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博弈下東南亞的窘境

2020-12-26 東方財經雜誌

文:石齊平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轄下的東協研究中心不久前發表了一份《2020東南亞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了東南亞國家面對中美兩強博弈下的窘境。

這份信息量很大的調查報告,調查時間在2019年底,受訪者為東協10個成員國1308名散布在各界的專業人士;調查目的,主要是進行兩年的比較,即將2020年這一次的調查與2019年進行比較。調查的核心內容是想了解東協國家如何看待中美兩國在區內的影響力。影響力區分為兩種,一種是「經濟影響力」,一種是「政治與戰略影響力」。

報告中顯示的主要調查結果有:

(一)就誰在區內最具「經濟影響力」來看,79.2%的受訪者認為是中國,比一年前的73.3%上升約6個百分點;認為美國最具「經濟影響力」的只有7.9%,與前一年持平。可以看到,認為中國更有「經濟影響力」的受訪者比例遠大於美國,且兩年之間,還在明顯上升。

(二)就「政治與戰略影響力」,無論2019或2020年,認為美國更具有「政治及戰略影響力」的受訪者都明顯少於選擇中國的,且選擇中國的比率還在上升(從45.2%上升到52.2%),選擇美國的則在下降(從30.5%下降到26.7%)。

(三)認為中國在「政治和戰略影響力」高於美國的受訪者(即52.2%)中,有高達85%的比例,對此一趨勢表示憂慮。主要的憂慮是,有73%的受訪者認為東南亞正在成為大國鬥爭的舞臺,而區內國家或將成為其中一方的代理人。與早一年的62%相比,擔心的受訪者比例快速增加了11個百分點。

(四)對於「萬一被迫要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的話,會如何選擇?」這一關鍵性問題,有54%的受訪者選擇美國,46%的受訪者選擇中國。如就國別來看(視各國內部受訪者的選擇傾向而定),10個東協國家選邊站時選擇中國的有7個,選擇美國的有3個(越南、菲律賓、新加坡)。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認為,新加坡不希望在美中兩國之間被迫選邊站,希望兩個大國不要給小國施加壓力。

針對這樣的調查結果,可作如下幾點分析評論:

(一)調查結果比較的是2019年與2020年,也就是一年之中的變化。可以看到,僅僅在「一年」之中,各種趨勢的變化已相當顯著,此一現象,折射了中美兩強在區內博弈的力道之強,超乎一般想像。

(二)與一般傳統印象(中國在經濟影響力佔優勢,美國在政治及戰略影響力佔優勢)不同,調查結果顯示,無論經濟還是政治與戰略兩種影響力,中方均大於美方,且中方的強度還在持續上升。

(三)調查2019正值美國川普政府大力遏制中國及醜化中國期間,此一兩強博弈態勢,相信對受訪者會產生相當的壓力,進一步強化「被迫在兩強之間選邊站」的焦慮感。

(四)對於「兩大之間難為小」的窘境,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近年頻繁在各種場合表達看法。他說,新加坡不希望在美中兩國之間被迫選邊站,希望兩個大國不要給小國施加壓力。又說,「東協國家有朝一日,不得不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但希望這一天晚一點到來」。李顯龍對形勢與趨勢看得很清楚,但顯然也很無奈。

(五)的確,東協國家不希望被迫選邊站,但會不會被迫選邊站並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選邊站的邏輯是什麼?何時會出現李顯龍口中的「有朝一日」?

閩南話有俚語曰:「西瓜偎大邊。」西瓜難得正圓平衡,總會傾向一邊,這取決於哪邊更大,此所謂「偎」。主「邊大,邊小」的邊,具體的,就是指「經濟」「政治及戰略」等影響力。三四十年前,相信美國在區內無論哪一種影響力均大於中國,是以當時區內國家不存在選邊站的問題,但隨著中國崛起,影響力日增,甚至如本調查結果所示,均已大於美國,且還與時俱增,這當然就出現選邊站的壓力與憂慮了。

中美兩強博弈日益激烈的境況下,東南亞國家不得不面對選邊的窘境。

那麼李顯龍說的「有朝一日」又是何日?關鍵或許在調查報告中有意無意遺漏的一個指標,即軍事。如果中美軍力在西太平洋的對比,也逐漸由原本的美強中弱,向勢均力敵,甚至向中強於美發展的話,對區內所有國家而言,就真得面對不得不選邊的窘境了。

(作者系鳳凰衛視著名評論員)

