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哥哥家的孩子陶陶和我姐姐家的孩子琪琪是同一年生,今年都讀六年級。之前讀小學的時候,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們能在學校裡互相照顧,於是讓他們去同一所學校讀書,而且很巧的是他們剛好就分在同一個班。
在同一個學校讀書,甚至同一個班,免不了的就是家長們要對兩個孩子的學習成績進行比較,而陶陶和琪琪在學習上總是兩個極端,陶陶的成績在班級裡總是名列前茅,而琪琪的成績卻總是在中下遊。
更重要的是,陶陶平時的學習時間只有琪琪的一半,每次琪琪在認真學習、複習的時候,問起陶陶,陶陶都會說:"我早學完了!哪像琪琪那個'笨蛋'一樣,整天學習都學不好。"然後就一股腦跑出去玩了。
雖然是玩笑話,但是不可迴避的事實就是,琪琪的學習效果很差,即使花費了比別人多一倍的時間,成績還是沒能提高。甚至連她媽媽都會說:"我家琪琪就是比較笨,學習不適合她。"
其實這樣的現象在學校裡並不難見,甚至每個班裡都有這樣兩個極端,有些孩子平時不見得有多用功,但是成績一出來總是能"一鳴驚人",但是有的孩子平時總是悶聲讀書,也不見孩子去玩,但是成績一出來總是不如意。
孩子成績不好,學習效果差是孩子"笨"嗎?並不完全是這樣,有很大的原因是,孩子的學習方法不好。
陶陶和琪琪的兩個極端引起了我的興趣,因此我對孩子的學習效果、學習方法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真讓我學習到了一種能提高孩子學習效果的思維方式,那就是已經被新加坡、美國等許多國家列為小學必修科目的"思維導圖"。
那麼什麼是"思維導圖"呢?"思維導圖"對孩子的學習有什麼幫助,而我們又能如何利用、運用起來呢?讓我跟大家一一分享。
"思維導圖":將思維"形象化"
"思維導圖"也被稱作"心智導圖",是英國"記憶力之父"東尼·博贊發明的簡單易學的思維工具,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工具。
"思維導圖"是一種通過圖文的形式展現自己思維邏輯的工具,將不同層級的主題建立聯繫,並將各種信息納入一張網絡中,從而形成錯落有致、重點突出的思維網絡。
"思維導圖"這一簡單的思維工具已經被全世界3億人使用,而且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在教育領域也廣泛使用,並且在八十年代進入中國。
思維導圖,相當於將我們的"思維"用圖形的方式形象的表達出來,因此"思維導圖"也叫"腦圖"。
"思維導圖"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思維導圖"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思維工具,在各個領域被廣泛運用,也逐漸被引進課堂。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整理學科架構,能夠讓學生思路更加清晰,減輕記憶負擔,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具體提升原理就是將學習"四點四化", "四點"就是知識的要點、難點、易錯點和興趣點,而"思維導圖"的作用就是能夠將這些點都提煉出來,並把不重要的內容剔除,並在各個關鍵點上,運用聯想思維,不斷地擴展擴散,從而形成一張緊緊圍繞知識"四點"的思維網絡,從而實現"記憶圖像化"、"思維可視化"、"知識結構化"和"解題模型化"。
思維可視化
我們都知道,"思維"是虛無的,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思維導圖"能夠將我們的思維用圖形的形式直觀、形象地展現出來,從而讓思維可視化。
記憶圖像化
每個人都有兩種記憶方式,聲音記憶和圖像記憶,傳統的記憶方式,比如默讀、背誦就都是聲音記憶,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圖像記憶,但是其實我們每天都在運用圖像記憶,比如你今天早上上班的時候,看見一個小孩扶著老奶奶過馬路,那麼那個情形就會在你的腦子裡形成圖像,並且能夠形成長時記憶。
圖像記憶是一種"過目不忘"的記憶方式,而"思維導圖"便是運用這樣的方式,將知識轉換為"圖像",從而實現長時記憶。
知識結構化
大多數人讀了大量的書,但是還是沒有良好的學習效果,就是因為他們的知識體系都是零散的、不系統的,知識與知識之間沒有建立聯繫。
但是每個知識點之間都是有聯繫的,都是可以放在一個大框架下去學習、研究的,而這樣學習起來,才能夠觸類旁通。製作"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將每個知識點串聯到一個知識網絡裡的過程,從而實現了知識的結構化。
解題模型化
學生製作"思維導圖"的過程,其實就是將知識點"去粕存精"的過程,將有用的、關鍵的信息加以整理、整合,將每個題型的知識點模型化。在日後遇到同樣的題型,都能夠快速地調動記憶,快速解題。
思維導圖的種類
