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多的孩子比兩歲多的還令人抓狂?溺愛還是管教?3點可行

2020-12-15 米朵的蘋果

在《媽媽去哪兒》中,梅婷三歲多的女兒快快不肯收拾玩具,惹得梅婷生氣,當場就威脅孩子:「媽媽現在就把這個玩具扔垃圾桶了,要是你還不收拾,我就扔掉第二個!」

結果快快更加激動了,拿起手中的玩具就猛砸家具。

這一幕是不是在我們的孩子身上也時常發生,跟三歲多的孩子比起來,兩歲多孩子的叛逆簡直可以用「可愛」來形容,因為他們大部分說話都還不利索,只會經常大聲喊「不、不要「來反抗,然後大哭一場。

進入三歲以後,孩子的語言能力和各方面的能力飛速發展。雖然他們依舊固執,依舊非常缺乏安全感。但他們開始有更強的自我意識,更加的積極捍衛「自我」,他們開始了從三歲的友善過渡到了三歲半以後的對著幹的狀態,尤其是針對媽媽。

這就是《你的3歲孩子》一書中所描述的3歲半以後叛逆期孩子的行為特點,那麼3歲多孩子的叛逆期行為有什麼特點,背後的具體原因又是什麼,被折騰得頭疼不已的父母又該怎麼處理呢?

一、3歲多孩子的叛逆特點

1、對著幹

蔣媽媽有一個三歲半的女兒,以前的女兒很聽話,愛撒嬌,說最愛媽媽。可是過了三歲,孩子就像變了一個樣,動不動就愛發脾氣。早上起床要哄很久,穿衣不喜歡的哇哇哭,亂扔衣服。以前能自己吃飯,現在很多時候都要大人一勺一勺地喂。去了幼兒園上課開始不專心,一點小事就跟小夥伴吵架。有時候蔣媽媽忍不住說女兒兩句,女兒就大聲地兇她:「我不愛你了。」這讓蔣媽媽很傷心。「我不知道該拿她怎麼辦了,嚴厲點吧,我怕她以後慢慢長大了會恨我,如果任由她這樣下去吧,我怕以後大了她的性格會越來越古怪。」

三歲孩子發脾氣,簡直讓父母火冒三丈,尤其是「明知故犯」,還心裡清楚父母不會拿他們怎麼辦,就一直挑戰爸媽的理智邊緣。

他們總想要打敗比自己厲害的人,首要徵服的對象就是媽媽,孩子與媽媽的關係總是會走向極端,要麼特別好,要麼特別壞,這一點在孩子四歲的時候表現得最明顯。

孩子惹媽媽發火的原因大概有兩種:

第一、明擺著跟媽媽作對

三歲半以反抗為最大的特徵。在媽媽看來,三歲半的孩子似乎成心和她過不去,沒有一點是讓她舒心的。並且很多原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吃喝拉撒睡,都成了孩子跟媽媽發生爭吵的原因。以前對孩子有用的方法,統統失效了。

第二、孩子馬上四歲了,媽媽認為很多事情他都該懂了,但是實際上不是如此。不好好吃飯,不喜歡睡午覺。

2、缺乏定性

很多媽媽都會吐槽自己三歲多的孩子:家裡來了客人,讓他出來跟客人打招呼,結果他害羞躲在大人後面,怎麼叫都不出來。等到和客人談論正好的時候,他非要大人關注他來跟他講話。出門也是,說好了出門要走路,答應得好好的,結果走到半路就要回家,不肯走非要抱。

三歲半的孩子另一個特徵就是缺乏定性,一會說東,一會又說西,一秒前害羞,下一秒勇敢。

和兩歲半的固執多變孩子的處理方式不同,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上的不穩定性家長更難把控,如果你對他百依百順可能還解決不了問題,處理不好反而可能會給自己添亂。

連作者都覺得帶三歲多到四歲的孩子出門絕對的是災難性的選擇,乾脆在書裡建議:出門時儘量不要帶孩子。

有趣的是,雖然倔強衝動,但是積極主動。開口說話晚的男孩,也會變得口齒流利。男孩容易出現戀母情結,比如想跟媽媽結婚。

二、為什麼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

1.缺乏安全感

幾乎處於每一個叛逆階段的孩子都會非常缺乏安全感,和兩歲多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要求一致性的來獲得安全感不同,3歲多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是因為他們開始有更強的自我意識,所以他要積極的捍衛自我,並以此減少情緒上的焦慮和不安。

