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介於不發酵的綠茶和全發酵的紅茶之間。茶葉發酵度從無到有,從低到高,其茶湯顏色會呈現從綠到紅之間的漸變色階,而香味會呈現從自然味道到人工風味之間的漸變狀態。
烏龍茶又被稱為青茶,它是採用茶樹成熟的葉片,經過高低不一的部分發酵,經歷比綠茶更重的揉捻,而且選擇性地加入焙火等工序的茶類。當然,其中也有一些例外,比如臺灣的白毫烏龍便是唯一一種採用芽茶的青茶,而巖茶則是比大部分綠茶更輕揉捻的特例。烏龍茶介於不發酵的綠茶和全發酵的紅茶之間,製作工序相對最為複雜。
烏龍茶茶青所選取的成熟葉片和其相應的發酵度相符合,而烏龍茶發酵度的高低,取決於茶樹樹種、成品茶的期待狀態,以及歷史潮流等諸多因素。因此某一種具體的烏龍茶,其發酵度也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所變化,比如鐵觀音;也會有一些茶的本體特性決定了其發酵度延續不變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如武夷巖茶和白毫烏龍。茶葉發酵度從無到有,從低到高,其茶湯顏色會呈現從綠到紅之間的漸變色階,而香味會呈現從自然味道到人工風味之間的漸變狀態。
焙火是一部分烏龍茶會採用的製作工序之一,焙火對於如巖茶這樣的烏龍茶必不可少,而有的烏龍茶則可以選擇焙火與否,如用鐵觀音或臺灣烏龍為茶胚製作的熟火烏龍。對於焙火之後的烏龍茶,我們往往認為其可以暖胃,這其實是一個大的誤區。在談到綠茶時,提及茶為寒涼之物,故而無論如何製作,其寒涼之性只會降低到某個程度。烏龍茶經過發酵,其寒性不及綠茶;而焙火後茶葉吸收火味,寒性則進一步降低,但並不足以轉換為溫熱之性。我們也習慣性地稱經過焙火的茶為熟茶,但一般並不會對應地稱呼未經焙火的茶為生茶,只需留意在這樣的語境下和普洱生茶熟茶的概念不同即可。
焙火和發酵都會對茶湯的顏色造成影響,如前所述,發酵會讓茶湯的色相產生從綠至紅的過渡,而焙火則是讓茶湯的明度發生從高到低的變動。
發酵和焙火對茶湯顏色的影響差異:
衝泡成熟葉所制的烏龍茶的水溫一般不低於90℃,但也會視茶葉的具體狀況及老嫩程度有所增減,另外焙火越重者,水溫當越高。就衝泡器具而言,紫砂是由南到北最深得人心的材料;紫砂可謂是為茶而生,從古至今沒有一種材料能像紫砂一樣與茶的關係如此密切。
紫砂的緊結度和散熱性均低於瓷器,從理論上而言,發酵度越高的茶或越熟的茶越適合用緊結度和散熱性低,並且胎身更厚的材料;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用薄胎瓷質蓋碗衝泡綠茶,而選擇紫砂壺衝泡烏龍茶。但這並非不二真理,發酵度偏輕的烏龍茶,亦是非常適合用瓷器去表現其茶湯。同一烏龍茶,若用瓷器衝泡,則得其香而韻味稍減;若用紫砂,則回味悠長但香氣不如瓷器衝泡時高揚。
故而泡茶器具材質的選取,並沒有一成不變的定律,除了取決於茶葉本身的特點外,泡茶者的主觀動機亦是一大標準。
烏龍茶的複雜同樣體現在其採制的時節上,春天和冬天都是採制烏龍茶的最佳時節;如若在秋天採制,茶的質量則會大打折扣,味道和香氣都難有好的表現。夏季一般不是制茶的時節,但是白毫烏龍這一特例卻一定需要在夏季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