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評論員:中美南海博弈終局 豈能容忍霸權在門口耀武揚威?

2020-12-21 手機鳳凰網

中國駐美使館就美國涉南海聲明發表談話,強烈反對美國對中方的「無理指責」。美國國務卿蓬佩奧7月13日在一份聲明中宣稱,中國在南海的野心沒有法律依據,並說北京多年來一直使用恐嚇手段對待其他南亞沿海國家。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分析師詹森說:「基本上這是我們第一次稱其為非法,但關鍵是你打算怎麼做?」

這是當今全球兩強在南中國海又一輪新博弈的開始,這場博弈最終的結局如何,必須放在一個更大格局的中美「河海大博弈」中去觀察。

誰都知道也習慣了整個太平洋就是美國勢力範圍的現實,這個現實當然絕非憑空而來,而是經過大約一整個世紀打造經營之後的結果。

1899年美西戰爭,勝方美國取得了西班牙在西太平洋的屬地關島,即通過購買與戰爭的方式取得了菲律賓;在此之前,美國也先後以購買(1867年,阿拉斯加)及政治介入(1893年,夏威夷)的方式,取得了兩地的控制權;1945年二戰結束,美國一方面收編了原本日本控制的太平洋諸島(如中太平的的威克島、西太平洋的琉球),之後又以防堵蘇聯,與日、韓、臺、菲、新分別籤訂了共同防禦條約;與此同時,基於與英國的關係,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亦與美國構築了「五眼聯盟」,主此,一整個太平洋進入美國囊中,形同美國的「內海」。

可以看到,這個內海的北、東、南緣均無問題,其西緣卻直抵亞洲大陸的東緣,甚至把中國家門口的「黃、東、臺、南」四海也包括了進去。這在美強中弱時,中方也無可奈何,但時移勢易,中國正在快速崛起,美國綜合國力則在下行,一長一消,勢不可避免較量與衝撞,1996年臺海危機與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均屬之。就一個志在崛起與復興的中國而言,豈能容忍另一個霸權在家門口老是耀武揚威。中國的地緣戰略肯定是要把美國勢力從家門口趕出第一島鏈之外的,換言之,做為第一步,就是把「黃、東、臺、南」四海打造成「護城河」成為中國的勢力範圍,此即我所謂的中美「河(護城河)海(內海)大博弈」,博弈即從2001年正式開始。

放在歷史長河中觀察,中美必然會以兩國之間的太平洋做為大博弈的大場域。階段一,自1949至2000,形勢上是美國的大內海直接覆蓋了中國的護城河,中國勢弱,只能徒呼負負。階段二,從2001年開始至2020或2030(尚未確定)或更久,取決於中美在第一島鏈的交手,如中方勝出,美退出第一島鏈,即告一段落。在這個階段中,南中國海與臺灣是兩場關鍵戰役,通過南海造島及中國反介入戰力之強化,中方已從早前的劣勢,轉為旗鼓相當甚至漸居上風。階段三,將從階段二結束時開始到美國勢力逐漸退出第二島鏈(關島)時確定,近年來,美方似乎已進行提前部署,先將琉球軍力後搬至關島,又投入巨資將關島原本集中的軍事基地分散,可略見一二。

太平洋還是太平洋,但是劇情與主角還是會物換星移的,此即歷史迷人之處。

(作者為香港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石齊平,本文發表於臺灣《中時電子報》)

