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銘:未來人口向大城市聚集 三四線城市土地資源錯配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如果將中國的地級市和直轄市,按照GDP規模從高往低排列可以發現,GDP規模比較大的區域主要是沿海地區(尤其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的核心地帶)和中西部地區省會城市周圍。相較而言,中國的人口分布更分散。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地區之間的差距是經濟集聚導致的。但實際上,GDP在少數優勢地區的集中,是全世界的普遍規律。

在其他國家,當GDP集聚的時候,人口也同樣集聚,地區之間的人均GDP是偏向平衡的。中國的真正問題不是GDP的集中,我國GDP的集中程度,甚至低於很多發達國家的狀態。

未來人口會怎樣流動?會向GDP和就業比較充分的地方流動。儘管中國有嚴格的戶籍制度,並且長期以來在支持欠發達地區進行當地的工業化,但人口流動的方向還是指向經濟發展條件更好的沿海地區和大城市周圍。那麼,是否會出現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問題?我們需要思考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如果戶籍制度進一步放開,全國社會保障一體化,人口流動是否會繼續發展?答案是會繼續發展。第二個問題,如果人口流動繼續發展,未來中國人口的空間分布是否會與GDP的空間分布更加一致?答案是一致。第三個問題,當未來中國的人口空間分布和GDP的空間分布更一致的時候,地區間的差距在人均意義上是否會縮小?答案是肯定的。

這個過程就是我多年講到的「在集聚中走向平衡,走向人均GDP」的過程——GDP更集中,人口同步集中,最終地區之間的人均GDP趨同。

但是由於長期以來我們沒有這樣去認識和發展,中國人口在往大城市走的時候,大量的土地資源卻以建設用地指標的方式配置到了中國中西部和小城市,結果導致那些人口流出地進行非常激進的城市化。這就導致住房市場上人口流入有需求的地方沒有供給,人口流出沒有需求的地方有供給,形成「人往高處(東部和大城市)走,地往低處(相對向西部和中小城鎮)走」的局面。

在2003年之前,由於人口在中西部地區是流出的,所以其建設用地的份額是下降的。2003年以後,人口還在進一步地向東部地區集中,但是中西部地區在土地供應中所佔的份額持續上漲。新增土地被用來建設大量的工業園和新城。因此,長期以來我堅持認為中國的房價問題是供給和需求的空間錯配。在上海、北京、深圳這些地區,土地供應受到了控制,由於人口流入帶來的住房需求得不到滿足,出現房價攀升。不能總把房價上漲歸結為需求方的不合理行為,而要看到供給側和需求側的不匹配,解決問題也應多從供給側增加土地和住房的供應。

我們曾經收集過一個資料庫,分析了全國280多個地級市和直轄市,其中272個在當地建有新城,超過90%的城市在規劃建設新城。但是全國有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呈現負增長,也就是說城市人口負增長的地區也在建自己的新城,其中超過70%的新城建設是在2008年後伴隨著對中西部投資的鼓勵建設起來的。結果,這些新城變成所謂「遠、大」的新城,其佔地面積的均值超過100平方公裡,人口均值超過42萬,和當地老城相距平均約25公裡。

供需錯配、建設「遠、大」新城,在微觀上的結果是造成地方政府負債。2009年的數據比2008年大約翻了一倍,2010年再翻一倍,然後迎來連續三年高速增長。到2013年開始下降,因為2013年之前建的房子都賣不出去了,形成了2015年開始的「去庫存」。很多地區在建設新城時,為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發行了大量的城投債。如果該地區建設的新城又遠又大、密度又低,就會使地方政府債務佔GDP的比例上升。

在宏觀上,靠投資帶來的增長不可持續,且不能帶來足夠的經濟增長。債務佔GDP的比例,其實就是投入產出效率。如果這一數據是上升的,就說明該地的投資沒有拉動應有的GDP增長。其中問題最嚴重的地區,投入的回報都不夠高。但值得警醒的是,這些地區被稱作「西部增長明星」。(來源:中國網,編輯:付敬)

