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與重 | 《哲學家與愛》:在哲學經典中探尋愛情的真諦

2020-12-22 澎湃新聞
 

如果說柏拉圖把愛視為永恆的代名詞,那麼在盧克萊修眼裡,愛就是一個死亡陷阱,在克爾凱郭爾看來,愛就是一切存在的挑戰。至於浪漫主義先驅盧梭,他則把愛看成一種傳染的戲法。為什麼我們會愛人,不管所愛之人是誰:這一問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場漫漫的智慧之旅——奧德·朗瑟蘭哲學專業畢業,瑪麗·勒莫尼耶也在大學裡學習過哲學。她們的文字震撼人心且富有教育意義,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在溫習哲學經典的同時,還能相對緩解內心痛苦的絕妙機會!

 ——德爾菲娜·佩拉,《快報》

成為激情的主人還是最終淪為奴隸?本書的兩位作者對此有著不一樣的理解,她們欣賞這個論題,卻又按捺不住地重新審視了這一古老的爭論。學識淵博的她們巧妙地從各位名人大家身上,為那些仍然想要愛與被愛,還不願落得一場空的人搜尋了一些良方。這部作品辛辣,且帶有一定的悲劇色彩。對於剛踏進感情公海裡的懵懂青年來說,值得一看。

——讓-保羅·昂託旺,《觀點》

何為愛情哲學?

社會上有這麼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哲學與愛情,水火不容。至少自近代以來,哲學和愛情被要求必須分開。愛情,縱使讓人歡喜愉悅,也無法抵擋世人對它的絕望。愛神丘比特,單純天真又心懷不軌,翅膀下藏著讓人喪命的弓箭,與其他諸神一樣淪為了古老的笑話,被永久地埋葬。在這場與愛情抗衡的戰役裡,最終是法國道德家們的悲觀主義傳統獲勝。在呆滯的浪漫主義裡,最真實的性愛、心機和意志力都被深深隱藏。於是,哪怕一兩個小時的愛情思考也會被認為不值得。當人們談論生活中尤為重要的話題——愛情時,竟然驚訝地發現它幾乎淪為無人關心的荒蕪之地,被扔到了在兩性關係中信奉虛無主義的小說家、研究新型「愛情困惑」的社會學家,抑或弄虛作假的宗教狂的手中。沒有人真正願意研究關於愛情的各種哲學觀點,以至於我們幾乎更願意在流行音樂中,而非在當代思想家的作品裡領悟深刻的愛情意義。

早在1818年《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叔本華就對此表示驚愕不已。「我們或許應該很驚訝,在人類生活中扮演著如此不一般角色的事物,可以說時至今日都未曾被哲學家正視,於現在的我們而言,它幾乎還是一塊從未加工過的原材料。」當然,這樣的說法有些誇張。當這位性情暴躁的德國哲學家將柏拉圖的理念直接貶低為一樁希臘同性戀風波時,上述說法甚至有些自我諷刺。但這的確也指出了一個真實存在的謎團。

真正的矛盾之處則是,在希臘誕生於愛情問題的哲學,就像波提切利畫中誕生於貝殼的裸體維納斯女神,似乎都否認了自己的出身。

愛情的倡導者,蘇格拉底,曾在《會飲》中表示,自己對「性愛話題」以外之事一無所知,而如此振奮人心的宣言卻幾乎沒有任何後續影響。

直到克爾凱郭爾的出現,愛情才被再次視為一種理解存在的方式。

[意]  桑德羅·波提切利 《維納斯的誕生》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愛情是幸福的前提,是文學戲劇中經久不衰的主題,而哲學家們卻像是走進了一個裝著生吞活人的野獸的籠子,小心翼翼地談論愛情。於此,我們可以嘗試給出各種各樣的解釋。哲學家們或許擔心人們在愛情裡變得神志不清,才謹慎地談論著這份不同尋常的,甚至可以讓人心甘情願悲痛而死的激情。公元前一世紀的哲學家盧克萊修,受到古希臘倫理學的啟發,指出了哲學本應該思考卻置之不顧的盲區乃至混沌之地。正如伊壁鳩魯學派的一句格言,「不能治癒靈魂疾病的哲學演講都是空洞的」。現代哲學流派或多或少都忽視了「幸福生活」裡的苦惱,這點眾人皆知。總而言之,面對愛情,抑或任何其他相似激情,

