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網
原標題:面臨用工難題、上下遊配套掣肘 鞋業外貿存變數
本報記者 黨鵬 成都報導
「除了湖北之外,其他來自貴州、江西、湖南等地的製鞋工人已經基本返回復工了。」3月5日,溫州博美鞋業老闆魯欽來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雖然現在的產能尚未全面恢復,但在4月份向美國客戶交付成品鞋的計劃算是有譜了。
與此同時,遠在四川省安嶽縣的渝成國際製鞋產業園裡,來自當地和周邊區縣的3000餘名工人正在有序分批次面試。「園區裡70餘家企業已經復工90%了。」該園區副董事長鄒文華告訴記者,因為安嶽縣疫情較輕以及用工本地化,加之政府組織全縣46個鄉鎮有務工需求的勞動力到園區對接企業,園區企業復工的效率比較高。
對於勞動密集型的製鞋行業來說,產業工人無疑是目前復工潮裡最搶手的。為此,在國內製鞋主要基地的溫州、晉江、東莞等地,地方政府紛紛出手協助企業解決招工難問題。記者從上述地區的製鞋企業了解到,雖然部分企業已經陸續復工,但仍有一些中小企業因為工人、防疫條件等問題尚未復工,龍頭企業也因為用工、配套材料等問題未能恢復產能。
「按照慣例,目前復工企業主要是著手生產春、夏季鞋訂單。」長期觀察製鞋行業的專家馬運濤表示,因為疫情的影響,春節後的內貿壓力非常大。同時外貿方面受國際疫情的影響,在完成舊單之後能否持續開發新的國際市場尚充滿變數。
花式「搶人」大戰
魯欽來工廠裡的製鞋工人原有200餘人,其中湖北籍六七十人。現在只有湖北籍的工人尚未到崗,因此企業得以很快復工復產。
記者注意到,為了推進當地企業的復工復產,早在2月18日,溫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發布《關於近期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若干意見》 ,分類指導加快復工復產,各類企業復工復產不實行審批制,全面推行「備案制+負面清單+承諾制+現場服務」。
其中,為了幫助企業解決用工問題,地方政府更是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溫州市甌海區已派出多批次政府包車接返員工(不含企業包車)。從2月23日開始,來自四川、貴州的約800名員工乘坐全市首批覆工專列返回甌海,其中主要是製鞋產業工人。
此外,東莞、晉江等地政府也紛紛開啟包車、包機、高鐵專列的花式「搶人」,從廣西、江西、貴州、四川等地接回工人。「製鞋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很多工位都需要熟練工人,因此花樣『搶人』在情理之中。」馬運濤表示,但是根據各地疫情的不同,工人要完全回到崗位還需要觀察一段時間。
對於同處溫州的博友鞋業老闆倪建斌而言,現在就多少有些心急。作為鞋類出口企業,按照之前籤訂的協議,在5~7月就該向美國客戶交付訂單了。「已經向街道辦備案復工申請,但是工人多久能返崗還不清楚。」倪建斌介紹,他的工人主要來自四川、貴州等地。
此外,溫州瑞安市的製鞋企業中,包括大虎鞋業、大東鞋業、賽納集團、名都鞋業、吉爾康鞋業等龍頭企業已經陸續復工,但是仍有企業未能復工。一位鞋企負責人表示,由於疫情期間國內終端市場閉市,不少生產春季款式鞋子的鞋企由於員工無法及時趕到,無法按照原計劃組織正常生產,產能受到限制,進而影響到其產品銷往外地市場。一些生產安全鞋的廠家受影響不大,仍在按照之前訂單執行。