相關焦點

  • 人口高密度降低感染率?上交教授陸銘:低密度反而不利於疫情防控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政協委員陸銘坦言,疫情加速了一部分人對於城市的厭惡,但他認為,即使城市一直有風險,集約化卻仍是發展應該選擇的方向。有人將疫情的快速傳播歸因於大城市的人口密度上,認為人口密度越高,疫情傳播越快,這樣的觀點相對比較直觀。
  • 房價居高不下,人口外流,部分三四線城市或將變為「空城」
    而三四線城市房價之所以能漲到這個水平,主要是因為在樓市調控之後,一二線城市失去投資炒作的機會,所以炒房者和開發商都紛紛進駐三四線城市,導致房價出現大幅度的上漲。如果從房價收入比來看,在三四線城市買房跟在一二線城市買房的難度其實差不多,在這種情況下願意在三四線城市買房的人很少。
  • 「藍籌公開課」疫情後都市圈補短板:人口、戶籍和土地
    來源:經濟觀察報陸銘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雅楠 新冠肺炎疫情讓大家在潛移默化中重新審視和思考城市的發展模式和綜合管理水平,疫情暴露了都市圈的哪些短板?大城市還應當繼續聚集人口嗎?後疫情時代,大城市發展的想像空間在哪裡?
  • 對話陸銘:第四極格局下,成渝如何更進一步?
    城市進化論:坊間常說的成渝存在「一城獨大」的現象,這在未來發展中需要被改善嗎?陸銘:成都包括像上海、北京這樣的城市,是個行政管轄範圍,但它其實不是「一個」城市,而是一個都市圈,中心城區當人口增長容納不下時,就開始帶動周邊郊區和鄰近中小城市的發展,然後成為一個都市圈。在國際上,大城市發展成都市圈它是普遍存在的經濟規律,是中心城區帶動其他中小城市發展的模式。
  • 再造滻灞與陸銘的七味「中藥」!
    西安早年間,出了城牆就是麥田,後來周邊陸續設立許多開發區,土地價值被點狀激活,是為波峰。隨著漣漪擴散,波峰之間的區域,進而逐漸被帶動——這是一種相對高效的城市開發模式。開發區之間如此,區內亦然。插個小花絮,粉巷財經記者小任的哥哥是金融工作者,家住滻灞。陸銘教授問,夜生活如何?答曰,小區散散步。「寬街無鬧市」,楊六齊講,是時候考慮漣漪的問題。
  • 控不住的人口: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
    我們在業內提出了廣為流行的標準分析框架「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並根據該框架在2015年預測「一線房價翻一倍」,預測的邏輯除了貨幣超發因素外,主要是基於城鎮化進程中人口遷移聚集的規律趨勢,可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口從農村到城市,城市人口普漲;第二個階段是人口從農村和三四線城市向一二線都市圈和區域中心城市遷移聚集
  • 成都樓市:「三四線城市」房子別亂買,小心買完傻眼!
    回答:三、四、五線城市的小城市樓市正在進行死亡衝鋒,房價已經處於最後的瘋狂。土地貴,房子新。一二線地價越來越高,土地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很多中小房地產企業選擇去三四五線城市拿地、修房來彌補業績差距,而你應該趁著大型房地產企業的進入,儘快賣房離開。在一個沒有持續人口流入的城市,高物價都會崩潰,只是時間的長短問題。
  • 三四線城市棚改結束,房屋價格也面臨結束,剩下的是鋼筋混凝土
    所以三四線城市的開發商我們可以發現,現在已經不怎麼拿土地了,已經不如把房子賣完或者把土地開發完,逐步逐步的離開這些城市的發展。(4)城市人口的情況。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更加嚮往於大城市的發展當中,隨著我國的城市化率不斷的提高,也可以從側面的反映出人還是要往大城市去發展。不過的人口主要流出都是在三四線城市,慢慢的走向於一二線城市的開發當中。
  • 購房就是選擇城市,未來最有潛力的四類城市,你有房子在這裡嗎?
    本輪樓市出現了一個怪現象,上海、北京房地產市場早進入調整狀態了,而很多三四線城市樓市還持續火熱,而且漲幅一點不比大城市小。未來還會出現這種情況嗎?答案是,除非再來一次樓市去庫存,否則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此外,本輪樓市調控對過熱的大城市實行了非常嚴格的限購、限貸措施,一些資金也流入到各類城市,直接推動了當地房價上漲。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情況不可持續,樓市和房價都會重新走入正軌。
  • 終於,三四線城市救市潮要來了!
    問題來了,這些土地賣出去建房子,誰來買呢?拋開需求談買房都是在耍流氓。會在平潭這小地方買房的,主要就是沒有自建房的本地人。但平潭當地人口的購買力,遠消化不了這麼多的房源。其實它映射的是三四線城市樓市下行的大趨勢。之前我們就說過,三四線城市的下跌只是時間的問題,因為它對市場的反應比較遲鈍。房地產說白了,要以製造業、人口和資源等為基奠。但是很多三四線城市人口常年流失,空置率大概在26%以上,例如山東臨沂城區房產空置率甚至高達39.97%。
