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味中藥在書畫裝裱中的妙用 我在國博修文物

2021-02-12 北京中醫藥大學岐黃研途

   中國醫藥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中藥不僅在醫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應用於書畫裝裱,其能幫助書畫抵抗外界的侵襲和歲月的洗禮,使書畫保存久遠,為世人珍愛。

   比如,在書畫修復裝裱制糊時,加入中藥不僅能使裝裱後的書畫粘性增加,而且具有脫水、防潮、避蟲等功效。裱畫依賴漿糊的粘性,漿糊用得恰到好處,書畫在捲起和舒展時都會平滑柔軟。

   本文就來說說八味中藥在書畫修復裝裱中的應用。

【八味中藥】

 1.白芨


白芨制糊,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南北朝時期,醫學家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曰:「(醫)方可亦稀,可以做糊。」可知,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就有人用白芨制糊了。白芨的主要化學成分為粘性質的、俗稱的「白芨液」,約佔55%,並含有澱粉及揮髮油等。白芨其性苦平,不腐紙素。

2.明膠


明膠是一種從動物結締或表皮組織的膠原部分水解出來的蛋白質,具有許多優良的物理及化學性質,如形成可逆性凝膠、黏結性、表面活性等,也可食用。對紙質沒有傷害。

3.白礬


白礬也稱「明礬」,是白色半透明塊狀物,化學成分為含有結晶水的硫酸鋁鉀,以其純淨、透明度高為優味酸,性寒。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礬有四性:酸苦湧洩,酸澀而收,收而燥溼,解毒之性。」白礬用於製漿,有防腐、解毒、殺蟲、收斂、燥溼之性。

4.黃蠟


黃蠟石屬矽化安山巖或砂巖,主要成份為石英,油狀蠟質的表層為低溫熔物,韌性強,摩氏硬度為6.5~7.5。據明周嘉胄《裝潢志》載:「碑帖冊頁之偉觀而能歷久無患者,功系硬殼。工倍料增,不敢厚望於裝者。餘裝有碑帖百餘種,冊頁十數種,皆手制硬殼。糊用白芨、明膠,少加乳香、黃蠟、又用花椒、百部煎水投之……」可見黃蠟等藥物製成的漿糊,做碑帖、冊頁的硬殼,待乾燥後,既能防蛀,又堅硬,而且由於用了黃蠟,幹後用砑畫石頭砑平,既光潔又美觀,可永無蠹蝕脫落等患。」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論裝背裱軸》中提出:「汧國公家背(褙)書畫,少入蠟,要在密潤,此法得宜。候陰陽之氣以調適,秋為上時,春為中時,夏為下時。暑溼之時不可用。「加入黃蠟可使書畫紙素緊密、堅挺和防潮作用,減輕潮氣對書畫的侵蝕。

5.鹼


這裡用到的是食用鹼,呈固體狀態,色潔白,易溶於水。鹼的運用可以軟化紙張纖維,降低酸性物質。

6.皂角


皂角質硬,氣微,有刺激性,味辛辣。性溫、味辛含有酚性成分、生物鹼。宋代大書畫家、裝裱大師米芾在《畫史》中亦載:「淋洗舊畫,尤為經心。用皂莢水浸過再以清水洗上幾遍,務使紙墨不動而垢盡去。」可以看出古時多用皂莢洗除古舊字畫上的黴汙。在製漿中運用皂角最大的功效是穩色、防蟲。

7.茅香


茅香又名香草,性甘寒。茅香根狀莖幹燥後具香氣,製漿中有防蟲蛀的功效。

8.藿香


藿香味辛,性微溫。藿香的化學成分中含有藿香酮,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在書畫相對不穩定的條件下可以抑制黴菌的滋生,也有其防蟲的功效。

【書畫裝裱中的應用】

漿糊是書畫裝裱優劣成敗的關鍵,是裝裱中用到的最主要的粘合劑之一。製漿糊的原料應該是除去麥皮、麵筋和燥性的澱粉。據研究分析,澱粉中的麵筋是裱件上發生黴變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澱粉一定要去除麵筋,這是至關重要的步驟,切不可省略。現在市場上已有售小麥澱粉,純度高、含麵筋少,可用來直接制糊,可免洗粉之煩。


  在熬製中藥和製漿時,一般選用蒸餾水。之所以用蒸餾水是因為水的情況複雜,水質會直接影響制糊的效果,蒸餾水不含酸鹼,是純淨的中性軟水。古書《後山談叢》中有「寒食麵、臘月雪為糊」句,即明示了古人在制糊選料時的謹慎態度和對水的重視。

