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機器,尚會老舊;血肉之軀,焉能長青?
智能時代,老年人不光要經受自然的洗禮,還要與高科技帶來的種種變化「相剋相生」。
有一種隔閡,不再僅限於年齡之間的「人際代溝」,而是來自於科技革命帶來的「數字鴻溝」。
面對這個鴻溝,老年人的牴觸、社會的迴避,都無濟於事——因為,它是一種真真切切的存在,關係著老年人的給養、尊嚴與樂趣。
(一)
11月23日,在湖北宜昌的社保窗口,一位老人冒著大雨,拿著現金,獨自來辦理醫保,卻被告知這裡不收現金。
怎麼辦?工作人員指引老人:要麼告訴親戚,要麼你自己手機上支付。
老人說,給孩子打電話,都說沒時間。老人說完也沒有吵鬧,只是摸了摸手套,轉過頭來,嘴角顫顫喘了兩口氣,無助得像個孩子……
看完這13秒視頻的那一刻,許多人都會感到心疼,心酸:老人究竟走了多久,找了多久,才到了這個社保大廳?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社保大廳的背景牆上掛著五個金色大字「為人民服務」。
匪夷所思的是,幾天前,一名94歲的老奶奶,被人抱到銀行,做人臉識別。
今年6月,一位安徽老大爺因為沒有智慧型手機,無法提供健康碼,只能徒步千裡、風餐露宿,耗時10多天,才從安徽亳州一路走到浙江台州投靠親戚打工。
也是沒幾天的事兒:西安鄠邑區65歲老人不會手機掃碼,耗時三個小時,騎自行車從西安回鄠邑老家。
給老人配一臺智慧型手機,不就結了?這不,有網友將一臺淘汰的iPhone5給了爺爺,卻又沒空教爺爺如何使用,老人因為以前沒接觸過智慧型手機,觸屏怎麼也按不利索,一怒之下將iPhone5砸壞了。
……
類似的新聞還有很多。
而,沒上新聞、天天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這種事兒就不少。
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成年人的一個「器官」,中青年人得心應手,老年人卻步履維艱。
「數字鴻溝」下,老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該如何保障,成為非常現實並迫切需要得到解決的問題。
(二)
「截至2020年6月,中國9.4億網民中,60歲及以上的老人有9700萬。」
上述數字,出自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最新發布的第46次統計報告。
這意味著,還有1.5億多老人可能尚未「觸網」,正在成為這個數字時代的「難民」。
很多時候,老年人即使想學會用智慧型手機,但身體機能退化而有心無力。
有的老人因血液循環不好,導致手腳冰涼,觸控螢幕經常沒反應。
更多老人抱怨,智慧型手機上的字看不清,操作太複雜;另外,有些老一輩人根本就不識字……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老年群體的社會關係也發生顯著變化。
單位制度的瓦解,讓老年人作為脫離單位,分散到社區;城市開發、舊城改造、流動人口增多則導致老年人原有的鄰裡關係和親友網絡遭到破壞。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父母開始兩地分居,留守老人的情況屢見不鮮。
家庭和社區兩個最重要的融入社會的紐帶被弱化,給老年人帶來了被社會孤立的風險。
被邊緣化的老年人,也會成為網絡詐騙的高危人群。一些在年輕人看來簡單粗暴的詐騙,老年人往往難以識別。
前一陣子,媒體曝光短視頻平臺的「假靳東」,欺騙了一位六旬女粉絲,後者甚至要離家出走和「假靳東」私奔。
所以,還有一部分老人、甚至年輕人,反對老人用智慧型手機:有太多的騙人手段和騙人法子,老人防不勝防。
(三)
不適應數位化時代,因智能化、數位化倍感痛苦的老年人,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但,社會不能因此就將老年人拋下。
所幸,隨著呼籲的人越來越多,官方也將這件事重視起來。
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
《方案》中列出了七條重點任務——
做好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狀態下對老年人的服務保障;
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
便利老年人日常就醫;
便利老年人日常消費;
便利老年人文體活動;
便利老年人辦事服務;
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產品和服務應用。
緊接著,交通運輸部發文,優化健康碼的查驗措施,要保障老年人無健康碼也能出行;保持電召、揚召服務,要保障老年人不會上網或者沒有手機也能打車。
相關的文件出臺的再多,核心是要層層落實。
比如,「適老家電」設計標準的推出,不僅使家電行業有了統一規範的「適老」標準,而且必定會帶來連鎖效應。
往大了說,何止家電要「適老」,商店也要「適老」,打車同樣要「適老」,凡一切老人可能參與的生活、娛樂場所及用品,都應有適合老人的設計。
從經濟效益角度考量,生產「適老」產品,提供「適老」服務,不是一般的「有利可圖」。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的一份統計報告顯示,未來我國每年產生的老年家電需求規模,將超過600億元人民幣。如果加上老年人的其他需求,可能有幾倍十幾倍於600億元的市場在等著我們。
(四)
