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行」這句話該怎麼理解?

2021-01-10 施說四大名著

「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為: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大概意思是說: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多次,然後才付諸行動。孔子聽說後,說:「再多思考幾次,這樣才算可以啊。」

「三思」中的「思」是思考、考慮之意,「三」則是泛指,表示多次、幾次。所謂「三思」就是多次考慮、反覆思考的意思。

至於為什麼要「三思」,原因很簡單,不管是誰,遇到事情時都應該要慎重考慮、反覆思考,想清楚之後再付諸行動,這樣能使自己的行動更加理性,不至於讓行動產生在一時衝動之下,而產生時候追悔莫及的壞結果。

三思而後行

應該要承認,孔子說的「三思而後行」在實際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正確的,的確應該牢記這句話,做任何事情或者作出任何決定,都應該反覆考慮。

考慮什麼東西呢?考慮的東西一是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與之相關的一切資料和信息,儘可能多掌握具體信息和第一手資料,通常是作出正確決定的前提條件。

二是如果要解決這件事情,能採取哪些行動方案呢?要提高行動的成功概率,就應該要預先制定好操作的若干方案,這樣在具體行動中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作出調整。

三是還要考慮萬一行動失敗有可能會導致什麼後果,失敗之後又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及時補救,儘量將失敗導致的損失降到最低,同時採取新的行動,儘快爭取獲得新的成功。

古代將軍

比如在戰爭中,聰明和成熟的將軍往往會在戰前就「三思」,擬定詳細的作戰方案,包括進攻路線、武器補給、後勤保障、醫療救護等等詳盡的若干套方案,尤為重要的是還要擬定萬一失敗的撤退方案和補救措施等等,這些都是「三思」的內容。實事求是地說,倘若事前能做到這麼周密詳盡的「三思」,那麼這件事成功的概率和把握應該能夠大大增加。

古代戰爭

但是,嚴格落實「三思而後行」這句話也要防止掉進一個誤區:有的人遇到事情的確是很重視「三思而後行」,但他的「三思」把重點都放在查找事情的操作難度,可能存在的阻力和困難,有可能導致什麼結果,這樣一來,可能就會「前怕狼後怕虎」,瞻前顧後,最終得出結論,這事兒沒法做,根本沒有條件,還是等條件成熟了再說吧!這種情況下,「三思而後行」這句話就成了弱者面對困難時為自己退卻找到了堂而皇之的理由,成了放棄追求和理想的擋箭牌,成了裹足不前的尚方寶劍。因為他「三思」後得出來的結果是「放棄行動」,這就完全背離了「三思而後行」中「行」的初衷了!