為此他們也會非常的固執,讓媽媽誤以為他很自信,實際上固執只是因為他非常缺乏安全感,常常表現得焦慮、內向。

所以如果孩子三歲多的時候,還在吃手指頭或者抱著小被子不鬆手,你千萬不要強迫他改掉這些小毛病,因為這些小毛病可以幫她暫時緩解焦慮的情緒。

2.想支配外在的世界

焦慮的同時他們有著極強的意志力,總想要掌控外部的世界,積極的捍衛自我,以減少情緒上的焦慮和不安。於是他們經常會對父母發號施令,喜歡指揮別人。兩歲半的時候他們也很專橫,但卻不是有心的,三歲多的時候他們已經是有心的跟大人作對了。

許多媽媽這個時候都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挫敗感,尤其是以往對孩子管教很有一手的媽媽。

孩子跟父母對著幹的背後實際上是一場「權力遊戲」,孩子想要和父母平起平坐叫板的權利,爭一種「權威感」。

心理學家皮亞傑用「顏色跟形狀」的遊戲來判斷三歲寶寶的大腦認知跟行為之間的關係,測試人員發現對三歲的孩子來說,孩子面對一套規則的時候他們能準確執行,面對兩套規則他們就不會思考了。

反映在孩子身上效果就是:孩子的行為經常跟認知不符合,處於前邏輯時期的認知發展讓孩子對父母提出的規則表示贊同,但是又會受到自己情緒左右,兩者衝突時,就會出現出爾反爾、情緒容易爆發的行為。他們理解規則但是做不到,在大人眼裡就變成了挑戰權威。

所以孩子「明知故犯」行為,只不過是寶寶大腦發育到這一階段的特徵,下次看到孩子跟你對著幹,你可以這麼想:想刷存在感的小傢伙又跑出來了啊!

三、溺愛還是嚴格管教,從這幾點入手

一位媽媽感慨地說,現在教養孩子越來越不自信了,管了怕傷害,不管是溺愛,面對不斷成長變化的孩子,做父母的究竟怎麼做才是好呢?

《你的3歲孩子》一書提醒我們要記住一點,孩子的一些反常表現,也許恰恰是在告訴你他需要幫助。只需要耐心、細心和掌握一些常識,就能夠跟孩子健康成長。

1.不要改變和讓孩子屈服你

不管孩子什麼性格,不要強加幹涉試圖改變,不要試圖讓孩子屈服於你,作者認為,大多數孩子都是順毛驢。

第一、少用負面、責備的詞語和孩子溝通。

最理想的狀態是,你能運用一些技巧與孩子和平的愉快的度過一天,因此建議儘量少使用那些責備、負面的字眼。因為那樣容易讓孩子覺得沒有面子或者尷尬。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對孩子的好行為進行誇獎強化,而對壞行為加以忽視,就會慢慢消除那些壞行為。

經常聽到父母朋友說,"我們家的孩子是順毛驢,好好說怎麼著都行,逆著他,怎麼都不行。"如果想引導順毛驢性格的孩子讓他做事,作者建議,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誇獎強化,而對破壞行為加以忽視,就會慢慢消除那些破壞行為。

如果孩子就是不買帳怎麼辦,讓父母又氣又恨,那就索性嚴肅的告訴他們,爸爸媽媽也是有自己的忍耐極限的。

2、適度的引導他的需要。運用技巧轉移他的注意力。

三歲半的孩子經常橫衝直撞的搞破壞,這時候需要家長採取一些方法來正確引導他的行為。用得好有時候甚至可以瞬間改變孩子的情緒。

但是這個而引導要掌握在適度的基礎上,才能及時引導孩子的行為轉移注意力,比如當老師發現孩子們認真打造的積木要被人破壞掉的時候,及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他們因為積木垮下來瞬間產生失落的情緒。這可比他們兩歲多的時候要轉移注意力要難多了。

