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之父克爾愷郭爾 | 我們所害怕的,正是我們所渴望的

2021-02-08 現實以上異託邦

圖/美國攝影師Nicolas Bruno超現實作品


大多數人的不幸並非他們過於軟弱,而是由於他們過於強大——過於強大,乃至不能注意到上帝。


衡量一個人的標準是:在多長的時間裡,以及在怎樣的層次上,他能夠甘於寂寞,無需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夠畢生忍受孤獨的人,能夠在孤獨中決定永恆之意義的人,距離孩提時代以及代表人類動物性的社會最遠。


記憶不光能挽留住那瞬間,而且還能升華它,任何事物一旦摻合了記憶,就能在我們的心裡造成雙倍的效果。


青春是什麼?一場夢。愛情是什麼?那場夢的內容。


人們幾乎從沒運用已經擁有的自由,比如思想自由,相反倒是要求什麼言論自由。


如果人是野獸或是天使,那麼他就不能感受到焦慮,正因為他是兩者的結合體,所以他才能夠焦慮。


生活總是要向前走,但要理解生活,必須向後看。


——克爾凱郭爾



圖/美國攝影師Nicolas Bruno超現實作品


—克爾愷郭爾:存在主義之父

我們所害怕的,正是我們所渴望的

作者:傑瑞米·斯坦格魯 詹姆斯·加維

譯者:錢峰


索倫·奧貝·克爾愷郭爾(1813—1855)通常被認為是存在主義哲學之父。和其他許多存在主義者一樣,他的哲學思想具有明顯的神學脈絡。

 

克爾愷郭爾的一生在很多方面都比較平凡,舉個例子,他一輩子只離開過家鄉丹麥三次,業餘時間主要用來看戲,外加在哥本哈根散步。不過,如果不了解他的傳記就很難正確理解他的著作。幸運的是,克爾愷郭爾從21歲開始就寫日記,而且量很大,這些也有助於讀者了解他的人生與哲學經歷。

 

1813年5月5日,克爾愷郭爾出生在哥本哈根,是家裡最小的孩子。父親麥可·克爾愷郭爾是非常成功的丹麥商人,母親安·索倫達特·隆德是父親的第一任妻子,曾經是父親的女僕。小時候,克爾愷郭爾把父親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親是一位宗教徒,致力於虔誠的路德宗教義,長期深受焦慮與內疚困擾。一些評論家認為這和他孩童時的一件事有關。當時,他在山頂放羊,又累又冷,於是便開始詛咒上帝。也有人則認為這是因為他娶第二任妻子之前讓她懷孕了。不管事實真相如何,兒子遺傳了他的悲觀主義與陰鬱的宗教觀念。克爾愷郭爾後來談道,自己的成長過程「幾近瘋狂」,他還在日記中寫道,是罪惡讓自己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的。

 

克爾愷郭爾早年時期就有不祥的預感,後來母親和五個兄弟姐妹的早逝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感受。父親認為這是天譴的象徵,事實上,他從未指望子女能活過34歲。除了索倫和大兒子皮特例外,他預言中的不幸都發生了。

 

考慮到克爾愷郭爾的家庭背景,他接受的教育出奇的正規:他上的是著名的私立學校——Borgedydskolen——在那裡非常孤獨、不合群,但是學習成績要比同班同學優秀;17歲時,他去哥本哈根大學學習神學。結果,計劃趕不上變化。克爾愷郭爾短時期內有了新的想法,在當時19世紀的丹麥被認為是青少年的叛逆行為。在大學期間,他變得對哲學和文學更感興趣,而且喜歡上了參加各種派對,成天喝酒、抽菸,欠債纍纍,這些問題都得父親替他解決。

 

倫理學與美學

然而,1838年,父親去世了,因此克爾愷郭爾的安逸生活就此結束了。他開始轉而關注神學研究,兩年後獲得了碩士學位。也正是在這期間,他和雷吉娜·奧爾森陷入了戀愛,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真愛。他在日記中記載道,他向她求婚後,馬上就後悔了,之後一年一直不表態,最終於1841年與雷吉娜解除了婚約。至於他究竟為什麼這麼做,原因並不清楚,他似乎認為自己的憂鬱性情不適合結婚,理性方面與她格格不入,覺得自己身為作家,就不應該結婚。

 