我們看到的依舊是古希臘時期的思考:面對這股難以控制的力量,最好小心地待在家裡。

或許也因為愛情似乎與一切理性相違背吧。毫無疑問,這也是為什麼數百年來哲學對愛情一直保持著懷疑態度的另外一個原因。愛情被棄置在了浮誇做作的陰暗情感區裡,被劃分在了理性的陽光永遠無法照射到的心理混沌區,不能簡單地成為哲學家們的一個研究「對象」,充其量算是文人騷客們聊以消遣的話題。因此,從事思考苦役的哲學家們都抱著一種本質上代表著男性的蔑視去對待愛情,這種蔑視會攻擊任何一位反對他們男性觀點的人。如此陳詞濫調或許有些可笑,但其實也很容易理解。

永遠不要忘記,愛情的哲學演講一直都是由男性主持。

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我們也不會僥倖盼望,因為時至今日,仍是如此。

除了阿倫特和波伏娃兩位女性思想家——但實際上她們也從未宣稱自己的哲學為純粹的哲學——在本書中剩下的聲音,只能是來自人類群體中的另一半。但話說回來,這也不足為奇。

儘管愛情已成為哲學外的話題,但這一結論似乎仍有竊取論點之嫌,值得我們再次質疑,甚至推翻。在很少會嚴肅思考愛情的當代大哲學家中有這麼一位——阿蘭·巴迪歐,相反地,他將愛情定義為一種「真理的生產程序」。愛情是以「發生在兩人之間」為依據的一次體驗,它萌發於一次獨特的相遇,又因一次「愛情宣言」(愛情裡的關鍵步驟,將欲望與純粹的自慰行為區分開)而成為可能。這是否說明,很多哲學家對愛情不甚了解?顯然不是,這甚至就是本書的主旨所在,希望盡綿薄之力為哲學家們在愛情上討回公道。幾乎所有哲學家都曾明確地談論過愛情,或委婉晦澀,或誇誇其談,多為心碎悲傷,時常激動憤懣。事實上,關於愛情,關於愛情中對永恆的幻想、愛情裡痛苦的磨難以及我們渴望知道的馴服痛苦的辦法,他們可以告訴我們的實在太多了。

雲端之上的丘比特

還有另外一種陳詞濫調認為:詩人和作家從未提出過任何關於愛情的可靠真理。而這一結論,要麼是過於武斷,要麼是孤陋寡聞。《危險的關係》的作者肖代洛·德·拉克洛,可謂是兩性戰爭中的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在愛情研究方面曾與盧梭相比肩。《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託爾斯泰亦是如此。託爾斯泰的這本小說作為對悲慘墮落描寫得最為細緻的作品之一,我們從中看到激情式的愛情升華為了一種不朽的美。更不能忽略的是,研究愛情的嫉妒與幻想破滅的獨一無二的現象學專家——普魯斯特,一直深深地信奉著幻想破壞大師叔本華。是否還要再強調一下,我們在書中所提到的某些哲學家本身也是著名的愛情小說家?盧梭的《新愛洛伊絲》,作為歷史上第一本暢銷書,曾在他的時代裡引起轟動一時的熱烈反響。著作等身的克爾凱郭爾,最為人所知的身份始終是《誘惑者日記》的作者。至于波伏娃,我們也可以很容易地證明:與《第二性》中長篇大論的道理相比,《女賓》中一幕幕殘忍的情節或許更能犀利地揭露巴黎聖日耳曼德佩區曾經一度極為放蕩的道德風氣。

若認為哲學家們在愛情上觀點一致也將十分可笑。叔本華所推崇的絕對克己與浪漫派如盧梭所追求的愛情升華之間毫無共同之處。兩股巨大思潮,截然不同,卻共同存在。在伏爾泰之後,《哲學辭典》中關於「愛情」這一詞條,我們可以找到兩種分別代表這兩大陣營的標誌性詞彙。

伏爾泰寫道,任何一位想研究「這塊與哲學沒太多關係的材料」的人,「都應好好思考柏拉圖的《會飲》,因為文中的蘇格拉底,作為阿爾西比亞德和阿伽通的忠實情人,與他們討論的正是形而上的愛情」。