3、合理的管教方式

管教不是粗暴的懲罰,有些家長會強迫孩子必須按照自己說的去做,有些家長會溺愛放任孩子。有些家長會介於兩者之間,尊重孩子,具體事情引導孩子。

《你的3歲孩子》一書認為,不管父母採取什麼辦法,只要孩子對你的管教不逆反,就不用費盡心思去懲罰他,你就是正確的。偶爾處理不當也無關緊要。

作者建議,根據孩子不同的個性採取不用處理方法:

膽小的孩子就不要關黑屋子

隨和的孩子責備幾聲就好了

擔心失去心愛物品的孩子就不要收走他們

性格倔強的孩子就需要進行適度的體罰,打幾下屁股很平常。

但敏感脆弱的孩子,打屁股會讓他憤怒。

皮實的孩子打屁股有時候也沒用。

但最終,還是不要懲罰孩子。

此外,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不是好的管教方式。父母管教態度一致,教育孩子就會比較輕鬆。

孩子在三歲左右都會出現持續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這個反抗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心理學上稱「第一反抗期」。父母只要理解他們反抗只是為了要那一點點的能夠掌控的話語權,不用負面語言打擊他們,既有底線又能夠適度的引導他們轉移注意力,用對待順毛驢的方式來讓他們不良行為慢慢消失,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採取合適合理的管教方式,就能夠穩當的度過這個第一個反抗期。

其實對我來說,我的孩子馬上就要三歲了,半年後也會跨入第一反抗期。雖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作者所建議的那幾點,但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學會換位思考,三歲多的孩子其實遇到的困難不少,既然是正常的行為,那就尊重他們,合理的引導他們就好。