顯然這件事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在日記中反覆提到這件事,而且在哲學作品中也時有體現,儘管稍有掩飾。比如,他第一部重大著作《非此即彼》好幾部分內容都在解釋促使他與雷吉娜解除婚約的各種事情。同樣,另外一部早期著作《重複》中講了一個故事,即一個年輕人因為擔心結婚後需要承擔道德承諾,因此不能娶心愛的女人。當然,這些著作除了消除心理障礙之外還提出了重要的哲學觀點。

 

克爾愷郭爾在《非此即彼》中提出了兩種生存模式,可供人們選擇。第一種是審美模式,即享樂主義,強調即時滿足與活在當下的重要性。這種模式在書中一個叫「A」的人的論文與信件中有明確表達。第二種是倫理模式,主要基於責任與義務,主要在寫給A的兩封信中得到了表述。這兩封信分析評價了A的動機與展望,並指出要想有所成就就應該致力於做好倫理生活的方方面面。克爾愷郭爾通過採用非同一般的敘事技巧與各種化名掩飾了自己對正確選擇的認識。然而,他很快便認識到審美模式與倫理模式都不合適,而是存在第三種生存模式,即宗教領域,人們可以從中找到真正的自由與自我實現。

 

信仰的飛躍

宗教領域包含了在「恐懼與戰慄」中實現的「信仰的飛躍」,它超越了理性認識。基督徒對暫存與永恆耶穌基督的崇拜必然充滿矛盾。根本不可能通過理性評價或經驗證據來證實這一信仰,唯一可選的就是全心全意的承諾。克爾愷郭爾在《恐懼與戰慄》一書中說明了亞伯拉罕與以撒的《聖經》故事所詮釋的倫理觀。

 

在《聖經》第一卷《創世記》中,上帝指示亞伯拉罕殺死兒子以撒。克爾愷郭爾指出,服從這一指令需要採取不符合正常道德觀念的行為,需要為了實現更高目標而破壞倫理。他將亞伯拉罕的情況與「英雄好漢」進行了對比。舉個現代人的例子:軍事將領知道,想防止城市遭到破壞,就必須捨得讓一批士兵犧牲,而他的兒子就在這些士兵當中。這就導致他面臨嚴重的倫理難題,但是也可以就其展開理性討論,不管這位指揮官採取哪種做法,都可以理解。亞伯拉罕則不屬於這種情況。他必須執行上帝的指令,而這一指令造成的後果完全不符合倫理觀念。他不僅無法向其他人證明自己的行動是合理的,而且甚至都說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必須這麼做。這一切都是他對自己與上帝的情感的一種主觀的、熱情的獻身。

 

因此,選擇宗教信仰並不容易。按照克爾愷郭爾的觀點,實現合理的宗教信仰難度非常大。那麼,為什麼還要選擇它呢?為什麼不堅持採取審美與倫理生存模式呢?因為個人只有藉助宗教信仰才能避開絕望,實現真正的自由,而自相矛盾的是,這些都取決於至高無上的上帝。

 

克爾愷郭爾在強調宗教生存模式的不理性與主觀性時,也是在表明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試圖通過理性、邏輯、系統以及形上學的手段客觀地認識全部的人類思想與經驗只能是徒勞。他在此針對的是黑格爾的哲學思想。該思想是19世紀中期丹麥的主流哲學思想。黑格爾的哲學在總結各種指令時顯然存在問題,比如,它旨在讓上帝與基督信仰在理性面前透明化,而事實上,這二者必定超越了理性認識。

 

這與克爾愷郭爾提出論點的特殊方式相一致。他的幾乎所有重要哲學著作都是化名出版,著作中還大量採用了反語、諷刺以及幽默手法來表明自己的觀點。這些手法都是為他所謂的「間接表達」手法服務的。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讀者產生作者權威的思想,從而鼓勵他們就具體問題與觀點發表看法。克爾愷郭爾在此效仿了蘇格拉底的做法。蘇格拉底為了鼓勵對話者思考,刻意反駁他們給出的問題答案。克爾愷郭爾一直以來強調個人選擇與責任,也因此促進了這種方法的實現。

 