上文我們講了"思維導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作用,那麼"思維導圖"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思維導圖其實有兩種,一種是美國教育改革家David Hyerle(大衛·海勒)發明的Thinking Map;另一種是英國"記憶力之父"Tony Buzan(東尼·博贊)發明的Mind Map。
而對於剛接觸"思維導圖"的孩子來說,Thinking Map,也被稱為八大思維圖示會更適合剛入門的小朋友。
因為Thinking Map一共有八種類型,所以就被稱為八大思維圖示,在這裡,我給大家介紹幾種經常用到的,容易上手的"思維導圖"類型:
圓圈圖
"圓圈圖"這種思維導圖類型是由兩個圓圈構成的,具體運用於對一個事物下定義。在內部的小圓圈中填寫主題詞,外部圓圈用來對這個"主題詞"進行描述。
這種"思維導圖"類型可運用於對寫作文沒有思路的小朋友。因為很多時候小朋友不知道寫作文要寫些什麼,因此我們便可以引導孩子根據主題詞,在圓圈的外圈填寫與主題詞相關的特徵,從而發散孩子的思維。
比如"我的媽媽",如果孩子不知道寫什麼內容,便可以讓孩子在圓圈的外圈寫下一切與"媽媽"有關的特徵,並加以選擇、潤色。
氣泡圖
氣泡圖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事物的特徵,中間的氣泡便是主題詞彙,周圍的每一個泡泡都是圍繞主題詞彙而描述出的有關該主題詞的屬性、特徵。
氣泡圖同樣是一種幫助孩子形成發散性思維的有效思維工具。
樹狀圖
樹狀圖的特點便是能夠幫助孩子學會歸類。形如其名,樹狀圖的體系就像是一棵樹,有中間的樹幹不斷發散延伸,孩子可以根據樹狀圖的體系進行層層分類。
流程圖
流程圖適用於分析事件的發展過程。當我們遇到一件事物有明顯的發展順序,發展邏輯時,我們便可以根據事件的發展過程的每一階段進行劃分,研究。
引導孩子使用"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旨在將零碎的知識全面地、系統地匯總到一張知識網絡中,這需要很強的發散思維能力和總結能力,所以對於剛接觸的孩子來說,難免會有畏難心理,從而提不起興趣,因此家長在引導孩子繪製"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需要運用一些方式方法。
繪畫引入,提起孩子興趣
如果我們"開門見山"地教導孩子使用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孩子可能沒有興趣,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畫畫的方式引入,孩子都是喜歡"遊戲"的,因此也會更樂於嘗試。
同時也要準備一些橫向頁面的紙張,多彩的筆。因為橫向的紙張能夠容納更多的信息,更有利於孩子的發散性思考,而多種顏色更能夠刺激孩子的大腦,加深孩子的記憶。
聯想接龍,培養發散思維
思維導圖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發散思維",而這種思維是需要培養和鍛鍊的,因此我們在教孩子學習思維導圖之前,要有意識地培養、鍛鍊孩子的思維模式。
我們可以通過"聯想接龍"的遊戲,讓孩子學會延伸思考。"聯想接龍"就像我們的詞語接龍,但是"聯想接龍"更不受限制,只要想到什麼,就寫下什麼,甚至是天馬行空的事物也沒有關係,因為這個遊戲旨在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
歸類整理,形成網絡結構
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一步,同時也是"思維導圖"的核心,就是"分類"。分類,是邏輯思維的基礎,能夠幫助我們把事物以及思想整理清楚,能夠幫助我們系統地思考。
雖然上一步我們所有事物都是隨意"聯想"的,但是事物與事物之間肯定存在聯結,我們在"分類"這一步要做的就是去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繫。
在分類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分類的特點,對照上文的"思維導圖"類型,加以繪製、潤色。
當我們不斷地對孩子強化這3步時,孩子的發散思維便不斷被強化,因此在那時候再系統地跟孩子講解"思維導圖"的背景、方式方法,孩子已經有發散思維基礎,就更容易接受和獨立完成"思維導圖",並能運用到他的學習之中。
這個世界上沒有"笨學生",只有用不對方法的學生,只要孩子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就不愁沒有好的學習效果。"思維導圖"這個思維工具在工作中已經被廣泛應用,如果我們能夠在孩子小的時候便對他"思維導圖"能力加以培養,那麼不僅對他的學習有提升,對他日後的工作也會有很大幫助。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