相對而言,位於四川安嶽縣的渝成國際製鞋產業園較為樂觀。該園區的企業主要從沿海以及女鞋之都成都、重慶璧山等地轉移而來,產業工人也基本上都是來自當地。「80%都是安嶽工人,同時還有一部分是從沿海鞋企返流過來的。」鄒文華介紹,一家原來在溫州從事製鞋的企業,正是基於工人問題現在已經有意向落戶該工業園區。
上下遊配套掣肘
2月24日,位於溫州市甌海區瞿溪街道的國際真皮大世界市場的百餘家經營戶復工開市,由此為下遊製鞋企業順利復工復產打好前站。
「即使如此,製鞋行業的上下遊配套企業仍然有很多未能開工開市,給整鞋製造產能的恢復帶來影響。」魯欽來表示,這是除用工之外鞋廠必須面對的困難。
馬運濤表示,製鞋工業的上下遊鏈條配套企業非常多,從皮革到鞋底、裝飾品、鞋膠、油漆、布料、針線,以及生產設備等等,但因為各地疫情的影響,不能及時給開工企業做好完整配套。
對於成都的鞋企卡美多集團而言,同樣面臨兩大問題。卡美多是成都最大的一家女鞋製造商,長期為美國、義大利、德國等名牌鞋做代工生產。但截至目前只有一半工人到崗,產能未完全恢復。「尤其是配套,對生產影響很大。」該集團董事長助理劉鷹告訴記者,因為上遊鏈條企業尚未完全開工開市,導致配套材料短缺,現有庫存和來料只能滿足百分之五六十的產能。
在產業鏈條相對完整的東莞製鞋基地,也同樣面臨這一問題。其中,綠洲鞋業從2月14日開始分四批陸續復工,現已有7178人到崗,復工率達70%以上,但企業產能還是受到一定程度影響,企業已根據實際復工情況取消部分訂單。
記者注意到,為了保證企業生產和供應,一些大企業在之前進行了產業轉移和「備份」。其中,鴻星爾克的生產基地已經搬遷到渝成國際製鞋產業園,安踏的代工企業三寶鞋業也同樣在該園區,兩家企業均已經復產。此外,361度早在2018年2月就投資5億元建設的四川大竹縣鞋服產業園,也已經復產。
出口貿易變數
按照計劃,從4月份開始,魯欽來的鞋廠就要向美國企業交付春、夏季鞋。這是春節之前的訂單,對於魯欽來而言,雖然企業還在繼續新的開發打樣,但是能否有新的訂單還要看疫情的發展。魯欽來的公司年產外貿鞋約200萬雙,出口產值為1000多萬美元。
同樣以出口美國為主的卡美多,現在也在生產老訂單。「預計今年鞋子出口不容樂觀。」劉鷹預測,訂單有可能會下降2~3成,因此還需要多開發歐洲等新的客戶。
在四川省鞋業協會秘書長賈燕茹看來,春節至今商超百貨業未能正常營業,對鞋企的內貿造成了很大壓力,因此很多企業只能轉線上銷售。與此同時,即將到來的4月份銷售旺季也因為復工復市情況充滿變數。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鞋類出口95.36億雙,出口金額449.54億美元,同比分別微增0.1%和1.1%。其中,出口美國的量佔比16.8%,金額佔比25.3%,儘管量值較上年均有5個百分點的下降,但仍是我國鞋類產品出口的最大目的國;出口歐盟的量值佔比分別為19.9%和22.4%,是另一個重要的出口目的地;東協佔比則分別達到11.6%和8.9%,排在其後的是日本,佔比分別為5.3%和4.5%。
「目前這些主要的出口國家存在著疫情擴散的風險。航空運輸、物流和更趨嚴格的進出口檢疫,會使我國的皮革出口貿易承受內外兩個市場的雙重壓力。」馬運濤表示,這樣既會造成我國製鞋企業乃至於上下遊配套企業、皮革及其製品企業的訂單流失,也會使國際產業鏈條受到影響,使出口目的國的皮革製成品銷售出現波動。「至於何時能夠恢復,還要看疫情的變化。」馬運濤說,國內製鞋企業必須做好預案,在恢復產能的同時,如何做好外貿和內銷,以此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