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關注精神疾病:相比於軀體疾病,大家對精神疾病的重視程度更多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可以想像,那些溫飽問題還沒解決的地區或者二三十年前的中國,人們大概不會關注到還有精神疾病這會事,還是把更多心思關注到怎麼增加收入來得實際。
但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愈加向好,所謂「飽暖思淫慾」,大家開始關注自己的精神生活,開始哲學三問——「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有些人能通過思索這些問題找到人生意義,有些人則陷入「無意義」中,難免產生悲觀失望情緒——抑鬱感。
2、壓力升高,導致「抑鬱症」越來越多:城市化進程也讓人與人的連接變得更加頻繁緊密,難免產生壓力。每個人都在拼盡全力努力生活,很多人可能做著不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但學生為了拿到學位、打工者為了多掙點錢、公司職員為了升職加薪,大家不得不承受著各種各樣的負擔,久而久之「抑鬱」變多也不足為奇了。
3、「獨生子女」政策導致子女獨得父母「寵愛」:有人提問」父母那一代人兄弟姊妹七八個,根本得不到父母多麼深厚的愛,大的看小的,從小當大人,抑鬱症幾乎沒有,現在高發是為什麼呢?「
」爺爺奶奶那一代對父母那一代不會有過高的期待和要求,物質雖然貧乏,但精神上還算是自由「,而年輕一代,大多為獨生子女,你在獨享關愛的同時,也不能避免要承擔來自父母的期盼和壓力。有不少抑鬱是來自原生家庭。
4、大家對「抑鬱症」越來越了解,接納程度也越來越高:網際網路的普及,也加速了人們對於包含」抑鬱症「在內的精神疾病的了解,用知乎搜索」抑鬱症「,可以檢索到症狀、診斷、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等各方面的內容。了解越多,對」抑鬱症「的汙名化就越低,大家開始紛紛對照自己的表現,或是在網上搜尋一些量表,或者直接網上問診。
所以另一個可能的因素,以前並不是抑鬱症發病率低,而是大家不認為這是病,即使被診斷了也選擇保密,畢竟當年大多數人還是不能接納這個病的。
5、錯把抑鬱情緒或抑鬱狀態當成」抑鬱症「:隨著」抑鬱症「越來越普及,很多人也可能錯把」不開心「解讀為」抑鬱症「,造成診斷的假陽性。ICD-10關於抑鬱發作的診斷標準:
①.核心症狀:情感低落、興趣減退、精力體力不足
②.附加症狀:精力體力不足、自卑、自責、自殺(自殺觀念或行為)、精神運動性遲滯(有可能被別人誤認為是懶)、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食慾下降、體重下降、睡眠障礙(尤其是早醒)、性慾下降
2個核心症狀+2個附加症狀=輕度抑鬱;
2個核心症狀+4個附加症狀=中度抑鬱;
3個核心症狀+4個附加症狀=重度抑鬱
當然要診斷抑鬱症,還要符合病程標準(≥2周),還要符合排除標準(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抑鬱)。
所以,抑鬱症的診斷還是有相對嚴苛的標準,不是做個量表,評分高了就是抑鬱症。
6、更多人自稱抑鬱症,說明對抑鬱症的關注度提高了:即使有假陽性,誤診的可能,我認為更多人關注抑鬱症,肯定利大於弊,早期識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都能夠真正幫助到」抑鬱症「患者,身邊的親屬朋友也能更好地應對他們,避免二次傷害。#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