克爾愷郭爾一直認為自己的著作在有生之年都不會受青睞,事實上,他預計到了20世紀他的作品才能凸顯出重要性。這一估計基本上是對的。他的第一本書一直到1877年才得以出版,也就是他去世後22年。他去世時年僅42歲。雖然20世紀早期他就在德國非常有名,但是一直到「一戰」結束後「二戰」尚未開始那段時間他才被公認為是重要的學術人物。顯然,存在主義的出現和這一點存在很大關係,因為克爾愷郭爾在著作中談論的話題和海德格爾以及薩特等哲學家探討的問題很相似。他對個人自由和由此引發的責任與負擔等問題的強調貫穿於幾乎所有存在主義思想中。

 

當然,並非所有人對克爾愷郭爾都有很高的評價。比如,有人懷疑他的哲學思想核心,即非理性觀點,很容易轉化為虛無主義,甚至法西斯主義。伏爾泰說得非常明確,畢竟許多可怕的事情都以信仰需求為理由(事實上,克爾愷郭爾本人的一些社會觀點也比較保守、反動)。儘管如此,克爾愷郭爾無疑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堅持認為個人與主觀性、自由與激情非常重要,並以此將哲學帶出迷霧,而在這之前,哲學曾處於黑格爾主義的危險潮流中。

 

主要著作

《非此即彼》(1843)

該書提出了兩種生存模式——審美模式與倫理模式。審美模式的本質是享樂主義,強調即時滿足與活在當下的重要性。而倫理模式主要基於責任與義務。後來,作者克爾愷郭爾認識到這兩種模式都不夠理想。

 

《重複》(1843)

本書講的是一個年輕人擔心結婚後需要承擔道德承諾,因此不能娶心愛的女人。這個故事顯然是受克爾愷郭爾與雷吉娜註定失敗的戀情所啟發。

 

《恐懼與戰慄》(1843)

本書分析了倫理觀與宗教需求之間的衝突,其中突出的例子便是上帝要求亞伯拉罕殺死自己兒子的故事。克爾愷郭爾在書中指出,服從這一指令需要做出不符合正常道德觀念的行為,要求為了實現更高目標而破壞倫理。

 

《焦慮的概念》(1844)

這部著作的主題是焦慮在缺乏宗教信仰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指出,焦慮與對人類自由的意識、罪惡的必然性以及根本選擇的需要相關聯。


