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靈性大師奧修在他的《左巴佛陀》一書裡寫過:「人必須變得有獨特性,他必須變得叛逆。」可見,他認為叛逆是人獨特性的一部分,這個觀點和我國大多數父母的理解並不盡相同,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叛逆通常被視作不聽話,是孩子最大的性格問題,可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對叛逆的認識是不是存在著誤區呢?也許需要每個父母思考。
小楊的孩子最近令他特別頭痛,用一句話說就是「完全不聽話了」,以前自己說什麼就是什麼,叫怎麼做就怎麼做,可最近孩子總是反駁自己,每天上班特別忙,經常周末也要加班,好不容易回到家想休息一下,可是孩子卻不令人省心,讓他趕緊吃飯,他說不餓;讓他趕緊去洗臉刷牙準備睡覺,他說不想。一來二去,小楊也是暴跳如雷,結果孩子把牙刷一扔,乾脆坐地上哭起來,一邊哭還一邊嘟囔:「你乾脆不要回來!」聽著這話,小楊更生氣了。
小楊的孩子是叛逆嗎?很明顯不是,看似頑劣的性格背後是長期被父母忽視的痛苦,他採取的一些激烈行為,實際上是企圖引起父母的關注,如果此刻父母沒有真正看到孩子的內心,直接採取打壓手段,那麼孩子和父母終有一日會離心離德。那麼,到底孩子的哪些行為不算是真正的叛逆呢?
一、孩子的這些行為,其實真不是「叛逆」
1、「讓我自己來」
孩子一生當中有三個時期最為「叛逆」,一個是兩歲半到三歲,一個是五歲到八歲,最後一個是青春期,在第一個階段是父母第一次感受到孩子出現叛逆的行為,比如當早上起床,你拿著準備好的衣服要幫他穿上時,有的孩子會一把抓過衣服,說「我自己來穿」,甚至有的孩子會拒絕穿你準備的衣服,而要求自己到衣櫃裡選衣服,這是他們獨立意識的萌芽階段,並不是叛逆,如果想培養一個生活能力不錯的孩子,這就是一個絕佳的起點。
2、「我想試試自己的想法」
第二個階段就是孩子的獨立意識已經徹底萌發,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考慮,甚至想在大人面前做出點樣子,他們在逞強和期盼父母幫助之間搖擺不定,這種情緒導致了他們的行為略微矛盾乖張。如果父母覺得這就是孩子的叛逆,恰恰失去了幫助孩子成長的機會,當孩子流露出「想試一試」的意願時,父母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可以給孩子一顆定心丸,讓他更有安全感。
3、「我想你關注我,但我又不想你太關注我」
孩子進入到青春期後,他們的心態會發生極大的變化,自尊心和敏感程度加強,有時候父母會發現,以前去接孩子,他會一下子撲倒你的懷裡,而進入青春期後,孩子還會躲著你,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再年幼,被接送會在朋友面前失去面子,他們的內心雖然渴望父母的關愛,反而不願意表露出來。此刻父母要用心照不宣的方式來關懷孩子,慢慢從孩子的生活裡退出,變成一個關切的旁觀者,隨時支持但不過於幹涉。
孩子的叛逆階段,其實也是引導孩子去發展自我,做自己人生主人的重要時機,如果父母此刻錯誤理解了孩子的行為,會極大影響親子關係。
二、父母錯誤的認知,會影響親子關係
1、錯誤認知會造成和孩子之間的誤會
在孩子需要關注的時候採取打壓的辦法,容易形成和孩子之間的誤會,當孩子的渴求和父母的反應大相逕庭時,雙方必然漸行漸遠,而誤會一旦形成,就會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解開。新聞裡也經常出現父母和孩子之間直到成年後,才坐下來解開心結,浪費了無數的時光。
2、錯誤認知會讓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
父母給孩子動輒扣上「叛逆」的大帽子,甚至強行改變孩子的行為,會給他們的性格造成不可逆轉的改變。當孩子每一次獨立嘗試都被阻攔甚至批評時,他會認為要取得父母的認可,就只能聽從父母的安排,既省事也安全。慢慢地,孩子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長大後就會形成討好型人格,一切都以取悅他人為中心。
3、錯誤認知會讓孩子拒絕聽取父母的教育
父母之所以認為孩子叛逆,是因為認為自己扮演著高高在上的權威者形象,他們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妄圖脫離了自己的掌控,是對自己權威形象的挑戰,是不孝順的行為,然而權威並不能帶來絕對的服從,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他們對權威的反抗就會越發激烈,最終會連父母正確的教育也聽不進去了。
父母們只有正確地給「叛逆」下定義,才可以真正緩解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修補好親子關係,畢竟親子關係才是一切的基礎。
三、家長給「叛逆」重新定義,可緩和親子關係
1、「叛逆」證明了孩子的成長
孩子出現了叛逆的行為,父母們應該感到開心,因為這意味著孩子終於成長了,他們不再是任你照顧的肉乎乎的奶娃娃了,他的人生即將開啟新的階段,父母的關注重點也應該隨之發生變化了,沒有父母不會欣喜於孩子的成長,所以不必擔心,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孩子反而不會那麼「叛逆」。
2、「叛逆」其實是孩子有主見
「叛逆」的孩子其實是十分有主見的,他們願意去獨立思考,做出決定,甚至他們叛逆的行為證明了他們願意承擔選擇的結果,並且有勇氣去堅持自己的決定。這是無比珍貴的,一個能獨立思考有擔當的孩子才有屬於自己的翅膀,才能走得更遠。
3、「叛逆」的原則是抓大放小
當然,孩子的叛逆應當是被關注和指引的,所謂抓大放小,就是要求父母對於那些原則性問題、危害社會安全的行為必須加以制止,但是在保證安全度的基礎上,給孩子一定的自由也是應該的,因為孩子是在一次次經歷中獲得經驗和教訓,沒有體驗就沒有感受。
孩子叛逆不是罪,有可能是身心發展的一個必經過程,也可能是他們希望自己把控人生的一個小小反抗,正確認識孩子叛逆問題的核心,其實就是承認孩子的獨立人格。如普勞圖斯所說:「我就是我自身的主宰。」當父母不再是權威,只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時,那麼自然就不存在「叛」,也不存在「逆」了。
今日互動話題:您覺得自己的孩子有什麼「叛逆」的行為嗎?您覺得縱容孩子叛逆是不是父母的無能呢?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