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傷的時候,到廚房去》,今年讀過的最喜歡的書之一。推薦給了不少人,其中有人反饋說,讀不下去。
的確,這本書講了三個極其平淡、甚至稱不上是故事的故事:嫁到美國的菲律賓人莉莉亞,不得不照顧因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菲爾達每日被無病呻吟的母親無情使喚和責罵;馬克意外痛失愛妻後一蹶不振,喪失了生活的力氣。三個悲慘的人生。
其實對普通讀者而言,評價一部小說的標準無非是,有沒有產生共鳴。這本書並不有趣,但我讀到了共鳴。我與這三個可憐人一樣,面對生活裡難以避免的失望、困惑、焦慮甚至恐懼,我們都能夠在廚房裡找到慰借。在這個通常有些擁擠的空間裡,通過與食物相處,內心獲得救贖。正如書裡說的:
地球的中心並不是個巨大的鐵球,而是一個個家庭裡的一個個廚房。
某個地球的中心
開始以為,這一本也跟很多小說一樣,看似毫無關聯的幾個主人公最終會進入同一個故事。然而並不是。這三個身處不同國家和不同故事之中的人物,唯一的交集是,他們於同一天分別在不同的地方選擇了同一本書。
這本書叫《舒芙蕾蛋糕》,初版印刷於1841年,書名下面有一行小字:最大的失望。三個人都被這行小字吸引,隱約覺得這就是自己命運的影射。於是他們把這本書帶回家,並且開啟了與舒芙蕾之間的漫長而其樂無窮的鬥爭。
我此前從未聽說過舒芙蕾,大約與它的特性有關。舒芙蕾這個詞來源於法語「Soufflé」,意為充氣、發起。將蛋白分離出來打至溼性發泡,再混合加入蛋黃和調味食材的麵糊烘焙。加熱時打發的蛋清高高膨起,但膨脹的蛋白泡沫非常脆弱,所以在出爐後的短時間內便會塌陷。提供舒芙蕾的餐廳一定是分秒必爭送上餐桌,那麼我沒有在烘焙店看到過舒芙蕾也是自然的了。
一塊舒芙蕾就像是一個美麗而善變的女人,沒人能猜出她的心情。沒有哪本書會記下它的秘密。沒有人會說,在二十五分三十秒時將它取出。沒有烤箱能達到恰到好處的溫度。每個廚師都是一遍又一遍地操作,才發現自己最佳的舒芙蕾秘方。每個人都是在一遍一遍地去做,直到把烤碗和烤箱用得破舊,在一場漫長的鬥爭後才做出了最好的舒芙蕾蛋糕。
我做舒芙蕾蛋糕可以說從來沒有成功過(都不太好看),也沒有失敗過(都不難吃),並依然樂此不疲。有時候突然想吃甜食了,就去做舒芙蕾:3個蛋清用30克砂糖打發;1個蛋黃加60克牛奶打散,篩入40克低筋麵粉,加20克黃油拌勻;麵糊與蛋清混合後倒進抹了黃油的烤碗,預熱180度烤25分鐘左右。有時候想換個口味,加些其他材料,配方也相應做些調整。
烘烤期間我總會守在烤箱旁邊,因為看舒芙蕾在烤箱裡緩緩長大、表面裂開口的樣子,意外地有治癒效果——是的,我的舒芙蕾蛋糕總會裂開。我還沒有發現自己最佳的舒芙蕾秘方,這也正是舒芙蕾的迷人之處。
我從沒在舒芙蕾這件事上感到過失望。既然知道它終究會塌陷,不管是十秒還是十分鐘,那麼它的外形就不再是我關注的重點。重點是在廚房裡,跟麵粉、雞蛋還有砂糖、黃油、牛奶一起度過了愉快的時光,並最終享受了它們創造出來的美妙味覺。
每次舒芙蕾塌下去,他心裡都會感覺空落落的,但是他不會放棄。正像經歷過所發生的一切,他仍然繼續生活著一樣。
塌陷的舒芙蕾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