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糾紛:患者因膽囊結石就醫,醫方對併發症診斷延遲致患者死亡

2020-12-12 天津垚眾律師事務所

【摘要】患者李某某因反覆出現右上腹疼痛到被告處住院治療,初步診斷為膽囊結石伴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行手術治療,後患者因膽源性胰腺炎死亡。二〇二〇年三月二十四日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對於胰腺炎的診斷延遲導致後續治療延誤、無法對胰腺炎的治療進行告知,綜合考慮被告的過錯、以及急性胰腺炎病情複雜多變的疾病特點,本院酌情確認被告對患者李某某的死亡承擔65%的損害賠償責任,合計574734.95元。本文取材於司法裁判案例。

【關鍵詞】膽結石,胰腺炎,醫療糾紛,診斷延遲,併發症,#醫療事故#

一.基本案情

2019年1月17日,患者李某某因「3天前反覆出現右上腹疼痛,時間持續20分鐘」到被告處住院治療,初步診斷為:1、膽囊結石伴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2、肝功能異常;3、聲帶息肉切除術後;4、高血壓。患者在2019年1月18日至1月21日期間出現反覆腹痛,給予止痛治療。2019年1月21日8時38時病程記錄中記載,患者訴腹痛,止痛對症治療後無緩解,程度較前加重。

1月21日7時58分血細胞分析記載:白細胞計數(WBC)24.28*/L;被告擬對患者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膽總管探查、取石頭、T管引流,必要時中轉開腹手術,原告劉某某於2019年1月21日9時41分籤字同意手術,明白風險。1月21日10時53分血清澱粉酶分析記載:澱粉酶2999unit/L。

術前診斷為:1、膽總管下端結石伴膽囊炎;2、感染中毒性休克;3、急性胰腺炎;4、膽結石伴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術中未進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膽總管探查,直接採用開腹手術的手術方式。術後轉ICU治療,ICU接收患者時診斷為膽源性胰腺炎(急性重症胰腺炎)。2019年2月23日,家屬要求放棄治療,拔出氣管插管。患者於2019年2月23日出現呼吸心跳驟停,宣布臨床死亡。

.患方觀點

被告在對患者李某某的診療過程中,存在過錯,並造成李某某死亡的後果,且未能協商解決相關的賠償事宜,故訴至法院請求確認被告對李某某的治療、護理過程中存在過錯,判令被告對原告的各項損失承擔75%的賠償責任,即醫療費275931.53元、住院夥食補助費2775元、營養費1387.5元、護理費5550元、交通費3530元、死亡賠償金502320元、喪葬費39028.9元;精神損害撫慰金75000元;鑑定費10500元。

.醫方觀點

被告的診療行為和告知義務不存在過錯。被告針對患者的急腹症以及病情加重的指標,兩個小時內就進行了手術。患者在推進手術室之前各項指標有所變化,但還算穩定,進入手術室之後其指標發生的急劇變化。在此種情況下,醫生主要是挽救患者的生命,而不是忙於溝通和記錄,且術前的溝通中已經告知手術方式為T管引流探頭,但必要時中轉開腹。及時溝通存在瑕疵,但與患者最後的病情變化沒有因果關係。綜上,被告的診療行為和告知義務不存在過錯。

四.鑑定意見

鑑定意見為被告市一院在為李某某提供醫療服務的過程存在過錯,與損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係,過錯參與度建議為50-75%為宜。

.醫療過錯分析

第針對患者在2019年1月19日至1月20日期間出現多次腹痛、持續性腹痛。被告給予了止痛治療,所以在1月20日14時33分之後的疼痛評分降低了。被告給予止痛沒有錯,但是應當查因。被告在患者的病情變化後被告對病情評估不足,未及時完善相關檢查,胰腺炎診斷延遲,對症處理不及時。被告對李某某的入院診斷為1、膽囊結石伴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患者入院後2019年1月18日至1月21日8時前期間出現反覆腹痛,被告未予以重視並查因。