  八味中藥製漿不僅能延長書畫的壽命,而且對紙質本身也能起到降低酸性物質,減緩紙張老化的功效。我國書畫和裝裱中主要用的是宣紙,因產於安徽宣州而得名,以青檀皮為主要原料。隨著時間的流失,紙張會逐漸發黃、變脆,滋生黴菌,這些都與紙張中酸性物質有著重要的關係,酸能腐蝕紙張,使紙張性能惡化。國家檔案局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制定的《文件用紙耐久性測試法》,測試發現,漿糊中的中藥成分能夠降低紙張的酸性物質。從而使紙張能夠健康的保存和利用。筆者還對常用的裝裱材料如錦綾、棉綾、絹等材料進行了試驗,用中藥漿糊託裱後粘性大,可逆性強,耐久不容易腐爛。

【其他妙用】

1.全色時替代膠礬水

   殘舊書畫一經衝洗接裱,即可調兌顏色,根據原作的藝術特點,以筆補全殘缺,使之復原,便為「全色」。傳統在進行全色前要在破損殘缺的地方罩上一層膠礬水,使顏色不擴散洇染周圍畫意,隔離覆被紙,鎖住水分。在熬製的中藥水中,有兩種成分可以替代單一的膠礬水,而且中藥水本身的功效和成分更能保護局部破損的紙張。要注意的是,因為中藥水本身帶有顏色,全色之人一定要把握局部顏色與整體顏色的和諧。此外,在全色後,為了防止脫色、落墨,也可在畫上罩一層中藥水,以固定色墨,但因為其含有顏色,一定要用蒸餾水稀釋,使用也只限於古舊書畫。

 

2.紙張做舊染色

  古人對古舊的絹本字畫,必須用黃土染成的託紙來襯託,這樣字畫的神氣和顏色顯得清爽,看上去很美觀,且經歷的時間越長,就越美妙。現在,託舊畫心就要調配染色紙,一般都是淺色的,如常用的淡灰色的紙,就是用墨稍加赭石、藤黃染之。藤黃裡稍加赭石染出的紙,也很容易被採用。在工作中所需要的託心紙很多,想要一些特殊色調的畫心,就可當時調色刷染。熬製的中藥水本身帶有淡焦茶色,可做染紙色的底色,跟據畫心色調的不同再加以國畫顏料調劑,染成需要的裝裱色紙,同時使紙張增加本身的抵抗力。需要注意的是,中藥水不可染舊紙,舊紙由於抗拉力強度小,纖維氧化等諸多影響,忌浸水染色再用。中藥水中含有膠和礬,能增強抗水力,減少伸縮性,還能防止染出的綾絹、紙料出現花斑。但是在染色的中藥水中礬的量不能過多,不然時間長了,染色的紙絹上會結晶析出白霜。

 

3.裝配天地杆

  天地杆經年日久,最常見的疾患是地杆軸與包紙裂口、折川紙與地杆的開裂現象,以至畫幅變形、走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古法粘經書,以楮樹汁和白芨,飛面調糊,接紙永不脫解,過於膠漆。」我們也可在熬製的中藥漿糊中加大白芨的用量,增加粘度來粘川,包裹天地杆,可使其長久地保持裱件不裂口、不變形。


參考文獻:

1. 謝友生:《書畫裝裱技法》,人民日報出版社,1981年2月

2. 夏東波:《藥物與書畫裝裱》中藥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

3. 江蘇新醫學編:《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4月

4. 《中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研究》

5. 馮增木:《中國書畫裝裱》,山東藝術出版社,2008年6月

(本文節選自國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配圖除特別說明外,攝影均為周子傑。)






