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為: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大概意思是說: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多次,然後才付諸行動。孔子聽說後,說:「再多思考幾次,這樣才算可以啊。」
「三思」中的「思」是思考、考慮之意,「三」則是泛指,表示多次、幾次。所謂「三思」就是多次考慮、反覆思考的意思。
至於為什麼要「三思」,原因很簡單,不管是誰,遇到事情時都應該要慎重考慮、反覆思考,想清楚之後再付諸行動,這樣能使自己的行動更加理性,不至於讓行動產生在一時衝動之下,而產生時候追悔莫及的壞結果。

應該要承認,孔子說的「三思而後行」在實際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正確的,的確應該牢記這句話,做任何事情或者作出任何決定,都應該反覆考慮。
考慮什麼東西呢?考慮的東西一是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與之相關的一切資料和信息,儘可能多掌握具體信息和第一手資料,通常是作出正確決定的前提條件。
二是如果要解決這件事情,能採取哪些行動方案呢?要提高行動的成功概率,就應該要預先制定好操作的若干方案,這樣在具體行動中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作出調整。
三是還要考慮萬一行動失敗有可能會導致什麼後果,失敗之後又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及時補救,儘量將失敗導致的損失降到最低,同時採取新的行動,儘快爭取獲得新的成功。

比如在戰爭中,聰明和成熟的將軍往往會在戰前就「三思」,擬定詳細的作戰方案,包括進攻路線、武器補給、後勤保障、醫療救護等等詳盡的若干套方案,尤為重要的是還要擬定萬一失敗的撤退方案和補救措施等等,這些都是「三思」的內容。實事求是地說,倘若事前能做到這麼周密詳盡的「三思」,那麼這件事成功的概率和把握應該能夠大大增加。

但是,嚴格落實「三思而後行」這句話也要防止掉進一個誤區:有的人遇到事情的確是很重視「三思而後行」,但他的「三思」把重點都放在查找事情的操作難度,可能存在的阻力和困難,有可能導致什麼結果,這樣一來,可能就會「前怕狼後怕虎」,瞻前顧後,最終得出結論,這事兒沒法做,根本沒有條件,還是等條件成熟了再說吧!這種情況下,「三思而後行」這句話就成了弱者面對困難時為自己退卻找到了堂而皇之的理由,成了放棄追求和理想的擋箭牌,成了裹足不前的尚方寶劍。因為他「三思」後得出來的結果是「放棄行動」,這就完全背離了「三思而後行」中「行」的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