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上海的一個發布會上,蔦屋書店方面透露,蔦屋書店中期計劃在中國開出1100家書店。而在「朝聖者」們的期待中,蔦屋書店中國大陸首店終於在10月18日於西溪溼地東邊、天目山路北側的天目裡掀開了面紗。
延續了品牌一貫的高顏值和格調趣味,蔦屋書店天目裡店以藝術為中心,融入了書籍、咖啡、雜貨、文創、影音等線下體驗空間,打造呈現了一個多功能、多元化的複合式空間,為到店的每一位顧客提供日式美學享受和生活方式提案。
門店一經亮相,就獲得了各方讚譽。而在杭州首店開業不久之後的10月22日,蔦屋投資(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總代表野村拓也在一場公開演講中透露了蔦屋中國的最新拓展計劃。
除了已開業的杭州天目裡店,品牌還將在上海、南京、西安、成都、北京、天津、鄭州、南昌、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拓展門店。其中,將於今年12月開業的蔦屋書店上海上生新所門店,將是品牌在中國大陸開出的第二家店。
如今12月已過一周,在等待蔦屋書店上海門店開業消息的同時,我們也來聊一聊中國的蔦屋書店。
眾所周知,在日本市場上,除了以代官山蔦屋書店為代表的「TSUTAYA」之外,還有一類作為影音租賃連鎖店的「ツタヤ(日文發音:tsutaya,或直接寫成TSUTAYA)」。兩者的母公司是CCC株式會社(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Company, Limited)。
但值得一提的是,前者的日文寫法應用了漢字、念tsutaya,這是在消費者心中比較新的形象,目前在日本有16家。而後者則才是那個遍布日本的「蔦屋書店」(註:在日本全國有約1400家,但大部分屬於加盟連鎖,不是CCC直營),以租賃CD、DVD之外、購買書和雜誌等為主營方向。
據企查查顯示,蔦屋投資(上海)有限公司正是在「株式會社蔦屋書店」旗下,而非直接隸屬於「CCC株式會社」。
不僅如此,據業內人士透露,「中國的蔦屋書店並不是CCC自己開的,而且不是同一家。各地的蔦屋書店都是獨立的,是各地的地產公司引入蔦屋品牌和指導。蔦屋書店在上海成立中國分公司對各地店面進行品牌管理和指導,跟中信成立合資公司負責給各地蔦屋書店配送中外版圖書,但是日本蔦屋書店不負責各地店面的盈虧,他們只是入駐指導。」
具體如何暫且不論,但沒有了擁有近40年歷史、遍布全日本的TSUTAYA作為背書,蔦屋書店(中國)想要成就日本蔦屋書店的輝煌,並不容易。
在大阪的第一家TSUTAYA
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曾多次強調:CCC是「策劃公司」。他的企業願景是「打造提供全新生活的基礎設施及平臺」。
早在沒有網際網路工具和大數據技術的年代裡,CCC公司通過發行「T-CARD」,主攻線下,做跨商家和跨行業的會員卡平臺。從無到有,CCC積累了10多年的基礎用戶數據,成為了日本積分行業的兩大巨頭之一,實現了品牌與用戶的「連接」。
而隨著網際網路大潮的到來,CCC公司充分考慮網際網路和數字工具的使用,2003年,推出跨業種通用積分服務——「T-POINT」。
截至目前,T-Card發卡的張數已經超過1.8億張,超過日本人口6000萬左右的數量(日本1.2億人口)。在東京,有55.3%的人擁有這張T-Card,持卡人數最多的衝繩縣,持卡率已經達到了58.8%。T-Card可以在全日本168家公司、64萬家店鋪進行消費,追蹤了1/3以上日本人的消費行為。
日本的蔦屋書店站在了TSUTAYA多年的信息和經驗的累積之上,它的顧客們也是和TSUTAYA一起成長起來的。1400多家TSUTAYA店鋪覆蓋了全日本,大多數日本人都在此進行過文化領域的消費。這些用戶的面貌如何?他們的消費行為有怎樣的特徵?這些數據的收集,對蔦屋書店在日本的發展起到了秘密武器的作用。
而在中國市場,蔦屋書店之所以希望布局1100家門店大概也是這個想法。因為唯有數據,才能更精準的判斷消費的趨勢。
但無論是通過空間合理布局、專業產品組合、低廉運營成本、以高坪效實現門店盈利的西西弗,還是倡導書與非書組合、整合各類品牌和產品,打造出既有文化調性又有周邊配套的綜合文化空間的誠品,亦或者其他各有特色的鍾書閣、言幾又、Page One、幾何書店等品牌,中國書店在不斷學習日本蔦屋書店的同時,也逐漸形成了符合自身資源稟賦的經營特色或者商業模式。
在這一大背景下,即便選擇合作開店的模式,蔦屋書店(中國)想要在網際網路體系搭建更完善的中國,再完成一次如此體量的大數據收集,難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