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對於中國國民有多重要?
近日,央行課題組在《中國金融》雜誌發布《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透露諸多房地產關鍵信息。
調查顯示,中國城鎮居民家庭戶均總資產317.9萬元,家庭資產以實物資產為主,住房佔比近七成,房貸是家庭負債的主要構成,佔家庭總負債的75.9%。
這其中透露了什麼信息?
1、資產分布分化明顯 貧富差距大
數據顯示,中國城鎮居民家庭戶均總資產317.9萬元。但這只是平均數,而平均數往往存在「被平均」的可能。畢竟,姚明和潘長江的平均身高超過1.9米,而大多數國人的身高僅為1.7米。
根據報告,總資產最高20%家庭的總資產佔比為63.0%,其中最高10%家庭的總資產佔比為47.5%,而最低20%家庭僅佔2.6%。
相比平均數,中位數可能更為切近實際。數據顯示,城鎮居民家庭總資產的中位數是163萬元。
這一數據仍然不算低,但實際上大多數都是房產。而房產的變現能力並不強,居民實際可支配財富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
2、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財富與房子深度捆綁
數據顯示, 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實物資產中,74.2%為住房資產,戶均住房資產187.8萬元。從家庭總資產來看,住房+商鋪等房產合計佔比接近7成。
與國際對比,在美國,房產在家庭總財富中的佔比僅為3成多,金融資產接近7成,家庭財富結構大相逕庭。
房產佔比過高,意味著許多家庭難以忍受房價的劇烈變動,因而有房一族成了房地產體系的最大擁躉之一。
此外,數據還顯示城鎮居民家庭負債參與率高,為56.5%;房貸是家庭負債的主要構成,佔家庭總負債的75.9%。
這個數據同樣不令人意外。畢竟,許多人人生最大的支出就是買房,只要現金流不出現問題,那麼這些債務就不存在問題。然而,一旦樓市出現大幅波動,或者收入受到經濟波動影響,那麼房貸就會成為許多家庭難以承受之重。
3、超過4成家庭擁有兩套及以上房產
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住房擁有率為96.0%,有一套住房的家庭佔比為58.4%,有兩套住房的佔比為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佔比為10.5%,戶均擁有住房1.5套。
事實上,住房擁有率是個統計概念。一個家庭,無論在哪裡有房,只要父母有房而無論子女是否有房,都算是「擁有」住房,這就造成統計數據與實際感受的差異。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整體住房並不短缺,存在的是結構性失衡:個別大城市商品住房供應嚴重不足,而部分家庭則又佔據了過多房子。
買房投資需格外警惕流動性風險
首先,從宏觀經濟風險看,以往有一種流行說法是「經濟越差、房價越漲」,這是一種錯誤觀點。這一錯誤觀點主要邏輯在於:經濟不好,刺激經濟的貨幣政策導致貨幣供應量加大,由於其他投資可能都不賺錢,所以熱錢會大量湧入房地產市場,此時房價上升是一種貨幣現象;經濟不好可能導致以往投資性、投機性需求斷供,損害銀行安全,為了金融穩定,政府會採取救市措施;特別是政府需要擴大投資、降低稅收,也需要通過賣地獲得收入,因此也會採取救市措施,此時房價上升是一種政策現象。
我國居民金融類資產中無風險金融資產更受偏好
這有四個主要原因:一是傳統觀念影響,投資意識不足;二是反映出當代城市人群生活成本大幅度上升,確實攢不到錢,很多年輕人抱怨父母工薪階層在那個時代可以買車買房,自己月入上萬卻月光、啃老。三是由於社會保障不足特別是近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生存壓力大,就業形勢嚴峻,居民攢的錢越來越不願做長期投資,而更偏愛靈活存取的、中低風險的金融資產以備不時之需;此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很多資產管理機構經營水平低、信譽差,造成行業聲譽下降。由此造成居民更偏好中低風險的金融資產,高風險、(可能)高收益投資接受度較低。
但是,這樣的局面造成居民金融資產收益率多數跑不贏通貨膨脹,金融資產抗風險能力脆弱。特別是經濟承壓期,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貨幣貶值(事實上我國M2已經達到GDP約2倍),實際上會傷害到更多家庭、特別是中低收入家庭的資產,進一步打擊消費。
這也是為何降息需要謹慎,而給居民「發放消費券」是一種好的方法。但是,為了跑贏通脹,許多居民還是抱著傳統意識把錢投到看起來最「安全」的房產中,又面臨著前述流動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