相關焦點

  • 三思而後行,其實並不是孔子提倡的
    Delacey - Dream It Possible03:24來自而立thirtyDelacey - Dream It Possible論語——三思而後行「三思而後行」的古訓出於《論語》,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教我們要養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過去,我也是屬於做事比較衝動的那種類型的人,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憑第一感覺,憑一時的衝動,結果有很多時候考慮問題不是很周全。比如有的事,是自己找當事人去說,還是讓領導出面去說,效果就有很大的不同。
  • 每日一句:三思而後行的後半句是?和現代管理學如何結合理解呢?
    三思而後行,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篇》三思而後行的流傳度很廣,意思也很明了:凡事三思而後行,比喻做任何事情前,要考慮好多種情況或多種風險因素或多種可能的結果。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三思而後行容易理解,「再,斯可矣」又如何理解呢?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所以在這樣的大氛圍之下,往往只會對這句話進行片面的解讀,也就是字面上的理解。天地不仁,意思就是天地沒有仁慈之心,是非常無情的存在。以萬物為芻狗,所謂芻狗就是以稻草紮成的狗,屬於古時的候祭祀用品,但是祭祀完後就會被丟棄在一旁,無人問津,那麼就可以理解為,天地對世界上的一切都沒有仁慈之心,全都當成沒用的廢物垃圾一樣看待。
  • 常說:三思而後行,其實下句才是精華,但是少有人知
    常說:三思而後行,其實下句才是精華,但是少有人知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最先開創私人講學的人,倡導仁義禮智信。據說,孔子曾經問學於老子,他座下有三千弟子,其中最有盛名的有七十二人。
  • 三思而後行vs立刻執行
    很多年前只知道老師在課上說做事情要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凡事都要再三思考而後行動。可是真的所有人都要三思而後行嗎?非也,對於做事情魯莽冒失的人,應該要三思而行;但對於優柔寡斷的人來說,想到什麼就勇敢地去做吧!不要怕失敗,比起失敗,遺憾才是最可怕的。
  • 「三思而後行」膾炙人口,但後面還有1句,原來竟有如此深意
    「三思而後行」膾炙人口,但後面還有1句,原來竟有如此深意。在我國的歷史上,其實有一句話是流傳得非常的廣泛的,這句話就是:三思而後行。如果談論起這句話,那是很多人都能夠知道的,可謂是膾炙人口。但是這句話後面還有1句,原來竟有如此深意。
  • 這句話怎麼理解?
    這句話怎麼理解? 乍一看這句話的意思非常簡單,那就是說一個人如果經常腦門上沒有油、腳上不流汗的話,說明這個人很有可能一輩子都是個窮光蛋。這句話可反過來理解,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一生,看他是不是個富人或能不能成為個富人,一看他的頭上有無腦油,二看他腳上是否出過汗,如果頭上沒有腦油,腳上又未長期出過汗,那麼這樣的人的一生將會是沒有錢財的一生,也就是俗稱的窮光蛋。
  •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結合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說說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第19課《大象的耳朵》課後理解題。結合生活實際,說說你對某句話的理解。這是孩子們最容易丟分的閱讀理解題,做這種題,三步走。這篇課文是想告訴大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別人說好的不一定就是好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也是「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暗含的道理。
  • 孔子的這10句話,我們都理解錯了!
    小編表示,這句話並非歧視女性,孔子也並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 古人言「三思而後行」具體是指哪三思?其實它是作為貶義詞出現的
    這就叫做「三思而後行」。這句話我們都十分熟悉,但其中真正的涵義卻鮮有人知。這裡的「三思」具體又是指什麼?三思而後行在漢語詞典中,對於這句話的解釋是:凡事要經過反覆思考考慮,然後再去做。這裡的三代表的是再三,多次的意思。
  • 三思而後行,教你怎麼去運用
    人生之中,每個人都的性格,理想,做法都不一樣的,三思而後行,說著容易,做起來還是比較難,也有不少人,因為做任何事沒有三思,而讓自己惹上麻煩或者難看,以下幾點做到了,其實就是你在很好的應用,三思而後行。一,思前顧後,在做任何一件事前,或者衝動的時候,你可以花幾十秒,或者幾分鐘考慮一下,這件事會給你帶來什麼樣的開始和結果。
  • 「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該怎麼理解這句話?
    「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此言出自《以弗所書》第三章第十七節,該怎麼理解它呢?為什麼要有愛心是個不需要多做解釋的道理,如果你連這也要質疑,那就沒必要看下去了,但讓愛心「有根有基」是什麼意思?如果把愛心比作大海,人類就像是在海邊玩水的孩子,一開始我們只在淺水處嬉戲,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總是會慢慢生出從淺水走向深水的衝動和欲望,這不是莽撞,是人類求知的本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閱歷和經驗得以豐富。可是,如果你只是憑著這本能踏入大海深處,你跟一個瓶子,一個木桶,又有什麼差別呢?
  • 孔子的這十句話,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 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
    而如今,我們更常聽到的是「三思而後行」這句話。俗話說「衝動是魔鬼」,任何心血來潮的決定,都有可能成為未來你無法挽回的傷痛。現如今信心滿滿堅持的東西,在未來,說不定將來會成為你最懊悔的往事。行事前,記得認真思量,仔細謀劃,這往往比不加思考,憑藉自己的一腔熱情做出的決定更加可靠。
  • 男面試官:「你知我深淺,我知你鬆緊」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男面試官:「你知我深淺,我知你鬆緊」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現如今,隨著虛擬經濟的快速發展,技術的變革,商業模式也隨之日新月異,而相對應的實體經濟,好似不是那麼的樂觀,似乎有隨時被取代的意思,而對於企業來說,危機無處不在,如何才能在這場危機安然度過?
  • 這句話被曲解了幾千年
    我們都學過論語中的一句話,叫:三思而後行。意思我們也知道,這是孔子教育徒弟的話,說的是做事情要多考慮考慮後果,不要太衝動,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當然了,這句話被後來幾千年的人們奉為真理,尤其是統治階級在告訴大眾和眾多的學子時,跟他們說做事情一定要考慮清楚,不說看明白後果,但最起碼也要計算好得失,再考慮做與不做。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這句話其實還有下半句,如果只從上半句來看,這話確實是這個意思,可是帶上下半句,這句話的意思就完全變了。這句話的原始出處是孔子評論魯國的一個大夫的。
  • 「李保佳講論語5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李保佳講論語5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翻譯:季文子做事要想很多遍才行動。孔子聽說後:思考兩遍就可以了。這一句,是論語中被誤解最多的一句了。在這裡呢,孔子說不贊同三思而後行,也是是專門針對季文子的,因為季文子這個人做事實在是太小心了。季文子有次出使晉國,讓下屬備好禮品後,又讓下屬去備喪服,下屬問為什麼,他說是有備無患,萬一晉國的國君出了啥事呢。這不就是典型的想太多了嗎。具體到我們自己要不要三思而後行,就要看我們自己的性格了。
  • 理解了《金剛經》這4句話,就掌握了它的精髓,功德無量
    01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看起來似乎很難理解,但是我們只要找到一個關鍵詞就能迎刃而解,「有為法」也即有所作為這句話意思是「一切由條件構成的現象,都是虛幻的,好像夢幻泡影,露水閃電一樣,應該這樣看待這個世界」,這其實是佛教空觀的一個經典表達。人生在世,我們所有有可為的事情其實皆為虛無,能夠看到的擁有的都會如夢幻泡影般轉瞬即逝,比如我們能夠看到日出日落,風雲變幻,我們能夠在影視中獲得共鳴,我們能夠努力獲得一些金錢等。
  •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你真的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嗎
    就和其他用語一樣,這句名言的來源也有多種說法。弗雷德.R.巴納德(Fred R.Barnard)是第一個說這句名言的人。他在1921年的一篇文章中用這句話來說明廣告的力量。但似乎早在1911年,-位美國報社編輯就已經用過這句話了。
  • 女人的這3句話,是很明顯的「口是心非」,男人別以表面意思理解
    他又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怎麼可能百分百懂你?情侶之間,百分之90的矛盾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兩個人不會好好說話,不願意表達真實的想法,希望對方能猜中,可是他真的猜到了,你又反應很激烈的反駁,這麼擰巴的性格,能好好談一場戀愛才怪了。這就需要男人多擔待理解了,她臉皮薄,你就把臉皮放厚些,追女孩的第一要義,就是不能太要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