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媽媽去哪兒》中,梅婷三歲多的女兒快快不肯收拾玩具,惹得梅婷生氣,當場就威脅孩子:「媽媽現在就把這個玩具扔垃圾桶了,要是你還不收拾,我就扔掉第二個!」
結果快快更加激動了,拿起手中的玩具就猛砸家具。
這一幕是不是在我們的孩子身上也時常發生,跟三歲多的孩子比起來,兩歲多孩子的叛逆簡直可以用「可愛」來形容,因為他們大部分說話都還不利索,只會經常大聲喊「不、不要「來反抗,然後大哭一場。
進入三歲以後,孩子的語言能力和各方面的能力飛速發展。雖然他們依舊固執,依舊非常缺乏安全感。但他們開始有更強的自我意識,更加的積極捍衛「自我」,他們開始了從三歲的友善過渡到了三歲半以後的對著幹的狀態,尤其是針對媽媽。
這就是《你的3歲孩子》一書中所描述的3歲半以後叛逆期孩子的行為特點,那麼3歲多孩子的叛逆期行為有什麼特點,背後的具體原因又是什麼,被折騰得頭疼不已的父母又該怎麼處理呢?
一、3歲多孩子的叛逆特點
1、對著幹
蔣媽媽有一個三歲半的女兒,以前的女兒很聽話,愛撒嬌,說最愛媽媽。可是過了三歲,孩子就像變了一個樣,動不動就愛發脾氣。早上起床要哄很久,穿衣不喜歡的哇哇哭,亂扔衣服。以前能自己吃飯,現在很多時候都要大人一勺一勺地喂。去了幼兒園上課開始不專心,一點小事就跟小夥伴吵架。有時候蔣媽媽忍不住說女兒兩句,女兒就大聲地兇她:「我不愛你了。」這讓蔣媽媽很傷心。「我不知道該拿她怎麼辦了,嚴厲點吧,我怕她以後慢慢長大了會恨我,如果任由她這樣下去吧,我怕以後大了她的性格會越來越古怪。」
三歲孩子發脾氣,簡直讓父母火冒三丈,尤其是「明知故犯」,還心裡清楚父母不會拿他們怎麼辦,就一直挑戰爸媽的理智邊緣。
他們總想要打敗比自己厲害的人,首要徵服的對象就是媽媽,孩子與媽媽的關係總是會走向極端,要麼特別好,要麼特別壞,這一點在孩子四歲的時候表現得最明顯。
孩子惹媽媽發火的原因大概有兩種:
第一、明擺著跟媽媽作對
三歲半以反抗為最大的特徵。在媽媽看來,三歲半的孩子似乎成心和她過不去,沒有一點是讓她舒心的。並且很多原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吃喝拉撒睡,都成了孩子跟媽媽發生爭吵的原因。以前對孩子有用的方法,統統失效了。
第二、孩子馬上四歲了,媽媽認為很多事情他都該懂了,但是實際上不是如此。不好好吃飯,不喜歡睡午覺。
2、缺乏定性
很多媽媽都會吐槽自己三歲多的孩子:家裡來了客人,讓他出來跟客人打招呼,結果他害羞躲在大人後面,怎麼叫都不出來。等到和客人談論正好的時候,他非要大人關注他來跟他講話。出門也是,說好了出門要走路,答應得好好的,結果走到半路就要回家,不肯走非要抱。
三歲半的孩子另一個特徵就是缺乏定性,一會說東,一會又說西,一秒前害羞,下一秒勇敢。
和兩歲半的固執多變孩子的處理方式不同,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上的不穩定性家長更難把控,如果你對他百依百順可能還解決不了問題,處理不好反而可能會給自己添亂。
連作者都覺得帶三歲多到四歲的孩子出門絕對的是災難性的選擇,乾脆在書裡建議:出門時儘量不要帶孩子。
有趣的是,雖然倔強衝動,但是積極主動。開口說話晚的男孩,也會變得口齒流利。男孩容易出現戀母情結,比如想跟媽媽結婚。
二、為什麼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
1.缺乏安全感
幾乎處於每一個叛逆階段的孩子都會非常缺乏安全感,和兩歲多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要求一致性的來獲得安全感不同,3歲多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是因為他們開始有更強的自我意識,所以他要積極的捍衛自我,並以此減少情緒上的焦慮和不安。
為此他們也會非常的固執,讓媽媽誤以為他很自信,實際上固執只是因為他非常缺乏安全感,常常表現得焦慮、內向。
所以如果孩子三歲多的時候,還在吃手指頭或者抱著小被子不鬆手,你千萬不要強迫他改掉這些小毛病,因為這些小毛病可以幫她暫時緩解焦慮的情緒。
2.想支配外在的世界
焦慮的同時他們有著極強的意志力,總想要掌控外部的世界,積極的捍衛自我,以減少情緒上的焦慮和不安。於是他們經常會對父母發號施令,喜歡指揮別人。兩歲半的時候他們也很專橫,但卻不是有心的,三歲多的時候他們已經是有心的跟大人作對了。
許多媽媽這個時候都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挫敗感,尤其是以往對孩子管教很有一手的媽媽。
孩子跟父母對著幹的背後實際上是一場「權力遊戲」,孩子想要和父母平起平坐叫板的權利,爭一種「權威感」。
心理學家皮亞傑用「顏色跟形狀」的遊戲來判斷三歲寶寶的大腦認知跟行為之間的關係,測試人員發現對三歲的孩子來說,孩子面對一套規則的時候他們能準確執行,面對兩套規則他們就不會思考了。
反映在孩子身上效果就是:孩子的行為經常跟認知不符合,處於前邏輯時期的認知發展讓孩子對父母提出的規則表示贊同,但是又會受到自己情緒左右,兩者衝突時,就會出現出爾反爾、情緒容易爆發的行為。他們理解規則但是做不到,在大人眼裡就變成了挑戰權威。
所以孩子「明知故犯」行為,只不過是寶寶大腦發育到這一階段的特徵,下次看到孩子跟你對著幹,你可以這麼想:想刷存在感的小傢伙又跑出來了啊!