  • 大城市的住房,到底是什麼問題?
    比如,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完善長租房政策和發展長租市場、租購漸進同權、集體土地和閒置土地利用、國有和民營企業發揮功能作用等。那麼,大城市的住房問題,到底是什麼問題?該怎麼解決?住房問題重點聚焦「大城市」,最大的背景就是,近年來各地都在舉全省之力打造中心城市、做強省會城市,構建圍繞省會或中心城市的都市圈。
  • 一二線城市容不下身體,三四線城市容不下靈魂(選擇城市解讀)
    在我看來,只要符合這四個年輕特徵的城市,都值得我們的生命和智慧的投入。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同時是全球人口最多、創業熱情最高和城市化交通設施投資最大的國家。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從人口流動、資本流動和交通設施建設三個維度來判斷一個城市的未來。我們先來看第一項指標——人口。
  • 大城市必然衰落?中小城市才是未來?農村土地更不能丟
    杭州、南京、蘇州、武漢、成都、重慶等新一線大城市落戶也讓人羨慕,再不濟各省會城市以及較發達的二線城市也很不錯。中小城市很多人會聯想到:缺少活力,機會少,賺錢難,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不足,年輕人都不太願意留下發展。
  • 大四學生,畢業後去一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發展更好?
    坦白講,選擇哪個城市工作真的非常重要,一線城市有它的好處,例如工資高但卻快節奏。而三四線城市則會相對慢節奏一些,當然了,其工資水平也自然會少一些,所以糾結也自然不足為奇了。那麼,對於大四的學生來說,以後工作是去大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呢?一線城市工作,但能夠在這種城市裡安家嗎?
  • 陸銘:線上和線下辦公到底存在什麼樣的區別?
    城市從人口密集變得空空蕩蕩,我們忽略了什麼?疫情會改變城市發展的路徑嗎?交大安泰EMBA課程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做客直播,分享戰「疫」前後的城市變化。 以下內容節選自陸銘教授直播實錄,更多內容請關注騰訊新聞《博「疫」論》系列直播。
  • 我國「最尷尬」的城市:曾是特大城市,現在卻在三、四線城市徘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非常迅速,其實一個國家強大了,離不開各城市的努力,其實中國有很多城市,每個城市的發展都不一樣,因此,國家區分各個城市也是同樣的名稱,例如,中國有很多城市,超市等,在國內,一般會把常住人口500萬到1000萬之間的城市歸為特大城市,但在一部分大城市,當地的遊客也非常多
  • TOP30房企全線出擊 上海土地市場走出大v反轉
    剛剛過去的2020年,沉寂多年的上海土地市場出乎意料地演繹「歷史性的轉身」。如果要回顧2020年上海土地市場的盛況,要從競拍現場說起。比如6月的那一次,北京建工、綠都、融信、大名城四家房企代表齊坐上海土地交易中心,競逐青浦區朱家角一塊土地。
  • 為了子孫後代,請不要逃離大城市或者龜縮在三四線小城市
    筆者有一個觀點,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尤其是對子孫後代負責任的人,要儘可能去大城市工作與安家。 筆者所謂的'大城市',首選是四大一線城市,其次是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省會城市或者強二線城市,最次是東北以及中西部其它省會城市【或者直轄市】。
  • 現在花6000一平在三四線城市買套房有升值空間麼?
    尤其是在大城市房價表現那麼高,買一套房子似乎要花費一輩子的存款積蓄。所以很多朋友開始轉戰那些房價只有6000元一平的三四線城市然,而他們卻不知道這些城市到底有沒有升值空間。三四線城市一直以來都是我們不太建議大家入手投資買房的,因為他未來面臨的問題是非常嚴峻的。比如三線城市和四線城市在產業轉型的速度上是非常緩慢的,而且產業非常的單一。這種城市就沒有太多好的企業,或者說能夠給我們提供更多好的就業機會。
  • 任澤平建議:放棄人口總量控制
    我們在業內提出了廣為流行的標準分析框架「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並根據該框架在2015年預測「一線房價翻一倍」,預測的邏輯除了貨幣超發因素外,主要是基於城鎮化進程中人口遷移聚集的規律趨勢,可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口從農村到城市,城市人口普漲;第二個階段是人口從農村和三四線城市向一二線都市圈和區域中心城市遷移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