矩,不少家長都會如臨大敵,聯想到一些不愉快的經歷。——大人明確表示這麼做不對,孩子完全不理會,還頂嘴。像這樣對峙,最後結局很可能是這樣的:大人怒氣衝衝,孩子撒潑打滾反抗,就是不願意乖乖聽話。面對這些衝突,不少媽媽也會陷入矛盾和懷疑:給孩子立規矩,和讓孩子快樂成長,哪個更重要?
  • 2~6歲給孩子立規矩,父母首先要注意這五點,否則說破嘴皮也沒用
    伯頓懷特教授表示,父母在孩子2歲的時候就要有立規矩的意識了,如果錯過最佳的時間,將會對孩子產生一生的糟糕後果。其實是孩子自己決定的在為孩子立規矩這件事上,教育專家基本上達成了共識:2~6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最好時間。這並不是信口開河,其實是和孩子自身的生理髮育有關係。
  • 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這4方面「使勁管」,孩子將來更出色
    在孩子成長期間父母總會對很多地方感到迷茫,例如1歲的孩子特可愛懂事,就像一個小天使一樣。過了2歲後,小天使便變成了小調皮鬼,無視父母的權威,挑戰父母的底線。尤其是孩子過了3歲後,自我意識感會越來越清晰,父母的很多話孩子都聽不進去,這是因為孩子已經步入到了性格形成關鍵期,腦部已經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識,內心深處產生了屬於自己的主見和想法。
  • 黃磊女兒9歲翻譯英文原著:抓住3個關鍵期,孩子發展事半功倍
    別人家8歲的孩子還在認單詞,她已經翻譯了人生第一本英文作品。別人9歲還在為背課文發愁,多多已經自編自演英文話劇,成為了小小「劇作家」。在電影《圓夢巨人》的首映禮上,多多甚至全程與大導演史匹柏進行全英文交流。毫不怯場,對話流暢。可能有人要說,這都是多多家庭條件好供出來的。
  • 孩子到了這個年齡,家長就該狠心立規矩,立得越晚,娃越不好管教
    為孩子制定規則,最好在3-6歲階段。畢竟,管教孩子最放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關鍵時期。在此階段,樹立規矩,讓他們養成這樣的習慣。孩子3歲可以學會把控好自己的睡覺時間,以後對於學習的情況也更好掌握。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玩遊戲的欲望,懂得看長期利益,不需要父母督促他們學習。這絕對是一個好習慣,可以讓孩子終生受益。
  • 青春期孩子難管?錯過「立規矩」最佳時期,孩子以後只會更難管
    所以妄想憑藉家長權威來壓制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不現實的,甚至常常引發悲劇。早早立規矩,才是避免解決"青春期孩子難管"的最佳手段那家長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解決青春期孩子難管這一問題呢?答案就是"立規矩",而且越早越好,最好能在3歲之前做到,否則拖得越晚,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大,效果也會越差,如果拖到青春期才給孩子立規矩,那就根本沒有效果了。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說明我們的老祖宗是非常懂得規矩的重要性的。
  • 孩子動不動就「撒潑打滾」,父母巧用這3招,比你講大道理更管用
    家長都抱怨,現在的孩子一點都不好管,說不好就開始撒潑打滾,不管什麼場合坐地下就開始大哭。很多娃娃都使用過這招,不給賣玩具——哭;不給糖吃——哭;不給看電視——哭。反正就是不隨著他的心意就是哭,認為哭就可以結解決一切。家長們也是用盡一切辦法,放任不管,再者就是生拉硬拽的帶回家。
  • 孩子為何秒變「小惡魔」各種拆家?抓住這4個關鍵期培養好性格
    我們常常把聽話的小孩子比喻成"小天使",把各種拆家調皮搗蛋的孩子稱為"小惡魔",但父母可知,天使變惡魔之路竟一步之遙,而這"一步之遙"還僅在於父母的一念之差,你對孩子的教育、陪伴用不用心,皆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
  • 孩子3歲前有「2個關鍵期」,父母若能把握住,娃長大後能少操點心
    而朋友的孩子能這麼的出色,其實都歸根於朋友對他的教育,朋友說到隨著孩子年紀不斷增長之後,大概到了三歲,就不會太去管教他。而在他三歲之前會更著重地去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專注度,而這兩項能力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 為什麼孩子三歲前會「記憶清零」?別急,孩子不記住2件事是好事
    對於已經當上爸媽的成年人,再讓他們回想起3歲以前發生的事情,可能很多人都會說: 都過去這麼多年了,能記得就是個「神人」。但為什麼對於剛3到4歲的孩子,也會忘記3歲前的記憶呢?「我家娃已經4歲了卻不記得3歲前的事,更詫異的是2歲時會背的三字經和古詩都給忘了!」「在我的印象中,孩子1歲時帶他去動物園,他不小心摔了一跤當時哇哇大哭,2歲時問他還記得,為什麼到3歲時記憶好像清零一樣,已經不記得之前摔跤的事情。」寶寶3歲前的記憶真的會自動消失嗎?