【注】:本文選自《極簡西方哲學史》


【推薦閱讀】

《極簡西方哲學史》

作者:【英】傑瑞米·斯坦格魯 【美】詹姆斯·加維

譯者:錢峰

出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反動天使】

孤獨,一個人的狂歡

你怎樣信仰,就怎樣生活 | 存在主義七大哲學家

死亡之詩 | 我既沒有勇氣死,也沒勇氣生

再見,現實以上主義。

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

輕情慾,單身機器,不育的形上學

我總是拒絕被人理解,被理解無異於賣淫

色情,可以說是對生的讚許,至死為止

烏合之眾 | 群體癲狂的五大特徵




讚賞編輯部

謝謝一路陪伴




相關焦點

  •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
    但這本《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裡講述的那些關於自由、哲學家與存在主義的故事,又重拾了半個世紀前,在巴黎布滿繁星的夜空下有群聰明的思考者想告訴我們的,以為存在是追求財富、安定、免於失敗的價值觀其實是種謬思。我們需要的,應該是更具理想的生活,這些存在主義的先鋒,他們或著作或實踐的哲學,仍有我們仰望及思考的精彩論述,他們的人生,亦影響那個時代的年輕世代,那是理想的,亦是自由的追尋。
  • 《小王子》:從存在主義角度解讀影片中主角的心路歷程
    看完影片,我被影片中兒童和成人世界的對立觀所震撼,同時也為苦悶、壓抑悲觀的世界中小王子、小女孩和老飛行員的積極反抗的行動所感動,然而這一切都是存在主義哲學最真實的體現。本文將從存在主義視角出發,探討影片中小王子、小女孩及飛行員與成年人荒謬世界觀的對立及其對自由意志的選擇。
  • 只要抱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方能使我們成為自己所渴望的那個人
    人活一輩子,我們如何才能獲得完滿的生命?詩人所讚美的「生時麗如夏花,死時美如秋月」,這是否只是人類的一個美麗夢想?無論我們如何讚美生命,生命的脆弱並不能因此而有所改變。生命只在呼吸之間,人從誕生之始,無一日不是在趨向自己的末日。
  • 大眾汽車的捷達GLI的最新版本似乎正是我們所期望的
    大眾汽車的捷達GLI的最新版本似乎正是我們所期望的-重新成為具有後備箱的GTI-這就是我們所期望的令人驚喜的驚喜。我們將列出詳細信息,但核心的大眾汽車迷可能會自行猜測。渦輪增壓和直噴式2.0升EA288四缸發動機可提供228馬力的動力和258 lb-ft的優質燃料扭矩(對於那些跟蹤的人,比上一代GLI多了18 hp和41 lb-ft)和驅動器前輪通過六速操縱杆或七速DSG汽車。
  • 人間失格:太宰治與存在主義
    等幾個版本為大眾所熟知,並被想當然的認為是出自他的名作《人間失格》。再如:我們的存在既不是自己造成的,也不是自己選擇的,存在是世界強加給我們的,並一直延續到我們去世。C.同時太宰治最終的自殺,也可以聯繫到海德格爾的名言:向死而生。面對生、存在,海德格爾始終強調一種動態觀,他解構了「存在」,並揚發出「此在」、「在場」、「自成」等哲學術語。
  • 現象學與存在主義
    另外,雅斯貝爾斯對於胡塞爾早期反對德國思辨哲學,特別是反對謝林,感到不滿,這是在1913年應胡塞爾的要求所進行的一次重要談話中顯露出來的。正如我們在第七章中看到的,海德格爾對於實存的哲學研究不僅涉及不同的指示對象(Dasein),而且它還尋求一種非常不同的目標,即確定實存的範疇(基礎本體論),以便發現達到一般本體論的手段;海德格爾所關心的不是實存,而是要知道有關人的存在的一個確定方面,即它對於存在(Being)的理解,這並不排除實存的分析和雅斯貝爾斯意義上的實存的闡明之間實際上有某些重合,但是,至少在《存在與時間》階段上
  • 塔羅,我們所丟失的靈力
    塔羅牌並非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只是一個佔卜的工具,它具有著喚醒我們沉睡的內心的神秘力量。只是因為我們尚未找到一個更具廣泛意義的術語來形容這種作用,所以「佔卜」的字樣才會被經常提起。那麼,為什麼塔羅牌具有喚醒我們沉睡內心的神秘力量呢?
  • 為什麼我們渴望被需要?其實原因很簡單,不外乎就是這一個
    至於索取什麼,就是馬斯洛所說的五個層次:從最低層次的物質索取,到最高層次的精神索取。人來到這個世界,索取是先於奉獻的。也就是說,是先從世上得到什麼,然後再去奉獻自己的能力。比如,我們小的時候,不會讀書識字,我們需要學校和老師,這就是索取。
  • 【每周一書】《存在主義咖啡館》
    波伏娃輕拍我肩:如何成為一個女人的問題,是一個最典型的存在主義問題。它梳理了整個存在主義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代表人物,他們的主要思想,以及他們在所屬時代的重要經歷。講存在主義必定要回歸到存在境遇中去,在其所屬的社會情境中的他們的存在經曆本身就是在講存在主義。書的敘述從尼採、克爾凱郭爾兩位先驅開始,繼而是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波伏娃、加繆、梅洛·龐蒂、雅思貝爾思……書裡稍帶手的還提了幾位相關人物,包括黑格爾,卻非常奇怪的絲毫未提叔本華,為什麼呀?