直至1月21日早,患者對止痛對症治療效果不佳方才急查血清澱粉酶,被告對病情的評估不足,導致未能儘早診斷急性胰腺炎,使患者的胰腺炎喪失了獲得儘早治療的機會,在患者死亡後的死亡診斷第一項為膽源性胰腺炎(急性重症壞死性胰腺炎),故被告的漏診導致患者的病情延誤、對症治療不及時存在過錯,與患者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被告應當對此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在告知、說明義務方面。醫方術前擬施手術名稱及方式,手術同意書告知,改變手術方式及術中發現,未與家屬進行充分溝通告知。對此,被告先行對已經作出的診斷擬行的手術進行了告知,而後得到澱粉酶計數考慮胰腺炎,在手術中進行了胰腺壞死組織清除術,對此未對原告進行告知。故被告存的告知未到達充分的程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六.庭審意見

本案的爭議焦點:第一,被告在為原告提供診療服務的過程中是否存在過失,即其是否已經盡到其應盡之謹慎的注意義務及充分的告知、說明義務;第二,如存在過失,與損害後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第三,原告主張的各項費用是否應當得到支持。

被告對於胰腺炎的診斷延遲導致後續治療延誤、無法對胰腺炎的治療進行告知,綜合考慮被告的過錯、以及急性胰腺炎病情複雜多變的疾病特點,本院酌情確認被告對患者李某某的死亡承擔65%的損害賠償責任。

對於疾病的治療,只有在及時正確診斷的前提下才能進行相應治療和相關告知,本案中,被告對胰腺炎的延誤診斷導致後續治療的延誤和告知的不全面,使得患者李某某喪失了儘早治療的機會,增加了其死亡的風險,患者李某某的死亡讓原告遭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根據被告市一院的過錯情況,本院酌情支持30000元。

七.法院判決

二〇二〇年三月二十四日法院判決,被告x市第一人民醫院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因李某某的死亡造成的損失927820元的65%,即544734.95元;精神損害撫慰金30000元,合計574734.95元。