相關焦點

  • 南海成為中美博弈焦點,拜登或要出招了,我國又如何應對?
    美國已經公開表示,中國是美國當下的主要競爭對手,而南海則是中美博弈的焦點之一。拜登上臺後也不可能停止對華施壓,但拜登政府在打法上與川普政府有所不同,出招將更陰狠、更難對付。因此,拜登在南海問題上如何出招,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 中美大博弈下東南亞的窘境
    文:石齊平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轄下的東協研究中心不久前發表了一份《2020東南亞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了東南亞國家面對中美兩強博弈下的窘境。
  • 中美在南海:兩種秩序想像的碰撞
    二戰以後,人們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對全球霸權的認識開始真切主導美國基本戰略的制定,也直接塑造了南海的格局。這種認識要溯源到古典地緣政治理論,它即是美國行為的動力學。古典地緣政治理論產生於十九世紀末。當時可供文明國家自由殖民的「無主」土地所剩無多,於是它們彼此間的爭奪就開始白熱化。
  • 「趙遠良」中美博弈關係再解讀——基於世界治理手段變遷的視角
    具體就中美關係而言,霍布斯式博弈不再是兩國競爭採取的終極選項,而是洛克式博弈。中美貿易博弈折射出兩國洛克式博弈的方式和手段。大國經略世界,主導世界格局,其手段是多樣的,在表現形式上或曰統治,或曰治理。由於國際政治的無政府狀態,世界各國總是處於一種無休止且旨在爭取權力與利益的博弈狀態之中。
  • 中美博弈與臺灣
    在中美戰略競爭博弈新形勢下,美臺關係究竟會密切到何種程度?美國與兩岸之間關係會如何傾斜?美國會支持臺灣當局與大陸對抗較量到什麼程度?美國會不會支持臺灣「獨立」?在中美戰略博弈中臺灣的終極命運如何?這些還都是變數,絕非民進黨人一廂情願那樣一清二楚、一成不變。
  • 中美博弈之下,日本的小動作不得不防
    中美關係走向不僅關乎兩國之爭鬥,在其他國家看來,選邊站隊問題也尤其困擾,美國有意故伎重施,以群狼戰術孤立中國,但世界不會如美國設想般運轉,過去緊緊抱團美國的盟友們也各有心思。在中美博弈之下,日本的小動作值得引起注意。
  • 中美關係自由體下落,美防長尋求訪華;讓子彈飛一會兒
    以便為中美兩國建立危機溝通所需機制,並強化美國「希望在國際體系中公平競爭」 的意願。不過,對於埃斯珀所釋放出來的「善意」,《環球時報》援引一位軍方學者的話報導稱,現在應該「讓子彈飛一會兒」,靜觀其變,看看美國後面的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以判斷埃斯珀的信息是一個「煙霧彈」,還是代表美國的對華新動向。
  • 安培辭職,中美博弈重壓之下的以退為進!(良文師回來了!)
    近年來,隨著中美博弈的白熱化,對日本首相的考驗也越來越嚴峻,即便是安倍這種平衡大師,也逐漸感到力不從心,而川普政府想要在日本部署中程飛彈,則成了壓垮安倍的最後一根稻草。安倍到底有沒有潰瘍性大腸炎?這個肯定是有的,但安倍這個病有多嚴重就不好說了,據日本媒體報導安倍去醫院只是打了兩個吊瓶,看不出有多嚴重,至少很難看出到因此而辭職的程度。
  • 親清學堂第十五課 | 中美戰略博弈及關係走向
    親清學堂第十五課 | 中美戰略博弈及關係走向 2020-12-14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超越霸權之爭:中美貿易戰的政治經濟學邏輯
    顯然,有關中美貿易摩擦的話題在2018年呈現爆發性增長,作為國際輿論的又一熱點,貿易摩擦的熱度堪比2012年以來的南海問題,都是突然爆發,也都有很強的國際博弈背景。但從學理角度分析,在這麼多新增文獻中,相對而言,經濟學文獻反而是下降的,對經濟學家來說,中美貿易摩擦似乎缺乏足夠的學術研究價值。
  • 中美關係最大的風險點在哪? 賈慶國:臺海、南海和意識形態領域
