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不再是蔦屋書店,而是蔦屋家電

2021-02-17 商業設計趙海存

商業設計趙海存

【新會員】點擊標題下藍字關注我!

蔦屋家電

TSUTAYA ELECTRIC


喜歡日本設計或者對於日本旅行感興趣的人

一定對這個被譽為全球最美書店之一的[蔦屋書店](代官山店)不會陌生

但是這次要強烈推薦的是

今年五月剛剛在東京都二子玉川開店的

【蔦屋家電】



【蔦屋家電】| 理念

藝術和科技

這裡是可以買到生活方式的家電

在book & cafe的空間裡,有各種不同生活方式的提案

不只是販賣家電,還可以買到激發生活靈感的書和雜貨


【蔦屋家電】| 特徵

向接待員提問吧

在販賣家電和書籍的地方都可以隨時請教接待員

他們擁有專業知識和經驗

「買什麼比較好呢?」

「與我的生活相搭配的物件都有什麼的?」

向他們提問吧


為了營造舒適的環境嚴格挑選的商品

正是因為這裡販賣著是每天要一起生活的家電和書籍

所以店內放置的物品

也都是為了營造舒適感所嚴格挑選的商品哦


【蔦屋家電】| 店鋪嚮導


星巴克

STARBUCKS



生活超市ファミマ

EVERY LIFE EVERY FUN



電動自行車

MOTOVELO

蘋果

APPLE AUTHORIZED RESELLER



家電&書籍

ELECTRIC & BOOKS

NETWORKING | 寫真 | 映像 | 文具 | 音樂


相關焦點

  • 實體店難做,轉學蔦屋書店,其實蔦屋書店早已不是一家書店
    就在我們快要懷疑人生時,日本蔦屋書店的新零售模式,映入眼帘,新零售典範蔦屋書店,1450家店,銷售額過79億,據說2020年要登陸上海。看看蔦屋書店的經營模式,我們發現,蔦屋其實不是一個書店。賣書不是賣書籍本身,而是賣書籍裡面的內容和它所表述的生活方式。傳統實體書店都把自己定位於賣場,每個人走進來,就是為了找書和買書的。
  • 蔦屋書店,到底為什麼那麼火?
    1983年3月24日,首家蔦屋書店正式開門營業,32歲的增田也從這裡,開啟了他的偉大航道。「讓對生活有品質追求的人更容易找到對味的書籍、音樂或電影」,這是蔦屋書店最初,也是最核心的經營理念。在此之下,這間小書店,很快獲得了年輕人的青睞——它整合了書籍、雜誌、CD、DVD,將互有關聯的內容擺放在一起銷售,關鍵,還經營到晚上11點。
  • 日本蔦屋書店印象
    日本蔦屋書店於1983年在大阪創立,至今已在全國有1500多家分店。現在,日本的實體書店85%面臨經營困境甚至倒閉危機,但蔦屋書店不僅存活下來,而且營業額連年攀升。蔦屋書店是日本最大連鎖書店和人氣最旺書店。坐落在東京的蔦屋書店代官山店日均客流量已突破萬人次,周末甚至能達到3萬人次。
  • 蔦屋書店丨最美書店的生活提案
    ……這些,日本的蔦屋書店做到了,不僅如此,從實體書店、圖書館,再到購物中心和家電領域,蔦屋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提案店」,擁有眾多忠實粉絲,成為眾多經營者和企業的取經之所。他策劃了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重新將紙質閱讀作為業務核心。他把客群定位在財力豐厚、熱愛紙質閱讀的50後60後身上,這群人也正是Tsutaya Books早期的顧客。▲增田宗昭在討論店鋪多數來蔦屋書店的人,不是為了看書喝咖啡,而是體會很舒服的感覺,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我在蔦屋書店的消費體驗
    誠品給我的品牌印象就是這是一個商業體,其中的書店和展覽做得很棒。如果我要去商業體的話,我可能會去蘇州中心了,而不是誠品。因此,從書店為延展出發進行商業開發,圖書這個單一業態的支撐力是有限的。規模大了,實質就變了,不是和書店之間在競爭,而是書店和商業體在競爭,這是另一套打法。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正如增田宗昭所說,「賣書不是賣書籍本身,而是賣書籍裡面的內容,書籍裡面所表述的這種生活方式。」1986年,蔦屋書店開始連鎖化,如7-11一樣慢慢成為日本人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存在。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增田宗昭開始在日本各地開設不同風格的蔦屋書店,不同地區的店面有著不同的經營模式。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如今蔦屋書店在全球已經有了1400餘家分店,但每一個門店的定位、設計和功能都不盡相同。
  • 蔦屋家電:世上顏值最高的跨界生活店
    蔦屋家電是日本東京CCC(CultureConvenienceClub)公司的新傑作——這家公司曾成功地打造了日本最美書店——蔦屋書店,重塑了日本書店的形象。從蔦屋書店到蔦屋家電,蔦屋除了家電類,還進駐了美髮沙龍、植栽等依據書籍分類的主題規劃,讓書店不只是書店,讓家電不只是家電,而是提供完整的生活體驗。
  • 上海蔦屋書店「牛」在哪裡
    真正強大的書店不會因為拍照的人多了,就被磨滅靈性,反而會讓鏡頭背後的目光都逐漸聚焦書店的本質。從業者皆視為標杆,蔦屋「牛」在哪裡?張熙景出生於1992年,曾從事藝術品拍賣的她,如今的身份是上海蔦屋書店的一名生活提案師。在書店二樓畫廊,開幕首展就由她策劃,主題是中國書法家許靜圍繞「凝」字進行的創作。在蔦屋上海店的生活提案師中,最年輕的出生於1997年。