三、溺愛還是嚴格管教,從這幾點入手
一位媽媽感慨地說,現在教養孩子越來越不自信了,管了怕傷害,不管是溺愛,面對不斷成長變化的孩子,做父母的究竟怎麼做才是好呢?
《你的3歲孩子》一書提醒我們要記住一點,孩子的一些反常表現,也許恰恰是在告訴你他需要幫助。只需要耐心、細心和掌握一些常識,就能夠跟孩子健康成長。
1.不要改變和讓孩子屈服你
不管孩子什麼性格,不要強加幹涉試圖改變,不要試圖讓孩子屈服於你,作者認為,大多數孩子都是順毛驢。
第一、少用負面、責備的詞語和孩子溝通。
最理想的狀態是,你能運用一些技巧與孩子和平的愉快的度過一天,因此建議儘量少使用那些責備、負面的字眼。因為那樣容易讓孩子覺得沒有面子或者尷尬。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對孩子的好行為進行誇獎強化,而對壞行為加以忽視,就會慢慢消除那些壞行為。
經常聽到父母朋友說,"我們家的孩子是順毛驢,好好說怎麼著都行,逆著他,怎麼都不行。"如果想引導順毛驢性格的孩子讓他做事,作者建議,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誇獎強化,而對破壞行為加以忽視,就會慢慢消除那些破壞行為。
如果孩子就是不買帳怎麼辦,讓父母又氣又恨,那就索性嚴肅的告訴他們,爸爸媽媽也是有自己的忍耐極限的。
2、適度的引導他的需要。運用技巧轉移他的注意力。
三歲半的孩子經常橫衝直撞的搞破壞,這時候需要家長採取一些方法來正確引導他的行為。用得好有時候甚至可以瞬間改變孩子的情緒。
但是這個而引導要掌握在適度的基礎上,才能及時引導孩子的行為轉移注意力,比如當老師發現孩子們認真打造的積木要被人破壞掉的時候,及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他們因為積木垮下來瞬間產生失落的情緒。這可比他們兩歲多的時候要轉移注意力要難多了。
3、合理的管教方式
管教不是粗暴的懲罰,有些家長會強迫孩子必須按照自己說的去做,有些家長會溺愛放任孩子。有些家長會介於兩者之間,尊重孩子,具體事情引導孩子。
《你的3歲孩子》一書認為,不管父母採取什麼辦法,只要孩子對你的管教不逆反,就不用費盡心思去懲罰他,你就是正確的。偶爾處理不當也無關緊要。
作者建議,根據孩子不同的個性採取不用處理方法:
膽小的孩子就不要關黑屋子
隨和的孩子責備幾聲就好了
擔心失去心愛物品的孩子就不要收走他們
性格倔強的孩子就需要進行適度的體罰,打幾下屁股很平常。
但敏感脆弱的孩子,打屁股會讓他憤怒。
皮實的孩子打屁股有時候也沒用。
但最終,還是不要懲罰孩子。
此外,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不是好的管教方式。父母管教態度一致,教育孩子就會比較輕鬆。
孩子在三歲左右都會出現持續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這個反抗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心理學上稱「第一反抗期」。父母只要理解他們反抗只是為了要那一點點的能夠掌控的話語權,不用負面語言打擊他們,既有底線又能夠適度的引導他們轉移注意力,用對待順毛驢的方式來讓他們不良行為慢慢消失,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採取合適合理的管教方式,就能夠穩當的度過這個第一個反抗期。
其實對我來說,我的孩子馬上就要三歲了,半年後也會跨入第一反抗期。雖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作者所建議的那幾點,但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學會換位思考,三歲多的孩子其實遇到的困難不少,既然是正常的行為,那就尊重他們,合理的引導他們就好。
作為孩子第一要徵服的對象,做媽媽的壓力也不要太大,畢竟作者也說了,偶爾處理不當也不要苛責自己的養育水平,畢竟只要孩子對你的管教不逆反,就不要費盡心思的懲罰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