  •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有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心理師閨蜜告訴小敏,其實,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孩子長到3歲之後,他們慢慢出現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意識和性格了。等孩子年紀不斷增長,他們就會覺得自己長大了,可以和父母一樣了。對於這種情況,寶寶6歲之前,父母要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寶寶呢?
  • 孩子人生最要緊的三年,抓住關鍵期培養好習慣,將來爸媽會很省心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代代相傳,並不是全無道理。孩子三歲之前是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如果這個時期寶爸寶媽們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孩子將來的成長過程中,會讓孩子感到受益匪淺。等孩子長大了再告訴孩子道理,也不會太晚。太早對孩子進行教育,或者太晚對孩子進行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非常不利的。寶爸寶媽們對孩子進行及時教育,要抓住孩子人生中的前三年,前三年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如果寶爸寶媽們抓住了孩子關鍵期,對孩子實施的教育,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3歲的孩子懂個啥?別小看這前3年,孩子懂得的事情還真不少
    這也是為什麼不建議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父母的相處方式也會是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方式。3歲的孩子進入空間期,色彩的關鍵期3歲的孩子對空間格外的敏感,而且喜歡一些色彩鮮豔的東西,而且孩子還會進入語言敏感期。
  • 李玫瑾:18歲前,孩子的3個生日要重點過,過好了才有出息
    父母沒有給出的管教,終有一天社會和法律,會替父母補上這一課。李玫瑾教授:孩子在18歲前這3個生日要重點過,家長疏忽不得【一】「14歲生日」——犯大錯會被量刑在講座中,李玫瑾教授提到,14歲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年齡節點。
  • 孩子的臉上留下的永久的疤痕:家長別在該給立規矩的年紀給娃吃糖
    做父母的都該看看樂樂從小就是個性張揚的小孩,不聽管教,沒有規矩,經常對父母大喊大叫。但父母都認為這是小孩的性格,就從不給他立規矩,因此樂樂非常的自我為中心,常常欺負身邊的小朋友。樂樂剛升入小學後,就開始了他的調皮搗蛋,欺負同學,搶同學的東西,老師對此很是頭疼。
  • 3-7歲是成長關鍵期,父母在這4個方面「別鬆勁」,家長要知曉!
    現在許多家長為了孩子,都在費盡心思的教育,可是就算這樣仍有許多家長都在撓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還是許多家長最大的心願,可往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3-7歲是孩子成長發育的關鍵期,有許多孩子聰明與否,智商高低從小時候就能看得出來了。
  • 孩子比同齡人矮,不要急,抓住2個關鍵期,孩子也可以後來居上
    可親家特別固執,堅持說去試一試,說又不會有啥副作用,兒子兒媳沒有明確表態,只有張阿姨堅決反對,現在兩親家因為這事鬧得挺不愉快。家長想孩子長高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方法不對,努力也白費。想孩子達到理想身高,甚至是突破遺傳身高,首先要抓住2個關鍵期及時幹預。
  • 三歲多的孩子比兩歲多的還令人抓狂?溺愛還是管教?3點可行
    但他們開始有更強的自我意識,更加的積極捍衛「自我」,他們開始了從三歲的友善過渡到了三歲半以後的對著幹的狀態,尤其是針對媽媽。這就是《你的3歲孩子》一書中所描述的3歲半以後叛逆期孩子的行為特點,那麼3歲多孩子的叛逆期行為有什麼特點,背後的具體原因又是什麼,被折騰得頭疼不已的父母又該怎麼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