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一詞經常見於古典文學中,但現代用得並不多,很多人接觸到它都是從一些現代的「古風作品」中,畢竟這種詞彙一聽就是偏古風的。
但很遺憾的是,很多所謂的「古風作品」雖然提及了這個詞彙,但都是濫用而已,根本不知道它的具體涵義,也和古典文學沒什麼關係。
「未央」一詞非常古老,本義已經不明確了
目前可見的典籍中,最早出現「未央」一詞的可以追溯到兩三千年之前,並且用法和含義都有不同。
《詩經·小雅·庭燎》中有句: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
這首詩是讚美周代君臣勤政的,是一句問答。
說周王起床之後,問報時官,天亮了嗎?報時官說黑夜還未過去,庭中是燭火在發光。但眾位大臣應該快來了,已經能聽到車馬行進時發出的鈴聲。
這裡的「未央」很明確,就是還沒有消失的意思,夜未央,就是黑夜還沒有過去,更確切地說就是天還沒亮。
而這一句還有另外的解釋,說「未央」就是還沒有到達一半的含義,是君王用以自警的,不時驚醒,擔心誤了早朝。但這樣的說法其實略顯牽強,無法解釋後半句。
而「未央」確實也有「未半」的含義,見於漢武帝所作的《李夫人賦》:
託沈陰以壙久兮,惜蕃華之未央。
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悼亡賦」,出自漢武帝劉徹對李夫人的早夭而感到的痛惜。作此賦的時候劉徹不到50歲,想來李夫人年歲更幼,所以「蕃華之未央」大概就是指不到半百之年。
這裡的「未央」指的就是「未到一半」的含義,顏師古的註解中也持此觀點。
「未央」一詞的古老含義還有「未盡」、「沒有完結」的含義,見於年代同樣久遠的《楚辭》中。
《離騷》有句:
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
這裡所講的是屈原在聽了靈氛勸他離開楚國之後,心中有所疑慮,於是再次請求巫鹹為他重新卜卦。巫鹹和他講了古時候君臣際合的故事,告訴屈原現在年歲還不老,施展抱負的時機還沒有盡失,可以留下來。
這裡的「未央」和上文的「未晏」同義,都是「未盡」的意思。
這就和「無窮無盡」這樣的含義有了相同之處,《楚辭》中同樣有這樣的含義。
《楚辭·九歌·雲中君》中有句:
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
其實從更多的典籍中能看出,「未央」在後來固定的一個含義就是「無窮無盡」,多用於描述「福祿壽」等祥瑞事物。
這就像一句吉祥話,一般多是修飾其他的祥瑞,不單獨使用。
「未央」在漢唐兩個朝代具有特殊意義,其引申義的形成與此有關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未央」的本義現在都不確定,那為什麼還要說那些「古風作品」濫用呢?
那是因為在古典文學中,「未央」這個詞語只是不知其本意以及衍變的詳細過程而已,但對一般情況下的具體涵義有著較為明晰的認知。
尤其是漢唐這兩個朝代之後,提及「未央」一詞有更為具體的指向。
西漢的皇宮名為「未央宮」,由蕭何監督,在秦章臺原址上建成,象徵著國家權力的中心。
而之後的時代裡,西晉、北朝等諸多政權都曾經以此為皇宮,至隋唐時期地位依然很高。
唐代雖然不再將此設為皇宮的正宮,但同樣被劃歸為禁苑,一般用作皇帝宴請百官的場所,實際上也是朝廷中樞之一。
所以,有了「漢唐」這兩個強盛的大一統王朝的襯託,「未央」一詞在很多時候都指像皇宮這樣的場所。
比如宋代蘇軾在《秋興》中寫道:
樓前夜月低韋曲,雲裡車聲出未央。
這個「未央」指的就是宮殿。
而由此引申出的含義即國家政令發出的地方,指代國家中樞。
比如:
千官朝賀未央裡,仰視龍尾垂蜿蜒;宮衣疊後未開箱,夢裡承恩入未央。這樣的用法在以「言志」為旨歸的詩中經常出現。
所以,「未央」一詞雖然不知其本義,但諸多引申義和原始用法還是比較明晰的。
在很多「古風作品」中,這個詞變得非常「軟」,幾乎沒有實際含義,只是為了湊足華麗色彩,其實和古典文學中真正的「未央」含義沒有關係。
曾擔任「帝師」高位的「士族」群體,最終倒在了科舉的「屠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