相關焦點

  • 巧用書畫裝裱治療破損書畫
    書畫裝裱不僅能讓書畫變得美觀,也可以「治療」已破損的書畫。尤其是流傳至今的古書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即便是近現代乃至當代的書畫作品,如果保存不當,造成的損失也很大。什麼樣的書畫需要修復,一般修復需要哪些步驟?平常人家中要如何保存書畫,才能更好起到保護作用呢?對此,記者專訪了廣東省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副研究員李濤。
  • 南宋人如何裝裱書畫
    唐 孫過庭 書譜 圖中可見,在重新裝裱時部分鑑藏印被裁去 原標題:南宋人 如何裝裱 書畫   宋人周密《齊東野語》中有《紹興御府書畫式》一節,記述了南宋宮廷裝裱歷代書畫名跡的規範和要求。
  • 淺談書畫裝裱用紙
    前言對中國書畫紙張研究過程中,越來越發現其中的奧妙無窮,什麼工藝用什麼紙張,儘管各個筆者所言不同,但都有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讓中國的紙質文物得到完美的保存。摘要書畫是指中國的書畫藝術,書畫紙是書畫藝術的載體,在悠久的歷史中,書畫紙上大放光彩的藝術作品不斷湧現。
  • 過硬裝裱工藝為古書畫「護航」
    原標題:《清明上河圖》曾裝裱出錯,琉璃廠老師傅為驢「接」腿才把名畫接順  過硬裝裱工藝為古書畫「護航」(附照片)  近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圖》曾因某位粗心的裝裱師疏忽接錯段落一事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 裱以糊就——淺談書畫裝裱中的漿糊
    裱畫的工序中有一個步驟是裝裱者首先要掌 握的,也是裝裱中最關鍵的環節之一,這就是打漿 糊。漿糊的製作和運用,在裝裱過程中佔據著十分 重要的位置,可以這樣講,裱件的質量如何,很大程 度上取決於漿糊的運用,人們關注的怎樣使裱件既 黏合牢固又柔軟平整,且能防蟲、防黴。就包括漿糊 的製作與運用兩方面。
  • 廣宗裝裱修復技藝:讓破舊書畫煥然一新!
    廣宗裝裱修復技藝:讓破舊書畫煥然一新!裝裱工藝歷來被視為書畫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裝裱不僅能裝飾書畫作品,還能保護畫心,便於展示和保存。書畫裝裱匠人用自己的手藝將時間留住,讓書畫古籍的生命得以延續。近日,記者來到廣宗縣裝裱修復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李巧英的工作室,探訪了破舊古書畫經過20餘道繁雜工序後煥然一新的古老技藝。
  • 書畫修復|上博五大工序「絕活」多,男會針線,女會鋸木
    上海博物館的書畫裝裱與修復一直傳承有緒,從建館之初就匯聚了一批蘇幫、揚幫的古畫修復高手,對於各個流派的取長補短,才形成現在上海博物館書畫裝裱與修復的風格特徵。上博也走出來了不少書畫裝裱與修復名家,如曾修復《女史箴圖》的邱錦仙。上海博物館當下的書畫裝裱與修復的發展狀況與古畫修復要求是怎樣的?「畫郎中」在修復中都做些什麼?
  • 日本書畫的裝裱藝術
    日本的書畫裝裱技術來源於中國唐宋時期,日本藝人極其珍視,並將其保留至今,受其啟發,他們又想出更多的方法來應對柔軟的紙和絹,不僅可以平整的懸掛起來,更賦予了這些作品華貴典雅的美感。由於中國不再常用這種裝裱形式,從而逐漸形成了日本的特色。
  • 收藏 | 書畫裝裱款式大全
    裝裱也叫「裝磺、「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即以各種綾錦紙絹對古今紙絹質地的書畫作品進行裝裱美化或保護修復。在宣紙和絹素上所作的書畫,因其墨色的膠質作用,畫面多皺摺不平,易破碎,不便觀賞、流傳和收藏。
  • 手工書畫裝裱是如何煉成的,一人簡說
    我是一人。手工書畫裝裱,是一件技術含量很高的行業。裝裱也叫「裝磺,「裝池」,「裱背」等等,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碑帖)的技術。裝裱是一份非常苦的工作。手工裝裱對中國傳統書畫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工作。
  • 三分書畫七分裝裱,書畫和裝裱都離不開一樣東西,它就是——宣紙
    古人曾謂:「裝潢者,書畫之司命也」、 「三分畫七分裱」,透過書畫精良裱褙師傅的巧手,使珍奇書畫,透過細心得體的託襯裝裱,更能彰顯作品的高雅與價值。書畫和裝裱都離不開一樣東西,它就是——宣紙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宣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傑出代表,具有質地綿韌、不蛀不腐等特點,為水墨暈章、氣韻生動的書畫多樣性提供了物質保障,推動了中國書畫藝術事業的發展,書畫藝術作品依靠宣紙流芳於世。
  • 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少白湯發周先生談中國書畫裝裱的稱謂演變
