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愛?——哲學家巴迪歐論愛情

2021-03-05 法國理論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和齊澤克(Zizek)、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等人一起,是當今歐美理論界最有名、最受關注和最受爭議的幾個左派思想家之一。

在巴迪歐的哲學中,愛有著重要的地位。在他看來,哲學家同時應該是學者、藝術家、戰士、愛者。在哲學上,海德格爾和維根斯坦都主張哲學已經終結,而巴迪歐則將這兩種主義都視作當代哲學中的智者派,明確地加以反對。在巴迪歐眼中,哲學並未如同海德格爾等人所說的那樣,已經走向終結,恰恰相反,哲學總是不斷地重新開始,並且永遠沒有終結。當然,要使哲學得以重新開始,需要人們付出相應的努力。在巴迪歐看來,哲學是一種反思,是在科學、詩歌、政治、愛的基礎上形成的思考。因此,他認為以下四者乃是哲學得以存在的四大條件,即:科學(數學)、詩歌(藝術)、政治、愛情。我們可以從他的著作《愛的多重奏》(《愛之頌》)入手,來簡要考察一下,巴迪歐哲學中愛的概念的具體含義和及其哲學意義。

愛情是什麼?這是一個難題。@蘇德超 老師最近就討論了 喜歡與愛的區別。我們來看看巴迪歐的觀點。

在古希臘,哲學即被稱作「愛智慧」。Philosophie中的philo,即意味著「愛」、「喜歡」等。可是,正如法國哲學家馬裡墉(Jean-Luc Marion)所指出的,哲學家卻往往只是在討論「智慧」,而總是忽略了「愛」。實際上,在中世紀時期整個哲學都沉浸在神學的光輝之中,哲學從屬於神學,西方的思想家,從聖奧古斯丁到聖託馬斯,雖然並沒有忽視愛,但總是將愛理解為對上帝的愛,而個人作為有限的、有罪的存在,相對於無限的上帝而言所做的只能是儘可能地謙卑與服從。而到了近代,自笛卡爾以來,隨著科學的興起,哲學就變成了「真理的探求」,愛的問題漸漸被忽視了。在笛卡爾主義者斯賓諾莎那裡,愛變成一種純粹理性的愛,而愛的對象仍然是上帝。

對於許多哲學家而言,愛都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但是哲學家往往將愛上升為愛上帝,或者愛世界。對於普通人而言,更多地是在男女間的情愛的意義上來理解愛和愛情。對於普通人而言,愛情極其重要。幾乎沒有人會因為哲學而痛苦,但許多人都會因為愛情而痛苦。

然而,巴迪歐認為,在當代世界,一方面關於愛情的流行歌曲、電影、電視滿天飛,另一方面,愛情卻遭受到卻越來越多地受到威脅,愛情本身受到貶值。有兩種威脅,是當代網絡世界的產物。第一種威脅,是在安全的名義下,通過各種理性的算計,把愛排除在偶然性之外。例如,在各種婚戀網站中,通過各種算法,為會員匹配最合適、最安全的愛情,在這種情況下,愛情很容易受到功利主義的算計的傷害。第二種威脅,則是放任自己,把愛簡單地視作性慾的釋放,以玩世不恭、遊戲人生的態度來對待愛情。例如,各種被用來約會和一夜情的APP和網站。在這種情況下,愛情的觀念,則被人的欲望不斷地拉低。

在此之外,巴迪歐還批判了兩種流行的愛情觀。第一種是浪漫主義的愛情觀這也許是當今世界最為流行的愛情觀,各種流行歌曲、電視劇和電影,都對此加以反覆宣傳和傳播。在這樣一種愛情觀之中,愛情被簡化為浪漫的邂逅,轟轟烈烈地愛過一場之後,其結局要麼是分開、要麼是死亡、要麼是結婚。但是,結婚之後,愛情如何繼續,偶像劇和言情片是從來不演的。例如,《鐵達尼號》中男主與女主的愛情,可以說就是浪漫主義愛情的經典代表。香港演員黃子華在某集棟篤笑中,就指出在劇中男主與女主不用工作,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愛情。而愛情的持續時間,也就72小時,超出72小時,男女雙方就會互相厭倦對方。超出72小時,男人就需要尋求新鮮感,而女人就需要對愛情進行保鮮,黃子華將其總結為「鐵達尼號極限」。

