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迪歐的哲學中,愛有著重要的地位。在他看來,哲學家同時應該是學者、藝術家、戰士、愛者。在哲學上,海德格爾和維根斯坦都主張哲學已經終結,而巴迪歐則將這兩種主義都視作當代哲學中的智者派,明確地加以反對。在巴迪歐眼中,哲學並未如同海德格爾等人所說的那樣,已經走向終結,恰恰相反,哲學總是不斷地重新開始,並且永遠沒有終結。當然,要使哲學得以重新開始,需要人們付出相應的努力。在巴迪歐看來,哲學是一種反思,是在科學、詩歌、政治、愛的基礎上形成的思考。因此,他認為以下四者乃是哲學得以存在的四大條件,即:科學(數學)、詩歌(藝術)、政治、愛情。我們可以從他的著作《愛的多重奏》(《愛之頌》)入手,來簡要考察一下,巴迪歐哲學中愛的概念的具體含義和及其哲學意義。
愛情是什麼?這是一個難題。@蘇德超 老師最近就討論了 喜歡與愛的區別。我們來看看巴迪歐的觀點。
在古希臘,哲學即被稱作「愛智慧」。Philosophie中的philo,即意味著「愛」、「喜歡」等。可是,正如法國哲學家馬裡墉(Jean-Luc Marion)所指出的,哲學家卻往往只是在討論「智慧」,而總是忽略了「愛」。實際上,在中世紀時期整個哲學都沉浸在神學的光輝之中,哲學從屬於神學,西方的思想家,從聖奧古斯丁到聖託馬斯,雖然並沒有忽視愛,但總是將愛理解為對上帝的愛,而個人作為有限的、有罪的存在,相對於無限的上帝而言所做的只能是儘可能地謙卑與服從。而到了近代,自笛卡爾以來,隨著科學的興起,哲學就變成了「真理的探求」,愛的問題漸漸被忽視了。在笛卡爾主義者斯賓諾莎那裡,愛變成一種純粹理性的愛,而愛的對象仍然是上帝。
對於許多哲學家而言,愛都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但是哲學家往往將愛上升為愛上帝,或者愛世界。對於普通人而言,更多地是在男女間的情愛的意義上來理解愛和愛情。對於普通人而言,愛情極其重要。幾乎沒有人會因為哲學而痛苦,但許多人都會因為愛情而痛苦。
然而,巴迪歐認為,在當代世界,一方面關於愛情的流行歌曲、電影、電視滿天飛,另一方面,愛情卻遭受到卻越來越多地受到威脅,愛情本身受到貶值。有兩種威脅,是當代網絡世界的產物。第一種威脅,是在安全的名義下,通過各種理性的算計,把愛排除在偶然性之外。例如,在各種婚戀網站中,通過各種算法,為會員匹配最合適、最安全的愛情,在這種情況下,愛情很容易受到功利主義的算計的傷害。第二種威脅,則是放任自己,把愛簡單地視作性慾的釋放,以玩世不恭、遊戲人生的態度來對待愛情。例如,各種被用來約會和一夜情的APP和網站。在這種情況下,愛情的觀念,則被人的欲望不斷地拉低。
在此之外,巴迪歐還批判了兩種流行的愛情觀。第一種是浪漫主義的愛情觀,這也許是當今世界最為流行的愛情觀,各種流行歌曲、電視劇和電影,都對此加以反覆宣傳和傳播。在這樣一種愛情觀之中,愛情被簡化為浪漫的邂逅,轟轟烈烈地愛過一場之後,其結局要麼是分開、要麼是死亡、要麼是結婚。但是,結婚之後,愛情如何繼續,偶像劇和言情片是從來不演的。例如,《鐵達尼號》中男主與女主的愛情,可以說就是浪漫主義愛情的經典代表。香港演員黃子華在某集棟篤笑中,就指出在劇中男主與女主不用工作,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愛情。而愛情的持續時間,也就72小時,超出72小時,男女雙方就會互相厭倦對方。超出72小時,男人就需要尋求新鮮感,而女人就需要對愛情進行保鮮,黃子華將其總結為「鐵達尼號極限」。
香港演員 黃子華
在巴迪歐眼中,這一類的愛情,僅僅只是「看上去很美」,然而根本經不起現實的考驗,也遠遠未能算得上是領悟了愛的真諦。在巴迪歐看來,真正的愛,意味著持續多年的相濡與沫、延續不斷的相愛相殺,是痛並快樂著的共同生活,是雙方不斷改變、不斷調和、不斷磨練以便最終適應對方,如果這種磨合不成功,就將走向分手或離婚。浪漫的相遇只能算是愛情的開端,而真正的愛情,應該是兩個人的相愛相守和共同生活,這才是真正的考驗。正所謂,日久見人心,患難見真情。「霜葉紅於二月花」,人們對於金婚、銀婚等白頭偕老的老年夫妻的讚賞,可以說是對巴迪歐的這種觀點的贊同。