此外,那些對感情不太細膩的哲學家們,便投向了「更以自然學家的身份來討論愛情的」盧克萊修的陣營,他肯定道。如此,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便形成了兩條思想軸。的確,柏拉圖和盧克萊修之間毫無共同之處。柏拉圖竭盡全力希望在愛情的痛苦中找到一種必然的對等物,用以換取愛情帶給人類的美妙的興奮和不朽的表象。盧克萊修則宣揚在毫無克制的性愛中放飛自我,從而避免穩定愛情中的危險。一方是愛情的白色魔力,另一方則是它的黑色魔力。一方認為,不管是一個小時還是二十年的經歷,都應該以永恆為目標。另一方則認為,愛情中存在一種難以抵擋並只會招致災難的誘惑,所以必須將其消滅。繼柏拉圖和盧克萊修之後,哲學家中沒有一人可以宣稱自己純粹屬於兩種「顏色」中的一種。但所有人都以各自的方式闡明著自己的主色調。

如今,我們又聽到了另外一種結論:愛情庸俗無聊、令人幻想破滅的一面似乎已佔據上風。1969年去世的德國哲學家西奧多·阿多諾對此深信不疑,他甚至認為,人們從此再也無法「在與親密友人調情之時,看到第七天堂之門的打開」。他在《理性的辯證法》中寫道,在當今社會,「愛情已被簡化為了毫無價值的東西」。到底是誰,給黑暗中的愛情帶來了第一束來自希臘的性愛之光,然後將典雅愛情扔在歷史的「後倉庫」裡?

阿多諾在書中肯定道,隨著現代社會科學還原論的發展,生理愛情和精神愛情被嚴格地區分開來。一個是器官的快感,一個是情感的外衣。

「這樣的分裂將愛情的樂趣機械化,將激情扭曲成了一個個圈套,給愛情最重要的部位致命一擊。」往日的浪子現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了「感情豐富的務實者,打著健康和運動的旗號,甚至在性生活中踐行宗教信仰」。於是愛情成為了一樁純粹的生理買賣,正如保羅·瓦萊裡所說,一次「液體的交易」。

或許人們就是這樣開始信奉「性慾」至上的。這是一項愉悅活動,它「充滿樂趣」,並且不摻雜任何實際的利益要害。自從亞當與夏娃偷吃禁果之後,恐懼早已約定俗成地壓迫在性愛上,這種新的思想真的能將人們從放縱肉慾的惶恐中解放出來?

答案恐怕是不確定的,因為當道德看似轉變為了一種享樂的命令時,自由也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壓迫。

在情色場所遍地、人人享樂的時代,愛情甚至常常是雙倍殘忍的,每一副身體都活在隨時被另外一副身體取代的焦慮之中,「為了生活」而存在的婚姻制度,儘管經歷了基督教的打磨,卻再也無法保證每個人不淪為替代品。性愛在現代社會的思想體系中無處不在,可它卻失去了曾經人人為之激動的神秘感。若想要讓大眾習慣於揭露每個動作、每一句話背後的性動機,精神分析法或許還要做很多努力。但反過來,我們也可以這麼認為,其實是性慾掩飾了其他的動機?這也正是尼採在某篇遺作中極力維護的觀點。

他肯定道,「對於一對情侶來說,性慾的滿足,從嚴格並且完整的角度來講,根本不是最主要的事,它只是一個符號」。

尼採

愛情哲學仍是一片需要重新開拓甚至亟須保護的領域。

首先需要儘可能地抵抗無處不在的虛無主義

,憑藉著對性行為的壓制,簡而言之,即將其定義為一種病態的放蕩,虛無主義似乎已為自己找到了一款笨重的破壞武器。同時,還需要解決一個戰略性問題,因為專屬愛情的思維邏輯確實與情感市場表面的理性相悖,在這樣的情感市場裡,每一位交易者都眼睜睜看著自己逐漸被束縛成了一模一樣的元素分子,在唯一的原則——個人主義——下可憐兮兮地盤算各自的心機。

不負責任並充滿暴力,就是愛情在世人眼中的另一副模樣。

從「性別差異」的角度來看,或許我們領悟到了一種比某些女權主義者的言論更為合適的新觀點。在情色戰場裡,女人無法成為像男人那樣的人,男人反之亦然。事實上,關於每位哲學家的困擾和偏見,甚至其中大多數都暴露出的對女人欺騙的恐懼,本書將討論的所有人與事,都曾以各自的方式,闡明了問題的根源。

你告訴我,你怎麼去愛,我告訴你,你是誰。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愛情,僅僅數日的任性、執著頑固的愛慕、持久穩定的柔情、衝昏頭腦的心血來潮、冷漠無情的習慣……

