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何以老有所養、所尊、所樂?唯有剷平「數字鴻溝」!

2020-12-17 網易河南

鋼鐵機器,尚會老舊;血肉之軀,焉能長青?

智能時代,老年人不光要經受自然的洗禮,還要與高科技帶來的種種變化「相剋相生」。

有一種隔閡,不再僅限於年齡之間的「人際代溝」,而是來自於科技革命帶來的「數字鴻溝」。

面對這個鴻溝,老年人的牴觸、社會的迴避,都無濟於事——因為,它是一種真真切切的存在,關係著老年人的給養、尊嚴與樂趣。

(一)

11月23日,在湖北宜昌的社保窗口,一位老人冒著大雨,拿著現金,獨自來辦理醫保,卻被告知這裡不收現金。

怎麼辦?工作人員指引老人:要麼告訴親戚,要麼你自己手機上支付。

老人說,給孩子打電話,都說沒時間。老人說完也沒有吵鬧,只是摸了摸手套,轉過頭來,嘴角顫顫喘了兩口氣,無助得像個孩子……

看完這13秒視頻的那一刻,許多人都會感到心疼,心酸:老人究竟走了多久,找了多久,才到了這個社保大廳?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社保大廳的背景牆上掛著五個金色大字「為人民服務」。

匪夷所思的是,幾天前,一名94歲的老奶奶,被人抱到銀行,做人臉識別。

今年6月,一位安徽老大爺因為沒有智慧型手機,無法提供健康碼,只能徒步千裡、風餐露宿,耗時10多天,才從安徽亳州一路走到浙江台州投靠親戚打工。

也是沒幾天的事兒:西安鄠邑區65歲老人不會手機掃碼,耗時三個小時,騎自行車從西安回鄠邑老家。

給老人配一臺智慧型手機,不就結了?這不,有網友將一臺淘汰的iPhone5給了爺爺,卻又沒空教爺爺如何使用,老人因為以前沒接觸過智慧型手機,觸屏怎麼也按不利索,一怒之下將iPhone5砸壞了。

……

類似的新聞還有很多。

而,沒上新聞、天天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這種事兒就不少。

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成年人的一個「器官」,中青年人得心應手,老年人卻步履維艱。

「數字鴻溝」下,老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該如何保障,成為非常現實並迫切需要得到解決的問題。

(二)

「截至2020年6月,中國9.4億網民中,60歲及以上的老人有9700萬。」

上述數字,出自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最新發布的第46次統計報告。

這意味著,還有1.5億多老人可能尚未「觸網」,正在成為這個數字時代的「難民」。

很多時候,老年人即使想學會用智慧型手機,但身體機能退化而有心無力。

有的老人因血液循環不好,導致手腳冰涼,觸控螢幕經常沒反應。

更多老人抱怨,智慧型手機上的字看不清,操作太複雜;另外,有些老一輩人根本就不識字……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老年群體的社會關係也發生顯著變化。

單位制度的瓦解,讓老年人作為脫離單位,分散到社區;城市開發、舊城改造、流動人口增多則導致老年人原有的鄰裡關係和親友網絡遭到破壞。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父母開始兩地分居,留守老人的情況屢見不鮮。

家庭和社區兩個最重要的融入社會的紐帶被弱化,給老年人帶來了被社會孤立的風險。

被邊緣化的老年人,也會成為網絡詐騙的高危人群。一些在年輕人看來簡單粗暴的詐騙,老年人往往難以識別。

前一陣子,媒體曝光短視頻平臺的「假靳東」,欺騙了一位六旬女粉絲,後者甚至要離家出走和「假靳東」私奔。

所以,還有一部分老人、甚至年輕人,反對老人用智慧型手機:有太多的騙人手段和騙人法子,老人防不勝防。

(三)

不適應數位化時代,因智能化、數位化倍感痛苦的老年人,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但,社會不能因此就將老年人拋下。

所幸,隨著呼籲的人越來越多,官方也將這件事重視起來。

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

《方案》中列出了七條重點任務——

做好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狀態下對老年人的服務保障;

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

便利老年人日常就醫;

便利老年人日常消費;

便利老年人文體活動;

便利老年人辦事服務;