另一種是懷疑主義的愛情觀,有一些人,他們自以為是,自以為洞明世事、看透紅塵,在他們看來,愛情只是一種算計,或者為了虛榮,或者為了利益,或者是為了滿足欲望,因此,愛情不過是為了滿足人的各種私慾的漂亮藉口。
那麼,在巴迪歐這裡,愛情是什麼呢?他認為,愛是一種產生真理的程序。每個人,都可以說有自己的一套經驗世界的方式,有自己的一套認識世界真理的方式。在此時此地的我,有一種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經驗世界、經驗人生的方式,即一種屬於我的真理模式。如果我遇到了另一個人,一個他或她,這另一個人,是一個與我完全不同的個體,有著完全不同於我的一種經驗世界、經驗人生的方式,也就是說有著另一種經驗真理的模式。我的方式和她/他的方式,哪種經驗方式更好,我的真理和她/他的真理,哪種真理更真,這裡無法判斷誰對誰錯,因為並不存在著一位高於我和她/他的第三者,能夠進行判定。
這時,我有我的路,我有我的真理;她/他有她/他的路及其真理,兩人互不相干。但是,有一天,我們相遇、相知、相愛,於是兩條道路、兩種方式、兩種真理就碰撞在一起,一切因此而變得不同。兩個人因此就有可能形成一種共同的經驗世界真理的方式,由我和你,變成了「我們」。在巴迪歐看來,這就是愛。
所以,在巴迪歐這裡,愛是相互差異的兩個個體,形成的一個「兩」。這個「兩」並不取代原先兩個獨立個體的「一」,而是「兩中有一,一中有兩」,即兩人既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又是互相依賴的個體,因此兩個人並不會完全地融合為「我們」,而是永遠在不斷差異又不斷靠近的「兩」。兩個人之間的這種差異性,是無法最終化解和最終消失的,因此愛是一種不斷持續的存在,需要不斷更新的努力,需要持續不懈的磨合。這種差異性的存在,既使得兩個人有可能越走越近,也有可能使得雙方各行各路,越走越遠,最終將這種差異轉化為矛盾與衝突,從而導致兩個人在爭吵中完全分裂。
因此,為了保證在差異性和變化性之中「兩」的持續存在,需要相愛的雙方付出忠誠,通過這種忠誠,不斷保持對對方的關注和靠近,從而保證差異性的同時,亦保證這種差異性可以形成為一個「兩」。因此,保持這種忠誠需要雙方都付出努力,有時往往是極其艱難的努力和付出,這正如流行歌曲所唱「愛一個人好難」。因此,愛首先就是對這種不斷變化的差異性的真理的體驗。但是,巴迪歐反對引入神學觀念,在神學觀念中,愛最終變成了愛上帝,在上帝的同一性之中,個體的差異性最終消失了。
因為愛需要忠誠,需要將兩個始終差異著的個體通過不斷更新的努力維持在「兩」之中。所以,這種忠誠需要不斷地宣言。正因為這樣,戀人們總是喜歡要求對方一再地說「我愛你」,即使已經有過無數遍的海誓山盟,特別是女生總是一再如是地要求男生,就如同給一份即將過期的食物加上保鮮膜。
巴迪歐認為,「我愛你」這樣的諾言本身,已經包含了對於永恆的承諾。「不求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這句話原本也許被迫分離的戀人為了安慰對方的話語從而避免傷心過度,但是,在另一些人(所謂渣男、渣女們)那裡,卻成了玩弄感情的常用託辭。有的人今天愛這個,明天愛那個,每一次都可以脫口而出的說「我愛你」。
對此,巴迪歐深刻地指出,「我愛你」這一愛的宣言本身,已經包含著某種對於永恆的承諾。「我愛你」是一種誓言、一種宣布,意味著對於說出這句話的個體而言,誓將生命中的一段偶然(與他或她相遇)變成必然,變成命運。因此,每一句「我愛你」,都意味著「我會永遠愛你」。實際上,愛的宣言意味著,從某一偶然的相遇出發,去追求和抵達永恆,用生命本身來守護這種永恆。這種永恆不是無機物質不斷重複的永恆,也不是柏拉圖意義上的理念的永恆,也不是神學意義上的、最終歸根於上帝的遠在彼岸世界的永恆。在巴迪歐這裡,這種愛的永恆,可以被理解為生命本身的持續不斷的、充滿詩意的、不斷創造的永恆,是在此岸世界由相愛者的雙方通過自身的努力來不斷守護和強化的一種共同心靈生活的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