諸如此類的愛情,哲學家們也都一一無法逃過,甚至戲劇性地成為了這些愛情的代表。

再次思考他們的哲學教義時,是否應該聯想到那句著名的「一小堆可憐秘密」?顯而易見,很有必要,或者坦白而言,這個問題根本無需提出。但另外一種奇怪的觀點也正逐漸強制性地壓迫哲學:作家的個人生活既不能證明也無法解釋其思想。各位繞道吧,和他們的私生活沒什麼關係。如此觀點或許會讓古希臘人十分震驚,對於他們來說,若想評判某一思想,必定要看這個想法對思考者內心的影響。從蘇格拉底開始,哲學所瞄準的對象裡裡外外地都開始活躍起來。

關於愛情研究,傳記研究的合理性通常不會受到太多質疑,一場前所未有的或災難性的邂逅,甚至一場從未上演過的邂逅,往往都會對一位思想家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從蒙田(Montaigne)到克爾凱郭爾,以及位於二者之間的盧梭,所有人都曾以隱蔽的方式將感情的創傷或勝利摻雜在哲學思考之中,以完全自願的方式創作出了某種形式的自傳。

尼採寫道,「我一直都是全身心地用我的身體和生活來寫作,我並不知道『純粹的精神』問題是什麼」。一直以來,哲學家們都在用自己的生命書寫愛情,摻雜進他們每個人的感情變故、經歷的苦惱或者與那些背後的女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往往更具有分量和意義。1914年5月17日,弗洛伊德給摯友歐內斯特·瓊斯寫道,「無論是誰,但凡可以向人類承諾將其從性愛的折磨中解放出來的人,都將被奉為英雄——即使他的承諾狂妄無知」。關於愛情,哲學家們有時更喜歡說一些無知誑語,而這個事實我們也不予爭辯。最後,我們將決定權留給讀者,讓他們自己來決定是否要感謝這些哲學家,如果他們真的通曉減輕愛情痛苦的方法。

本文選自「輕與重」文叢系列之《哲學家與愛》的導論部分,標題為小編所加。《哲學家與愛:從蘇格拉底到波伏娃》,[法]奧德·朗瑟蘭  瑪麗·勒莫尼耶  著,鄭萬玲 陳雪喬  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愛,熱衷理性的哲學家通常都惟恐避之不及,但古往今來,從不乏有哲學家探討愛這一偉大的奧秘。愛,在哲學裡被描述成一種必須警惕的情感,要麼因為它是虛幻的、折磨人的,要麼因為它讓人偏離智慧、道德等理想。從柏拉圖、盧克萊修到蒙田、盧梭,從康德、叔本華、克爾凱郭爾到尼採、海德格爾、波伏娃,他們都對愛有著什麼樣的看法?本書揭示了古往今來那些偉大的哲學家經歷的感情變故、創傷苦惱以及他們關於愛的思考,對當今社會世俗化的愛情進行了質疑和批判,對於我們思考何為真正的愛情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 作者簡介

