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頂嘴並非叛逆,家長給「叛逆」重新定義,可緩和親子關係

2020-12-18 逗兒媽媽

印度靈性大師奧修在他的《左巴佛陀》一書裡寫過:「人必須變得有獨特性,他必須變得叛逆。」可見,他認為叛逆是人獨特性的一部分,這個觀點和我國大多數父母的理解並不盡相同,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叛逆通常被視作不聽話,是孩子最大的性格問題,可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對叛逆的認識是不是存在著誤區呢?也許需要每個父母思考。

小楊的孩子最近令他特別頭痛,用一句話說就是「完全不聽話了」,以前自己說什麼就是什麼,叫怎麼做就怎麼做,可最近孩子總是反駁自己,每天上班特別忙,經常周末也要加班,好不容易回到家想休息一下,可是孩子卻不令人省心,讓他趕緊吃飯,他說不餓;讓他趕緊去洗臉刷牙準備睡覺,他說不想。一來二去,小楊也是暴跳如雷,結果孩子把牙刷一扔,乾脆坐地上哭起來,一邊哭還一邊嘟囔:「你乾脆不要回來!」聽著這話,小楊更生氣了。

小楊的孩子是叛逆嗎?很明顯不是,看似頑劣的性格背後是長期被父母忽視的痛苦,他採取的一些激烈行為,實際上是企圖引起父母的關注,如果此刻父母沒有真正看到孩子的內心,直接採取打壓手段,那麼孩子和父母終有一日會離心離德。那麼,到底孩子的哪些行為不算是真正的叛逆呢?

一、孩子的這些行為,其實真不是「叛逆」

1、「讓我自己來」

孩子一生當中有三個時期最為「叛逆」,一個是兩歲半到三歲,一個是五歲到八歲,最後一個是青春期,在第一個階段是父母第一次感受到孩子出現叛逆的行為,比如當早上起床,你拿著準備好的衣服要幫他穿上時,有的孩子會一把抓過衣服,說「我自己來穿」,甚至有的孩子會拒絕穿你準備的衣服,而要求自己到衣櫃裡選衣服,這是他們獨立意識的萌芽階段,並不是叛逆,如果想培養一個生活能力不錯的孩子,這就是一個絕佳的起點。

2、「我想試試自己的想法」

第二個階段就是孩子的獨立意識已經徹底萌發,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考慮,甚至想在大人面前做出點樣子,他們在逞強和期盼父母幫助之間搖擺不定,這種情緒導致了他們的行為略微矛盾乖張。如果父母覺得這就是孩子的叛逆,恰恰失去了幫助孩子成長的機會,當孩子流露出「想試一試」的意願時,父母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可以給孩子一顆定心丸,讓他更有安全感。

3、「我想你關注我,但我又不想你太關注我」

孩子進入到青春期後,他們的心態會發生極大的變化,自尊心和敏感程度加強,有時候父母會發現,以前去接孩子,他會一下子撲倒你的懷裡,而進入青春期後,孩子還會躲著你,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再年幼,被接送會在朋友面前失去面子,他們的內心雖然渴望父母的關愛,反而不願意表露出來。此刻父母要用心照不宣的方式來關懷孩子,慢慢從孩子的生活裡退出,變成一個關切的旁觀者,隨時支持但不過於幹涉。

孩子的叛逆階段,其實也是引導孩子去發展自我,做自己人生主人的重要時機,如果父母此刻錯誤理解了孩子的行為,會極大影響親子關係。

二、父母錯誤的認知,會影響親子關係

1、錯誤認知會造成和孩子之間的誤會

在孩子需要關注的時候採取打壓的辦法,容易形成和孩子之間的誤會,當孩子的渴求和父母的反應大相逕庭時,雙方必然漸行漸遠,而誤會一旦形成,就會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解開。新聞裡也經常出現父母和孩子之間直到成年後,才坐下來解開心結,浪費了無數的時光。