相關焦點

  • 中美博弈與臺灣
    但是,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就會越大,跟頭摔得會越狠。在中美戰略競爭博弈新形勢下,美臺關係究竟會密切到何種程度?美國與兩岸之間關係會如何傾斜?美國會支持臺灣當局與大陸對抗較量到什麼程度?在中美戰略博弈中臺灣的終極命運如何?這些還都是變數,絕非民進黨人一廂情願那樣一清二楚、一成不變。
  • 親清學堂第十五課 | 中美戰略博弈及關係走向
    親清學堂第十五課 | 中美戰略博弈及關係走向 2020-12-14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三姬分金談中美博弈
    「三姬分金」是《天行九歌》裡的一個故事,講的是戰國的韓非拜訪大將軍姬無夜,看到其三個姬妾在搶奪100枚金幣,分配規則是:甲、乙、丙三姬依次提出分配方案,如果某姬提出的方案未能獲得所有參與者半數以上認同,則提出方案的人被處死,後一個按順序提出新方案,遊戲繼續;若獲得半數以上認同,則按方案分配,遊戲結束。假設三個人均是聰明、理智、冷血且獨立的,最終三姬將如何分金呢?
  • 「趙遠良」中美博弈關係再解讀——基於世界治理手段變遷的視角
    在霍布斯式博弈狀態下,戰爭攫取與殖民徵服是大國獲取財富和權力的重要統治手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開始設計和倡導新的統治方式,提出「門戶開放」政策,這成為大國統治世界新模式的一種嘗試。以此為開端,西方國家(特別是以美國為主)在隨後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設計和實踐出新的世界治理手段,大國博弈因此也採取了新的方式——洛克式博弈。
  • 鳳凰評論員:中美南海博弈終局 豈能容忍霸權在門口耀武揚威?
    這是當今全球兩強在南中國海又一輪新博弈的開始,這場博弈最終的結局如何,必須放在一個更大格局的中美「河海大博弈」中去觀察。誰都知道也習慣了整個太平洋就是美國勢力範圍的現實,這個現實當然絕非憑空而來,而是經過大約一整個世紀打造經營之後的結果。
  • 莊建中:中美能源領域合作前景巨大,應在博弈中尋求合作
    ,應在不斷博弈中尋求合作。莊建中表示,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關係。當前,中美關係正處於外交、文化和學術交流、貿易、地緣政治等全面對抗階段。中美戰略競爭首先是結構性矛盾。中國正日益強大,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作為第一,多年來持續鼓吹「中國威脅論」。自2018年起,美國已將中國作為全面主要競爭對手,同時推崇單邊主義,退出了許多國際組織和條約。其次是美國國內政治的需要。
  • 章百家:中美之間的博弈不是鬥狠,中國需要恢復務實外交
    在和美國的戰略博弈中,我們更需要的是勇氣和智慧,中美之間的博弈不是鬥狠。」章百家說,近年來,大家對於中美關係基本上是越來越憂慮,越來越擔心,以前的擔心已經不存在了,因為它已經變成現實了,這個現實就是,中美兩國將進入一個長期的戰略競爭狀態,而且這個戰略競爭會不斷地向縱深發展。因此,中國應該考慮如何在這場競爭中實現自己的目標。
  • 安培辭職,中美博弈重壓之下的以退為進!(良文師回來了!)
    廢話不多說,我先說觀點:安倍的辭職,是中美在西太平洋軍事衝突日益加劇的背景之下,面對美國想在日本部署中導,以及中國試射東風快遞等巨大壓力,下出的一步託病請辭、以退為進的妙手。安倍的高明之處在於:一方面託病請辭,而另外一方面,又表示不設置臨時代理,而是要任職到下一任首相選出為止,其目的是以個人的政治生涯為賭注,為日本爭取時間,儘量不捲入中美軍事衝突,尤其是不充當美國對付中國的軍事炮灰,而是將美國方面施加的壓力拖到美國大選之後,以圖新的變化和破局之道。
  • 中美博弈之下,日本的小動作不得不防
    中美關係走向不僅關乎兩國之爭鬥,在其他國家看來,選邊站隊問題也尤其困擾,美國有意故伎重施,以群狼戰術孤立中國,但世界不會如美國設想般運轉,過去緊緊抱團美國的盟友們也各有心思。在中美博弈之下,日本的小動作值得引起注意。
  • 中美博弈不能逢美必反,原則問題不退讓,其他問題可商量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美博弈是個大的方向,在中美博弈過程當中,我們到底採取一種怎樣的姿態處理跟美國的關係,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最近一段時間,國內基本上大的趨勢,還是一個逢美必反,堅決鬥爭的一個姿態。
  • 專家學者在武大經管共探 「大變局下中美經貿關係新發展與理論經濟...