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產品和服務應用。

緊接著,交通運輸部發文,優化健康碼的查驗措施,要保障老年人無健康碼也能出行;保持電召、揚召服務,要保障老年人不會上網或者沒有手機也能打車。

相關的文件出臺的再多,核心是要層層落實。

比如,「適老家電」設計標準的推出,不僅使家電行業有了統一規範的「適老」標準,而且必定會帶來連鎖效應。

往大了說,何止家電要「適老」,商店也要「適老」,打車同樣要「適老」,凡一切老人可能參與的生活、娛樂場所及用品,都應有適合老人的設計。

從經濟效益角度考量,生產「適老」產品,提供「適老」服務,不是一般的「有利可圖」。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的一份統計報告顯示,未來我國每年產生的老年家電需求規模,將超過600億元人民幣。如果加上老年人的其他需求,可能有幾倍十幾倍於600億元的市場在等著我們。

(四)

如何防止老年人在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裡掉隊?應該成為各地各方關注的社會議題。

老年人的經濟狀況相差懸殊,有的很富裕,有的很貧困,因此,生活狀態完全不同。有些老年人對新鮮事物接受程度高,不用別人教,自己就會主動去學習如何使用各類APP的新功能。有些老年人則對新事物有很強的畏難和畏懼心理,他們並非學習能力弱,只是需要一個橋梁,幫他們更順暢地接入網際網路應用。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開始推廣活躍老化(activeaging)的概念,強調老年人除了保持身心的良好狀態,也要積極地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發展。

對老年人來說,參與社區組織的活動,是融入社會最便捷、快速的路徑之一。

深圳大學數字代溝與數字反哺課題組指出,社區要構建常態化幫扶機制,一方面可以通過定期開展興趣課堂、技能培訓等活動,為老年人講解各類新媒體使用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建立常態化的志願服務體系,讓社區居家老年人可以通過電話或面對面的方式,尋求志願者幫助。

「科技助老」,在很多社區已經開始行動,更多老年人因此享受到網際網路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2016年,杭州市西湖區東山弄社區就組織了相關課程,由幾位大學生擔任志願者,一對二定向輔導,向老年人普及電腦和網際網路知識,志願者根據老人各自的上網需求,進行不同的指導:有的要學會在網上看越劇,有的要學網上聊天,有的學習手機照片傳入電腦。

今年重陽節,廣州市海珠區一個社區專門為老年人設計了一堂網際網路生活課,課程主要內容是教老人們使用微信。除此之外,這堂網際網路生活課還重點跟老人們講解了一些網絡安全知識,比如不要隨便掃不確定來源的二維碼,如何辨別真假紅包。

除了街道、社區和鄉村要積極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電腦和手機使用的培訓或諮詢服務,更多部門也應開展些建設性的「助老行動」。

比如,生活、健康類應用軟體,在開發時應當考慮老年人群的使用習慣,或者為他們提供專門的操作界面,以保障老年人享受安全、便捷的網絡生活的權益。

再比如,銀行、醫院等公共服務系統,應該為老年人保留使用傳統手續的選項,以滿足無法使用智能設備的老年人辦理業務與接受服務的需求。

(五)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為了老有所養、所尊、所樂,老年人群體,不能被動融入,更要主動剷平「數字鴻溝」!

「現在網絡發達了,什麼樣的信息都有,但我會有自己的判斷,不會輕信謠言」、「我喜歡思考問題,每天都會問幾個為什麼,網絡是我最好的幫手」……

在廣州麓湖頤福居養老院裡,103歲的李增德老爺爺因為每天手機、電腦不離手成了院裡最「可愛、時尚」的老人家。更難得的是,不會輕信謠言,對一些負面的新聞或者資訊往往一笑置之。

在李爺爺看來,社會在進步,人也要活到老學到老,多學高尚、有用的知識,少關注消極的信息這樣才能樂觀、健康。有趣的是,就連自己的長壽秘訣,李爺爺也歸功於手機,「有了手機,即使不能見面,也可以和親朋好友面對面,還可以每天了解更多的資訊,多關注積極的事情,心情自然可以保持愉快」。