相關焦點

  • 醫療糾紛:膽管支架取出術後腹痛,延誤治療構成一級甲等醫療事故
    最終搶救無效死亡診斷為膽道感染。市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鑑定鑑定結論,縣人民醫院對農某某的診療行為屬於一級甲等醫療事故,與農某某的死亡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應當承擔主要過錯責任。2019年11月27日法院判決,由縣人民醫院承擔70%,賠償251152.75元。
  • 醫療糾紛:麻醉期間未密切觀察和監測,導致患者呼吸障礙五級傷殘
    【關鍵詞】腫瘤,手術麻醉,醫療糾紛,五級傷殘,心肺復甦  10時40分手術結束,醫護人員發現患者心率每分鐘44次,血氧飽和度、血壓未見顯示,遂立即予面罩吸氧。  5月17日至5月28日,原告在被告處住院治療,被診斷為頭部多處損傷、胸部軟組織挫傷。5月29日至6月16日,原告在被告處住院治療,「出院」時被診斷為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頭部外傷和腰腿痛。6月17日至7月2日,原告以「腰疼」為由在被告的神經外科住院治療。
  • 開具處方需謹慎,醫院因中藥超劑量致患者死亡被判承擔80%責任
    作者:醫法匯案情簡介患者胡女士(58歲)因身體不適前往甲醫院治療,醫生診斷為「腰部骨病變、右側增高、坐骨神經痛」,開具了中藥方(含24種中草藥成分)及其他藥物兩個月後胡女士第三次複診,醫生換了藥方(含25種中草藥成分),胡女士服用後即出現皮膚黃染、眼睛黃、尿黃等症狀,前往乙醫院就診,被診斷為「藥物性肝炎、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性腦病二期」,後經治療無效死亡。
  • 許多患者都因為膽囊結石的無症狀而不以為然,其實,這很嚴重
    隨著發病率的升高,膽囊結石這四個字越發頻繁的出現在人們的體檢報告中。此時許多患者因為膽囊結石的「無症狀」所以不以為然,或是在治療方法的選擇上舉棋不定,從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 醫療糾紛: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未行謹慎評估,致三級乙等醫療事故
    【摘要】患者急性化膿性膽囊炎恢復期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前醫方未能全面、詳細評估患者膽道可能變異情況,並未向患方交代清楚。鑑定結論為,本病例屬於三級乙等醫療事故,醫方承擔主要責任。2019年4月26日法院判決,被告xx市xx醫院賠償原告崔某某醫療費等各項損失合計917188.13元。
  • 急診醫療糾紛的處理原則與技巧
    與屍體解剖相關的糾紛  在臨床上屍體解剖檢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查明患者死亡的原因。當醫患雙方不能確定患者死亡原因或對患者死亡原因存在異議時,應當及時進行解剖檢查。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國現行相關法律法規並未明確規定醫療機構是否具有告知患者家屬進行屍體解剖檢查的法定義務。這種情況導致醫療機構義務的不明確,從而也引發了糾紛。
  • 遇到醫療糾紛怎麼辦?
    醫療糾紛是指患者、其他接受醫療服務的人或家屬與醫療機構因為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而產生矛盾,並以此引發的糾紛。絕大部分醫療糾紛是由於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未達到預期效果或產生了額外的損害而導致的。不管是醫方還是患方,遇到醫療糾紛都很糟心,不管是通過調解方式還是司法程序解決,都非常耗時耗力,影響生活,影響工作。
  • 遇到醫療糾紛怎麼辦,淮安中院提醒你要依法維權,不要採取過激行為!
    市中院宣傳處處長趙德剛主持發布會會上,民一庭庭長蔣其文還提醒廣大群眾,遇到醫患糾紛時,切勿情緒激動或採取過激行為,患者認為醫療機構存在過錯的,應圍繞患者到醫療機構就醫的事實、患者存在損害事實、醫療行為存在過錯
  • 醫生到底需要為「併發症」承擔多少責任?丨醫眼看法
    上周的文章《名人耳蝸術後腦死亡,「超級」手術室面臨1億元巨額索賠 丨醫眼看法》介紹了併發症並非都是醫方的免責條款,只有難以預見且難以避免的併發症才可能成為醫方的免責理由,那麼醫方要為可以預見但難以完全避免的併發症負多少責任?來看看下面這個案例。
  • 廣州市兒童因醫療事故死亡賠償金
    醫療事故致人死亡的案件並不少見,人們對此最為關心的問題莫過於是,致人死亡後能夠獲得多少賠償金。所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介紹關於廣州市兒童因醫療事故死亡賠償金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解決相應的問題,當然也大家可以諮詢。