    中國書畫裝裱作為一種技藝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被使用最多的關於書畫裝裱的名詞是「裝潢」。我們從流傳至今的歷代裝裱的形式來看,「裝潢」應為一定材質的添加物,起到對原物保護和展觀方便的作用。「裝潢」作為一個名詞,從歷史上記載的文獻看,是用於書畫的。
  • 26位修復師200萬件文物「文物醫生」為何奇缺?
    《我在故宮修文物》掀起了「文博熱」:螢屏上,「文物醫生」用匠心和妙手演繹「化腐朽為神奇」的絕活,細膩展現中華文明的精妙;螢屏外,原本冷門的文物修復師成為受關注的職業。上海的文物修復人才現狀如何?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曾透露,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前往故宮報名參加文物修復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有一年原計劃招收88名新員工,結果報名者竟然多達4萬餘人。其實,雖然靠著一部紀錄片紅到「出圈」,可文物修復的春天遠未到來。
  • 字畫裝裱:書畫裝裱款式大全,8種款式要了解
    原裱:把新畫好的畫按規範的裝裱程序進行裝裱。揭裱:對原裱不佳或是由於管理收藏保管不善,導致書畫發生空殼脫落、受潮發黴、糟朽斷裂、蟲蛀鼠咬等現象的傳世書畫及出上書畫進行裝裱。
  • 用石花菜做漿糊裝裱書畫
    鑽研多年重拾石花菜裝裱技藝    懂行的人知道,羅偉軍之所以厲害,不僅僅是他嫻熟的裝裱技藝,而是他竟然重拾「廣東特技」:用石花菜作漿糊裝裱書畫。    羅偉軍告訴記者,裝裱修復技藝是一門為書畫藝術「保駕護航」的傳統技藝,南北裝裱工藝的差異往往集中在漿糊的使用上,而漿糊是各家的「獨門絕技」,目前裝裱行當普遍利用麵粉處理後製作漿糊,比如他就通過手工洗筋去掉雜質和蛋白質含量的無筋面作漿糊,不易長黴生蟲。    裝裱界有廣東用石花菜做漿糊裝裱一說。
  • 淄博書畫裝裱業現狀調查與發展思考
    細心活兒、耐心活兒、良心活兒——淄博書畫裝裱業現狀調查與發展思考□劉小龍對於一個書畫愛好者、創作者和收藏者來說,免不了經常與「書畫裝裱」打交道。俗語講「三分畫,七分裱」,即充分說明了裝裱對提升書畫作品審美品位和價值的重要性。
  • 美院油畫研究生搶分書畫裝裱市場一杯羹
    「隨著書畫收藏和家居裝飾行業的升溫,廣東的裝裱市場近幾年也在迅猛發展。據保守估測,目前一年市場總量已超過20億元。而我們的目標,就是以苦練多年得來的精湛技藝攔腰殺入,從中分走一杯羹。」「記得當時我和朋友走進學校附近的一家裝裱店,馬上就被店裡一位正在工作中的職業裝裱師那一手麻利嫻熟的動作所吸引,」回憶起當初那個場景,林友至今仍歷歷在目,「儘管和真正的藝術行業相比,裝裱是一個非常邊緣的產業。然而,在我第一次看到它的生產場景時,就萌發出了一種急切希望參與進去的衝動。當時我就想,裝裱師實為書畫藝術的美容師。
  • [走基層]書畫裝裱師:與糨糊打交道的人不「搗糨糊」
    然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一群與糨糊打交道的人,雖然總是要在工作中把糨糊搗來搗去,但做事絕不馬虎,這就是裝裱師,他們對於書畫收藏以及鑑別的經驗,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走進朵雲軒的裝裱工作室,一股糨糊味道撲面而來。一般人只要呆個幾分鐘就會不習慣,但裝裱師鬱德興卻因為全神貫注的在託裱書畫,而絲毫沒有感到有人進來。作為業內赫赫有名的書畫裝裱師,鬱德興在日常還是非常低調,即使在網際網路信息發達的今天,你在百度輸入「裝裱+鬱德興」,也沒有任何的相關信息。
  • 《書畫鑑賞彙編》:裝裱前的塗礬處理
    至於裝裱嘛……看這厚厚的顏料顆粒,如果泡水膠化掉會有啥後果?為避免此類可能會使書畫毀於一旦的風險,裝裱師於裱褙前會先在畫心上塗刷一層礬水來固色。一部著名的中國繪畫範本對此有如下說法:「如果在絹本作品上施石青或硃砂之類的厚重顏料,那麼在畫作裝裱時就會有顏色脫落的風險。因此,在這些著色之處應當先用輕礬水(中文稱礬水,日文發音為dosa)處理一過。
  • 裝裱書畫:為什麼要用傳統漿糊,而不用膠膜機裱?
    書畫裝裱是我國獨有的一種裝潢工藝,它是隨著國畫和書法藝術的發展而產生的,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後來隨著書畫裝裱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在書畫作品四周鑲嵌綾絹等絲織品裝飾外緣,並在背面託紙使其加固定型的完整裝裱工藝。經過裝裱後的書畫作品平整堅挺,易於舒捲張掛,且方便收藏和流傳。同時,裝裱工作者根據書畫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構思品式、搭配鑲料,使裝裱藝術所具有的造型美、結構美和裝飾美與書畫作品有機結合,達到珠聯璧合的效,作品也因此得到烘託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