如何防止老年人在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裡掉隊?應該成為各地各方關注的社會議題。
老年人的經濟狀況相差懸殊,有的很富裕,有的很貧困,因此,生活狀態完全不同。有些老年人對新鮮事物接受程度高,不用別人教,自己就會主動去學習如何使用各類APP的新功能。有些老年人則對新事物有很強的畏難和畏懼心理,他們並非學習能力弱,只是需要一個橋梁,幫他們更順暢地接入網際網路應用。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開始推廣活躍老化(activeaging)的概念,強調老年人除了保持身心的良好狀態,也要積極地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發展。
對老年人來說,參與社區組織的活動,是融入社會最便捷、快速的路徑之一。
深圳大學數字代溝與數字反哺課題組指出,社區要構建常態化幫扶機制,一方面可以通過定期開展興趣課堂、技能培訓等活動,為老年人講解各類新媒體使用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建立常態化的志願服務體系,讓社區居家老年人可以通過電話或面對面的方式,尋求志願者幫助。
「科技助老」,在很多社區已經開始行動,更多老年人因此享受到網際網路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2016年,杭州市西湖區東山弄社區就組織了相關課程,由幾位大學生擔任志願者,一對二定向輔導,向老年人普及電腦和網際網路知識,志願者根據老人各自的上網需求,進行不同的指導:有的要學會在網上看越劇,有的要學網上聊天,有的學習手機照片傳入電腦。
今年重陽節,廣州市海珠區一個社區專門為老年人設計了一堂網際網路生活課,課程主要內容是教老人們使用微信。除此之外,這堂網際網路生活課還重點跟老人們講解了一些網絡安全知識,比如不要隨便掃不確定來源的二維碼,如何辨別真假紅包。
除了街道、社區和鄉村要積極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電腦和手機使用的培訓或諮詢服務,更多部門也應開展些建設性的「助老行動」。
比如,生活、健康類應用軟體,在開發時應當考慮老年人群的使用習慣,或者為他們提供專門的操作界面,以保障老年人享受安全、便捷的網絡生活的權益。
再比如,銀行、醫院等公共服務系統,應該為老年人保留使用傳統手續的選項,以滿足無法使用智能設備的老年人辦理業務與接受服務的需求。
(五)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為了老有所養、所尊、所樂,老年人群體,不能被動融入,更要主動剷平「數字鴻溝」!
「現在網絡發達了,什麼樣的信息都有,但我會有自己的判斷,不會輕信謠言」、「我喜歡思考問題,每天都會問幾個為什麼,網絡是我最好的幫手」……
在廣州麓湖頤福居養老院裡,103歲的李增德老爺爺因為每天手機、電腦不離手成了院裡最「可愛、時尚」的老人家。更難得的是,不會輕信謠言,對一些負面的新聞或者資訊往往一笑置之。
在李爺爺看來,社會在進步,人也要活到老學到老,多學高尚、有用的知識,少關注消極的信息這樣才能樂觀、健康。有趣的是,就連自己的長壽秘訣,李爺爺也歸功於手機,「有了手機,即使不能見面,也可以和親朋好友面對面,還可以每天了解更多的資訊,多關注積極的事情,心情自然可以保持愉快」。
「溫故知新,學習對我來說,是一種養生方式。」
說這話的一位70歲老爺子,已經是老夥計中的修圖高手了。
他用微信發合影:照片整體色調調亮了很多,還加上了拍攝時間和地點的水印文字,合影中的每個人都被他用「美圖秀秀」精心進行美白、嫩膚……
每逢戰友聚會,或者和家人朋友出去旅遊,海量拍照、合影之後,他都會用「美篇」等App把這些照片圖文並茂地呈現出來。
這一兩年,他更熱衷玩「小影」「抖音」等短視頻App,在有幾十個同學朋友的微信群裡,用「小年糕」跟朋友們分享相片,用「全民K歌」和老夥伴們唱歌。
更多的老年人,正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步伐,經常學習,接受新事物:不再銀行排隊幾個小時領工資,足不出戶就能辦很多事情;各種掃碼支付、網購,對他們來說都不在話下。
有位阿姨,家裡蔬菜水果都是他在App上買的;偶爾做飯做膩了就用「美團」叫外賣。她還熟知如何用手機夜間買藥,最近又學會了用手機搞定異地醫保,「省得為報銷醫藥費,還得往老家來回來去地跑」。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已經接入網際網路。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6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9.4億網民中,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佔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2.8%。
……
科技進步,社會不能退步。
破解智慧型手機不敢用、不能用、不會用,助力老年人融入數字時代,中青年人有義務「數字反哺」。
小時候,父母爺奶拉著我們的小手,走得很慢,怕我們跟不上大人的腳步;他們老了,我們也要扶著他們慢慢跟上時代的腳步。
教爸媽爺奶用智慧型手機時,多點耐心——就像他們以前,不厭其煩地教我們走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