  • 藥店拿錯藥,患者死亡後,家屬起訴藥店賠償53萬被駁回丨醫法匯
    但因送檢材料不完整、不充分,且死者未做屍檢,死亡原因不明確,不能分析『赭石』這味中藥與死亡之間的關係,司法鑑定中心不予受理。一審法院認為,藥店系藥品經營機構,非醫療機構,雙方之間的糾紛非醫療損害糾紛而是生命權糾紛。在舉證責任的分配上應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原則。
  • 醫療糾紛怎麼跟醫院談?教你5招!
    貳 二、明確過錯——請專業醫療律師評估醫方過錯 儘管走到訴訟中還是需要司法鑑定機構對醫方是否存在過錯進行鑑定,但是在醫療糾紛談判前仍然很有必要由專業醫療律師進行初步評估。
  • 醫療案例丨推定責任系列案例其之二
    案情回放2014年12月3日,患者楊某因「頭痛查因」入住保山安利醫院治療,初步診斷為:1.頭痛、嘔吐查因(脊椎病可能);2.慢性胃炎。患者於2014年12月9日出院,出院診斷:1.格氏眼病待查;2.慢性胃炎。2014年12月11日,楊某到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治療。
  • 武漢「非新冠」患者就醫恢復:有患者馬上進行心臟支架手術
    隨著武漢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近日武漢正常的醫療秩序已經逐步恢復。根據武漢市衛健委的數據,截至4月10日12時,武漢已開放接診非新冠肺炎患者醫療機構有66家。65家醫院全面恢復普通門診,59家開設了急診。66家醫院核定床位57911張,目前已開放床位35252張。
  • 醫療糾紛:可吸收止血紗布未吸收,滯留於體內八年致患者長期不適
    【關鍵詞】醫療糾紛,止血紗布,賠償責任,可吸收,滯留於體內一.基本案情2011年3月29日,原告因懷孕在被告x市第四醫院行剖腹產,被告醫院在手術過程中放入止血紗布,但一直未能被身體吸收,導致原告在術後長時間內身體不適
  • 醫療糾紛:化療中出現毒副作用,醫院處理不當導致賠償85餘萬元
    【摘要】原告因侵蝕性葡萄胎行化療,化療後患者出現IV度骨髓抑制及IV的胃腸道反應。【關鍵詞】醫療糾紛,化療,毒副作用,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5月27日晚,原告因病情加重轉至x省人民醫院ICU住院搶救,出院診斷:侵蝕性葡萄胎、化療後骨髓抑制、粒細胞缺乏、血小板減少症、真菌感染、肺部感染、消化性潰瘍、消化道出血、會陰部軟組織感染、壞死性潰瘍性口炎、腸道菌群失調、腹瀉、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低鉀血症、高鈉血症、心動過緩。
  • 糖尿病患者腿麻,是併發症的出現?3種神經病變,腿麻屬於哪種?
    糖尿病的常見併發症1、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是最常見的併發症,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的腎臟功能會逐漸破壞,最後會導致腎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的生命。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5年後才會發生糖尿病腎病,2型糖尿病患者在診斷時即可伴有糖尿病腎病。
  • 心臟病手術後出現語言不清,死亡後手術醫院被判賠40餘萬,為何?
    死亡診斷為:1、呼吸循環衰竭;2、急性下壁心肌梗死killipIV級;3、心源性休克;4、腦出血,5、III房室傳導阻滯;6、肺部感染。02楊某死亡後,患者家屬對死因不理解,於是委託了司法鑑定中心行屍體解剖,鑑定意見為鑑定意見為「受檢者楊某系急性心肌梗死、顱內出血致急性呼吸循環衰竭死亡」。
  • 膽囊結石切除不及時,會引發3種病變,醫生建議做ERCP治療
    目前臨床上治療膽囊結石多以切除膽囊為主,有些患者不想切掉膽囊,誤認為吃藥就能幫助排石,這種先發不正確的。如果膽囊結石不能及時切除,會引發3種病變,尤其第三種最為嚴重。第一種:急性、慢性膽囊炎有些膽囊結石患者可能因結石較小,且不在關鍵位置,不會影響膽汁排出,所以患者沒有明顯症狀。而多數患者的結石會堵塞膽囊出口、摩損膽囊內壁,導致急性或慢性膽囊炎的出現。膽囊炎會引起患者發熱、腹痛、嘔吐、腹瀉等情況,嚴重的還伴有黃疸症狀。特別是進食油膩食物後,症狀反映更為嚴重。
  • 醫院醫療事故處理程序是什麼
    一、醫院醫療事故處理程序是什麼1、訴前準備工作。醫療糾紛發生後,患方應第一時間和醫務科聯繫、投訴,要求複印診療病歷,並會同醫方代表一起共同封存病歷(包括診治病歷、住院病歷、手術同意書、會診討論記錄等所有資料),向醫務科索要《醫療糾紛投訴表》回執。完成上述工作後,患方便可選擇適用何種法律方式解決糾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