  • 巨蟹座的守護星是月亮,而月亮所象徵著正是內心深層的情感
    在與人交往中,我們總是能夠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總是在逞強,明明自己不開心,卻還要裝作一副很高興的樣子,給身邊的人帶來歡樂,把所有的委屈和難過都留給自己一個人,消耗,人前總是假裝很開心,卻在背後一個人默默哭泣,下面跟著小編看一看這些逞強的讓人心疼的星座都是誰把?
  • 「你好,麻煩來一杯存在主義咖啡.」
    讓我們再從薩特那兒引用一個🌰: 我不曾擁有過偉大的愛情和偉大的友誼,但那是因為我從來沒有遇見過一個配得上偉大愛情或友誼的男人或女人;如果我沒有寫出好書,那是因為我沒空。 但其實,我們遇到過,也有空,但是因為膽小,可能只是懶,一樣都沒有做成;我們更願意和不同的人上床,反正也找不到真愛;我們看某個無聊的選秀節目,只是怕被同事笑話落伍。
  • 《老無所依》:一個瀰漫著死亡氣息的存在主義黑暗故事
    第80屆奧斯卡頒獎禮上,科恩兄弟執導的《老無所依》成為最大贏家,包攬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老無所依》的獲獎標誌著美國主流電影工業對獨立電影人的進一步認可,向來偏向傳統和保守的學院通過對科恩兄弟的表彰,肯定了標新立異的獨立精神與日俱增的影響力。
  • 選擇你所能承受的——《後來的我們》
    選擇你所能承受的,就好!十年前,林見清和方小曉偶然地相識在歸鄉過年的火車上。兩人懷揣著共同的夢想,一起在北京打拼,並開始了一段相聚相離的情感之路。 十年後,林見清和方小曉在飛機上再次偶然重逢…… 當初的他們,不知如何去愛,十年後的他們,早已錯過。
  • 吸引力法則:你所吸引的,正是你所期望的
    恐懼及其衍生出的各種情感對我們良好的工作和精心周密的計劃所造成的破壞力,勝過人類已知的任何其他事物。恐懼是其族群中的最大妖魔,它摧毀了成千上萬人的生活,損害了很多人健康發展的性格。焦慮是恐懼的長子。它在人的心智中安家落戶,並且排擠走了應該在那裡發展的所有美好事物。就像麻雀窩裡的杜鵑一樣,焦慮毀滅了我們心智中的合法居民。
  • 走進一間叫做存在主義的咖啡館 | 讀書
    可是在薩特看來,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被這些所造就,那我們就是在自欺。如果生活是徒勞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繼續活著?加繆的答案是:我們對於存在問題的答案是一種決定,我們必須決定是放棄,還是繼續。如果繼續下去的話,那就必須接受我們所做的事情並沒有什麼終極的意義。
  • 薩特 |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本主義
    在這裡,我的目的是要對存在主義所受到的一些指責,提出答辯。首先,存在主義曾被指責為誘導人們安於一種絕望的無為主義(quietism)。因為如果每一條解決事物之道被阻斷了,那麼我們就不得不視在這世界上的任何行為都是徒勞無益的,我們最後就會走到一種瞑想的哲學裡去。
  • 存在主義7大哲學家丨你怎樣信仰,就怎樣生活
    索倫·克爾凱郭爾1813~1855克爾凱郭爾第一位存在主義者克克爾凱郭爾(Kierkegaard)是一位丹麥哲學家,出生於哥本哈根(Copenhagen),常被視為存在主義之父因此,尼採的個體所要求的正是存在主義者後來提出的「主宰自身命運的權力」。尼採認為,這一需求一旦受挫,便導致了各種道德體系和宗教組織的出現,它們都試圖約束並壓制該「意志」。可能因為父親的影響,尼採對基督教尤為反感,曾稱之為著名的「奴隸道德」(slavemorality)。他在基督教中發現了弱者對強者的憎恨。
  • 其實,你所擁有的正是別人所欣羨的!
    他抬頭打量一下她,正是自己喜歡的類型,心想何不將錯就錯,於是忙答應道:對,請坐。結婚當天,他坦白,當時自己不是去相親的。老婆笑,說:我也不是去相親的,只是找個藉口和你搭訕……兩隻老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環境不好,互相羨慕對方。它們決定交換身份,開始時,十分快樂。但不久,兩隻老虎都死了:一隻飢餓而死,一隻憂鬱而死感悟:有時,人們對自己的幸福熟視無睹,總是把眼睛看向別人的幸福。其實,你所擁有的正是別人所欣羨的。
  • 「資訊理論之父」克勞德·香農給我們的11點人生啟發(下)
    相關閱讀:「資訊理論之父」克勞德·香農給我們的11點人生啟發(上)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的名字我們可能比較陌生。但我們現在所處的信息化時代背後的整個通信基礎架構,正是基於他七十多年前發表的一篇富有開創性的論文。可以說,香農確實是個天才,他的思考方式既奇特,又充滿趣味。
  • 實用智能:讓事情如我們所願而發生的能力
    我以前很愛看成功學的書,這些書都教我們差不多的東西:做事要認真、負責、有效率;做人要誠懇、和善、同理心。聽起來都合情合理,但實際觀察就會看到不少「例外」。比方說,做人做事都挺到位的人,卻沒有受到老闆的青睞,順利成為主管。反觀有些一路晉升的紅人,縱使有些明顯的缺點,卻還是在職場上如魚得水。這樣的狀況,我們就會歸咎於「機運」或是「裙帶關係」,難道沒有別的因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