2、錯誤認知會讓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

父母給孩子動輒扣上「叛逆」的大帽子,甚至強行改變孩子的行為,會給他們的性格造成不可逆轉的改變。當孩子每一次獨立嘗試都被阻攔甚至批評時,他會認為要取得父母的認可,就只能聽從父母的安排,既省事也安全。慢慢地,孩子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長大後就會形成討好型人格,一切都以取悅他人為中心。

3、錯誤認知會讓孩子拒絕聽取父母的教育

父母之所以認為孩子叛逆,是因為認為自己扮演著高高在上的權威者形象,他們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妄圖脫離了自己的掌控,是對自己權威形象的挑戰,是不孝順的行為,然而權威並不能帶來絕對的服從,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他們對權威的反抗就會越發激烈,最終會連父母正確的教育也聽不進去了。

父母們只有正確地給「叛逆」下定義,才可以真正緩解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修補好親子關係,畢竟親子關係才是一切的基礎。

三、家長給「叛逆」重新定義,可緩和親子關係

1、「叛逆」證明了孩子的成長

孩子出現了叛逆的行為,父母們應該感到開心,因為這意味著孩子終於成長了,他們不再是任你照顧的肉乎乎的奶娃娃了,他的人生即將開啟新的階段,父母的關注重點也應該隨之發生變化了,沒有父母不會欣喜於孩子的成長,所以不必擔心,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孩子反而不會那麼「叛逆」。

2、「叛逆」其實是孩子有主見

「叛逆」的孩子其實是十分有主見的,他們願意去獨立思考,做出決定,甚至他們叛逆的行為證明了他們願意承擔選擇的結果,並且有勇氣去堅持自己的決定。這是無比珍貴的,一個能獨立思考有擔當的孩子才有屬於自己的翅膀,才能走得更遠。

3、「叛逆」的原則是抓大放小

當然,孩子的叛逆應當是被關注和指引的,所謂抓大放小,就是要求父母對於那些原則性問題、危害社會安全的行為必須加以制止,但是在保證安全度的基礎上,給孩子一定的自由也是應該的,因為孩子是在一次次經歷中獲得經驗和教訓,沒有體驗就沒有感受。

孩子叛逆不是罪,有可能是身心發展的一個必經過程,也可能是他們希望自己把控人生的一個小小反抗,正確認識孩子叛逆問題的核心,其實就是承認孩子的獨立人格。如普勞圖斯所說:「我就是我自身的主宰。」當父母不再是權威,只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時,那麼自然就不存在「叛」,也不存在「逆」了。

今日互動話題:您覺得自己的孩子有什麼「叛逆」的行為嗎?您覺得縱容孩子叛逆是不是父母的無能呢?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相關焦點