作為孩子第一要徵服的對象,做媽媽的壓力也不要太大,畢竟作者也說了,偶爾處理不當也不要苛責自己的養育水平,畢竟只要孩子對你的管教不逆反,就不要費盡心思的懲罰他們。

相關焦點

  • 育兒篇:一歲半至兩歲娃的日式餐桌禮儀管教
    1歲半至2歲的寶寶們,開始學會走路了,開始模仿大人說話了,開始動作靈敏自由移動了,開始調皮搗蛋使大人抓狂了,我們應當怎樣來養育這些剛剛開始懵懂的認識世界的任性娃娃們呢?讓孩子感受到就餐的樂趣是最重要的2歲,應該是寶寶們差不多完全適應了離乳食(輔食)而順利展開離乳(斷奶)的時期,但這其中,也還有孩子只要一吮吸母乳精神上就馬上得到滿足,這種情況的話,母乳吃到3歲也是完全沒關係的。但是,如果在這期間又懷了下一個寶寶,就需要馬上進行斷奶。
  • 「他還是個孩子」:父母對孩子「正面管教」,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因為孩子習慣將自己對他人的期待理解成一種命令,自己無須努力就能夠受到上帝的嬌寵,更重要的是,孩子們還認為,自己天生與眾不同。這就是家長溺愛的結果。2.家長的溺愛,源於過度的自戀前面說了,被寵壞的孩子,會成為熊孩子,那麼,為什麼家長會溺愛孩子呢?
  • 一個兩歲多孩子搶紅包的背後
    今天聽到一個朋友(小王)吐槽兩歲多孩子搶紅包的事情,挺無語的!小王的家庭群裡本來是六個人,她公公婆婆、她老公的哥哥嫂子,以及她們兩口子,偶爾大家都會在群裡發個紅包活躍下氣氛,聊聊天,發發孩子的視頻和照片,今天是公公的生日,更少不了發紅包了。
  • 被父母溺愛的孩子,長大以後到底有多慘!羅志祥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一味溺愛孩子的媽媽就是縱容犯。在事實面前還是少辯解兩句,這樣顯得會得體一點。羅志祥和媽媽的關係一直都非常好,15年前他的父親因病去世,就只剩下了他和媽媽兩個人,他經常還要參加各種活動節目,怕媽媽寂寞索性就帶著媽媽一起去參加,並且還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兩個人的親密合照。
  • 為什麼說寶寶2歲,是「可怕的兩歲」?建議家長看一看
    孩子進入兩歲以後,我感覺自己變成了一個「排雷兵」,害怕一不小心就可能觸碰到兩歲寶寶的爆點,接下來就是爆炸。兩歲寶寶的共同點,翻臉比翻書還快,每天「不要」、「我不」掛嘴邊。非常的固執甚至有一點自私,自己的東西誰都不能碰。
  • 為什麼三歲多孩子晚上還穿紙尿褲?怎麼幫孩子戒掉紙尿褲?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歷:我們孩子一歲多戒掉了尿不溼,但是晚上還要穿拉拉褲,兩歲多點拉拉褲也戒掉了。白天的尿不溼是在夏天的時候戒掉的,夏天孩子穿得少,而且就算是尿溼褲子,又好洗又好幹。每次孩子尿尿,我們就會給孩子說,想要尿尿就要和爸爸媽媽說,然後我們去衛生間。
  • 2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爸媽巧用這3招,孩子日後好管教
    2歲是給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時期」:蒙特梭利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他是一位很有名的教育家,在他發現的三十多個兒童敏感期中,包括2歲的孩子,孩子從2歲開始,所經歷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多。家長可以為孩子制定一些規矩,讓他們按照規矩行事,不管是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還是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孩子2歲的時候,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把握好時機很關鍵。
  • 溺愛和真愛,你以為的一字之差,孩子的人生卻天差地別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當年的神童魏永康,他兩歲就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四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八歲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並碩博連讀。可令人沒想到的是,如此神童卻被中科院勸退了,而造成這一切的卻是因為媽媽的溺愛。
  • 慣子如殺子溺愛只會害了孩子,西安孩子學畫畫哪裡好
    孩子不能一味遷就,必須要有一個能管得住他的人。」以嚴為愛,就是要對孩子嚴格管教,促使其奮發圖強,從而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這是對孩子的愛。反之,對孩子嬌生慣養,百依百順,這是所謂的溺愛。過分的寵愛,就會讓父母對孩子的愛變了質。每一個有恃無恐的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對過於溺愛的父母。
  • 按年齡段管教孩子的最好方法(家長必看)