「溫故知新,學習對我來說,是一種養生方式。」

說這話的一位70歲老爺子,已經是老夥計中的修圖高手了。

他用微信發合影:照片整體色調調亮了很多,還加上了拍攝時間和地點的水印文字,合影中的每個人都被他用「美圖秀秀」精心進行美白、嫩膚……

每逢戰友聚會,或者和家人朋友出去旅遊,海量拍照、合影之後,他都會用「美篇」等App把這些照片圖文並茂地呈現出來。

這一兩年,他更熱衷玩「小影」「抖音」等短視頻App,在有幾十個同學朋友的微信群裡,用「小年糕」跟朋友們分享相片,用「全民K歌」和老夥伴們唱歌。

更多的老年人,正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步伐,經常學習,接受新事物:不再銀行排隊幾個小時領工資,足不出戶就能辦很多事情;各種掃碼支付、網購,對他們來說都不在話下。

有位阿姨,家裡蔬菜水果都是他在App上買的;偶爾做飯做膩了就用「美團」叫外賣。她還熟知如何用手機夜間買藥,最近又學會了用手機搞定異地醫保,「省得為報銷醫藥費,還得往老家來回來去地跑」。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已經接入網際網路。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6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9.4億網民中,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佔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2.8%。

……

科技進步,社會不能退步。

破解智慧型手機不敢用、不能用、不會用,助力老年人融入數字時代,中青年人有義務「數字反哺」。

小時候,父母爺奶拉著我們的小手,走得很慢,怕我們跟不上大人的腳步;他們老了,我們也要扶著他們慢慢跟上時代的腳步。

教爸媽爺奶用智慧型手機時,多點耐心——就像他們以前,不厭其煩地教我們走路一樣。

本文來源:網易河南 責任編輯:楊明銀_ny01

相關焦點

  • 思想者|周向紅:智能時代,如何彌合「老」難跨越的數字鴻溝?
    但是,在大多數人感受數位技術紅利、邁向5G時代的同時,不少老年人卻還停留在「無G時代」。如何幫助他們跨越「數字鴻溝」,使他們也可以享受美好的數字生活?同濟大學周向紅教授認為,一方面要實現國家頂層設計與產業協同相結合,防止「數字鴻溝」引發「數字貧困」;另一方面,要堅持年輕群體「數字反哺」與老年群體自助互助,充分展現數字時代人文關懷。以下是她在同濟大學的演講。
  • 令人心酸的「數字鴻溝」,有老人說:不去要健康碼的地方
    近期,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成為熱門話題。黑龍江一名老人因沒有手機,無法出示健康碼,被公交車拒載;湖北一名老人獨自冒雨交醫保,被拒收現金;湖北廣水94歲老奶奶行動不便,卻得在銀行做人臉識別,只能被家人抱起……智能時代,老人們遭遇的窘境,頻頻衝上熱搜,讓人心疼,也引人深思。
  • 以善政助老年人邁過「數字鴻溝」
    張智全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就進一步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作出部署。
  • 國辦發文 聚焦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
    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針對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遇到的種種「痛點」「難點」,提出解決方案。
  • 跟上一臺「時光機」,探尋「數字鴻溝」背後的機遇與風口
    12月2日,一款現實中的「時光機」,中興Blade V2021 5G 時光機正式發布,據悉此款手機由中興通訊聯合京東共同研發,重點面向長輩群體推出,針對智慧型手機使用痛點進行優化設計,劍指當前老齡化社會進程中的重要議題——「數字鴻溝」。
  • 跟上一臺時光機,探尋「數字鴻溝」背後的機遇與風口
    12月2日,一款現實中的時光機,中興Blade V2021 5G時光機正式發布,據悉此款手機由中興通訊聯合京東共同研發,重點面向長輩群體推出,針對智慧型手機使用痛點進行優化設計,劍指當前老齡化社會進程中的重要議題——「數字鴻溝」。
  • 如何助「老」跨越數字鴻溝
    文件一經發布,即獲得無數人點讚,並引發了全社會更多的思考:智能時代,如何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搞不懂」「吃不透」現象,進一步強化老年人的畏難心理  數字鴻溝特指在社會信息化、數位化、網絡化發展過程中,不同基礎條件的信息主體擁有和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存在的差距。
  • 高考模考作文|「百校聯盟」12月份聯考「數字鴻溝」主題原創作文
    2020年8月,一段「老人無健康碼乘地鐵受阻」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引發公眾對於老年人遭遇「數字鴻溝」窘境的熱議。對此,有人認為,老年人在網絡時代遇到了更多障礙,社會必須要管。也有人認為,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擁有一顆不老的心,老年人也能跨過「數字鴻溝」。還有人認為,數字時代需要跨過「數字鴻溝」的又豈止是老人。上述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 彌合「數字鴻溝」,串起暖暖的幸福
    春運臨近,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採取多種措施確保「智能時代」老年人日常乘火車出行便利順暢。關心關愛老年人出行是重要的民生實事、民生工程。近日,在春運臨近之際,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採取多種措施確保「智能時代」老年人日常乘火車出行便利順暢。這背後彰顯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飽含著濃濃的民生情懷。