  • 吉井忍:中國蔦屋和日本蔦屋並不是同一家書店
    不過最近還有一則消息和蔦屋有關,不但很多日媒談及而且有不少人參與討論,那就是位於東京的「新宿TSUTAYA歌舞伎町店DVD租賃店」關門通知。這次我想以此為切入口,在中日之間對「蔦屋」的看法比較比較,也想與大家聊一聊。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 礪石
    在十餘年的積累後,這張大數據網變成了蔦屋書店甚至CCC最有力的「競爭武器」。許多人好奇蔦屋書店這樣的實體書店到底是如何實現盈利的。增田宗昭道出了其中的秘密:盈利中只有20%來自於圖書音像製品銷售,其餘80%則來自於T-Card特許經營業務。增田宗昭想做的並不是怎樣把書賣出去,而是一家策劃公司——只要讓用戶開心,怎麼做都可以。而T-Card帶來的全面數據網正是蔦屋書店提供精準服務的核心所在。
  • 蔦屋書店的秘密-虎嗅網
    近日,一則「日本蔦屋書店2020年落戶中國杭州」的消息引起關注。蔦屋書店不僅是日本知名的連鎖書店,也是亞洲最著名和最有影響力的書店之一。蔦屋書店成立於1983年,在傳統書店經營整體衰退和網際網路電商的強大衝擊中順利突圍並逆勢增長,已經擁有超過1450多家書店,銷售額超過1300億日元,與日本其他品牌書店營業額的總和相當。在過去數年間,蔦屋書店作為「新零售」的典型樣本,被國人爭相學習和借鑑。
  • 亞洲這8家蔦屋書店值得逛
    說實話,我逛的第一家蔦屋書店並不在東京,而是臺北蔦屋書店(松山站前店)。後來一家家逛下來,總有想拍的欲望,我想它的魅力就在於每一家店都不一樣吧。梳理了一下這些年行攝的蔦屋書店素材,跟大家分享以下這8家店。
  • 中國蔦屋和日本蔦屋並非同一家書店?
    今年四月上海的一個發布會上,蔦屋書店方面透露,蔦屋書店中期計劃在中國開出1100家書店。而在「朝聖者」們的期待中,蔦屋書店中國大陸首店終於在10月18日於西溪溼地東邊、天目山路北側的天目裡掀開了面紗。 如今12月已過一周,在等待蔦屋書店上海門店開業消息的同時,我們也來聊一聊中國的蔦屋書店。眾所周知,在日本市場上,除了以代官山蔦屋書店為代表的「TSUTAYA」之外,還有一類作為影音租賃連鎖店的「ツタヤ(日文發音:tsutaya,或直接寫成TSUTAYA)」。
  • 35歲的蔦屋書店 歡迎回來書的世界
    蔦屋書店,這是一家和我同一年出生的書店,他的名字取自於日本江戶時代知名的出版人蔦屋重三郎。成立之初便有了一個深遠的定位:「通過書、電影、音樂的提供,對生活方式進提案」。我很有興趣想去發掘,同樣35歲的蔦屋書店,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過去,以及現在做著一件怎樣的事情。
  • 代官山|蔦屋書店
    (以上圖片來源網絡)設計出自英國設計事務所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蔦屋書店 作為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之一,代官山的蔦屋的確名副其實。3月份的東京之行我和Jennifer特意花了一天時間去感受;其選址、設計,裝飾陳設分類等均體現了蔦屋的關懷與用心。
  • 蔦屋書店的模式是否可複製?
    整理:贏才商學院圖片/銀座蔦屋書店 來源/蔦屋書店官網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成立於1983年,在全球經營約1400家門店,其中日本有1300家,會員人數有7000萬人,是日本最大的書店連鎖品牌,旗下的「代官山·蔦屋書店」被譽為「全世界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
  • 上海蔦屋書店為何這麼「火」?
    與天目裡不同,蔦屋上海首店的選址在擁有96年歷史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中,這也是蔦屋書店目前最「古老」的門店選址。開業前三天,書店提前放出了每2小時500人的預約名額,因此蔦屋上海店內的客流始終比較平穩,「提袋率」也較為可觀,不少讀者都選擇帶一、兩本書或一件開業限定的周邊商品回家,雖然一隻附拉鏈的帆布袋售價可達600元。
  • 大阪是網紅蔦屋書店的發源地?T-SITE是升級版蔦屋書店?
    代官山蔦屋書店江別蔦屋書店雖然東京的蔦屋書店最出名,但蔦屋書店其實是一家誕生於大阪的公司,於1983年創立於大阪府枚方市。日本全國各地的蔦屋書店和T-SITE既然大阪是誕生地,那麼蔦屋書店在大阪肯定也有高大上的旗艦店吧?嘿嘿,還真有一家——枚方T-SITE。
  • 蔦屋書店的秘密
    可以說,蔦屋書店是最懂用戶的書店。早在1985年,它就開始通過會員制與用戶實現連接,而且,是雙向、互動的連接。1983年,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在故鄉大阪府枚方市開設了一家集音像製品租賃和圖書銷售於一身的鳶屋(TSUTAYA)1號店,並在當時就開始在書店裡提供咖啡。
  • 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標準化已死,設計永生
    近幾年,網絡書店逐漸侵蝕實體書店市場、全球各地的實體書店面臨關門停業的生存困境。而蔦屋書店的出現,塑造了逆勢崛起的神話。蔦屋書店不僅存活下來了,而且擁有1400多家店鋪,佔了90%日本其他品牌書店的營業額,每月盈利上億日元。它是怎麼做到的?蔦屋書店從賣有形產品——書,到賣生活方式,賣你一天舒適的文化生活,賣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