    按年齡段管教孩子的最好方法下面開始分述兩歲---2歲前後的小壞蛋有多壞,我們都已經知道了。最突出的表現包括:「不」字當頭、打滾撒賴、一意孤行、佔有欲強、自私霸道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只是因為,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意願、意圖。但他們不懂得表達,甚至他們自己也不甚明白他們自己的意圖。
  • 7.溺愛孩子的人,往往最不接納孩子
    越溺愛孩子的人越不接納孩子的情緒,越做不到如其所是的允許。我們提到的允許不免讓人想到溺愛,但什麼是真正的允許?是無底線地給孩子自由?是啥都不管?是放養不設規矩?是泛濫的愛嗎?好像都不是。那天在一個媽媽群裡,大家討論得熱火朝天,有人說,放養好,孩子的天性要充分釋放;另有人以轉發的文章予以回擊:「今天你不管好你的熊孩子,明天社會給他教訓」管不管?管松點、少點還是管嚴點、多點?其實,這些問題不過是把我們引入了二元對立的思考模式中。
  • 17歲男孩不服管教,致其母死亡,倒下的那一刻「她」是多麼的絕望
    導語:13日,某小區一46歲居民死於家中,經初步調查,12日上午,徐某兒子楊某(男,17歲)因不服家庭管教,與母親發生爭吵,後在肢體衝突中致其母死亡。而且17歲是青春期,小孩的思想就像水一樣,水要往那邊流,如果不讓他流,阻斷他。沒有正確的引導,那麼就會洪水爆發。之所以殺母的新聞比較多,是因為父親比較有力量,這個大壩足夠高,小男孩砍爸爸還會有點畏懼權威,而且爸爸一般不管事,媽媽更操心點,不那麼煩,對孩子的教育控制會少一點。之前看到有個教育學家說,別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不動嘴是最好的方式。
  • 美國奶爸惡搞《冰雪奇緣》歌詞引兩歲女兒抓狂
    美國年輕奶爸故意唱錯動畫片的歌詞,兩歲女兒受刺激、高聲抗議,場面頗為搞笑。畫面中,美國密西根州24歲的年輕奶爸喬希(Josh Ankney)故意唱錯動畫片《冰雪奇緣》的歌詞,他兩歲的女兒如受刺激般異常激動、高聲抗議,場面頗為搞笑。《冰雪奇緣》自上映以來便在少兒群體中的人氣居高不下,其主題曲更是紅遍大街小巷。陪孩子一遍遍地觀影便成了奶爸必修課。然而,奶爸喬希就因厭煩了動畫片中的甜美女聲,搞怪十足地對著女兒大唱「你想去看雪人嗎?」(原曲為「你想去堆雪人嗎」)。
  • 是管教孩子還是毀掉孩子?教育的最大誤區千萬要注意
    你是在管教你的孩子,還是在毀掉你的孩子呢?錯誤的管教,有的時候就是在毀掉你的孩子。芳芳是個全職家庭主婦,從懷孕開始就在家安心養胎,生育之後也沒有再重返職場,安心在家帶孩子。大寶是個女兒,小時候見她的時候感覺乖巧懂事,是個文靜的小女生。我們家和芳芳家因為孩子年齡相仿,經常會一起出去玩。
  • 老人總袒護孩子怎麼辦?
    馨子媽媽說:最近婆婆來了,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好管教了,現在女兒對奶奶的親熱度,遠遠的超過我這個當媽的。晚上非要喊著跟奶奶睡,本來挺獨立的一個小姑娘,感覺越長越倒退,萬事都要奶奶張羅。嘉嘉媽媽說:從孩子生下來大部分都是婆婆在帶,可是孩子現在雖然5歲了,還是跟同齡的小朋友比起來,各方面表現的都好差。
  • 孩子成為「無用人」,都是溺愛惹得禍,認識3點培養優秀的孩子
    ,甚至孩子表現出來不尊重父母的情況,也會被父母找藉口說「他還小不懂事,等慢慢長大了就好了。」 當然大部分被寵溺的孩子,他們實際上還是偏向於享受,不懂得父母的付出只願意看爸爸媽媽為他們鞍前馬後做好一切。
  • 英國一女作家老公大了28歲,年齡比她母親還多兩歲,育有5個孩子
    雷比我大28歲,與我出生在不同的年代」,在接受採訪時,現年42歲的英國女作家吉利安·哈維說道。 但是,吉利安表示,儘管如此,她和丈夫還是相處得很好,與丈夫結婚是她人生中做得非常正確的一件事情。
  • 李玫瑾:18歲前,孩子的3個生日要重點過,過好了才有出息
    4歲成鋼琴神童,17歲卻犯罪入獄,星二代隕落的背後是父母溺愛李雙江是非常受觀眾歡迎的老一輩歌唱家,但晚年卻落了個「教子無方」的名聲。李雙江57歲老來得子,兒子李天一出生後,享受到了天倫之樂的李雙江,對於這個「寶貝疙瘩」很是寵溺。
  • 2~6歲給孩子立規矩,父母首先要注意這五點,否則說破嘴皮也沒用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伯頓懷特在書中將這個時期的孩子稱為「可怕的兩歲」,而上面這些表現就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常見的現象。他敏銳地指出,造成孩子出現「可怕的兩歲」的現象其實和父母的兩種行為脫不了關係,一種是溺愛,另一種就是不立規矩。
  • 給兩歲多的孩子買什麼玩具好?
    #給兩歲多的孩子買什麼玩具好#昨天在家長群有寶媽問:孩子兩歲多了,買什麼玩具呢?布娃娃有柔軟的感覺,可以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可以讓孩子跟布娃娃和毛絨玩具玩過家家的遊戲,讓他給娃娃梳頭、穿衣服、餵飯等,啟發孩子的想像力,讓孩子學會表達愛,學會關心他人,也能鞏固他的一些生活技能。其次,可以買一些積木等結構性遊戲材料。兩歲多的孩子,對物體的大小、形狀、顏色等有了一些了解和認識。因此,他會根據物品的形狀、顏色等特徵,把相應的構件放在對應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