香港演員 黃子華

在巴迪歐眼中,這一類的愛情,僅僅只是「看上去很美」,然而根本經不起現實的考驗,也遠遠未能算得上是領悟了愛的真諦。在巴迪歐看來,真正的愛,意味著持續多年的相濡與沫、延續不斷的相愛相殺,是痛並快樂著的共同生活,是雙方不斷改變、不斷調和、不斷磨練以便最終適應對方,如果這種磨合不成功,就將走向分手或離婚。浪漫的相遇只能算是愛情的開端,而真正的愛情,應該是兩個人的相愛相守和共同生活,這才是真正的考驗。正所謂,日久見人心,患難見真情。「霜葉紅於二月花」,人們對於金婚、銀婚等白頭偕老的老年夫妻的讚賞,可以說是對巴迪歐的這種觀點的贊同。

另一種是懷疑主義的愛情觀,有一些人,他們自以為是,自以為洞明世事、看透紅塵,在他們看來,愛情只是一種算計,或者為了虛榮,或者為了利益,或者是為了滿足欲望,因此,愛情不過是為了滿足人的各種私慾的漂亮藉口。

那麼,在巴迪歐這裡,愛情是什麼呢?他認為,愛是一種產生真理的程序。每個人,都可以說有自己的一套經驗世界的方式,有自己的一套認識世界真理的方式。在此時此地的我,有一種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經驗世界、經驗人生的方式,即一種屬於我的真理模式。如果我遇到了另一個人,一個他或她,這另一個人,是一個與我完全不同的個體,有著完全不同於我的一種經驗世界、經驗人生的方式,也就是說有著另一種經驗真理的模式。我的方式和她/他的方式,哪種經驗方式更好,我的真理和她/他的真理,哪種真理更真,這裡無法判斷誰對誰錯,因為並不存在著一位高於我和她/他的第三者,能夠進行判定。

這時,我有我的路,我有我的真理;她/他有她/他的路及其真理,兩人互不相干。但是,有一天,我們相遇、相知、相愛,於是兩條道路、兩種方式、兩種真理就碰撞在一起,一切因此而變得不同。兩個人因此就有可能形成一種共同的經驗世界真理的方式,由我和你,變成了「我們」。在巴迪歐看來,這就是愛。

所以,在巴迪歐這裡,愛是相互差異的兩個個體,形成的一個「兩」。這個「兩」並不取代原先兩個獨立個體的「一」,而是「兩中有一,一中有兩」,即兩人既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又是互相依賴的個體,因此兩個人並不會完全地融合為「我們」,而是永遠在不斷差異又不斷靠近的「兩」。兩個人之間的這種差異性,是無法最終化解和最終消失的,因此愛是一種不斷持續的存在,需要不斷更新的努力,需要持續不懈的磨合。這種差異性的存在,既使得兩個人有可能越走越近,也有可能使得雙方各行各路,越走越遠,最終將這種差異轉化為矛盾與衝突,從而導致兩個人在爭吵中完全分裂。

因此,為了保證在差異性和變化性之中「兩」的持續存在,需要相愛的雙方付出忠誠,通過這種忠誠,不斷保持對對方的關注和靠近,從而保證差異性的同時,亦保證這種差異性可以形成為一個「兩」。因此,保持這種忠誠需要雙方都付出努力,有時往往是極其艱難的努力和付出,這正如流行歌曲所唱「愛一個人好難」。因此,愛首先就是對這種不斷變化的差異性的真理的體驗。但是,巴迪歐反對引入神學觀念,在神學觀念中,愛最終變成了愛上帝,在上帝的同一性之中,個體的差異性最終消失了。

因為愛需要忠誠,需要將兩個始終差異著的個體通過不斷更新的努力維持在「兩」之中。所以,這種忠誠需要不斷地宣言。正因為這樣,戀人們總是喜歡要求對方一再地說「我愛你」,即使已經有過無數遍的海誓山盟,特別是女生總是一再如是地要求男生,就如同給一份即將過期的食物加上保鮮膜。