  • 孩子的哪些叛逆時刻讓你完全招架不住?
    很多媽媽都受不了這樣鬧騰,直接秉承「打一頓就好了」的原則打一頓不會變好卻會讓這種事情每天都定時上演而你根本招架不住其實他的叛逆就是愛和你對著幹你越讓他做什麼他越不做對於3-5歲孩子的叛逆期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做選擇題每次當孩子提出要求,在他開始大鬧前,家長可以在自己所能接受的範圍內
  • 孩子不聽話、愛頂嘴,家長要明白,從孩子身上可以看出家長的教育
    盧梭指出,對於兒童做出的行為,不要著急給予好或者壞的評價,而很多的家長几乎在第一眼看到孩子做出了令自己生氣的行為後,都會立馬大聲吼叫,或者強行制止孩子的行為,不問緣由,家長的這些行為不僅不分青紅皂白的阻斷孩子,還讓孩子更加氣憤,叛逆,不聽話,愛頂嘴。
  • 孩子成績下滑又叛逆,可怕的「三年級現象」,父母如何幫娃度過?
    以前學習名列前茅,現在成績直線下降 閨蜜盈盈跟我抱怨,說她家孩子最近成績開始下降,以前可都是名列前茅的,拿滿分都見怪不怪,怎麼現在到了三年級,成績開始直線下降了呢?
  • 13歲的「叛逆」孩子,家長要如何教育?
    13歲的孩子處在青春叛逆期初期,已經具備很強的獨立意識,他們不認為自己是需要「被教育」的孩子了。他們一方面心理上需要獨立來證明自己,一方面又離不開家裡的培養環境與物質支持,所以會經常處於矛盾的叛逆狀態。
  • 青春期孩子叛逆、不好管,怎麼辦?家長一起來看看這些實用建議!
    這部電影整體基調比較壓抑,其寓意引人深思,作為家長要充分重視這個特殊時間段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到底應該如何面對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如何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這個特殊的時期。01 叛逆不是孩子的樂趣,孩子自己也很痛苦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其實像一個無頭蒼蠅,他們迫切想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想要證明長大的意義,想要得到尊重和理解,這些複雜的情緒糾纏在一起無處宣洩的時候,就會被無限放大,繼而表現為家長口中的各種「不懂事兒」,其實他們自己也在痛苦的掙扎。
  • 孩子不叛逆真的好嗎?12-18歲孩子家長一定要看
    孩子永遠聽話,不叛逆就好了!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不經歷叛逆期? 但其實,家長們有這種想法就很危險。 因為,叛逆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期。孩子不經歷叛逆,就意味著沒有真正長大。
  • 「斷層時代下青少年心理困局」「叛逆」現象變成「疾病」!
    青春期的叛逆已然成為成長路上最大的坎坷。青春叛逆期教育得好,醒悟的早,那麼孩子能快速進入人生正軌。不加教育,放任不管,孩子未來必定路途坎坷。而叛逆期的孩子又最不服家長的管教,尤其對中國父母而言,"建立家長式權威"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家長問孩子要服從和威信,孩子問家長要權利和自由。
  • 孩子叛逆怎麼辦?4個「錦囊」送給家長
    一項調查顯示,中學生中經常存在叛逆心理的佔32.6%,偶爾存在叛逆心理的達89.4%。由此可見,叛逆是普遍存在的,是多數孩子成長的規律性反應,儘管讓父母們煩惱甚至憤怒,卻自有其合理性。 因此,父母不用太焦慮,更不宜與叛逆的孩子針尖對麥芒。只要認真分析原因,採取正確的方式,就可以從容應對。
  • 孩子自殘其實並非青春期叛逆
    孩子自殘其實並非青春期叛逆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7.02 星期四     在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醫院,總能見到家長帶著初中或高中的孩子來就診,家長最擔心的是孩子能不能上學
  • 如何幫助孩子平緩度過「叛逆」期
    「叛逆」期是孩子身心發展的不平衡的過渡期。生長到青春期的孩子荷爾蒙分泌激增,表現出精力過於旺盛,孩子的情緒起伏會比較大。這個時期,家長最好多帶孩子參加一些運動,在運動中既能讓孩子發洩多餘精力,又能增進親子關係。很多家長視叛逆為洪水猛獸,因為一旦孩子叛逆,就意味著原先能乖乖聽話的孩子變成了處處與自己作對的「壞孩子」。
  • 青春期叛逆有很多類,而這一類最可怕!13-18歲孩子家長定要看!
    叛逆說明孩子生理上成熟了,變得更聰明了,才有跟家長反抗的資本。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和思維水平提高的結果,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所以說,叛逆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種成長和進步。
