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那人類基因中早被烙印下的「好奇」,驅使著人類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如今人類的足跡幾乎已經遍布了整個地球。然而那好奇的種子依然在人類中滋養,孕育。探索永不停息。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太陽系最大的矮行星-冥王星(Pluto)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冥王星(Pluto),和離我們最近的矮行星-穀神星(Ceres)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穀神星(Ceres) 還有那質量最大的矮行星-鬩神星(Eris)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鬩神星(Eris) 。這一期,我們來看看同樣處在柯伊伯帶的鳥神星。如果您對於矮行星和太陽系星體的劃分還不太清楚,請參照 「專題」你所不知道的星體——太陽系星體的劃分
鳥神星(Makemake)
圖片版權(By Good202 - Own work from Fandom CC BY-SA 4.0)
命名:鳥神星是以復活島拉帕努伊(Rapa Nui)原始部落神話中的神靈Makemake來命名,她是創造之神,生育之神。由於Makemake是復活島當地主要教派鳥人教派(bird-man sect)的首要神靈,在中國,人們就將這個星名譯作「鳥神星」。
數據:經過科學家多年來的地面觀測,對於鳥神星樣子有了大致的了解,鳥神星的半徑約為715公裡,約是地球的1/9。 鳥神星也是一顆柯伊伯帶天體,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68.47億公裡,約45.8個天文單位(AU)。 一個天文單位(AU)代表的是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它與太陽的最大距離(遠日點)約為52.8天文單位,最近距離(近日點)約為38.5天文單位。陽光到達鳥神星大約需要6小時20分鐘。鳥神星有一個巖石核心,其上被水冰覆蓋。在星球表面則是一層甲烷,乙炔和索林的「小冰雹」,還有少量的固體氮。鳥神星的表面溫度低達-241.15至-237.15攝氏度之間。它的公轉軌道呈橢圓形,和妊神星的軌道極為類似,偏心率為0.16,軌道傾角為28度。然而不同的是,它的半長軸和近日點都要比妊神星離太陽要遠。在近日點時,鳥神星表面的甲烷和固體氮就會升華成薄薄的大氣,在遠日點時大氣又會凝結並「降雪」到星球表面。
圖片版權(By Tomruen - Own work, CC BY-SA 4.0)
時間:鳥神星是位於柯伊伯帶內的天體,這致使了它的公轉周期相當漫長,大約305個地球年它才會完成一個軌道運行,約112.897個地球日。它的自轉周期為22.5小時。它一天的長短類似於火星和地球。它公轉軌道平面與其他行星的黃道面呈至少28度的夾角
圖片版權(By Good202 - Own work from Fandom CC BY-SA 4.0)
衛星和星環:鳥神星目前發現只有一個天然衛星,它是2016年由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廣角相機發現的,它還沒有正式的命名,人們稱它為MK2。它的直徑約為160千米,距離鳥神星21000千米。鳥神星至今沒有發現星環。
探索:目前人類對於鳥神星的所有了解都來自世界各地地面望遠鏡的觀測和NASA的哈勃天文望遠鏡。
好了,對於鳥神星的星球屬性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裡,在未來的文章中,我們會繼續滋養我們基因中的「好奇」,使我們的腳印踏遍這個星球上所有的地方。
#矮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