巴迪歐認為,「我愛你」這樣的諾言本身,已經包含了對於永恆的承諾。「不求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這句話原本也許被迫分離的戀人為了安慰對方的話語從而避免傷心過度,但是,在另一些人(所謂渣男、渣女們)那裡,卻成了玩弄感情的常用託辭。有的人今天愛這個,明天愛那個,每一次都可以脫口而出的說「我愛你」。

對此,巴迪歐深刻地指出,「我愛你」這一愛的宣言本身,已經包含著某種對於永恆的承諾。「我愛你」是一種誓言、一種宣布,意味著對於說出這句話的個體而言,誓將生命中的一段偶然(與他或她相遇)變成必然,變成命運。因此,每一句「我愛你」,都意味著「我會永遠愛你」。實際上,愛的宣言意味著,從某一偶然的相遇出發,去追求和抵達永恆,用生命本身來守護這種永恆。這種永恆不是無機物質不斷重複的永恆,也不是柏拉圖意義上的理念的永恆,也不是神學意義上的、最終歸根於上帝的遠在彼岸世界的永恆。在巴迪歐這裡,這種愛的永恆,可以被理解為生命本身的持續不斷的、充滿詩意的、不斷創造的永恆,是在此岸世界由相愛者的雙方通過自身的努力來不斷守護和強化的一種共同心靈生活的永恆。