奧德·朗瑟蘭(Aude Lancelin) 擁有法國哲學教師資格,法國著名新聞周刊《新觀察家》記者。

瑪麗·勒莫尼耶(Marie Lemonnier)接受過哲學訓練,法國著名新聞周刊《新觀察家》記者。

○ 譯者簡介

鄭萬玲  南開大學法語語言文學學士,南京大學法國文學碩士。

陳雪喬  南京大學在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國文學,譯有《金錢的智慧》(合譯)。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愛?——哲學家巴迪歐論愛情
    在巴迪歐的哲學中,愛有著重要的地位。在他看來,哲學家同時應該是學者、藝術家、戰士、愛者。在哲學上,海德格爾和維根斯坦都主張哲學已經終結,而巴迪歐則將這兩種主義都視作當代哲學中的智者派,明確地加以反對。在巴迪歐眼中,哲學並未如同海德格爾等人所說的那樣,已經走向終結,恰恰相反,哲學總是不斷地重新開始,並且永遠沒有終結。
  • 當哲學家們遇上婚姻和愛情
    好的婚姻可以給你帶來幸福,而不好的婚姻卻可以使你成為一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如果說,婚姻中的柴米油鹽與人類崇高的精神追求、事業追求存在衝突的話,那麼,哲學家的婚姻就最能體現這一點:自蘇格拉底以來,應該說是自哲學家誕生以來,能夠處理好婚姻愛情關係的哲學家少之又少
  • 誰說哲學不實用?哲學家都是愛情專家!
    小愛與大愛在柏拉圖的《會飲篇》中,蘇格拉底概述了一種愛的觀點,他認為如果愛是物質的,那它就是由某種東西組成的,那它就是一個可以被渴望的對象,因此是可以擁有的東西。蘇格拉底接著敘述了與女祭司狄奧提瑪的對話,狄奧提瑪被他稱為愛情方面的專家。
  • 謝文鬱:愛情、幸福和哲學家
    把愛情和幸福扯在一 起,那一 直是很流行的看法。柏拉圖在《會飲篇》中討論愛情時,把這個看法好好地損了一 頓。人們都以為愛情帶來幸福,實際上人們把愛情理解為男女之間的欲望滿足,把幸福理解為欲望滿足,於是在幸福與愛情之間劃等號。由於滿足了的愛情就不再是愛情,人們無法在滿足中找到愛情,因此,幸福帶來的是愛情的消失。  反過來,當愛情消失後,幸福也無影無蹤。  問題出在那裡呢?
  • 西方著名哲學家哲學名言
    他設法揭示自然的奧秘,熱愛知識,這種人就是哲學家。」5.巴門尼德——存在是一從巴門尼德開始,哲學的研究開始進入思辨的領域。6.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切皆流,無物常住。」「世界是一團永恆的活火。
  • 朗瑟蘭、勒莫尼耶 | 哲學家與愛:從蘇格拉底到波伏娃
    奧德·朗瑟蘭、瑪麗·勒莫尼耶 著,鄭萬玲、陳雪喬 譯選自《哲學家與愛》,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社會上有這麼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哲學與愛情,水火不容。至少自近代以來,哲學和愛情被要求必須分開。愛情,縱使讓人歡喜愉悅,也無法抵擋世人對它的絕望。愛神丘比特,單純天真又心懷不軌,翅膀下藏著讓人喪命的弓箭,與其他諸神一樣淪為了古老的笑話,被永久地埋葬。
  • 陳奕迅《是但求其愛》驚喜登陸酷狗,陳式情歌詮釋愛情真諦
    陳奕迅自1995年出道以來,憑藉他"化腐朽為神奇"的獨特唱功和對各類歌曲的強大駕馭能力,實力演繹了《十年》、《富士山下》、《好久不見》等眾多經典催淚金曲,被粉絲冠以"情歌之王"的美稱。本次發布的新曲《是但求其愛》,延續了陳式情歌的抒情的風格,向聽眾詮釋了他對愛情的獨特見解。
  • 李尖尖為什麼叫人生哲學家 李尖尖人生哲學有哪些經典語錄
    《以家人之名》李尖尖不只是人間真實,還是人生哲學家,小小年紀總會發出讓人深省的言論,有著許多充滿哲學的語錄被大家記錄下來,李尖尖為什麼叫人生哲學家?有哪些經典語錄?下面帶來全面介紹。  李尖尖為什麼叫人生哲學家?  《以家人之名》李尖尖不只是人間真實,還是人生哲學家  1、人生就是你越思考,越無法理解的東西。
  • 40句柏拉圖的經典語錄,對愛情最好詮釋的哲學家,值得收藏
    柏拉圖,出生於雅典,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也是古希臘偉大的教育家、數學家,和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他的著作大多以對話錄形式紀錄,同時受到許多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如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諧」概念等。柏拉圖的思想主張是唯心主義。
  • 愛情與哲學——讀巴迪歐的《愛情頌》| 陳力川