  • 「頂嘴」和「不頂嘴」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家長別不當回事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絕對是一門學問,有句話怎麼說來著:長時間不見了就會想念,見到了又會吵架。很多人用這句話來形容情侶之間的關係,但我覺得同樣也適用於親子之間的關係。一下子在家待了長達幾個月的時間,親子之間的磕絆、吵架肯定是少不了的。那段時間網友還調侃道:再不開學/工作,我就要在這個家待不下去了。由此可見,在家待的時間越長,親子關係越緊張這句話說的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 如何正確應對孩子青春期「叛逆」,濟南神康青少年中心有辦法
    對「家有兒女初長成」的父母來說,「青春期叛逆」是令他們頭疼的問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行為特點?面對孩子的成長困惑,爸媽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及引導?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諧共處,擁有融洽的親子互動關係?
  • 家長不懂得傾聽,可能會導致孩子自卑又叛逆,別再打斷孩子說話了
    每個家長都盼望著孩子儘快學會說話,當聽到孩子說的第一句爸爸媽媽的時候,每個家長都是務必的興奮、歡喜。可是在孩子真正學會說話想要表達的時候,家長又失去了傾聽孩子說話的欲望。經常會出現孩子從學校回來想要跟家長分享自己在學校裡遇到的事情的時候,或者是跟家長訴說自己剛發現的道理時,父母就會因為忙碌或者不耐煩打斷孩子的現象。
  • 青春期的孩子跟父母頂嘴,該怎麼辦?李玫瑾:用這三句話很有效果
    說起教育孩子父母就頭疼,尤其是當他們進入到青春期以後,家長們的煩惱就會越來越多。不僅會和孩子發生一定的正面衝突,嚴重的關係還會越來越疏遠。笑笑的媽媽最近一直都在為孩子不聽話還愛頂嘴的情況煩惱。可笑笑怎麼都不聽,媽媽便忍不住對孩子大喊:「你怎麼那麼能頂嘴了?敢這麼和我說話?我把你養這麼大你還真是沒有良心。」面對媽媽突如其來的質問,孩子放下筷子扭頭就回屋了。現在每個家庭的孩子都不多,大多數情況下家長對他們的要求都是百依百順的。很多時候當家長滿足不了孩子需求時,便開始反駁家長甚至出現頂嘴的情況。
  • 還沒教育就頂嘴?別以為孩子有「攻擊人格」,其實是「自我保護」
    可沒想到的是,兒子不僅完全不為所動,而且大聲反駁道:"我的學習用不著你管!不讀就不讀了,反正學得再好也沒人在乎。"兒子的這番話讓王小姐愣了許久,她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以前那麼愛學習的兒子如今會說出這番話。後來,在丈夫的協助開導下,兒子終於向父母袒露原因。
  • 孩子的叛逆難以理解?《飢餓的女兒》:根源多半出在「情感飢餓」
    而在這樣子司空見慣的教育方式下,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變得叛逆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變得叛逆呢?就算家長已經在物質上給予孩子充分的滿足,為何他還會通過叛逆的方式來博取家長的關注呢?這就要從一本書說起,這本書叫做《飢餓的女兒》。《飢餓的女兒》是作者虹影的一本自傳體小說。
  • 孩子這些「叛逆」的行為,是自我意識強的表現,家長應該感到高興
    最近,表姐家1歲半的孩子,出現一些「叛逆」的行為。比如,當他拿著玩具,你看他沒有在玩,就準備要把玩具拿走,他就立馬癟嘴哭。而且,當他看見一樣東西,沒有得到滿足時,也會哭鬧。表姐通過孩子以上種種行為,斷定孩子是被慣壞了,小小年紀脾氣這麼大。不過,我不那麼認為。在家長看來的一些叛逆行為,可能只是孩子自我意識強的表現。
  • 孩子頂嘴時,家長不要先急著教訓他們,試試這3句話可能更管用!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少的父母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也開始對小孩發脾氣,不過,如果父母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導致了孩子叛逆的心態。例如在孩子生氣的時候,父母可以明知故問,「你是不是生氣了。」 這樣孩子就感覺到父母認同自己,理解自己,此時此刻的情緒也就開始慢慢緩和了。然後父母繼續引導孩子,告訴孩子頂嘴是不對的,這樣他們更能接受。
  • 孩子調皮愛頂嘴怎麼辦?李玫瑾:父母學會說3句話,勝過打罵責罰
    孩子總是調皮喜歡頂嘴,對於家長的說教壓根不聽,甚至還有頂撞的意思。像以上這種場景,其實是父母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將自己降到了和孩子同樣的層次。孩子不成熟,家長也不成熟嗎?孩子需要教育,家長卻沒有正確的進行關鍵,反而是讓孩子學會了頂嘴。家長們不應該反思嗎?孩子為什麼喜歡「頂嘴」呢?