相關焦點

  • 愛情與哲學——讀巴迪歐的《愛情頌》| 陳力川
    或許因為理性之光無法穿透愛情的隱晦,或許因為愛情的軌跡不受邏輯的引導,或許因為愛情喜歡一種悲愴失度的文筆,所以她一向是詩人、劇作家、小說家耕耘的田地,自柏拉圖的對話錄《會飲篇》和《斐德羅篇》之後,哲學家很少涉足,而《會飲篇》談的主要還是形而上的愛,特別是古希臘時期盛行於男性之間的愛。  7月14日通常是法國人歌頌民族、國家和軍隊的日子。
  • 捍衛愛是哲學的任務 | 阿蘭·巴迪歐
    這是這個系列的第一篇,這個系列叫捍衛愛是哲學的任務,我想通過這次寫作試圖去探索哲學家們眼裡的愛到底是如何的。愛情是最小的共產主義,愛是去平等的創造,愛是堅持到底的冒險。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些話的時候,我意識到巴迪歐把愛提升到了一個獨特的境地。巴迪歐眼裡的愛情是,如果你們有了愛的宣言就一定要去堅持到底。曾經和一個朋友談起這個,她認為這是反人性的。
  • 輕與重 | 《哲學家與愛》:在哲學經典中探尋愛情的真諦
    本書的兩位作者對此有著不一樣的理解,她們欣賞這個論題,卻又按捺不住地重新審視了這一古老的爭論。學識淵博的她們巧妙地從各位名人大家身上,為那些仍然想要愛與被愛,還不願落得一場空的人搜尋了一些良方。這部作品辛辣,且帶有一定的悲劇色彩。對於剛踏進感情公海裡的懵懂青年來說,值得一看。——讓-保羅·昂託旺,《觀點》何為愛情哲學?
  • 哲學家休謨:論愛情
    休謨是一位英國哲學家,一生醉心於學問。他曾在自傳中說,自己除了哲學和鑽研學問外,對任何東西都會感到嫌惡。 做學問最好由生活優渥、衣食無憂的人來做。休謨也明白這一點,但他實在不願從事那些賺錢的職業,儘管家境並不富裕,他仍然堅持研究學問,靠節衣縮食過日子,直到晚年才受到器重。
  • 朗瑟蘭、勒莫尼耶 | 哲學家與愛:從蘇格拉底到波伏娃
    奧德·朗瑟蘭、瑪麗·勒莫尼耶 著,鄭萬玲、陳雪喬 譯選自《哲學家與愛》,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社會上有這麼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哲學與愛情,水火不容。至少自近代以來,哲學和愛情被要求必須分開。愛情,縱使讓人歡喜愉悅,也無法抵擋世人對它的絕望。愛神丘比特,單純天真又心懷不軌,翅膀下藏著讓人喪命的弓箭,與其他諸神一樣淪為了古老的笑話,被永久地埋葬。
  • 盜火書話 愛情從兩個人走向人民:《愛的多重奏》
    ——馬克思一對戀人相遇的時候,美好的激情往往來自於另一半的想像。但兩個相異的、孤獨的個體,各自有著不同的經驗世界,從相遇開始交換各自不同的體驗,這就註定原先的想像會出現破滅。但如果因為如此就對愛情本身持犬儒主義的態度,那是比浪漫主義更嚴重的災難。在破除相遇之刻的光暈後,通過交換各自的經驗世界,徹底改變一個人看世界的方式。如
  • 每一句「我愛你」,其實都在說「我永遠愛你」
    抑或,在資本主義系統企圖把每個人變成維持社會高速運轉的、隨時可以被替代的螺絲釘之時,也許唯有愛情讓你覺知到自己的獨一無二。「我愛你」三個字是如此的陳詞濫調,為什麼卻仍是戀人間彼此最想聽到的?仿佛在那三個字衝口而出之時,愛情就被籠罩在某種靈韻之中。哲學家巴迪歐認為「愛的宣言」是如此重要,通過宣言,戀人們徵服相遇之偶然,在「兩」的場景之中,遭遇和體驗世界。
  • 謝文鬱:愛情、幸福和哲學家
    柏拉圖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對愛情倒是有看法的。蘇格拉底娶了個惡婆娘,整天嘮叨他為什麼不去掙錢養家。因為這個惡婆娘,蘇格拉底就成了大哲學家。柏拉圖對於蘇格拉底靠惡婆娘而成為哲學家這一 先例是不敢效仿的。因此,他終身不娶。柏拉圖堂堂一 表人材,相形之下蘇格拉底簡直不能相比。要是他結婚的話,倒是不愁找到「好女人」,給他帶來幸福。但是,他害怕的正是「幸福」兩字。
  • 什麼是愛情?這位哲學家早已經給了解釋
    什麼是愛情?很多人都在心裡都問過愛情是什麼?曾經看偶像劇裡那樣以為一眼心動,到牽手,再到接吻便是愛情.後來長大,談了幾年的愛情,最後也因為一些原因而不能在一起。也許,我們心裡都有一個愛而不得的那個人吧,只是後來的我們在時間裡沒有能在一起。
  • 關於愛情,哲學家怎麼看?
    今天知社為大家整理的幾位哲學家,或多或少都曾為情所陷,但他們對愛情的見解卻獨具隻眼。羅素伯爵三世以分析哲學家的身份聞名於世,他在現代愛情上的超前觀點(比如他對同性戀權利的支持)曾遭受到輿論的猛烈攻擊。以至於當他在《婚姻與道德》(1929)一書中闡述相關主張時,他因此丟掉了工作。他先後有過四次婚姻經歷,當他和第一任妻子分居時,他還有過無數的風流韻事。
  • 當哲學家們遇上婚姻和愛情
    好的婚姻可以給你帶來幸福,而不好的婚姻卻可以使你成為一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如果說,婚姻中的柴米油鹽與人類崇高的精神追求、事業追求存在衝突的話,那麼,哲學家的婚姻就最能體現這一點:自蘇格拉底以來,應該說是自哲學家誕生以來,能夠處理好婚姻愛情關係的哲學家少之又少