    哲學家阿蘭巴迪歐和記者尼古拉託昂選擇這一天歌頌愛情,受柏拉圖的啟示也採用對話錄的形式,取名《愛情頌》。時間的選擇絕非偶然,因為只有愛情這一世界性的力量強大到可以與民族、國家和軍隊抗衡,並能跨越種族、文化和社會等級的藩籬與性接壤。  巴迪歐認為哲學家應當集學者、詩人、政治活動家和情人於一身。他將之稱為哲學的四個條件。在《什麼是愛情?》
  • 哲學與愛情:何為真愛?
    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哲學與愛情。哲學家的愛情,旁人看不懂;俗世裡的有些愛情,哲學家看了則儘是悲哀。這是為何?因為著眼看生命的層次與高度不同。哲學家的愛情裡充滿了對對方生命個體的尊重,比如莊子在其妻子死後敲翁高歌」,因為莊子知道生命最好的狀態是「回歸自然」。他著眼於宇宙,明白對妻子最好的「歸宿」是什麼。
  • 柏拉圖式的愛情 真心相愛者的哲學
    如果一個男人在戰爭中表現英勇,國家就有義務將女人作為獎賞賜給他們。而女人呢,只是男人附屬的公共之物。你看看,在柏拉圖的眼中,哪裡來的溫柔的「柏拉圖之愛」?但是,柏拉圖的愛,在事實上仍是存在的,這與他的老師蘇格拉底是分不開的,在當時的雅典,愛情除了男女之間,還有另一種表現形式。
  • 哲學家休謨:論愛情
    休謨是一位英國哲學家,一生醉心於學問。他曾在自傳中說,自己除了哲學和鑽研學問外,對任何東西都會感到嫌惡。 做學問最好由生活優渥、衣食無憂的人來做。休謨也明白這一點,但他實在不願從事那些賺錢的職業,儘管家境並不富裕,他仍然堅持研究學問,靠節衣縮食過日子,直到晚年才受到器重。
  • 林光華 | 愛情哲學課(一)叛逆型愛情與補缺型愛情
    12月28日,中國人民大學林光華老師做客幽蘭,深度開講愛情智慧課:從哲學的精妙智慧,到經典文學名著中的愛之解讀,再到現代女性的愛情心理解剖。10堂課指點愛情迷津,讓你破繭重生,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每一次愛情都是一次重生的機會。祝你在塵世獲得愛情。2019. 10. 10林光華:我在港中文讀博時,一直擔任陶國璋老師《愛情哲學》課的助教,他是牟宗三先生的弟子,重性情,不學究,選他課的學生多得都坐到了階梯上,那時我就發願要把這門課開到內地來,在幽蘭國際女子學院先開,純屬機緣。
  • 培根:西方實驗哲學之父
    ,深入揭露自然的奧秘;他制定了系統的歸納邏輯,提出了科學歸納法,強調其作用和意義;他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對近代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在西方實踐哲學的歷史演變中,培根與伽利略起著重要轉折點的作用,他們共同開創了一種反亞里斯多德的技術實踐論傳統,對此後整個西方的實踐觀念具有重要的影響。其代表作《新工具》,在近代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廣泛的影響,哲學家由此把它看成是從古代唯物論向近代唯物論轉變的先驅。
  • 《致D——情史》記錄法國哲學家高茲夫婦六十年情史
    《致D——情史》:法國哲學家高茲回顧與妻子長達六十年的情史,思索關於愛的相守。當愛成為兩個人在身體和精神上發生共鳴的方式時,就已經超越了哲學。在平靜、理性、深情的敘述中,其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形象帶給了讀者巨大的衝擊和感動。☆ 媒體書評2006年,一本只有七十五頁的小書《致D》的問世在法國書界引起轟動。第二年,作者與其愛妻雙雙自殺,共赴黃泉。這段長達六十年的愛情故事的結局,讓這本書在暢銷書排行榜上的排名直線上升。
  • 什麼是愛情?這位哲學家早已經給了解釋
    什麼是愛情?很多人都在心裡都問過愛情是什麼?曾經看偶像劇裡那樣以為一眼心動,到牽手,再到接吻便是愛情.後來長大,談了幾年的愛情,最後也因為一些原因而不能在一起。也許,我們心裡都有一個愛而不得的那個人吧,只是後來的我們在時間裡沒有能在一起。
  • 哲學讓他不朽,數學讓他永恆,愛情則把他折磨得死去活來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數學愛好者」張東升曾多次提及到著名的數學家笛卡爾,劇中描述了笛卡爾的浪漫愛情,他遇見且瘋狂愛上了一位同樣熱愛數學的瑞典公主,因他們年紀相差三十歲,國王禁止二人交往並下令流放笛卡爾,最後笛卡爾死於獄中。
  • 趙友利加盟韓劇《他就是那傢伙》,探尋「愛」的真諦
    趙友利將在《他就是那傢伙》中飾演製藥公司的秘書韓瑞雲(音譯),是擁有成熟美麗的外貌和社交能力的精英。她在富有的家庭出生,一直收穫著愛意沒有缺憾地長大,但在遇到網漫作家樸道謙(徐志焄飾演)後產生了變化。趙友利將在劇中展現這個角色清純可愛的魅力。
  • 淺析完美關係中的愛情哲學
    很難想像沒有愛情的電視節目會是什麼感覺,就像沒有性的婚姻一樣。事實上,完美關係中的愛情哲學告訴我,許多中不完美的愛情故事,甚至沒有一個是純潔完整的,這曾經讓我懷疑這部電視劇的名字是錯的。但是通過對通宵熬夜的分析,我們得到了很多關於愛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