  • 經濟日報刊文:彌合老年人與數字時代鴻溝,需社會各界共同行動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經濟日報刊文:彌合老年人與數字時代鴻溝,需社會各界共同行動數字支付、網上預約看病、掃碼點餐、健康碼登記……如今,數據的互聯互通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現實中,對於年輕人來說輕而易舉的事情,對一些老年人來說可能格外困難。
  • 在評論「數字鴻溝」下面,帶上老人一起慢跑
    這些數據意味著,在數字生活中,那些不能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正被「數字鴻溝」拖入生活諸多方面不便的困境。不同年齡組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存在差異,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種差異不斷加深,形成了差距,造成了老年人的不平等狀況。老年人上網的社會經驗和社會關係的局限性,以及保守的心理,使他們成為旁觀者的旁觀者。
  • 觀察|當老年人遇到數字鴻溝(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連日來,關於老年人在生活中遭遇「數字困難」的新聞持續引發關注,也將數字鴻溝話題拉進公眾視野:數字時代,我們該如何以人性化、精細化社會治理讓每一個人方便、安全、有尊嚴地生活?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旨在著力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讓數位化、智能化服務惠及更多群體。
  • 老年人心聲:「老有所e」,希望別被「數字鴻溝」絆住腳
    「都說要讓老年人『老有所e』,但『老有所e』可不單純是會搶紅包、發語音、分享心靈雞湯,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玩轉年輕人拍手稱讚的『數字金融』才算『老有所e』的真正實現。」談及「數字金融」,67歲的銀川市民金先生一下打開了話匣子。
  • 跨越「數字鴻溝」 博物館、美術館讓老年人搭上智能技術的快車
    網上預約博物館門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就能聽到講解……數字時代,科技方便了大眾生活,不過有時也會讓老人「望而卻步」。如何幫助老人逾越「數字鴻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針對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中遇到的痛點,尋找解決方案。
  • 中老年農民工如何擺脫數字鴻溝窘境?
    從不會用、捨不得用,到不敢用、用不好中老年農民工如何擺脫數字鴻溝窘境?閱讀提示近來,關於老年人遭遇數位化生活困境的新聞持續引發關注,也使數字鴻溝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再次被討論。
  • 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咋填補?
    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咋填補?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下稱《通知》)指出,要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難。   老年人為何頻頻遭遇數位技術鴻溝?又該如何跨越?
  • 社區服務助「銀髮族」跨越「數字鴻溝」
    新華社蘭州12月12日電 題:社區服務助「銀髮族」跨越「數字鴻溝」  新華社記者崔翰超、何問  75歲的鄭輝芳是一名退休教師,今年在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甘家巷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當起了學生,上起了「智慧型手機課」。
  • 三人行|消減「數字鴻溝」,讓城市有「智慧」,更有「溫度」
    武文杰: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我們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但也出現了「數字鴻溝」這一世界性問題,該問題的本質在於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普及和應用方面的不平衡與不充分。數字鴻溝其本身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有學者引入社會學的概念,將數字鴻溝稱為「資訊時代的基尼係數」。
  • 跨越「數字鴻溝」,還有沒有「更優解」
    沒有智慧型手機,不會網上預約,不會申請隨申碼……種種因素限制了老人的參觀需求,在作為剛需的衣食住行領域之外,又鑿出了文化領域的「數字鴻溝」。    上博在寸土寸金的人民廣場館舍新建服務點,無疑邁出了跨越鴻溝的紮實一步。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老人只需把身份證放上感應區,就能拿到預約二維碼,一般情況下當天即可進館。體驗過的老人表示這項服務「特別貼心」。
  • 跨越「數字鴻溝」「60後」擁抱網際網路
    隨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助老年人跨過「數字鴻溝」。你的父母是否也有適應智能化生活的困難?你是否會手把手幫助父母跨越「數字鴻溝」?當「90後」老網民遇到「60後」新網民,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聽「90後」編輯記者講講父母適應智能化生活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