    詭譎的國際風雲中,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走向何處?合作?對抗?脫鉤甚至是戰爭?什麼才是折射兩大國此刻關係的關鍵詞?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中美關係與亞太秩序」外交分論壇上,多位政治領域的知名學者分別對這一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 從三姬分金談中美博弈
    綜上,從博弈論的角度,美國應施以小恩積極拉攏排名靠後的國家,同時不斷打壓排名第二的國家,之前分別是德國、日本、歐盟,現在是中國,中美之間的長期博弈在所難免。當然,現實世界遠比模型複雜的多,博弈的參與者肯定不止5個,而且參與者不是個個聰明、理智、冷血且獨立,排名後面的國家也會相互聯合,以爭取更大的利益,例如,上述五姬分金中,乙可以許諾丙、丁、戊更多利益,以達到首先把甲處死的目的,當然丙、丁、戊要考慮甲被處死後,乙是否會遵守諾言。
  • 崔天凱替中國人發問:美國能做什麼,改善下中美關係
    雙方就熱點問題進行觀點交換,包括大形勢上的中美關係,具體的如新冠疫情、香港問題、新疆問題、南海問題以及中美外交、貿易博弈展開討論。在理解分歧上,米歇爾指出中方所提出的「全球霸權」和美總統川普所說的「中國流感」一樣刺耳,中美之間從歷史和現實來看在文化、政治制度以及經濟發展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並且這些差異還會長時間存在,增加互信、理解是兩國長期要致力踐行的方向。
  • 原創丨美國雙航母、法國兩艦艇都來南海,意欲何為?
    》(點擊藍字查閱)中已經進行了深入分析,這一趨勢長期看不會改變;另一方面,美國依然在全世界持續耀武揚威,他的目的就是維持其全球霸權,尤其是在南海,為了顯示存在和打壓中國,將會非常活躍。這不,在中國新年到來之際,美國又開始在南海搞事了。這次搞事,竟然來了兩艘航母艦隊。
  • 臺灣綠媒直呼罕見:中美南海同時軍演!
    (CNN3日報導:美海軍將派兩艘航母及數艘戰艦前往南海)「尼米茲號和隆納·雷根號航空母艦打擊群正在菲律賓海和南海進行雙航母作戰,」美海軍第七艦隊發言人喬·傑利中校當天宣布說,「在菲律賓海和南海進行的雙航母打擊群行動為我軍提供了先進的訓練機會。」
  • 胡錫進:中美博弈可能要幾十年 中國愛國主義者有一個共同使命
    【胡錫進:中美博弈可能要幾十年 中國愛國主義者有一個共同使命】端午節之際,老胡還是忍不住要說說愛國這個話題。這次端午節假期是星期四、星期五和星期六,相當於美國那邊的星期三、星期四和星期五。但就在這時,我們遭到了試圖維護絕對霸權的美國的斷然打壓。這肯定是中國大歷史主視角對今天的描述,中國大歷史絕對不會存在第二個敘事的主線。老胡想說的是,無論我們願意不願意,無論對這種局面的形成有多少種解讀,但是美國對中國的打壓已經事實上戰略性啟動,應對它的打壓是中華民族必須承受的考驗。
  • 橙人 鳳凰唯一的女評論員尹乃菁:反正我是最美的!
    臺灣資深媒體人,畢業於臺灣輔仁大學新聞系,歷任《中國時報》記者、TVBS記者、年代新聞臺新聞部助理總監、News98電臺《今晚亮菁菁》節目主持人、與胡瓜合作主持《娛樂圈圈看》、還有在央視擔任時事評論員及臺灣多黨政論性節目主持人。之前搜過她的資料,發現尹乃菁的父親尹元甲也是臺灣資深媒體人。難道,尹乃菁的職業選擇是受父親影響?
  • 探索中美關係新範式及全球安全治理
    作為當今國際體系中的新興大國與霸權國家,兩國關係正在形成戰略競爭日益突出的新態勢。中美經貿摩擦的出現和深化表明,經貿合作作為兩國關係的傳統「壓艙石」,在單獨應對戰略競爭「新態勢」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有限。為有效阻止「新態勢」向全面對抗與衝突方向演變,中美亟須重新定位、處理和管控彼此關係的「新範式」。包括全球安全治理在內的全球治理架構為中美戰略博弈與權勢平衡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制度體系。
  • 日本慫恿德國軍艦進入南海,讓人想起二戰
    據《環球時報》12月19日的報導,"為了對付中國",日本官員在與德國同僚的一次會晤中表示,東京"強烈支持"德國派軍艦來亞洲,來南海,日本將"與其進行聯合軍演"。德國著名的反華媒體"德國之聲"指出,邀請德國軍艦介入亞太的不是什麼別人,正是日本防務大臣岸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