  • 愛情在舞臺上,要比在人生中更有欣賞價值——培根論學習與愛情
    論愛情何 新 譯愛情在舞臺上,要比在人生中更有欣賞價值。因為在舞臺上愛情既是喜劇也是悲劇的素材,而在人生中,愛情常常招致不幸。它有時像那位誘惑人的魔女①,有時又像那位復仇的女神②。情人的這種弱點不僅在外人眼中是明顯的,就是在被愛者的眼中也會很明顯——除非她(他)也在愛他(她)。所以,愛情的代價就是如此,不能得到對方的愛,就會得到一種深藏於心的輕蔑,這是一條永鐵的規律。由此中可見,人們應當十分警惕這感情。因它不但會使人喪失其他,而且可以使人喪失自已本身。
  • 自戀如何侵蝕了當代愛情?
    記者 | 潘文捷編輯 | 黃月1昨天和今天因為日期的諧音而被人們設定為關於愛的節日。520過去了,我們見證或收穫了多少愛情與愛意?充斥社交網絡的,到底是愛,還是愛的「敵人」之一——自戀呢?回音之外世界的消失,也標誌著「他者的消失」,而愛的對象是他者,愛需要人們有勇氣消除自我和發現他者的存在。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在《愛的多重奏》中認為,愛的目的並非傳宗接代、確保種族延續,而是用差異的觀點來體驗世界,這要求「人們對差異所持的是信任的態度,而不是懷疑的態度」。
  • 心理學家分析哲學家的4大愛情觀:為什麼愛一個人?自私還是無我
    愛一個人的目的是什麼?或者愛一個人需要目的嗎?在目前所發現的所有動物裡,只有一部分哺乳動物和鳥類會「談戀愛」[1]。人類作為地球上最會談情說愛的動物,似乎並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相愛,也不明白愛情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生當復來歸, 死當長相思",為什麼會愛一個人?
  • 從前有一群哲學家,後來他們都在過雙十一
    據第歐根尼·拉爾修(Diogenis Laertius)的記載,蘇格拉底表示喜歡潑婦就如同馬夫喜歡烈馬,馴服了烈馬之後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駕馭其它的馬匹。史書記載蘇格拉底『生的很醜死得很美』,此外並沒有更多相關他長相的描述,看來他長得和哲學一樣抽象。對於他的愛情、婚姻也是草草帶過。《斐多篇》中,蘇格拉底在服下毒藥臨死前也趕走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嫌她哭喊吵鬧。
  • 愛情進化論每周幾更新一天更幾集 愛情進化論在哪個臺播
    愛情進化論在哪個臺播《愛情進化論》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相信不少人都有看過,安竹間執導的電視劇《愛情進化論》將於2018年起在東方衛視、浙江衛視上映播出,該劇由張天愛(艾若曼)、張若昀(鹿飛)、許魏洲(丁宇揚)、何泓姍(邢清清)、白冰(何馨)等主演。
  • 《愛情進化論》:進化的不只是愛情
    《愛情進化論》正在熱播。原來,《愛情進化論》進化的,並不只是愛情。他倆之間唯一的秘密就是在鹿飛的心中深愛著艾若曼,卻始終不敢表露,艾若曼也渾然不知。在原版《我可能不會愛你》中,李大仁也深愛程又青,但他之所以不敢告白,主要是由於初中的一個玩笑,讓程又青誤以為李大仁永遠不會愛上她。但《愛情進化論》中鹿飛的遲疑不是那麼簡單,這與他的原生家庭密切相關。
  • 40句柏拉圖的經典語錄,對愛情最好詮釋的哲學家,值得收藏
    柏拉圖,出生於雅典,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也是古希臘偉大的教育家、數學家,和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他的著作大多以對話錄形式紀錄,同時受到許多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如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諧」概念等。柏拉圖的思想主張是唯心主義。
  • 張若昀張天愛的《愛情進化論》是翻版《我可能不會愛你》?
    《愛情進化論》。這部電視劇主要講述了艾若曼與鹿飛之間的愛情故事,兩個人相識15年,兜兜轉轉,經過漫長的友情,最終才認清彼此,走到了一起,收穫了愛情。由張天愛飾演的女主角艾若曼是一個自強、獨立的女性,她努力奮鬥、事業成功,可以說是都市獨立新女性的代表,但因為過於獨立,在愛情上並不順利,前男友還說她這這樣的女生是沒人敢愛的。
  • 愛情進化論是翻拍嗎?原版是《我可能不會愛你》嗎?
    愛情進化論是翻拍嗎?原版是《我可能不會愛你》嗎?  改編自經典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由張天愛、張若昀領銜主演的都市劇《愛情進化論》正在東方衛視熱播,講述從朋友變成戀人的故事。­  原版《我可能不會愛你》曾被翻拍成韓劇《愛你的時間》,口碑並不盡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