    01 研討會簡介2020年12月5日,「大變局下中美經貿關係新發展與理論經濟學學科建設」研討會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召開。論壇旨在通過思想碰撞,深度解析大變局下中美經貿關係新發展,共探理論經濟學學科建設之路。
  • 中美博弈背景下的全球化迷思:閉關與入關,誰是未來?
    02 西方「社會主義」上世紀70年代,英國政府有一個權力非常大的部門——「國企委員會」。你沒看錯,這個充滿東方特色的詞彙,的的確確出現在了當年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不僅如此,英國一大批電力、鐵路、航空公司,都在二戰後被納入了政府名下。法國也是同樣一番景象。
  • 胡錫進:中美博弈可能要幾十年 中國愛國主義者有一個共同使命
    【胡錫進:中美博弈可能要幾十年 中國愛國主義者有一個共同使命】端午節之際,老胡還是忍不住要說說愛國這個話題。這次端午節假期是星期四、星期五和星期六,相當於美國那邊的星期三、星期四和星期五。他們哪來的對中國這麼大的仇恨?在中國的南邊,印度媒體星期四繼續猛攻中國,煽動國內的反華民族主義情緒。它們對所謂的衛星圖像進行既不負責任也很不專業的解讀,宣揚中國一直在「蠶食印度領土」。除了這些地緣政治衝突,新冠疫情在繼續衝擊世界,影響我們所有人的生活。由於北京的疫情尚未結束,我周圍所有人都取消了端午節的出行計劃。然而北京的情況和美國一比,就只是小case了。
  • 南海成為中美博弈焦點,拜登或要出招了,我國又如何應對?
    美國已經公開表示,中國是美國當下的主要競爭對手,而南海則是中美博弈的焦點之一。拜登上臺後也不可能停止對華施壓,但拜登政府在打法上與川普政府有所不同,出招將更陰狠、更難對付。因此,拜登在南海問題上如何出招,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 馮碩:TikTok被禁中的數據博弈與法律回應
    因此,筆者將從TikTok被禁事件切入,首先聚焦美國封禁TikTok這一具體事件,以期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反思美國封禁TikTok背後的邏輯。在此基礎上,筆者將從TikTok的技術應用出發,明確其所存在的風險並探討現有法律可否進行有效規制。最後,筆者將立足中國,探尋在TikTok被禁中中國企業和國家所應採取的應對之策,並力圖從更大視角下找尋未來法治構建中法律對科技的正確回應模式。
  • 中美博弈背後的深層邏輯:停滯、內卷的世界裡,誰才是未來
    在中美博弈日漸白熱化的今天,我們似乎越來越清晰地看到那一度令人望而生畏的西方強國的內中敗絮。經濟停滯、就業內卷、創新保守……種種事實都在質問:如今的美國是否已經失去了探索生存邊界的初心?那麼當下的中國,是否又能成為新的未來?這是一場中美博弈背後的深層邏輯思考。
  • 中美高牆下的日本:大國博弈,東瀛悲歡
    長崎事件自覺客場作戰吃了大虧的水手們回到艦上,將亞洲頂級巨炮對準了長崎。副提督琅威理深知機會就在眼前,下令立刻開炮,蕩平日本海軍。從1905年戰勝沙俄,至1945年原子彈落下,日本用40年將上一個40年攢下的好牌打光了。
  • 中美大博弈,你我如何安好
    2020年註定是要載入史冊的不平凡的一年,由新冠肺炎引發的一系列全球政治、經濟動蕩上演出一場場大戲,特別是中美國兩國的博弈影響著全球政治、經濟的風向。每種制度背後都有一些要素,或者說前提條件,若是這些要素不存在的前提下,妄談制度實際上有些不切實際。進一步說,沒有絕對的那種制度的優越性,只有在什麼條件是那種制度會更適合些,當然,制度的切換並不會因為底層要素的變化而自動切換,制度往往會一條道走到黑,走到死亡,走向戰爭。這就是朝代更迭,近代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演變的原因。
  • 崔天凱替中國人發問:美國能做什麼,改善下中美關係
    雙方就熱點問題進行觀點交換,包括大形勢上的中美關係,具體的如新冠疫情、香港問題、新疆問題、南海問題以及中美外交、貿易博弈展開討論。在理解分歧上,米歇爾指出中方所提出的「全球霸權」和美總統川普所說的「中國流感」一樣刺耳,中美之間從歷史和現實來看在文化、政治制度以及經濟發展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並且這些差異還會長時間存在,增加互信、理解是兩國長期要致力踐行的方向。
  • 探索中美關係新範式及全球安全治理
    未來中美關係的首要特點是戰略競爭,新的「壓艙石」可以通過權力博弈建立某種相對穩定的機制架構,最終以大國權勢平衡的方式來打造。中國的民族偉大復興與美國的「再度偉大」都需要在全球框架下運作,兩個目標在實施空間、依託理念、驅動利益、指導價值上都存在衝突,競爭逐漸成為中美全球互動的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